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聞和寫作值得做一輩子?

2021-01-21 澎湃新聞

原創 金鵬Tunger 三尺Bmagazine 收錄於話題#新聞獎1個

用這個馬爾克斯式的標題,多少顯得有些高調,但如果能激起人內心深處最純粹的一點兒理想主義,還是可以高調一把。

幾天前,美國國家科學作家協會(NASW)發布了今年的科學社會化新聞獎(Science in Society Awards)。這個新聞獎創建於1972年,每年頒發一次,主要針對科學進展及其社會影響方面的報導,在美國新聞界有著比較高的聲譽。

按理說,一個細分領域的新聞獎,應該跟絕大多數人沒有多大關係。但看了今年獲獎的5件作品和記者背景,覺得還是有不少東西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很多人看完以後,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誰說新聞和寫作沒法幹一輩子呢?

今年的獎項包括圖書、科學報導、科學特寫、長篇敘事和系列報導。這裡先介紹下獲獎作品和記者,後面再分享觀察和感受。

圖書獎/Books

作品:《一瓶謊言:仿製藥繁榮的內幕》(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

作者:凱薩琳·艾班(Katherine Eban)

出版社: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

電影《我不是藥神》裡面,慢性白血病患者吃不起正牌藥,印度仿製藥療效相同而且價格低很多,讓很患者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但在現實生活中,仿製藥真的能替代正牌藥嗎?

2008年,記者凱薩琳·艾班通過朋友接觸到仿製藥,聽說有人吃了以後身體出現危險症狀。她開始採訪病人、舉報者、醫生和執法人員,調查這條灰色的產業鏈,期間還拿到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數千頁機密文件。

在長達十年的調查之後,2019年5月,作品《一瓶謊言》終於由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出版發行。它掀開了仿製藥全球產業鏈的駭人內幕,欺詐猖獗,偽造橫行,處處充滿叢林般的利益交換。不知情的病人服用這些藥物,後果常常難以預料,有時甚至危及生命。

社會化科學新聞獎評委稱讚了凱薩琳·艾班嫻熟的敘事技巧,說它讀起來像驚悚片,「讀過《一瓶謊言》之後,你永遠不會再以過去的方式凝視藥瓶」。這本書此前還曾入選《紐約時報》2019年最受關注的100本書,《連線》雜誌12本必讀的科學作品。

作者凱薩琳·艾班是非常資深的調查記者和非虛構作家,有二十多年的調查報導經驗。她畢業於布朗大學和牛津大學的英語文學專業,以及東英吉利大學的創意寫作碩士,畢業後在《紐約時報》、《紐約觀察家》、《紐約雜誌》和美國廣播公司做記者,後來給《名利場》和《財富》等雜誌做自由撰稿人,專注偽劣藥品、刑訊逼供以及槍枝販賣等問題的調查與研究。現在,她跟丈夫和兩個女兒,還有一條紐芬蘭犬Romeo,生活在紐約的布魯克林。

中文版《仿製藥的真相》

譯者高天羽

民主與建設出版

《一瓶謊言》是她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書出版於2005年,題目為《危險劑量:警察、造假人與美國毒品供應汙染的真實故事》(Dangerous Doses: a True Story of Cops, Counterfeiters and the Contamination of America’s Drug Supply)。今年三月底,她開始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已經寫了12篇報導,發表在《名利場》、《時代周刊》和路透社。

科學報導獎/Science Reporting

作品:《菸頭無處不在,禁止濾嘴是個可行的解決辦法嗎?》(Cigarette Butts Are Everywhere. Is Banning Filters a Viable Solution?)

