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島記者 黃靖斐 圖/半島記者 賈馨儒
6月18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青島市民張康德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曾呈奎院士檔案無償捐贈給青島市檔案館永久保存。檔案捐贈儀式在青島市檔案館舉行。捐贈的檔案包括曾呈奎院士的手稿原件、證件及照片等珍貴資料。
青島市檔案館副館長楊來青(左)向張康德先生(右)贈送書籍。
「青島解放」前夕選擇留下
1909年曾呈奎出生在福建廈門的一個華僑世家,但他和青島有著很深的感情。張康德介紹,「1946年,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時任生物系主任的童第周受校長趙太侔之託,聘曾呈奎為山東大學教授。曾呈奎放棄美國優越的工作條件,選擇回國報效祖國。他說,我的海洋事業在中國。」
張康德介紹,「到山大後,曾呈奎就和童第周一起辦起了山大海洋研究所,又與童第周、張璽教授一起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海洋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進行海洋生物的研究。」
曾呈奎院士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工作證。
曾呈奎的生活、研究大部分都在青島,張康德透露,在青島解放前夕,曾呈奎是國民黨政府所要爭取到中國臺灣去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妻子和子女也在中國臺灣,他面臨著人生的艱難選擇。」張康德透露,曾呈奎選擇留在青島,「從此他與家人天各一方。直到1975年,在曾呈奎任副團長的新中國第一個科學家代表團訪問美國時,才得以在美國與分別數十載的家人第一次相見。2005年1月20日,96歲的曾呈奎在青島病逝。」
談到這些珍貴檔案的來源,張康德透露,「我是曾呈奎先生的家人,對他了解得比較多。曾呈奎的夫人後來去了美國,她把多數資料捐贈給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少量的交給我整理,保存至今。」
手稿原件書寫「海帶」養殖過程
此次捐贈的資料中,《新中國的海帶研究》《生物海洋學》《我國的現代化和我省的工業化而努力奮鬥》以及英文手稿、書信極為珍貴。張康德介紹,「《新中國的海帶研究》手稿沒有標明日期,應該是在上世紀70年代整理撰寫的。」
曾呈奎院士論文手稿。
手稿中寫道,「一千多年前,在中國的古書裡就有關於海帶的記載,古代記載裡稱為『昆布』,但海帶並不是中國的原產物,而是從日本和朝鮮進口的舶來品。」手稿中還詳細書寫了海帶的養殖方式等。曾呈奎讓從來不在中國海域生長的海帶,成為中國重要的養殖品種,他也被科學界譽為「海帶之父」。「從1952年冬季開始,曾呈奎帶領助手和大學生,在青島、煙臺、大連等地近海內,用人工培植的方法,建起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海帶生產田。」
曾指導兩位美國少年
張康德此次捐贈的檔案中,還包括曾呈奎院士的英文手稿以及美籍華人、著名生物學家牛滿江教授寫給曾呈奎院士的信件。張康德透露,「曾呈奎小時候在教會學校讀書,從小就學習英文,後來在國外留學,他的英文不管說還是寫,都非常流利。」
曾呈奎院士去國外參加學術會議。
曾呈奎一生有很多傳奇故事,採訪中張康德講述了曾呈奎和兩位美國少年的緣分。「1946年,37歲的曾呈奎是美國斯格裡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他經常一邊工作一邊到加州附近的海域採集海藻,引起兩位美國少年的好奇,曾呈奎就細緻地給他們講解關於海藻的知識,給他們長達三年多的指導。」
1975年曾呈奎去美國訪問時,美國著名的藻類學家麥克斯·侯莫森特找到了他,原來他就是30年前兩位美國少年中的一位。曾呈奎教導美國少年走向科學之路成為一段佳話。此外,美國藻類學會設立了PSA傑出成就獎來褒獎那些最卓越藻類學家,曾呈奎是首批獲得此殊榮的科學家之一。
選擇誕辰110周年捐贈
此外還有一些科學研究的照片以及1956年6月14日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全國長期科學規劃工作會議的科學家合影、1977年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出席全國自然科學學科規劃會議代表合影等,曾呈奎院士的證件、有關曾呈奎人物傳記、雜誌、期刊等檔案資料也在捐贈檔案中。
青島市檔案館副館長楊來青(右)查看張康德先生(左)捐贈的珍貴照片。
捐贈儀式的最後,張康德表示:「把這些珍貴檔案交給檔案館就放心了,不僅能夠支持檔案館館藏事業的發展,也弘揚了科學家精神。6月18日還是曾呈奎院士誕辰110周年,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把曾呈奎院士的檔案捐贈給檔案館是非常有意義的。」張康德捐贈的這些珍貴的照片和檔案資料,不但豐富了青島市檔案館的館藏,對於海洋科學研究有著積極的作用,也為助推海洋攻勢有著重要的意義。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