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僑曾呈奎院士的海洋人生(圖)

2021-01-10 中國僑網


歸僑曾呈奎院士的海洋人生(圖)

    

                                                           文/張榮大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內外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一生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
    
    1909年6月18日,曾呈奎出生於海濱城市廈門的一個華僑世家。他在長達76年的海洋教學和科研中,功績卓著。2005年1月20日,96歲的曾呈奎院士在青島病逝,他的骨灰撒入了大海。
    
    「我的海洋事業在中國」
    
    曾呈奎的海洋人生,有三次重大選擇,從而實現了一個愛國科學家忠誠黨的科學事業的轉折。
    
    1940年,曾呈奎到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學習,並獲得理學博士學位。1946年,37歲的曾呈奎已成為當時美國海藻工業和食品利用方面的領軍人物。就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得知山東大學復校,毅然放棄美國優越的工作條件和優厚的生活待遇,回國任山東大學教授。他對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的理解是「我的海洋事業在中國。」
    
    在青島解放前夕,曾呈奎是國民黨政府所要爭取到臺灣去的科學家之一,但他相信共產黨,堅決留下投身於新中國的海洋科學事業,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重大選擇。
    
    曾呈奎人生的第三次重大選擇,是1956年鄭重向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可是經過十年考驗,到1966年曾呈奎的入黨申請通過了基層黨組織討論,並期待上級黨組織批准之際,文化大革命卻將曾呈奎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大特務」,他受到了批鬥和折磨。直到1980年1月8日,他才實現了20多年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夙願,並在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他數十年如一日,為發展新中國的海洋事業屢建奇功。1950年8月,曾呈奎和童第周、張璽教授受中國科學院的委託,共同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海洋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後來發展成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如今已擁有科研人員400多人、完成科研成果700多項。
    
    1958年開始,中國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大規模海洋綜合調查,共調集600多名科技人員和50多艘船隻參加,曾呈奎作為這次調查領導小組的副組長,功不可沒。
    
    20世紀60年代初,曾呈奎與赫崇本等7名著名科學家聯名向國務院寫報告,建議成立國家海洋局,並規劃了其管理、研究的任務。國務院很快批准成立了國家海洋局,從此中國海洋國土有了專門的政府機構管理。
    
    20世紀70年代末,他又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向國家建議開展南極的調查研究工作,被國務院採納。到目前為止,中國已開展了20多次南極考察。
    
    1978年曾呈奎提出發展中國海洋水產生產必須要走「農牧化」的道路,被稱為科學地綜合開發海洋生物資源的「藍色革命」,對全世界的水產事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92年,國家採納了曾呈奎提出的「國家攀登計劃B中應增加有關海洋高技術的項目,海洋生物技術應成為國家863計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建議,並聘請他擔任了首席科學家,對推動中國海洋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海洋科技要走自主創新之路」
    
    曾呈奎院士在76年的科研和教學生涯中,獨自或與他人合作發表370餘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出版12部學術專著,並獲得國內外一個又一個殊榮。他一生為推動中國海洋科技的自主創新,始終活躍在國際海洋科技前沿。
    
    20世紀70年代初,曾呈奎將基礎研究的重點轉移到藻類的進化研究。他提出了一個引起科學界異常關注的問題,關於色素、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物進化的理論設想——海洋植物在登陸之前進化的主要動力是光合作用,而光合生物的進化同光合作用的結構和功能有密切的關係。這個有關生命起源問題的理論系統,是建立在曾呈奎40多年對海藻研究的厚實基礎之上的。這一設想在曾呈奎率隊考察西沙群島首次發現原綠藻時得到了驗證。
    
    1975年,66歲的曾呈奎率隊對西沙群島進行海洋生物科學考察。1980年,他又不顧72歲高齡,率隊二進西沙群島,實地考察40天,獲得了更多的標本資料,初步認定了原綠藻在中國熱帶海域的分布。這種沒有明顯細胞核的單細胞的原綠藻在生物進化中佔有特殊地位,受到國內外的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
    
    1982年,在北京舉行的「紀念達爾文逝世100周年學術討論會」上,曾呈奎滿懷信心地作了題為《光合生物的進化》的報告,正式系統地論述了光合生物進化理論,同時報導了原綠藻的發現和研究成果。大會組委會認為,這一發現豐富和發展了生物進化論。
    
    2002年,93歲高齡的曾呈奎自主創新意識仍然不減。一次因病住院,手術後刀口尚未完全康復,他就帶著助手和學生飛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亞太地區海洋科學與技術大會」,並精神飽滿地用英語作了45分鐘的學術報告。他所發出的利用栽培馬尾藻、海帶等大型海藻,來淨化海水汙染、改善魚蝦養殖水質的倡導,受到廣泛好評。
    