記者:羅賓·卡茲米爾(Robin Kazmier)

機構:《奧杜邦雜誌》(Audubon)

這篇報導發表在2019年3月7日的《奧杜邦雜誌》,文章追蹤了散落各處的沾滿有毒化學物質的菸頭對環境的影響。報導提出徹底禁止過濾嘴的可能性,並引用專家學者的聲音來支撐這項提議,這些專家聲音既涉及環境問題,也關乎公共健康。評委稱,這篇報導讀起來輕鬆有趣,還具有啟發性。

作者羅賓·卡茲米爾,NOVA科普紀錄片科學編輯,兼作自由撰稿人,有十年以上的報導經驗,對所有科學話題感興趣,尤其喜歡傳染病、環境問題和拉丁美洲的故事,作品發表在《MIT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奧杜邦雜誌》、《耶魯氣候通訊》(Yale Climate Connections)和《泰科時報》(The Tico Times)等媒體。

羅賓·卡茲米爾在喬治亞州出生長大,2004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的人類學和地理學專業,後在哥斯大黎加生活過九年,先後在可可農場、培訓機構和當地的《泰科時報》工作。2017年拿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寫作碩士,目前居住在波士頓,工作語言為英語和西班牙語。

科學特寫獎/Science Features

作品:《自白:心理學家已經證明警察的審問會讓無辜者感到自責》(The Confession: A psychologist has shown how police questioning can get innocent people to condemn themselves)

記者:道格拉斯·斯塔爾(Douglas Starr)

機構:《科學》雜誌(Science Magazine)

這篇報導發表在2019年6月14日的《科學》雜誌,講述約翰傑伊刑事司法學院心理學家蘇·卡斯恩(Saul Kassin)的研究發現:標準的警察審訊技巧結合心理壓力,會讓一個無辜的人承認自己沒有犯過的罪,進而推翻或者破壞可靠的證據,影響案件的偵破和法院的審判。評委們說,這個故事講述了科學探索如何使現有的司法體系受到質疑。

作者道格拉斯·斯塔爾是非常資深的科學新聞記者,他做過野外生物學家、報社記者和波士頓大學新聞學院的教授,寫過環境、醫療和科學進展方面的報導,還出版過兩本非虛構著作,《小牧羊人殺手:一個真實的犯罪故事和法醫學的誕生》(The Killer of Little Shepherds: A True Crime Story and the Birth of Forensic Science,2010),《血液:一部醫藥和商業史詩》(Blood: An Epic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Commerce,1998)。

從波士頓大學新聞學院退休以後,他加入了退休再就業的隊伍,但不是走穴演講做顧問,而是提起筆重新做記者,為《紐約客》和《科學》等雜誌撰稿。他教過的許多學生,現在是美國科學新聞領域的骨幹,他現在得跟這些學生搶新聞拼選題。今年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以來,他為《科學》雜誌寫了6篇深度報導,經常在推特上轉發並點評學生的報導作品。

長篇敘事獎/Longform Narratives

作品:《最後的百分之五》(The Final Five Percent)

記者:蒂姆·雷夸特(Tim Requarth)

機構:Longreads

這篇報導發布在2019年10月的Longreads,蒂姆·雷夸特講述了他哥哥經歷的一次摩託車災難性事故及其後續影響。事故發生幾個禮拜,哥哥開始慢慢康復,受損的腦功能也在恢復,但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報導融合了他哥哥在交通事故前後的生活,他們的兄弟關係和情誼,以及神經科學進展。評委們說,這篇稿子非常吸引人,第一段就抓住了讀者,即探討了腦受損帶來的健康影響,還清晰細緻地探討了科學對人的影響。

蒂姆·雷誇斯是紐約大學科學與寫作項目講師,兼做自由撰稿人。他擁有哥倫比亞大學獲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紐約大學和哥倫比耶大學擔任講師,還從事科學記者和學術寫作顧問。他的學術論文發表在《神經元》(NEURON)和《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新聞報導發表在《紐約時報》、《國家》、《新共和國》、《外交政策》和《科學美國人》。

系列報導獎/Series

作品:《汙染者天堂》

記者:特裡斯坦·鮑裡克(Tristan Baurick),瓊·邁納斯(Joan Meiners),克萊爾·珀爾曼(Claire Perlman),戈登·羅素(Gordon Russell),薩拉·斯內斯(Sara Sneath),馬克·施萊夫斯坦(Mark Schleifstein),艾爾· 肖(Al Shaw),莉拉·尤恩斯(Lylla Younes)

