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達文西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對於美術人來說,簡直就是崇拜的偶像啊,但同時達文西還是音樂家、數學家和醫學家。
他留下的全部手稿證明他確實是一個奇才,並且早在500年前,他就畫出過心臟的細微結構圖——心肌小梁。
一直以來,心肌小梁的作用都被忽視,那麼人們對心肌小梁的認知是怎麼演變的呢?這要歸結於近期《自然》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論文裡提到,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對心肌小梁的研究表明,它的作用一直被低估了。
歷史記載顯示,古希臘醫學家蓋倫是對人類心臟進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在自己的書籍裡對心臟研究做了記錄,他認為心臟是一塊堅硬的肉,內部纖維含量豐富。他還認為心臟是神經系統的起源,這是早於人體解剖學的結論。直到公元11世紀,醫學家阿維森納又對心臟的作用進行進一步研究。
他結合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提出了「心臟幫助呼吸並為人體供熱」的觀點。達文西誕生的歐洲中世紀時期,人體解剖學興起,醫學家們才可以更準確地對心臟進行研究。達文西也不例外,他對心臟解剖研究的同時,也在紙上繪製出了心臟的內部結構,包括十分複雜的肌肉纖維「心肌小梁」。
過去的很長時間裡,醫學家們知道心肌小梁的存在,但他們認為心肌小梁只是讓流過的血液升溫,並沒有什麼重要作用,現在看來這種結論並不準確。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對於人體情況的認知已經足夠全面了,曾有研究表明心肌小梁在心臟發育早期就出現了。
研究表明,心臟是人體最早長出的器官,大約在受精完成的一個月時間就開始跳動。那麼毋庸置疑心臟跳動必定需要氧氣的供給,醫學家認為心肌小梁在早期出現,就是為了給心臟提供氧氣,當心臟發育完成,它就不再發揮作用了,因此醫學家認為,心肌小梁在成年人的心臟中並不發揮作用了。
接下來英國的科學家從英國生物樣本庫中獲取了50萬份人類樣本,然後深入對心臟進行研究,並分析了不同地區導致的基因差異。再後來,來自歐洲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收集了2.5萬張心臟磁共振圖像,並利用人工智慧算法對這些圖像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最後刊登在《自然》期刊上,論文裡,研究人員指出心肌小梁在心臟裡發揮重要作用,如果存在心肌小梁,心室內就會變得不光滑,如果不存在心肌小梁,心室內就會變得光滑,而不光滑的表面能減少血液輸出的阻力。
也可以理解為心肌小梁的作用,類似高爾夫球表面的小凹點,在高爾夫球滾動的過程中產生阻力,在高爾夫球飛行的時候這些小凹點卻能減少空氣阻力,讓球飛得更遠。
這項對於心肌小梁的研究始於達文西,但不會終結於此次研究,隨著生物科技的不斷發展,對於人體的奧秘,人們也將不斷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