    「我要給人們飯桌上添幾道菜」
    
    曾呈奎有一句諾言:「我要給人們飯桌上添幾道菜。」他,確實辦到了。
    
    解放前,曾呈奎目睹了廣大農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慘況。當他看到當地人採集野生的紫菜、蘿帶和礁膜等海藻充飢時,一種想法油然而生:人們既然可以在陸地上種莊稼,為什麼不能「耕海」產海藻,海藻夢可實現他解救勞苦大眾的願望。他取名「澤農」,以明心志。
    
    中國原本不產海帶,主要靠從日本等國進口。這是因為海帶是一種喜歡低溫的孢子植物,中國海區由於夏天水溫高,又加上北方海區是少氮的瘦水區,海帶自然無法生存。
    
    曾呈奎和一些海洋生物學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海帶能否在中國進行人工栽培的自主科學研究上。對中國藻類分布、形態生活史研究很深的曾呈奎細心地觀察海帶在初夏的變化情況,發現海帶初夏也放孢子,思路一下子打開了,能不能用夏苗代替秋苗?這個新思路將人工養殖海帶引向了成功之路。
    
    曾呈奎與他的助手以及一些科研部門先後培育出海帶夏苗,並安全度過炎熱的夏天,秋後將苗下海養殖,為海帶人工養殖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曾呈奎又提出陶罐滲漏施肥,對海帶生長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切梢增產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方法的誕生,海帶養殖南移成功。到1985年,中國年產海帶幹品25萬噸,佔全世界年產量的80%,成為世界上頭號海帶養殖生產大國。
    
    紫菜是曾呈奎奉獻給人們的又一道美味佳餚。20世紀50年代初,紫菜冬長夏亡的生活史和孢子來源一直是個謎,所以無法人工採苗和養殖,全憑經驗和運氣從海裡撈取野生紫菜養殖,產量甚微。
    
    如果掌握了孢子的來源,便可像農民在土地上種莊稼一樣在海裡種紫菜。曾呈奎與助手進行研究,於20世紀50年代初得出殼斑藻晚秋生成的孢子、萌發為幼體後長成葉狀體紫菜,這是紫菜生活史的結論。
    
    他們進而又在實驗室內證實了秋季海面上出現的大量孢子正是養殖紫菜需用的殼孢子,從而結束了養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賜「種子」的歷史,開始了科學種植紫菜的新紀元。「殼孢子」一詞,就是由曾呈奎定名,得到了國際藻類學界的普遍承認並一直沿用下來。
    
    從20世紀50年代末,他們的成果在沿海推廣,使得人工栽培紫菜業迅速發展起來。中國紫菜年產量達1萬多噸幹品,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紫菜生產國。


 

