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覺人」的感官世界為何如此神奇?答案就在他們的神經元

2021-02-15 DeepTech深科技

長按識別二維碼,收看2018《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區塊鏈商業峰會

下面讓我們來做一個小調查:當你聽到降B這個音時,你看到了藍色嗎?或者當你閱讀時,書上的句子看起來是紅色或綠色的嗎?如果你的回答為「是」,不要慌張,在醫學中有一個專業的術語來形容這種現象——「聯覺」

聯覺(Synesthesia),又稱通感,是一種基於神經基礎的感知狀態,表示為一種感官刺激或認知途徑會自發且非主動的引起另一種感知或認識(定義來自維基百科)。據估算,平均每23人中會有1人擁有聯覺,這些人被稱為「聯覺人」。聯覺產生的機理一直處於未知。

但是最近,科學家們首次定位了能導致聯覺的一系列基因,這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探索聯覺的奧秘,更能夠為自閉症等精神疾病的研究帶來很大的幫助,因為兩者都與大腦內部的異常連接有關。

Romke Rouw是一位來自阿姆斯特丹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同樣也在研究聯覺現象。他對同行的這項研究如此評論:「這項發現非常激動人心,因為它揭示了聯覺人大腦中發生的『超聯結』現象是與某幾個特定的基因變異相關的。」

幾個世紀以來,認知學家們和神經科學家們對於聯覺一直爭論不斷。有的人拒絕承認它的存在,有的人認為聯覺「主觀」、「個體化」的特點讓它無法被量化研究。不過,隨著越來越多流行病學層面複雜的調查,科學家們不得不承認一部分人(雖然比例尚未確定),的確持續且非自主的經歷著這種異樣的感覺。

通過家族層面的調查,科學家們發現聯覺是有遺傳性的,但到底是哪種基因導致了聯覺,一直未被明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神經科學家Simon Fisher放棄了傳統基於分子層面的研究,轉而從基因組學的角度另闢蹊徑。Simon Fisher來自於馬克斯普朗克心理語言研究所,坐標荷蘭的奈梅亨。他帶領團隊利用全外顯子基因測序技術,測得並記錄了三個「聯覺家族」所有共有的基因變異。

這項研究具體是如何進行的呢?Fisher從每個聯覺家族中,橫跨三代,各挑選出了四至五個聯覺人,和至少一個非聯覺人來獲取DNA序列樣本。挑選出的這些聯覺人都有一個共同點——混淆聽覺與視覺,比如特定的聲音能夠觸發他們的大腦感知到某種顏色。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研究人員們發現了37個能夠預測家族成員是否聯覺的基因,但這其中沒有任何一個基因為所有的聯覺者共有——這說明聯覺現象並非由單個基因調控。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規律:在這些基因中,有六個與軸突之間連接的形成有關,而軸突是神經細胞普遍存在的一種結構。並且,在童年大腦發育時,這六個基因在聽覺和視覺皮層中都存在廣泛表達。

到了這裡,你可能已經有了自己的猜想:聯覺的產生是否與大腦區域的高度連接有關呢?事實上,過去對於聯覺人大腦的掃描圖也佐證了這個觀點,因為人們在圖像中發現了大量異常的神經元連接。這兩項研究放在一起,「證明了我們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Fisher稱。

Rouw表示同意,但同時也提示道,目前這類研究還處於嬰兒期,尚不具備把像聯覺這種異常表現與特定基因、大腦變異精確對應的科研條件,並且以上基於基因和圖像的研究都必須要滿足科研的可重複性,這樣才能讓「超聯結」理論獲得科學界普遍的接受。可重複性將會是這類實驗突破的關鍵。

很多患有自閉症的人對聲音等刺激格外敏感,並且大量證據也說明了這類人群大腦內存在著異常的連接。這種感官的高敏感型是否也與基因變異有關呢?

