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一生獻大海——追記曾呈奎(下篇)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頂風劈浪,永不枯萎的喜浪藻

驚濤拍岸的南海邊,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穿上紅色遊泳衣,套上潛水衣,戴上潛水鏡,像年輕人一樣走進大海。在蔚藍色的海水裡,他宛若一條遊龍,俯仰自如,魚兒在他身邊暢遊,一串串美麗的水泡兒冒起……

這是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紀錄片《喜浪藻》中的一幕。那是1980年,曾呈奎已經71歲,仍然親自率隊赴西沙群島考察,歷時40多天,並首次在我國發現了對研究光合生物進化有重要價值的原綠藻。

陽光和海風很快使他的面孔皮膚變得黧黑。影片片頭介紹說:「有一種海藻,喜歡驚濤駭浪,在礁石上生長,人們給它起名喜浪藻。」

喜浪藻,不正是曾呈奎人生的生動象徵麼?

1984年,曾呈奎退居二線擔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名譽所長,卻仍然活躍在科研第一線。做試驗、看標本、寫作、審稿、開會、接待、訪問、出差、出國,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仍嫌不夠用,工作到凌晨更是家常便飯。

曾呈奎精力充沛是出了名的。年輕時,上樓都是一步兩級,下樓騰騰一陣風;平地大步流星,在海濱走巖石如履平地。「只有進入圖書館,他是腳尖點地,進進出出毫無聲息。」和他一起工作50多年的王璧增老先生說。

熟悉曾呈奎的人都知道他有個習慣,開會或主持會議時,他常常閉上眼睛,好像睡著了,等報告結束了旁人正擔心呢,他卻忽然睜開眼睛,不慌不忙、滴水不漏地對報告作總結,甚至還作出自己的評價。

別人都吃不準他的閉目到底是養神還是在思考,只覺得他很「神」。老伴張宜範就此給他提意見,他呵呵笑著說:「我合著眼,比別人睜著眼聽得還認真呢!」

在美國留學時曾被同學戲稱為「那個不睡覺的中國學生」的曾呈奎確實休息很少。可是人總不能不休息啊。那就抓住零碎時間隨時休息。這種「分段休息法」換來的是渾身使不完的勁。他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恨不得一天能掰成兩天過。

年輕教授王廣策笑著講述曾呈奎的另一幕:曾老在辦公室審閱稿件時,身體端坐,雙手扶腿,看幾行字就閉上眼,雙手開始慢慢滑,快要滑到膝蓋了,眼睛也睜開了,旋即提筆把剛看過的幾行作出修改。再看幾行又閉目,再睜開眼睛提筆修改,如此周而復始。

看過曾老這一幕的人都瞠目結舌,驚嘆曾老好像在打盹休息,其實他沒有停止思考;同時又自嘆弗如,恨自己學不來這一「絕招」。

2002年,曾呈奎右臂長出一個惡性腫瘤,住進醫院。大夫叮囑:注意靜養,小心觀察。

一天深夜,張宜範醒來,發現病床上空無人影,不由得心底陡然一驚。環顧室內,她發現衛生間隱約透出亮光。

老人又耐心等待了幾分鐘,發現一點動靜沒有,趕緊披衣下床。走過去推開門:身著病號服的曾老,正坐在馬桶蓋上,手拿鉛筆改著一份學術報告。

「報告沒改完,實在睡不著。」曾老像犯了錯誤的孩子似的趕緊解釋。就在手術後不久,刀口尚未完全癒合的曾呈奎,便帶著學生飛赴馬來西亞參加亞太海洋科學與技術大會。

甘為人梯,「我們失去了很好的引路人」

在海洋科學研究的茫茫徵途中,曾呈奎像一座燈塔,照亮了後來者前進的方向,指明了研究者前進的道路。

「曾師治學態度嚴謹,對在一起工作的同志嚴格要求,積極培養。他規定每天上班後的一小時,為雷打不動的看文獻、學外文的時間,以提高手下人的研究思維能力和外文水平。每周一匯報上一周的工作情況,小結後制定本周的工作計劃。」孫國玉研究員深情地回憶說。

