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次接觸教育積分管理的老師,對教育積分管理的效果感到驚奇,想實踐運用卻又覺得無從下手,不知道從哪些方面開始在班級中導入積分管理?今天,雪蘭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一下導入積分管理的四種常見方法。
1.單點導入,逐點鋪開
先選擇一個班級常規管理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可以是平常最頭疼的事項,也可以是希望進一步改善提升的事項,比如路隊、就餐或者早讀,制定1-2條簡單的積分標準開始試行,至少堅持體驗1-2周的時間。
當學生對獎分和扣分形成概念和習慣時,就可以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再在其他方面增加積分標準。哪裡有需要,就在哪裡賦標準。積分標準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如同「溫水煮青蛙」一般,慢慢規範積分管理的過程,孩子們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和適應這種規範。
2.從班規班紀入手進行基礎導入,逐點遞增
班級管理過程中,總會制定一些基本的班規班紀,比如要按學校要求穿校服,按時上操,認真完成各科老師作業等。那麼,將這些基本的班規班紀配上積分標準,做到哪些事項獎多少分,出現哪些事項扣多少分,這就會形成班級的基礎積分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在給班規班紀賦分時,一定摒棄傳統的懲罰少數,以扣為主的積分方式,而要變罰為獎,獎勵多數。
例如對穿校服問題,以前是不穿校服扣1分,現在是每天按時穿校服獎1分。讓原本做對應該的事情變成做對就應該獎勵的事情。類似這樣的積分標準,容易激發學生做對做好的動力。
積分標準以獎為主,但在紀律方面,也絕不能缺少懲罰項。比如上課違反課堂紀律扣1分,頂撞老師扣5~10分,可以根據班級實際情況進行賦分。
總之,把自己班級的班規班紀賦予分值,製成簡單的積分標準,召開積分管理主題班會,就可以進行積分試運行了。試運行一段時間後,從常規到課堂,查缺補漏,發現問題逐點遞增,班級積分管理就會越來越規範。這也是一種導入積分管理的辦法。
3.課堂pk導入,由課堂引向常規
課堂pk是積分管理提升課堂效率的精髓。何為pk?如何pk?
Pk就是競技,比賽。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既可以進行小組兩兩結對pk,也可以進行全班小組的排名pk。Pk的內容既可以是背誦,默寫,也可以是紀律,成績。
讓孩子們通過課堂pk激發學習動力和活力。Pk就有輸贏,贏的獎分,平的和輸的不獎分,當然也不扣分。
不僅小組可以pk,個人也可以兩兩結對pk。可以自願根據實力相當結對,也可以老師安排結對,實力大致相當是前提。
當課堂pk形成氛圍,積分結果以快樂會議的形式進行兌現激勵,學生對積分開始重視時,就可以由課堂引入常規。課上可以pk掙分,課下紀律,三操,路隊等等都可以制定相關的積分標準或pk標準讓孩子們可以賺到分。
哪裡有需要就在哪裡定標準,班級積分管理也就順利導入了。
4.家校積分通導入,由家庭管理導入班級積分管理
晚上回家,周末在家,學生的學習,生活管理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如果老師願意制定一些積分標準,協助家長在家管理孩子,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是願意配合的。
家校積分通是一款非常便捷實用的積分記錄軟體,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在家的表現和老師提供的統一的積分標準,通過這款手機軟體給孩子錄入申請積分,老師可以通過手機審核通過。當然,微信小程序中也有一款積分錄入軟體,也可以實現這款功能。
初期,班主任或任課老師可以和家長溝通好,下載安裝好這款軟體後,就發布統一的積分標準,比如按時完成作業獎勵2分 ,額外能看半小時的課外書獎勵1分,能幫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獎勵1分等,家長在每天晚上就可以根據孩子的表現和積分標準用手機錄入軟體進行積分申請,老師審核。
孩子的積分效果,積分排名通過班會課或快樂會議的形式進行各種表彰激勵。當孩子對積分結果越來越重視,家長對積分方式越來越認可時,就可以順水推舟,制定班級積分管理標準,與家庭積分管理標準同步進行。標準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推開積分管理方式。這種導入方式的好處是更容易促進家校溝通,得到家長的支持。
以上四種積分管理導入方法,不存在哪種更好哪種不好,只是不同老師根據不同的學校和班級實際情況選擇的導入途徑不同。
不管以哪種方式導入積分管理,都需要注意初期積分標準不要太多,儘量做到簡單實用,積分結果一定有用有效。只有孩子重視和認可積分結果,後面的逐點遞增和全面鋪開才會順利進行。
【文章原創,歡迎關注雪蘭日誌,一起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