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帕金森中晚期運動併發症可致殘
重陽節也叫老人節。人老了,就抖了?老了,就蹣跚了?老了,走著走著就會卡住了?這些都是老年人的正常表現嗎?不!這些可能是老年相關疾病帕金森病的表現。專家表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我國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約1.7%(即有300萬人),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明顯升高。關愛老人,要注意提防和早發現帕金森病。
發生震顫前已有失眠、便秘等症狀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功能疾病與立體定向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鄒海強博士對新快報記者表示,帕金森病就是老年相關性疾病中重要的一種。之所以建立帕金森病專病門診,不僅便於對患者進行長期科學規範的管理,還可提供「醫患互動」的個體化診療以及專業化的康復指導。醫生也會根據患者出現運動併發症的具體情況來調整藥物,提供「定製化」的治療方案,從而改善患者症狀。
帕金森病出現動作遲緩、震顫等運動症狀時,之前其實已有非運動症狀,如反覆失眠,容易悶悶不樂、心情不好,長期便秘,有些老人會經常覺得全身酸痛,按摩松骨也無濟於事,可能就是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狀。
但是,非運動症狀並非帕金森病獨有的症狀,醫學界目前嘗試用量表計分和統計公式,綜合患者的各種症狀來預估帕金森病發病的可能性,以期做出早期或臨床前期診斷。另外,做腦部多巴胺轉運體的PET-CT影像學檢查,也有助於預判病情。
系統治療可預防運動併發症
帕金森病的治療,鄒海強表示,應以藥物治療為主,DBS為輔,神經康復貫穿始終。中醫中藥治療對帕金森病的非運動症狀如便秘、體位性蛋白尿、低血壓、睡眠問題等可能有獨到的幫助,但對運動症狀的改善效果相對較弱。
由於帕金森病直接原因是多巴胺減少,藥物的基本思路就是補充體內的多巴胺或讓多巴胺分解代謝得慢些,但長期服藥容易導致運動併發症,如「異動症」、「症狀波動」等,是帕金森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因素之一。「運動併發症重在早期預防,治療初期就要考慮長遠效果,採取優化治療。」鄒海強強調,病程早期,尤其是年輕的帕金森病患者應首選非麥角類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尤其今年更新的2017年全國醫保目錄新納入了一些一天一次的長效製劑,將極大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鄒海強指出,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療不管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都是對症治療,但對因治療也有進展,如研究中的幹細胞治療,可提取病人自身的皮膚成纖維細胞,改造成多巴胺能神經元細胞,再立體定向植入腦內相應區域重建功能。但是,這項研究目前還在實驗室和臨床研究階段,造福患者還要一段時間。
Tips
改善生活習慣有助預防帕金森病
對已經有非運動症狀的帕金森病高危人群,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預防:
一、每日喝不少於3杯的咖啡或茶(綠茶優先)。
二、早晚喝大劑量維C泡騰片(1-2克),有抗氧化作用。
三、少吃海魚頭、貝類等可能含有較多重金屬的食物。
四、避免接觸農藥、除草劑等神經毒性物質。
五、規律生活、良好心態、健康睡眠。
六、規律運動,散步、打太極、跳探戈舞、瑜伽拉伸、遊泳等都是特別適合預防帕金森病的運動。
七、不亂用保健品,不濫用沒有科學研究證實的營養品。
八、若有長期便秘,睡眠中經常亂喊、亂叫、打人等症狀須警惕重視,建議到具有帕金森專科的三甲醫院進行診斷排查。
(責編:王博、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