機構:ProPublica,《皮卡尤恩時報》(The Times-Picayune),《紐奧良倡導者》(The New Orleans Advocate)。

密西西流經巴吞魯日到紐奧良之間的地帶,曾經哺育了美國密度最大的工業區,現在是一個癌症帶(Cancer Alley)。三家媒體在2019年10月30日至12月27日發表的14篇報導,詳細講述了該地區如何改善汙染排放,繼而又再次惡化的過程,以及它如何持續影響貧窮的黑人社區。該系列報導用圖表簡單明了地展現了複雜的概念和內容。

評委們特別提到了《皮卡尤恩時報》和《紐奧良倡導者》的資深環境記者馬克·施萊夫斯坦(Mark Schleifstein),一位虔誠的猶太教徒,兩次獲得普利茲新聞獎,分別是1996年獲得普利茲公共服務獎,2006年獲得普利茲突發新聞獎。三十年前,他第一次和同事開始調查癌症帶,至今仍在不遺餘力地奔走。

接下來談幾點觀察和感受:

獲獎的記者,多數是自由撰稿人,就連三位最終評委也有兩位(Emma Marris和Christopher Solomon)是自由撰稿人。其實不光這個獎,就連普利茲新聞獎近年也出現了一些自由撰稿人,2018年獲得普利茲特稿獎的Rachel Kaadzi Ghansah,就是freelance。這也從側面說明,自由撰稿人或者特約記者在美國新聞界的數量相當可觀,也是多數媒體人離開機構以後的一條重要選擇。

這次獲獎的凱薩琳·艾班和道格拉斯·斯塔爾的經歷,也是媒體人離開機構以後延續新聞與寫作職業的典型案例。在機構媒體做一些年,有些記者可能會出現迷茫,不想再做走馬觀花式的報導,而是圍繞幾個選題做透做深。這時候自由撰稿人就是個很好的選擇,你可以持續寫一個選題,然後供應不同的媒體;做到一定量以後,還可以出書或者做成其他形式的作品。

仿製藥調查的選題,凱薩琳·艾班先後做了十多年,許多內容曾發表在《自我》(Self Magazine)、《名利場》和《財富》雜誌,最終出版圖書,上電視,還參與一些論壇和演講。說得直白一點,凱薩琳·艾班幾乎把這個選題吃幹榨盡了。

獲獎的記者,從業時間平均超過十年,獲得系列報導的馬克·施萊夫斯坦有三十多年報導經驗,退休後再就業的道格拉斯·斯塔爾教授可能也有至少二十多年的經驗,凱薩琳·艾班也有十五年以上的報導經驗。

馬克·施萊夫斯坦

這是美國新聞人最讓人敬佩的地方,也是美國新聞界每年都能出那麼多優秀作品的原因,太多人把新聞和寫作視作他們一生追求的事業。大學教授道格拉斯·斯塔爾退休以後,沒有去做走穴,而是拿起筆桿子給《科學》雜誌做記者。這種精神和實實在在的積累,可能正是美國新聞業的基石。

這一點跟中國有比較大的差異。大多數中國的記者幹到第三年或者五年,就要考慮升職或者轉行的問題;十年以上的記者,如果沒有一官半職,每天還是在默默去調查做採訪寫稿子,在大多數人眼裡就是個盧瑟;二十年以上還是如此,多少有點像「怪物」了。不過,我們看到這個市場在慢慢變化,還是有同行將新聞和寫作視為他們一生的追求,並且在一步一步實踐。

如果你拿到一個重磅的選題或者材料,聯合多家媒體操作系列報導,或許是個引爆的好辦法。只有選題本身受到足夠的關注,其中的記者和機構才能得到應有的東西。

除了這次獲獎的《汙染者天堂》,其實這兩年出現了不少案例,比如近期曝光的FinCEN文件,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和BuzzFeed聯合100多家媒體,系列報導發出後,幾乎在全世界引起了關注,更多的媒體跟進報導。

(完)

