浙江首次分離出SARS病毒

2020-12-04 搜狐網

  為開發診斷試劑、研製抗非典藥物與疫苗等奠定了基礎

轉自搜狐

  通訊員 李莉 2003-4-26

轉自搜狐

  本報訊 (通訊員 李莉)4月24日,我省首次成功地從非典型肺炎病人漱口液中分離出變異的冠狀病毒。這標誌著我省在非典型肺炎的病原研究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轉自搜狐

  在有關專家統一帶領下,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設在浙醫一院的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傳染病研究所通力合作組成的非典型肺炎病原研究攻關組,在省疾控中心的生物安全三級負壓實驗室成功地培養並分離檢測到變異的冠狀病毒即SARS病毒,這是攻關組在檢測到非典型肺炎特異核酸的基礎上的又一個重大進展。

轉自搜狐

  專家們不但從我省患者標本中分離出SARS病毒,還使用RT-PCR方法,以SARS病毒特異性引物對這次分離到的SARS病毒株以及正粘病毒、副粘病毒、腸道病毒等等進行了擴增。實驗表明,只有分離到的SARS病毒株才能擴增出特異性目的片段,該片段經核苷酸序列測定,與國際上報導的SARS病毒株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並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得到證實。

轉自搜狐

  此項研究對指導我省非典防治工作與今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為今後開展非典的病原學研究、診斷試劑的開發,以及藥物與疫苗的研製等奠定了基礎。