如上所述,如果「超聯結」理論被證實是正確的,將會為自閉症的研究也打開一扇大門。

-End-

編輯:王冠鴻

參考: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8/03/synesthesia-s-mysterious-mingling-senses-may-result-hyperconnected-neurons

相關焦點

  • 聯覺是什麼意思 聯覺有哪些類型
    最近網際網路上討論十分熱烈的一個詞彙「聯覺」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這個聯覺是什麼意思,又為何會開始被討論起來,聯覺的分類以及特點是什麼呢,這裡我們來看下聯覺的具體介紹。
  • 「聯覺」趣談
    日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的眼睛可以看到聲音,吃到顏色?筆者認為,這實在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按照我們常規的認識,聲音只能用耳朵聽到,顏色只能用眼睛看見,味道只能用嘴巴品嘗,而這些感官功能的相互作用,產生了「聯覺」。各種感覺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現象,即對一種感官的刺激作用觸發另一種感覺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聯覺」現象。
  • 一個能感知別人內心和身體觸覺,擁有聯覺能力,謎一般的美國女人
    但是在美麗樣貌還有妻子,母親的身份下,她在生活和工作過程中還隱藏著自己另外的一個身份:聯覺者,即通感。一般人看數字是數字,聽音樂是音樂,但是對於聯覺者而言,數字對應的可以是顏色,音樂對應的可以是數字,甜酸苦辣對應的可以是各種顏色等。也就是所謂的視覺,觸覺和味覺等各種感官可以聯動。
  • 你曾擁有科學無法掌控的能力,僅4%的人沒有退化,西瓜視頻解密
    我想前幾年很多人熱衷於一款綜藝節目,名字叫做《最強大腦》,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天才」展現自己超乎常人的能力,有的是空間記憶,有的是色彩記憶,但其實你們有沒有想過,他們就是普通人。為什麼這麼說?這是有依據的,或許世界上本就沒有天才,有的只是一種你已經失去的能力——聯覺。
  • 多巴胺能神經元可敏銳調節感官知覺
    近日,德國科學家通過開發一種體內鈣成像的3D成像新方法,發現多巴胺能神經元(DAN)可以敏銳地調節感官知覺,從而使動物的行為決策適應其內部行為狀態。相關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如何做出決定並控制行為是神經科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生物對香氣和味道有天生的偏愛,例如食物的氣味總是很有吸引力。
  • 8種神奇的「瞳術」 人眼新發現的奧秘
    成年人不再能看到他們的整個現實,有些孩子可以帶著海豚般的視覺潛水。 人類也可以看到不可見的東西,或者被自己的眼睛欺騙而錯過眼前可見的東西。8. 有創造力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世界創造力的定義是,看到可能性的能力。 一個更專業的術語是"經驗開放性" 這種開放性使得有創造力的人能夠比普通人從一個物體或想法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和想法。
  • 動物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局限性的感官是否是認識世界的障礙
    我時常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動物如何看待我們的世界,它們眼中的世界和我們看到的一樣嗎?我之前也問過很多人,可以說基本上每個人都無意中想到過這個有趣而深刻的問題,這其中還包括幾個女孩子,所以好奇心人皆有之啊!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下這個話題,看看以下幾種動物眼中的奇妙世界,滿足下你的好奇心。
  • 世界著名腦科學家,用3個關鍵點,幫你揭秘《大腦的故事》
    大腦告訴我們的世界是否是真實的世界?是我們塑造了大腦,還是大腦塑造了我們?大衛·伊格曼在他的新書《大腦的故事》中,為我們解答了這些問題。大衛·伊格曼是享譽全球的腦科學家,他在大腦可塑性、時間感知、聯覺和神經律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獲得過美國神經科學學會科學教育家獎,並且在《自然》《科學》等期刊發表論文過百篇。
  • 研究揭秘感官體驗的神奇魔力——改造神經迴路,驅動運動學習
    人腦,在我們出生後,依然保持著快速的發育,而基因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能夠確保早期感官體驗(sensory experience)對大腦的發育產生影響,從而在其功能上影響成熟大腦的工作方式 (1)。使用感官信息,包括來自視覺,聽覺,感知覺,觸覺等信息,引導大腦發育是一種讓行為適應後天環境的方式。
