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愛幼」是中華的傳統美德,從小父母就會教育自己的子女,讓孩子要尊敬老人愛護弟弟妹妹,這也是作為評判孩子道德品質的一個基礎標準。
實際上,孩子在6歲以前是個體發展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孩子的性格基本上都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的,所謂的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家長想要知道孩子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在孩子6歲之前的生活點滴中就能夠窺探出來,尤其是孩子的話語中,更是能讓家長看得很清楚。孩子說這3句話掛嘴邊,那麼家長可就要當心了,該教育的時候一定別客氣,可別像下面這個例子一樣。
小軒從小就是跟爺爺奶奶長大的,因為平時小軒的爸爸和媽媽工作特別的忙根本沒有閒暇的時間來照顧他,於是就把小軒完全交給了爺爺奶奶。而隔輩親有好也有壞,好的是能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並且照顧孩子上也有很多經驗,但是不好的是老人帶孫子輩的話會過度寵愛,也就是所謂的隔輩親,只要是小孫子張口提要求,那就會想盡辦法滿足,爺爺都經常說「小軒就是我們家的小皇帝」。
爺爺奶奶過度的寵愛,也讓小軒養成了跋扈的性格,並且認為爺爺奶奶的付出就是理所當然的,從來都沒有跟爺爺奶奶說過謝謝,對於與爺爺奶奶的付出更沒有感恩過,結果卻反過來經常跟爺爺奶奶生氣吵架,有的時候還會對爺爺奶奶動手。
一天晚上,爺爺和奶奶帶著小軒去超市,小軒看上了一個1000來塊錢的玩具小汽車,就非得讓爺爺奶奶給買,但是小軒的玩具汽車已經很多了,並且這個汽車的價格也不算便宜,所以爺爺奶奶說什麼也沒有給買,但是不管跟小軒怎麼商量,小軒就是不樂意,最後說了一句「連個玩具都買不起,你們兩個沒用的東西。」小軒這話一說, 讓老兩口都愣住了,心裡更是在滴血。後來這件事情,讓爸爸和媽媽知道了,給小軒一頓削,但是卻還是被老人給攔下了。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孩子在過度的寵愛中長大,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尊重,對認為別人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所以不會感激別人的付出,形成了自私的性格。所以平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保留自己的底線,並且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底線,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常說這3句話的孩子,家長該管就要管
一、你可真沒用
這簡簡單單的5個字,但是如果在最親近的人口中說出來,那卻如同萬箭穿心,同時這也是孩子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是對自己家長的不滿,因為願望沒有滿足心理出現的不平衡,這句話中也充滿了埋怨,如果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那就說明孩子有已經產生自私的性格了,已經開始不懂得感恩了。
二、你們以後有什麼事跟我沒關係
孩子會說這句話,說明孩子已經開始在推卸責任,一點沒有責任感,在孩子的心裡只有自己,完全不會顧忌到父母的感受,孩子現在都想跟父母撇清關係更別提以後會孝敬父母了。
三、我用不著你管
這是很多孩子都曾經說過的話,孩子渴望自由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卻不想接受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這樣的孩子內心世界是沒有溫度的,也不會對父母的付出感到感恩,就算父母為自己做了再多的事想了再多的事,孩子也只會認為是理所當然,又何談的孝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