轉自搜狐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浙江省分離出非典病毒 地方省市首次進行獨立分離
    浙江省分離出非典病毒 地方省市首次進行獨立分離   中新社杭州四月二十七日電(張文)浙江省二十四日首次成功地從非典型肺炎病人漱口液中分離出變異的冠狀病毒
  • 我國首次在人腦脊液中分離到豬偽狂犬病毒
    該研究由華中農業大學陳煥春院士團隊王湘如副教授、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李瑋主任、以及河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閆若潛研究員合作完成,報導了4例由偽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引起的人急性腦炎病例,總結了PRV感染人的臨床特徵,並首次從患者腦脊液中分離得到一株PRV hSD-1/2019,該毒株表現出與當前我國豬群中流行的PRV變異毒株相似的生物學特性。
  • 高福:青島冷鏈食品外包裝首次分離新冠活病毒意義何在
    導讀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向財新記者介紹,過去講「檢測出」指的是樣本上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核酸不一定是活病毒,而此次「分離到」活病毒,意味著一定存在活病毒,且能造成傳播或傳染
  • 中國首次在河麂體內分離鑑定出PPRV第II譜系毒株
    小反芻獸疫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PPR),俗稱羊瘟、偽牛瘟,是由小反芻獸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PPRV) 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綿羊、野生小反芻獸,以發熱,眼、鼻有分泌物,胃炎,腹瀉和肺炎為特徵。1942年在西非的象牙海岸首次報導發現PPR。
  • 最新Nature論文揭示SARS-CoV-2病毒-人類蛋白相互作用圖譜,並鑑定...
    2020年5月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由大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首次合作,在受感染的人細胞中克隆並表達了29種SARS-CoV-2蛋白中的26種,隨後他們鑑定出與每種病毒相互作用的數百種人類蛋白。這些病毒-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對於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在人體中的產生至關重要。
  • 分離出中國第一株愛滋病病毒的病毒學家曾毅院士逝世
    他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已在國內廣泛應用,使鼻咽癌的早期診斷率從20-30%提高到80-90%。在國際上首次證明在促癌物TPA和丁酸的協同作用下,EB病毒感染的人胎鼻咽部黏膜組織在裸鼠能誘發人鼻咽癌,這是EB病毒誘發人鼻咽癌的直接證據。從1984年起開展愛滋病毒(HIV)和愛滋病(AIDS)的研究,證明1984年HIV已傳入我國。
  • 果子狸SARS樣病毒與人SARS病毒有99%以上同源性
    :從6只果子狸標本中分離到3株SARS樣病毒,進一步的基因分析證明了動物SARS樣病毒是人類SARS病毒的前體。     據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莊志雄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管軼副教授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該課題是在人群流行病學調查基礎上,追溯可能受SARS感染的動物,普查多種動物群體,主要鎖定於哺乳動物(包括果子狸、豬獾、黃鯨、鼠獾、貉、海狸鼠、貓、兔),通過對來自不同種屬的SARS樣病毒基因進化分析,確定這些動物與人類SARS病毒的親緣關係,從而了解人類SARS病毒的起源。
  • 曾分離出我國第一株愛滋病病毒
    他與高危險性的病毒奮戰了一輩子,挽救無數生命,是我國鼻咽癌病毒研究的奠基人,也是分離出我國第一株愛滋病病毒的專家。幾經輾轉結緣病毒研究曾毅是廣東揭陽人,1929年3月出生於揭西縣五經富鎮,受家庭影響立志學醫。1946年從廣東名校梅縣東山中學畢業後,他先是考進了復旦大學統計專業,1947年轉入上海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 病毒學家曾毅院士逝世,他分離出中國第一株愛滋病病毒
    他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已在國內廣泛應用,使鼻咽癌的早期診斷率從20-30%提高到80-90%。在國際上首次證明在促癌物TPA和丁酸的協同作用下,EB病毒感染的人胎鼻咽部黏膜組織在裸鼠能誘發人鼻咽癌,這是EB病毒誘發人鼻咽癌的直接證據。
  • Mol Biol Evol:新研究指出流浪狗可能是SARS-CoV-2大流行的起源
    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蝙蝠和將SARS-CoV-2首次引入到人類身上之間的中間動物宿主。許多動物,從蛇開始,最近是穿山甲,都被認為是可能的中間宿主,但是從它們中分離出的病毒與SARS-CoV-2的差異太大,這表明它們的共同祖先存在的時間太久遠了:在1960年代。
  • 內地誕生首塊檢測SARS病毒抗體的蛋白質晶片
    內地誕生首塊檢測SARS病毒抗體的蛋白質晶片,與上海數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開發出內地首塊檢測SARS病毒抗體的蛋白質晶片。  據了解,該蛋白質晶片主要用於SARS病人和疑似病人的鑑別診斷,觀察感染SARS病毒之後體內特異性抗體的動態變化,幫助監視病情發展,還可檢測接觸者是否感染過病毒或已產生了相應的抗體等。  在新聞通氣會上,胡賡熙研究員首次向外界發布了該生物晶片的照片。他介紹說,這個檢測系統共有十一抗原信息有序地排列在一種新型的高分子晶片基質上。
  • 新冠病毒正式命名SARS-CoV-2,國際委員會稱新冠與SARS病毒是「姐妹...
    幾乎在WHO發布會同時,ICTV專家組在其官網及預印版平臺BioRxiv發布了有關病毒命名的詳細說明。由於分類名中帶有SARS字樣,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給出的這一結果頗為叫人迷惑。它與2003年爆發非典疫情的SARS病毒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 比較新冠病毒、SARS與MERS
    美國東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Rachel Roper說:「了解病毒基因組和蛋白質信息非常有幫助,它或許能使我們了解是什麼樣的差異能讓這種病毒在人類中具有如此強的毒性和傳播性。」 Rachel Rope團隊曾在2003年參與了SARS冠狀病毒的首次分析和測序,但未參與這次的研究。截至到上個月下旬,六家實驗室發布了14個SARS-CoV-2基因組序列。
  • 研究首次對新冠病毒6大毒株進行跟蹤分析:G株佔主導,L型和V型正在逐漸消失
    科學家們目前已經從新冠病毒中分離出至少6個不同的毒株。他們表示,儘管病毒發生了變異,但幾乎沒有變化,這對正在研製可行疫苗的研究人員來說是個好消息。博洛尼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ologna)的研究人員對48,635個病毒基因組進行了分析,這些基因組是由世界各地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分離出來的。這項研究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雜誌上,題為「Geographic and Genomic Distribution of SARS-CoV-2 Mutations」。
  • 2003年「非典病毒」到底來自哪裡?專家鑽研十幾年,終於發現兇手
    可能上年紀的網友可能還記得那時候的樣子,當年的sars病毒雖然得到了控制,但是並未徹底解決。這時候很多醫生專家為了防止病情在未來再次爆發,依然在尋找sars病毒的源頭。當時的很多人認為「果子狸」是元兇,但是現在有了新發現。
  • 席捲世界的「非典病毒」來自哪裡?專家苦研15年,終於發現源頭
    當年的sars得到了控制,但中國的研究人員還是在尋找sars病毒的真正來源。當年很多學者覺得這個病毒來自於果子狸,但是很多科研人員表示懷疑。 科研人員研究了十幾年,分析了很多動物的基因,最後證實非典病毒可能來自於一種常見的動物,菊頭蝠。研究者發現菊頭蝠的體內有非典病毒的殘留,可能它才是導致非典發生的真正元兇。
  • 國內首株病毒毒種成功分離 病毒抑制劑來華路上
    國內首株病毒毒種成功分離 病毒抑制劑來華路上除了希爾根菲爾德,德國研究人員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防控中,已首先研發出了有效的實驗室病毒檢測方法。世界衛生組織在官網發布消息,稱柏林Charite醫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克裡斯蒂安·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及其團隊已經研發出了首批可用於診斷新型冠狀病毒的測試。
  • 當 相分離 遇上 新冠病毒 ......
    一、新冠病毒的蛋白能形成相分離隨著SARS-CoV-2的基因組及相應蛋白的解析,研究人員近期對SARS-CoV-2病毒相關蛋白展開了大量研究,其中就包括有病毒蛋白的相分離相關的研究。具體來說,N蛋白在生理條件下能夠與病毒基因組5『端前1000個核苷酸中的特定RNA序列發生相分離,且在人體上呼吸道溫度的條件下可以得到增強。此外,作者進一步發現,N蛋白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形成的相具有濃度依賴性,且可以被小分子影響。
  • SARS病毒的非自然起源
    我們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SARS CoV的起源,並判明自然界根本不存在其直接祖先和貯存宿主,因其流行後不久在自然界和人群中消失,故將SARS CoV謂之「過客病毒」(passenger virus)[1]。過去10年中,國內外無數學者對其基因結構及其變異與跨宿主進化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終未發現其真正起源[2-4]。
  •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新冠病毒正式命名為SARS-Cov-2
    研究小組量化並劃分了冠狀病毒基因組的開放閱讀框1a和1b(ORF1a / 1b)中編碼的最保守的複製蛋白的變異(圖2A),識別成對的父系距離(PPD)的閾值,將病毒簇區分出不同的級別。這些關係與該物種中種類最多的譜系的淺分支相反,該譜系包括在2002-2003年爆發期間收集的所有人類SARS-CoV分離株,以及在尋找與該流行病相關的潛在人畜共患病源過程中,鑑定出的與亞洲密切相關的蝙蝠病毒。(請注意,此進化枝結構易受同源重組的影響,這在該物種中很常見;要使進化枝定義正式化,必須對深分支的病毒取樣進行充分改進後,才能對其進行重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