浩瀚的大海養育了曾呈奎寬闊的胸懷。「文革」結束後,對那些罵過他的人,甚至打過他的人,侮辱過他的人,曾呈奎不計前嫌,只當這些事情沒有在他們身上發生過,照舊為他們申請科研課題,送他們出國,為他們評職稱。他寬容地說「好人也犯錯」,盡力為每一個人的成長創造機會。

年輕的王金霞是曾呈奎的關門弟子。她於2003年考取博士研究生。對這位女學生的面試,竟然花了兩個多小時,而那時曾老已是94歲高齡。曾老語重心長地向這位還沒進門的弟子提出希望和要求。他詳盡講述了他70多年的藻類研究歷程和科研思路,說到動情處眼含淚花。

王金霞至今回憶起來,都為曾老的嚴謹態度,為曾老對於海洋事業的熱愛而深受感動。「那是曾老給我這個學生上的第一課,我終生難忘。」

2003年底,宋金明教授90萬字的專著《中國近海生物地球化學》初稿送到曾呈奎手中,老人慨然應允做「第一讀者」,他想曾老也可能就是翻翻,不大可能逐字逐句閱讀。但當他拿回書稿時,他幾乎驚呆了:曾老不僅認真閱讀了這部書稿,而且還進行了修改,甚至連錯別字和標點符號的錯誤都給修改了。

曾呈奎生活上很隨和,學術上卻很嚴謹。試驗的關鍵階段,他要親自出海檢查。出了研究結果,要求學生要反覆推敲和論證。他對學生反覆強調研究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不是有了一個結果就急於發表論文。「對於他直接培養的研究生,他很嚴格。對於他不直接帶的我們這些年輕學生,他很寬容。出了錯他不直接批評我們,而是嚴厲批評我們的導師。或許這就是'隔代親』吧?」王廣策教授說。

曾呈奎去世那天,王廣策始終守在遺體旁,淚水盈滿了眼眶。「曾老是大家,他站得比我們高,看得比我們遠。我們年輕人,有時候鑽到一個角落裡出不來。他指點一下,你就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曾老去世了,我們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引路人。」

王廣策的電子信箱裡,至今還保留著曾老7年前發給他的電子郵件。當時他在德國結束博士後研究,正面臨是回國還是留在國外的重大抉擇。他想聽聽他敬重的曾老的意見,就給曾老發了一封電子郵件。

令他感動的是,幾個小時後他就收到了曾老給他回復的電子郵件。在信中,曾老告訴他要認真學習,要相信中科院海洋所會給他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囑咐他要按期回國,報效祖國,個人的事業只有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相結合才能有所建樹。

曾老的回信像一縷春風吹散了他心頭的愁雲,他選擇了回到海洋所。如今,他已經是開放室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2002年,費修綆教授主持的紫菜種苗工程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凝聚了曾呈奎的大量心血。在完成材料後,費教授請曾呈奎一起署名,曾呈奎婉言謝絕了。他誠懇地說:「這一工作我雖然出了一些力,但主要是由你和課題組的同志們一起完成的,我的名字就不要署了。你們的成果為老百姓帶來了實惠,我打心眼裡高興。祝賀你們!」

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看著年輕人進步,海洋所研究隊伍成長壯大,曾呈奎感到無比欣慰;看桃李遍天下,他比自己有了成績還自豪。他關心和牽掛著同事們的工作和生活。去年12月,剛從昏迷中甦醒過來的他,第一句話就問:「小周回沒回來?」之前,他的秘書周顯銅和學生王廣策等去西沙群島採集標本,他放心不下……