  • 歷經千年而不生鏽,印度的「德裡鐵柱」為何如此神奇?
    但事實卻是,德裡鐵柱在基本上沒有保護的情況下,歷經千年的風吹雨打還能保持現在這個樣子,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神奇的現象。歷經千年而不生鏽,印度的「德裡鐵柱」為何如此神奇?這其中的科學原理是什麼?在很早之前的當地人眼裡,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他們的祖先就掌握了高度發達的冶金技術,從而鑄造出這根千年不鏽的鐵柱。在這個說法的基礎上,甚至還有人提出,大約兩千年之前就有外星人光臨了古印度,並給當時的人類傳授了一些他們的高科技。
  • 世界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可以看到詞語的顏色
    更確切地說,這是一種神經學現象,一個感官受到刺激的同時,也刺激了另外一個或多個感官(「通感」也可稱為「聯覺」,也就是「共同感覺」)。世界上有4%的人會經歷這樣的跨感覺連接,研究發現它更常出現在創造力強的人群中。
  • 第五人格「聯覺模式」存疑,優缺點很明顯,怎麼解決成大難題
    第五人格「聯覺模式」已經在共研服開始測試,對於在這方面的改動策劃是寄予厚望的。他們希望能夠既保留玩家觀看其他隊友比賽的權利,又避免求生者仗著有這樣的能力去給隊友進行爆點,導致屠夫玩家沒有遊戲體驗可言。不過希望只是希望,在實測的體驗中策劃發現這個聯覺模式依舊難以解決根本的問題。
  • 感官記憶、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快速遺忘這麼簡單的信息?請不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小時候睡覺從床上摔下來把腦袋摔壞了,或是認為自己年事已高,記性不聽使喚了。絕對不是!一般人都會把我剛才講的像電話號碼這樣的信息,儲存在感官記憶中。
  • 腦機接口創造「第六感」:激活特定神經元,大鼠訓練出新感官
    更厲害的是,在不同的刺激模式下,大鼠探索世界的策略還會發生變化:之字形和環形兩種路徑,各有各的優勢。也就是說,當身體裡的「傳感器」發生變化,動物的運動策略也會跟著調整。說不定有一天,視障小夥伴們也能擁抱新的感官,更輕鬆地出門、去到新的地方。而這項奇妙的研究,剛剛登上了頂尖期刊PNAS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第六感如何被創造?
  • 抓住0-4個月的感官敏感期,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最有音樂細胞了
    敏感年齡段:0~4個月,可延伸到6歲------------嬰兒從出生起,會運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來認識和熟悉環境,外界的信息要通過感官輸入大腦,促進神經元伸出突起與別的神經元聯繫,產生突觸,完成神經迴路網絡,作出條件反射。
  • 古埃及法老遺體保存完整,對於他們的DNA信息,西方為何閉口不談?
    ,古埃及的位置剛好尼羅河中下遊地區,是典型的水利帝國,然這不是神奇之處,最神奇的莫過於古埃及獨特保存遺體的辦法--"木乃伊"。這依舊是現今科學家熱於探索的問題之一,比如:古埃及的人種的來龍去脈便可以在"木乃伊"身上一探究竟,畢竟現在的科學力量不容小覷。然西方世界甚至是埃及政府對於這件事情都閉口不談,這又是為何呢?1.
  • 蛇人地下入口竟在美國地底?洛杉磯挖金項目揭開世界一重大機密
    在這一次的毀滅性災難當中,又有地底人出來表示要幫助當時的印第安人躲避這一次巨大的災難。但是這一次他們的運氣就不像以往那麼好了,這次出來幫助他們的地底人是蛇人,並不是之前非常友善的蟻人。這個蛇人就是有點小壞的那種感覺。但是初次見面,這些印第安人也不知道蛇人葫蘆裡面賣的是什麼藥。於是就虎頭虎腦了地下了,去到了蛇人生活的世界。從此他們就入了一個蛇人的坑。
  • 第五人格:共研服開放「聯覺模式」,這三款皮膚,也有價值了?
    前不久官方又緊急發布了一個全新的優化消息,在這次的共研服調整中,官方加入了一個全新的聯覺模式,這個模式就是觀戰的一種優化和升級。不過這並不是重點內容,因為這次的聯覺模式開啟之後,偵探也算是有出頭之日了,這讓我們十分高興。
  • 發現視網膜中感知光線強度的神經元群體
    他們發現眼睛視網膜中的神經元分工協作,從而使得特定的神經元經過調節對不同的光照強度範圍作出反應。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9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Population Representation of Absolute Light Intensity in the Mammalian Retina」。論文資深作者、波士頓兒童醫院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