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瀋陽石蠟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蠟化公司)年產13萬噸丙烯酸及酯工程竣工投產。「這個項目將拉長瀋陽化工產業鏈條,加快完成『小油頭、大化尾』的轉型步伐。」瀋陽化工集團董事長王大壯向記者介紹。
蠟化公司是原油加工企業。原油經過常減壓和催化裂解裝置後,產生丙烯。由於該產品處於產業鏈上遊,離下遊的精細化工和民用化工距離較遠,企業現有的每年五六萬噸的丙烯都被當作產品賣掉。實際上,丙烯是極好的化工原料,附加值很高。丙烯在催化劑作用下,與空氣發生氧化後,產生丙烯酸,其主要用途是生產高吸水樹脂和丙烯酸酯。前者主要用於生產衛生巾、尿不溼等輕工及生活用品,後者主要用於生產壓敏膠粘製品、建築塗料、汽車塗料、化學纖維、塑料加工助劑等。顯然,丙烯下遊產品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利用現有的原料、土地、公用工程成套優勢以及人才優勢,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4月份,蠟化公司申報的13萬噸/年丙烯酸及酯項目被列為第二批國債項目,總投資12.9億元,可獲7000多萬元貼息支持。
丙烯酸及酯項目從啟動到投產經歷了三個緊張階段。在項目建設初期,引進技術及裝置的談判工作最為關鍵,當時有國內外幾家實力相當的公司參與競爭。通過對幾家方案的慎重比較,化工集團最終選定日本三菱化學公司的專有技術和設備。進入關鍵時刻,王大壯帶領專業人員,連續40天不分晝夜地與外方進行談判。經過不懈努力,不僅節約了近億元資金,而且還把關鍵設備———丙烯酸反應器的製造周期縮短了六個月。據介紹,丙烯酸項目嚴格執行藍星總公司的招投標管理制度,委託專業的招投標公司負責工程和設備的招投標工作,實際投資比預算節省了兩億元。
去年3月,丙烯酸及酯項目進入緊張的施工階段。為了搶工期趕進度,化工集團圍繞著工藝安裝這條主線展開工程建設,並適時開展了「百日大戰」、「冬季會戰」、「工程倒計時」三大戰役。按照當初日方設計規劃,在國際上建設這樣一套裝置通常需要30個月以上,而化工集團僅用25個月就完成了,創造了同類裝置建設周期最短的紀錄。
今年8月,丙烯酸及酯項目進入了最為關鍵的聯動試車階段。為了開好裝置,化工集團組織100多名生產技術人員和崗位操作工到哈爾濱、北京和日本的有關工廠實習;在開車前的幾個月,員工們採用了先進的仿真模擬軟體,進行模擬開車訓練。嚴格的培訓使崗位人員在開車中操作起來得心應手,連在現場的日本專家都為他們的出色表現豎起了大拇指。經過不斷磨合,整個裝置處於平穩運行狀態,生產出優質的丙烯酸產品。
據介紹,蠟化公司丙烯酸及酯項目無論在規模、技術水平還是主要設備先進程度上,都是目前國際一流的。該項目投產後,每年可新增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實現利稅6億元,使化工集團現在的50億元年銷售收入,在2007年可以提高到70億元,為2008年衝刺百億元大關奠定堅實基礎。本報記者彭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