寬闊的胸懷,把感動留給人間

曾呈奎在國外留學多年,生活方式多少有些西化。他愛喝咖啡,在國外看英文報紙,愛唱英文歌曲。節奏明快的《揚基之歌》是他最愛唱的一首歌。

儘管有些西化,可是他未有半點不合群。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沒有半點科學家的架子。讓秘書做點事情,他會說:「請你幫我把這個材料整理一下,有不合適的地方儘管改。」

他心胸開闊,平時總是樂呵呵的,很難看到他愁眉苦臉。他喜愛音樂,古典的、通俗的,他都喜歡。閒暇時經常哼個小曲,有時還吹口哨,吹得竟然還是流行歌曲。

在生活方面,他的勤儉節約,幾乎讓人覺得與一個大科學家的身份不符。

他起草信函和稿件,基本上都是用裁開的舊信封或來信的空白處、背面書寫,而不是用草稿紙。捆綁書籍、資料的繩子,他也要收集起來再次使用。

辦公室的毛巾用了多年,由白變黃,由黃變破。秘書給他換了新的,他把舊毛巾拿回家讓老伴縫補一下繼續使用。

每逢出國,只要不是對方接待,他都要千方百計住最便宜的旅館,吃快餐、盒飯。他嫌在賓館打電話貴,就買了電話卡在公用電話亭打電話。

一頂深藍色的帽子,曾呈奎戴了20多年,帽子的裡沿都破得不成樣子了。每次戴之前,老伴兒都要給他掖好,恐怕破邊兒耷拉下來。他沒有時間去商場,老伴兒不得已,就拿一根繩子測量了他帽子的周長,到商場買回一頂。曾呈奎回家來往頭上一戴,還挺合適,高興得不得了。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也不會相信,曾老這麼大的科學家會是這麼一個節儉的人,他的節儉讓人吃驚!」擔負曾呈奎護理工作的保姆鄭立妍說。3分錢一張的衛生紙,曾老會把它撕成3份用,你敢相信嗎?原來一張衛生紙只能擦一次鼻涕,曾老說太浪費,撕成3份就可以用3次了。這樣的小紙巾曾老和夫人已經用了幾十年了,曾老很為自己的這項「發明」自豪。

然而對他人、對社會他卻慷慨大方。

曾呈奎一生獲獎無數,但他獲得的最後一項榮譽卻不是來自科研領域。在他逝世前的一個月,躺在病榻上的他榮獲民政部授予的「全國愛心捐助獎」。他一生儉樸,卻從自己的工資、稿費和獎金中累計拿出30多萬元捐獻給社會慈善事業。

「文革」時期,海洋所圖書館館長王璧增被遣送回老家當農民。他愛人帶著3個孩子在青島靠每月50元的工資生活,處境非常艱難。曾呈奎不顧自己也在落難之際,悄悄在經濟上資助她們。每當孩子們開學,曾呈奎就對王璧增愛人說:「老張叫你到她那裡去一下。」老張就是曾呈奎的老伴張宜範,到家裡後,張宜範就給王璧增愛人一些錢,說是給孩子交學費,如果推辭,張宜範就說:「就算是借給你的好了。」

青島市慈善總會成立後,曾呈奎與慈善總會約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每年捐款1萬元。去年12月10日,曾呈奎在醫院甦醒後,表示再向慈善總會捐款2萬元。當天下午,市慈善總會的人趕到醫院,含著熱淚在病床前為曾呈奎辦理了接收手續。今年1月12日,彌留之際的曾呈奎得知單位正為印度洋海嘯災區捐款時,又委託他人捐款1000元。這是他生命即將結束的前8天。

在曾呈奎的人生辭典裡沒有索取,只有奉獻。他從來沒有在個人利益上向組織張過嘴,伸過手。作為一名享譽國內外的知名科學家,他在一套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子裡一住就是幾十年。他90歲大壽時,老伴硬是找人把一個大陽臺搭起來作客廳,說是送給他的壽禮。

