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帶、紫菜,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現在老百姓餐桌上常見的美味。然而在半個世紀前,海帶卻是稀罕物。那時,中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大量幹海帶。而今,中國的海帶、紫菜產量已滿足國民需求,在這其中,海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呈奎功不可沒。
曾呈奎曾稱自己是「大海的兒子」,他將一生都獻給了蔚藍色的海洋。自小生活在農村的曾呈奎目睹過農民的艱辛,為自己取號「澤農」。20世紀初,就讀於廈門大學植物系的曾呈奎,看到人們經常採集海藻充飢,由此萌生了「海洋農業」的想法,從此,他開始在這片蔚藍中實現他變滄海為桑田的「澤農」理想。
為了摸清我國海藻資源的「家底」,曾呈奎跑遍祖國萬裏海疆,從最南端的海南島到北國大地遼寧,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身影。他跋涉在沙灘上,攀緣在礁石中,有時甚至潛入海底尋覓。夜幕降臨,他點起蠟燭,整理標本,編寫資料直到深夜。這一切努力,鋪開了他引導人工養殖海帶和紫菜的成功之路。
綿延的蔚藍海岸線,在曾呈奎眼裡美麗無比,那潮來是海、潮去是灘的廣闊海域,是一片富饒的藍色國土。曾呈奎探索的腳步遍布祖國海域,他先後發明了人工海帶夏苗低溫培育、海帶施肥增產、海帶南移養殖等技術,使冷溫帶的海帶在我國北方溫帶海域、南方暖溫帶和亞熱帶海域都能大規模人工養殖。
海帶大規模栽培的巨大成功,為中國科學家開發利用海洋打響了第一炮,其理論也被廣泛應用於紫菜、裙帶菜、龍鬚菜等海藻的栽培,直接推動了以海藻栽培為主的我國海水養殖第一次浪潮的興起。在此基礎上,動物性的貝類、蝦類、魚類養殖浪潮在中國次第興起,一直影響至今。
1978年,國際海藻學會主席率團專程來看望曾呈奎,並出海參觀一望無際的海帶栽培區,外國專家興奮不已。當天,他們就向國外同事發去電報:中國海帶栽培神話是真的,是奇蹟!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紫菜的生長史和孢子來源是個謎團,人工採苗和養殖面臨諸多困難,但它卻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食物。為了搞清紫菜的身世之謎,曾呈奎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深入研究,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56年,曾呈奎與合作者一起證明了紫菜孢子的來源,使紫菜的大量人工栽培成為現實。南北方兩種紫菜的絲狀體培養、全人工採苗和養殖技術迅速取得成功,直接推動了我國海水養殖「一次浪潮」的興起。
在海洋科學研究的茫茫徵途中,曾呈奎像一座燈塔,照亮了後來者前進的方向,指明了研究者前進的道路。2005年1月20日,帶著對海洋科學的深深眷戀,滿含著對祖國人民的殷殷真情,96歲的中國海洋科學界泰鬥曾呈奎走了,但他留下了豐富的海洋科學研發成果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鍾豔平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