原標題:《為什麼新聞和寫作值得做一輩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美國新聞和寫作可以做一輩子?
    但看了今年獲獎的5件作品和記者背景,覺得還是有不少東西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很多人看完以後,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誰說新聞和寫作沒法幹一輩子呢?今年的獎項包括圖書、科學報導、科學特寫、長篇敘事和系列報導。這裡先介紹下獲獎作品和記者,後面再分享觀察和感受。
  • 小青馬成長論壇|新聞寫作
    新聞寫作>11月5日下午我院首期青馬工程培訓班的學員們在81―1教室聆聽了《青馬成長論壇:新聞寫作》講座。宣傳部陳銳老師在為同學們做講解活動邀請了我校宣傳部陳銳老師為青馬班學員講解,陳銳老師憑著自己在校宣傳部積累的經驗和豐富的閱歷,給學生講解及分析了許多新聞寫作方面要求與歷史案例
  • 在時空中穿梭和記憶,普立茲獎得主珍妮弗·伊根談小說、新聞和寫作...
    所以,我沒有(寫作非虛構的)衝動,但如果我沒有做過記者,可能永遠都不會寫這本書。因為寫作前的工作量實在很大,我需要閱讀各個領域的史料和研究,而如果沒有積累一定數量的研究訓練,我覺得我根本沒有勇氣完成它們。如你所知,記者永遠處於從零開始寫作的狀態,總會覺得自己好像一無所知。你感覺到自己的無知,但你又很習慣(在做稿過程中)快速自我學習。
  • 【文學】十位作家談:為什麼要寫作?
    無論是作為一位寫作者還是攝影師,又或者是一名畫家等等,總有人會問你「你為什麼非要做這件事?而不做別的呢?」有的人也許知道答案,但還有很多人沒有一個具體的原因,只是——想,就這樣去做了。有的事,做著做著,就做了一輩子。
  • 值得一讀的十四位作家寫作建議
    5.工作時遠離酒精、性和藥。6.在早上工作,中午小憩,下午工作,然後看六點檔新聞,隨後回去工作直到睡覺。睡覺前聽舒伯特,最好聽幾首曲子。7.如果你一定要讀書,為了鼓舞自己,讀幾本最後發瘋的作家的傳記。8.周末,你可以看部伯格曼的老電影,最好是《面具》或者《秋天奏鳴曲》。9.別去倫敦。也別去任何其他地方。
  • 寫作的黃金圈規則:為什麼,寫什麼,怎麼寫《寫作7堂課》秋葉
    在這樣一個完整的寫作體系中,通過秋野大叔對每一個環節的徹底拆解,我學會了如何系統地寫作,同時也找到了長期困擾我的寫作黃金圈問題的答案,那就是:為什麼要寫作?你寫什麼?怎麼寫?一、為什麼要寫?不管答案是什麼,他們都告訴我們,寫作其實是有益的,但無害的。
  • 一輩子最值得養的狗,柴犬——聰明和智障切換自如!
    養只狗吧,它將是你一輩子的好朋友。那你知道一輩子最值得養的狗是哪個嗎?本人——一本行走的柴犬百科,柴犬鑑定,柴犬推薦、柴犬問題均可以為您做詳細的解答,想買柴犬又怕買到「串串」,可以關注公眾號【柴二萌]。
  • 東航四川客艙部開展新聞寫作專項研討培訓
    為提高新聞寫作技能,挖掘航班中的動人瞬間與故事,8月28日,東航四川分公司客艙部乘務二分部開展了一場以「用心發現,用愛記錄」為主題的新聞寫作專項培訓研討。本次培訓研討內容涵蓋寫作技巧、案例研討、輸出操作五個方面,新聞主講人就新聞寫作中,消息類新聞的寫作,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講解。
  • 新聞傳播學科10個最值得寫的畢業論文選題!滿分開題必備! | 媒視界
    原標題:新聞傳播學科10個最值得寫的畢業論文選題!滿分開題必備!數位化媒體如何運用VR進行多元化新聞報導呈現形式?VR內容生產的現狀、前景與憂慮?更酷的同學是不是還可以學習美國大學生做個VR畢設?期待你們的腦洞!
  • 資深新聞人陳婉瑩:我是如何寫作新聞特稿的?
    1990年,我在 New York Daily News(紐約每日新聞)做新聞。當時,編輯部想要做一個從中國去美國的偷渡客專題,這樣的偷渡客當時數以萬計,但媒體還沒有報導,這個美國大報的編輯很敏銳,想要搶佔獨家,就派我和另一個同事去做調查。
  • 聊寫作 從是什麼到為什麼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路之由自01,ID:luzhiyouz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聊聊寫作,記得第一次開始寫作是在小學二年級時候。那一次發生的事情,到現在還留在我的腦子裡,所有事情的第一次總會給人留下相對深刻的印象,因為新鮮吧。
  • 【健康科普】窩溝封閉做一次護一輩子!?想得美!