房子又多出一間,推窗見山見海,生機一片。曾呈奎樂得合不攏嘴。儘管如此,這套房子仍然不足一百平方米。

有人曾向曾呈奎請教長壽秘訣,曾呈奎說一是他心胸寬闊,二是老伴兒照料得好,飲食起居都安排得科學合理。老伴兒張宜範和他共同走過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如今已是滿頭華發,雖已90高齡,仍然眼不花,耳不聾,談吐清晰。

「身體有用的器官捐獻給社會,骨灰撒入大海,所有書籍和資料全部捐給中科院海洋所。」這是曾呈奎臨終前的遺言,是一個優秀共產黨員展示給世人的赤子之心。

膠州灣畔,潮起潮落。這一次,「大海之子」回家了,回歸他魂牽夢縈的蔚藍色的大海。

作家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曾呈奎,就擁有這樣一副博大、寬闊的胸懷。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追記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
    1月26日14時10分,載著曾呈奎骨灰盒的「海鷹號」艇在哀鳴般的汽笛聲中,緩緩地在青島匯泉灣畔中科院海洋所附近的水域兜了個圈後,他的骨灰被撒入了他一生眷戀的大海。 他走了。美國藻類學會主席科爾特·匹司奇爾博士在唁電中寄託著哀思:「曾呈奎教授畢生從事於海藻生物學及其栽培的研究,他的工作成就受到全世界幾代藻類學家的讚賞和欽佩。」 傳奇人生: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曾呈奎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 曾呈奎:他是「中國海帶之父」,更是大海的兒子
    而今,中國的海帶、紫菜產量已滿足國民需求,在這其中,海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呈奎功不可沒。曾呈奎曾稱自己是「大海的兒子」,他將一生都獻給了蔚藍色的海洋。自小生活在農村的曾呈奎目睹過農民的艱辛,為自己取號「澤農」。20世紀初,就讀於廈門大學植物系的曾呈奎,看到人們經常採集海藻充飢,由此萌生了「海洋農業」的想法,從此,他開始在這片蔚藍中實現他變滄海為桑田的「澤農」理想。
  • 曾呈奎 中國藍色農業的先驅
    他提出的光合生物進化系統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進化論……  這位人民的科學家、蜚聲海內外的海洋生物學家,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呈奎。  今年1月20日,為中國和世界海洋事業拼搏76年、96歲的曾呈奎在青島病逝。
  • 歸僑曾呈奎院士的海洋人生(圖)
    ,一生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        1909年6月18日,曾呈奎出生於海濱城市廈門的一個華僑世家。他在長達76年的海洋教學和科研中,功績卓著。2005年1月20日,96歲的曾呈奎院士在青島病逝,他的骨灰撒入了大海。
  • 「中國海帶之父」曾呈奎
    「中國海帶之父」曾呈奎   曾呈奎院士近影邢桂方攝  3月20日,當95歲高齡的曾呈奎從山東省委書記張高麗手中接過省科學技術最高獎時,全場掌聲雷動。這是山東省首次設立的科學技術最高獎。
  • 中科院院士曾呈奎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在青島舉行
    上午8時,紀念曾呈奎110周年誕辰敬獻鮮花儀式舉行。相關人員以及曾呈奎家屬等參加儀式,並依次向中國海洋科研事業的先驅——童第周、曾呈奎雕像敬獻鮮花,全體人員肅立鞠躬,表達對兩位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獻花儀式結束後,相關負責人為「中國民主同盟傳統教育基地」揭牌。  誕辰紀念座談會上,與會人員共同觀看了曾呈奎生平事跡視頻片《我是大海的兒子》。相關人員分别致辭。
  • 青島市民向市檔案館無償捐贈曾呈奎院士...
    文/半島記者 黃靖斐   圖/半島記者 賈馨儒6月18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青島市民張康德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曾呈奎院士檔案無償捐贈給青島市檔案館永久保存。檔案捐贈儀式在青島市檔案館舉行。捐贈的檔案包括曾呈奎院士的手稿原件、證件及照片等珍貴資料。
  • 緬懷童第周、曾呈奎等老一輩科學家!中科院海洋所開展傳承優秀作風...
    4月4日清明節當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開展「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傳承優秀作風學風」主題活動,旨在緬懷童第周、曾呈奎等老一輩科學家為海洋事業奉獻一生的崇高科學精神,弘揚「耕海探洋、唯實求真,博學創新、厚德致遠」的所訓所風。
