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從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獲悉,長江水進京滿一年,北京城區已取用「南水」5.5億立方米,取水量佔城區供水量七成以上,1100萬市民已經喝上「南水」。去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團城湖調節池正式開閘放水,北京市民自此開始喝上「南水」。
>>供水曲折
南水曾現7個多月高藻
很多市民表示,每天喝長江水,並未感覺與之前的自來水口感上有什麼不同。24日,自來水集團揭秘供水一年中發生的曲折。
據介紹,今年4月至11月中旬,由於季節和氣溫的「不適應」,「南水」持續出現了7個多月的高藻現象。
高藻現象會導致水有臭味,引起感官和嗅覺的不良。自來水集團介紹,「南水」高藻現象持續時間長、強度大,水中藻類從初期每升1000多萬個,增加到高峰時的每升3000多萬個,甚至達到本地密雲水庫常年藻類數量的2-3倍。水藻的種類初期以硅藻為主,隨著季節的變化,藍藻、綠藻所佔比率大大增加。此時,水中容易產生臭味,從而對水廠制水工藝的調整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此,市自來水集團啟動了5大應對措施,解決高藻問題,保證市民的安全飲水。其中包括加密了原水水質的監測頻率,及時掌握原水藻類數量和種群結構的變化;接納「南水」的水廠採取了強化預加氯措施,對藻類進行有效滅活,確保後續制水工藝運行穩定;適時調整水廠混凝劑的投加量,有效去除水中藻類等懸浮物;調整臭氧投加量,通過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進一步去除水中剩餘的藻類,確保了「南水」進京首都供水安全。
>>逐漸兌入
讓市民喝不變味自來水
為了讓市民喝到沒有變味的自來水,長江水在這一年的時間裡,被一點點「兌入」本地水為水源的自來水中,由少到多,逐漸過渡。
市自來水集團新聞發言人梁麗介紹,根據用水需求、水廠運行、供水管網水質安全等情況,集團逐步增加「南水」與本地水配水比例,初期由集團所屬6個水廠每日取用「南水」70萬立方米,之後增加到現在7個水廠每日取用200萬立方米。
目前,「南水」日取用量已超過北京城區供水量七成以上。其中,全部取用「南水」的水廠有郭公莊水廠、309水廠、門頭溝城子水廠和第九水廠,北京城區及門頭溝城子地區的用戶均已喝上「南水」。根據統計,已經喝上「南水」的市民已有1100多萬。
此外,由於城區主供水管線向通州、大興及昌平部分地區輸水,這些區域的市民也喝上了「南水」。大興和石景山等地表水水廠也將於明年動工建設。
>>硬度降低
「水鹼」現象明顯減少
梁麗告訴記者,部分南城地區以前使用的是本地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混合水,自來水硬度在350-380毫克/升,「水鹼」現象較為明顯。「南水」進京後,南城部分區域使用了郭公莊水廠生產的「南水」,自來水硬度約為120-130毫克/升,「水鹼」現象明顯減少。
雖然「南水」取水量已佔城區供水量七成以上,但仍有市民覺得水鹼依然存在。梁麗解釋,除了已全部取用「南水」的水廠,其他水廠配比使用「南水」和本地水,配水比例不同,因此這些配水區域的自來水硬度不盡相同,但與之前相比都有所下降。另外,產生水鹼對人的身體健康沒有影響。
本市的自來水原水,有一部分是開採地下水取得。「南水」進京後,市自來水集團通過科學調度,儘可能多地使用南水北調水源,減少北京地下水資源的開採,從而使北京地下水得以涵養。據統計,今年集團1-11月份地下水的取水量為2.59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3.2億立方米減少了約6000萬立方米。
>>追訪:
南水進京一年應急裝置沒用上
「南水」來自南方,到了北方可能「水土不服」,會出現「水黃」的現象。為了提高供水管網對「南水」的適應性,考慮到這種突發問題,北京特意採購了應急水車和可以放到小區裡滿足兩萬人日飲水的現場過濾淨水設備。自來水集團介紹,之前對中心城區供水管網實施了大規模消隱改造,共完成近2000公裡的供水管網改造。
梁麗透露,在「南水」進京之初,集團特別配備了應急供水車43部、應急供水罐20個,滿足210棟居民樓同時供水的標準。當時還在部分社區設置了20個「藍房子」,這些藍色小房子實際上是移動式應急一體化超濾膜水處理裝置,每臺裝置可滿足2萬人一天的用水量,提高了應急處置能力。「值得高興的是,水質總體合格穩定,這些裝置一年來一直沒用上。」
(原標題:市民一年用掉5.5億立方米「南水」)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