公共頁右邊

相關焦點

  • 青島市民向市檔案館無償捐贈曾呈奎院士...
    文/半島記者 黃靖斐   圖/半島記者 賈馨儒6月18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青島市民張康德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曾呈奎院士檔案無償捐贈給青島市檔案館永久保存。檔案捐贈儀式在青島市檔案館舉行。捐贈的檔案包括曾呈奎院士的手稿原件、證件及照片等珍貴資料。
  • 光明日報:追記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
    2005年1月20日,世界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名譽所長、96歲的曾呈奎教授離開了他為之奮鬥了終身的海洋科學研究,離開了他的同事、學生和親人。
  • 中科院院士曾呈奎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在青島舉行
    中科院院士曾呈奎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在青島舉行 2019-06-18 海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6月18日是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我國海洋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呈奎誕辰
  • 曾呈奎 中國藍色農業的先驅
    他提出的光合生物進化系統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進化論……  這位人民的科學家、蜚聲海內外的海洋生物學家,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呈奎。  今年1月20日,為中國和世界海洋事業拼搏76年、96歲的曾呈奎在青島病逝。
  • 「中國海帶之父」曾呈奎
    曾呈奎院士近影邢桂方攝  3月20日,當95歲高齡的曾呈奎從山東省委書記張高麗手中接過省科學技術最高獎時,全場掌聲雷動。這是山東省首次設立的科學技術最高獎。  新中國成立後,曾呈奎與著名實驗生物學家童第周、著名動物學家張璽一起,籌建了國內第一個專門的海洋科學研究機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及其前身海洋生物研究室。  他跑遍華夏的萬裏海疆,先後發明人工海帶夏苗低溫培育、海帶施肥增產、海帶南移養殖等技術,使冷溫帶的海帶在我國北方溫帶海域、南方暖溫帶和亞熱帶海域都能進行大規模人工養殖。
  • 曾呈奎:他是「中國海帶之父」,更是大海的兒子
    而今,中國的海帶、紫菜產量已滿足國民需求,在這其中,海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呈奎功不可沒。曾呈奎曾稱自己是「大海的兒子」,他將一生都獻給了蔚藍色的海洋。自小生活在農村的曾呈奎目睹過農民的艱辛,為自己取號「澤農」。20世紀初,就讀於廈門大學植物系的曾呈奎,看到人們經常採集海藻充飢,由此萌生了「海洋農業」的想法,從此,他開始在這片蔚藍中實現他變滄海為桑田的「澤農」理想。
  • 曾呈奎院士:寄語21世紀的中國海洋科技(圖)
    曾呈奎院士    生物技術--對藍色農業實行質的技術改造    了解海洋、開發海洋和保護海洋是解決開發的三大目標。一開始,對適用於海洋產業中的各個方面,我們建立和發展的藍色農業屬於取得了明顯成績的一個方面,目前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以蛋白類食物的獲得方面。
  • 人民日報:一生獻大海——追記曾呈奎(下篇)
    那是1980年,曾呈奎已經71歲,仍然親自率隊赴西沙群島考察,歷時40多天,並首次在我國發現了對研究光合生物進化有重要價值的原綠藻。 陽光和海風很快使他的面孔皮膚變得黧黑。影片片頭介紹說:「有一種海藻,喜歡驚濤駭浪,在礁石上生長,人們給它起名喜浪藻。」 喜浪藻,不正是曾呈奎人生的生動象徵麼?
  • 緬懷童第周、曾呈奎等老一輩科學家!中科院海洋所開展傳承優秀作風...
    4月4日清明節當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開展「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傳承優秀作風學風」主題活動,旨在緬懷童第周、曾呈奎等老一輩科學家為海洋事業奉獻一生的崇高科學精神,弘揚「耕海探洋、唯實求真,博學創新、厚德致遠」的所訓所風。
  • 候補中委、法國歸僑周琪院士再擔重任
    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周琪現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兼任科技創新發展中心主任、北京分院院長、動物研究所所長。周琪還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周琪研究領域包括生殖、發育、幹細胞等研究與轉化。
  • 海洋所舉行「緬懷科研先驅 弘揚科學精神」主題活動
    為緬懷老一輩科學家為祖國海洋事業奉獻一生的崇高科學精神,弘揚「耕海探洋、唯實求真,博學創新、厚德致遠」的所訓所風,4月4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開展「緬懷科研先驅 弘揚科學精神」主題活動。海洋所相關負責人、管理部門全體職工、科研人員及研究生代表等參加活動。
  • 雞蛋竟長出了「小尾巴」 捏一下還會冒氣泡(圖)
    ·文徵明墓大修背後藏隱情    · 美植物人生死牽動人心 參院要求延續其生命·各國航天服各有千秋(圖)    · 吸血蝙蝠具有令人吃驚的奔跑能力(圖) ·曾呈奎院士的海洋人生:我的事業在中國    · 母乳餵養亮出紅燈?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60周年發展紀實
    艱苦奮鬥,從零開始引領我國海洋科研事業蓬勃發展1949年10月26日,在新中國剛剛誕生,中國科學院即將成立之際,童第周、曾呈奎等學者針對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現狀,從國家對未來海洋科技的需求出發,聯名致函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陶孟和與竺可楨,建議在青島建立海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學的前沿陣地
    它是海洋科學的前沿陣地,那裡的科研人員為了國家的海洋事業默默地奮鬥和付出著。研究所的誕生1949年6月,當時擔任山東大學教授的童第周與曾呈奎二人去北平(今北京)參加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會。在會上,正在籌備建立中國科學院的竺可楨專門找到了他們倆,共同商討建立海洋研究機構的想法。這次談話就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的起點。
  • 為海洋生物研究奠定基石——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七
    海洋是生命最初誕生的家園,也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以下簡稱「分類室」)「尋寶」70年,採集生物標本80多萬號,發現海洋生物1新亞綱、6新科、93新屬、1774新種,發表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佔國內同類新物種總數的65%;出版專著140多部、論文近2000篇。
  • 院士金翔龍:六十餘載海底勘探路
    > …… 他把自己的生命 融進了祖國的海洋事業 每一次面臨人生抉擇時 「國家需要」始終是 決定性的砝碼
  • 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科學家李家彪
    李家彪院士籌劃北極開放航次。大陸架劃界研究、深海礦區勘查、海洋觀測標準體系建設……在對深海大洋的探索中,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留下了自己的人生航跡。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時候,李家彪曾說:「這是我人生新的起點。」作為一位海洋科學家,致力於海洋科技的發展,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近年來,他又積極推動海洋技術國際標準化工作。
  • 院士說丨周守為院士:中國海洋能源開發未來的主攻方向及建議
    院士說丨周守為院士:中國海洋能源開發未來的主攻方向及建議 2020-11-03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