  • 踏過平庸,一生為中國「天眼」燃盡——追記「時代楷模」南仁東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 題:踏過平庸,一生為中國「天眼」燃盡——追記「時代楷模」南仁東  新華社記者 陳芳、董瑞豐、劉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東,17日被追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 一群無國籍的人,幼年就戳穿耳膜,一生無法離開大海,怎麼回事?
    不過帶著自己信念和全部希望走進詩歌中的海子,並沒有得償所願的得到自己理想中面朝大海的生活,不管是出於自己的愛情還是偏執,單純還是倔強的臥軌自殺突然卻情理之中。因為海子的一生,每每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句,心中徜徉起憧憬,轉而又覺悲傷。
  • 感動山東40人40事 | 曾呈奎:培育出正宗中國海帶 被科學界譽為...
    曾呈奎,1946年,他放棄美國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選擇回國報效祖國。他讓從來不在中國海域生長的海帶,成為中國重要的養殖品種,被科學界譽為「海帶之父」。
  • 穆木:大海的顏色
    儘管它不似心中那般完美無缺,但我依舊深愛著大海,渴望下一次再見到大海。第二次與大海的「親密接觸」仍然是在一個暑假,也同樣在那片海灘,但我卻目睹了大海另一種風姿。白天的玩鬧自不必說,到了夜晚,我突發奇想,想見識一下夜幕籠罩的大海。父母自是不同意的,他們忙著聊天,與別人打麻將,讓我一個人去他們又不放心。由於好奇心的驅使,我瞞著他們,悄悄溜出賓館,來到了海邊。
  • 中青院師生一行參觀學習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本網訊 6月1日上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研究生班40多位師生來到人民日報新媒體大廈參觀學習。人民日報中國城市報副總編輯孫賀芳,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副秘書長、人民在線副總經理兼副總編輯單學剛,人民網輿情頻道主編朱明剛,接待了來訪師生,帶領師生參觀了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人民網、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等部門。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同學們首先參觀了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由工作人員引導並介紹了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是全流程打通、完整的媒體融合平臺和體系。
  • 人民日報盤點中國人從生到死70多個證件(圖)
    人民日報  【證件上的人生:我們生命旅途中的70個證件】戶口簿、身份證、學生證、畢業證、結婚證、準生證、退休證、死亡證明……一個中國人一生可能需要70多個證,其中「必需」的有30到40個。網友感嘆如果將這些證件按時間順序鋪開,那就是一個人的一生。
  • 甘為戰貧孺子牛 燃盡芳華獻老區——追記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來源:甘肅日報、新甘肅客戶端END原標題:《甘為戰貧孺子牛 燃盡芳華獻老區——追記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定點幫扶華池縣掛職副縣長邱軍》閱讀原文
  • 獻血漿獻愛心助公益送健康
    獻漿須知    1.凡年齡在18~55周歲(固定獻漿員年齡可延長到60歲),身體健康的泰山區、岱嶽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東平縣居民均可到我站申請獻血漿。    2.每次獻漿必須持有居民二代身份證。
  • 大江奔流,大海遼闊,大道致遠
    這一形象生動的闡述,讓人不禁想到去年首屆進博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談到的「大海」——「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篤定有力的表達,把中國自信傳遞給世界。
  • 永不停轉的「陀螺」——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新華社長沙9月11日電  題:永不停轉的「陀螺」——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  新華社記者蘇曉洲、張汨汨、劉少華  雷射陀螺——現代戰爭終極致勝的「武器之眼」,高新裝備跨越星辰大海、實現精確運行和精準打擊的「導航之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