    【健康科普】窩溝封閉做一次護一輩子!?想得美!>窩溝封閉做一次就可以保護一輩子嗎?因為窩溝封閉只針對性預防窩溝齲,窩溝封閉劑只能保護他所覆蓋的範圍,對於裸露的咬合面及沒有塗到的牙齒鄰面,頰面和舌面,是起不了保護作用的。所以做完窩溝封閉後,如果沒有配合良好的口腔清潔,食物殘渣侵蝕沒有封閉劑分布的位置,同樣會引發齲齒。
  • 用英語寫作的華人作家哈金:思念已經疲憊
    哈金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他不喜在作品中刻意加入政治意象,在生活中對於政治也是敬而遠之,然而「中國人的宿命都歸於政治」,一如那個年代,《等待》的故事小心翼翼地發展著,最後翻轉成一部無與倫比的滑稽諷刺小說。在哈金看來,中國人一輩子都在等待更好的未來,卻在這個過程中浪費大部分的生命。
  • 楊紅櫻: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楊紅櫻: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2017 記錄□任夢瑩 本報記者 肖姍姍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情,無論是漫畫6月4日,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亮相成都購書中心,為現場近百位小書迷和家長上了一堂老少皆宜的閱讀課。她不僅與小朋友們一起分享了《淘氣包馬小跳》《笨女孩安琪兒》《會走路的小房子》等書中的有趣情節和故事,還以自身經歷與在場的家長們分享了自己的教育觀,提出了個性鮮明的閱讀主張。
  • 自考新聞採訪寫作試題_浙江省2002年1月自考試卷
    2.通訊中的議論和抒情有什麼特點?它們的運用為什麼需經營位置和控制數量?3.簡述新聞線索的特點及發現新聞線索的途徑。五、論述題(10分)    談談新聞的四大寫作要求:新、短、快、活六、應用題(20分)根據所給素材,寫成一則消息。
  • 圖解:為什麼「提問法」可能是法律寫作的終極答案
    01目的:為什麼不寫,為什麼而寫在寫作之前首要任務是以提問法對寫作的目的進行明確。有時寫作的失敗在於混淆了寫作的目的和寫作本身。比如說,一篇論文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良好的立法建議,如果在寫作之前明確了這個目標,既然目標是立法建議,那麼首要的需要弄明白立法現狀。
  • 秋葉寫作第五課 結構式寫作
    很多人的挑戰,是如何和自己的情緒做對抗。作為人是很難沒有情緒的,人不能和自己的情緒對抗,對抗自己的情緒是無效的。因為有好的習慣、好的方法,我總是可以寫得比一般人好一點點,這就可以保持我的產出。所以越是情緒不佳的時候,越要考習慣來寫作。
  • 《公文寫作心法》,帶你探索寫作中的「默會知識」
    可以說,當前我們存在著日益增加的公文寫作需求與落後而傳統的業務學習提升模式之間的矛盾。面對這些痛點,有人把目光投向人工智慧。目前智能寫作在新聞等領域已經得到很好的應用,而公文作為程式化、規範化程度最高的文體,也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寫作模式的升級。用機器輔助人寫作,可以提升寫作效率,提升工作的效能。
  • 如何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清華施一公有獨門之法
    如何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一直是困擾同學們的一大難題,我今天分享清華原副校長、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獨特方法,他堅持做了幾年,效果非常明顯。建議大家看看。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施一公教授坦言,他的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能超過
  • 京U子 有的事情再不做 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因為之前學過吉他,尤克裡裡就很容易上手了;當時正在和同伴(現在變成老婆啦)策劃搭車旅行,心想需要有一個保底方案,如果路上實在沒盤纏了,還能拿個樂器來賣藝賺個路費,於是就打算買個琴。但是吉他又太大,因此就把目光鎖定到了尤克裡裡上。視頻拍攝製作:優客李李歪:看來當時還只是女盆友,你怎麼和她求婚的,有尤克裡裡的成分在裡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