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為什麼「提問法」可能是法律寫作的終極答案

2021-01-09 澎湃新聞

來源:法律思維與法律寫作

轉自:庭前獨角獸

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在探索法律寫作的規律和方法過程中,我分析了很多好文章,閱讀了很多文獻,思索了很長時間,終於捕捉靈感般地獲得了答案:提問法。

那一刻,我看了看表是,2020年2月28日凌晨十二點零二分,一個激動到失眠的時刻。斷斷續續近三個月,終於完成了這篇。

如果我們認真審視我們周圍的法律寫作成果,會發現其中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說對寫作目的的無意識,研究的是偽問題,寫作結構不夠清晰,甚至很混亂,行文細節不嚴謹,等等,我之前有歸納過一篇《法律寫作的6大問題和20個細節》,當然這些也未必能全部覆蓋。

不過,要說最大的問題,還不在這些歸納的類型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在於——被同一塊石頭絆倒N次,即同樣的人反覆在犯同樣的錯誤。我把這稱作為一種宿命的寫作,就是今天水平是這樣的,明天還是這樣的,一直是這樣的,恆定地保持這樣一個水平,一個風格,且不斷地重複再現。

這樣的問題癥結就在於對寫作規律和寫作方法論的忽視或無意識。寫作固然是一種實踐理性,並非通過教授就能寫好,但是懂得了規律並有意識地尊重規律、應用正確的方法是寫作至少不犯低級錯誤的保障。

在研究法律寫作的過程當中,我引入了思維模型這樣的概念,將法律寫作的體系進行了全面梳理,並概括出《法律寫作的13種思維模型》。這是一個非常令自己開心的成果,因為在此之前關於法律寫作基本沒有全面的成體系性的概括。這種模型的梳理能夠提示寫作者對所寫作內容的類型有意識,寫作時思路清醒,根據不同的寫作內容,調用和切換適用的思維模型。

進一步思考,13種思維模型相當於對法律寫作體系橫向的一個梳理。儘管每一種模型當中介紹了該模型寫作的一些要素、思路框架和文章的關鍵,但是,本質上是一種類型化的、橫向的規律。那麼一個寫作任務,如何從無到有,從有到精,這個寫作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呢?在從零到一、從一到二、從二到三這個寫作過程中有什麼樣的規律?有沒有個方法論的東西貫穿起來,就像橫向寫作的「思維模型」一樣?

這個問題我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確切的說是2020年2月28日凌晨十二點零二分——一個精確的時刻,忽然想通了。這個方法便是「提問法」,我把它叫做法律寫作的萬能鑰匙。

為什麼叫做萬能鑰匙呢?因為在任何的一個階段,這個方法都會像一把萬能鑰匙一樣,幫我們打開任意一扇門,解決法律寫作的一切問題。

下面將結合實例來談一談這個萬能鑰匙提問法。

01

目的:為什麼不寫,為什麼而寫

在寫作之前首要任務是以提問法對寫作的目的進行明確。有時寫作的失敗在於混淆了寫作的目的和寫作本身。

比如說,一篇論文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良好的立法建議,如果在寫作之前明確了這個目標,既然目標是立法建議,那麼首要的需要弄明白立法現狀。但是有的作者寫作時不會想那麼多,而是直接從自己研究的問題開始,陳述問題,進行分析,洋洋灑灑,最後落腳到提出制度設計。而實際上,這種制度在立法上已經存在。這相當於轉了一圈回到原地,為什麼?只缺了開始的一個提問。

再比如說,有的律師作為企業的法律顧問,接到了客戶的電話說,請你寫一封律師函,律師馬上就依照要求寫一封律師函。並不自問一下,為什麼要寫這封律師函?其實客戶說請你寫一封律師函,並不是布置一項寫作任務,而是請你拿出一份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不用寫律師函的方式,比如進行簡單的溝通就能解決,也是沒有必要一定要寫的。這樣不問目的,盲目出發,可能南轅北轍。為什麼?也是欠缺對自己的一個提問。

總之,法律人的寫作不只是寫作本身,必然有一個寫作要達到的目的。在開啟寫作之前,先弄清目的,才能有的放矢。這個目的會一直貫穿於寫作整個過程,就像風箏的線,掌管收放。

02

從零到一:寫什麼?發現問題

當明確了寫作目的時,對於寫什麼有兩個層次,也是由兩種不同的提問而引出的分類:一種是提出明顯是問題的問題,一種是提出似乎不是問題的問題。

(一)針對顯而易見的問題進行寫作

顯而易見的問題可以說是問題的紅海,這些問題普遍被認為是需要研究、需要解決的。這些問題的特點是基本沒人懷疑它不是問題。比如學術上有爭議的問題,實踐中存在的疑難問題,社會發展湧現出的新問題。

選這樣的問題進行寫作,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務操作,就整體風格來講,都屬於務實性的,問題就在那裡,通過寫作給出解決方案。這種選題和寫作也是日常最普遍的。

(二)對司空見慣的現象進行提問

這個觀點是受到張巍老師的啟發。在組織張老師的讀者見面會時,交流當中張老師不止一次地提過一個觀點:每個秋天蘋果成熟後都會落地,這是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象。但是只有牛頓問蘋果為什麼是落到地上,而不是飛到天上去?因為牛頓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引發了思考,並發現萬有引力。

張老師還舉到科斯的例子——公司是我們身邊司空見慣的存在,每天都有公司在開張,在關閉,有那麼多的公司,但是沒有人問為什麼要有公司?科斯問了這個問題,並以此進行研究,從而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獲得了諾貝爾獎。

對於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現象進行提問,成果可能是創新。不僅張老師舉的例子如此,張老師本人也是這個原理生動的詮釋。比如說,關於毒丸,儘管它是一個舶來品,但是對於我們來講,也不陌生,但是真正提問起來,又會發現似懂非懂。張老師寫了一篇《毒丸的前世今生》,就是對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名詞進行正本清源的闡述,令讀者大為讚嘆。再比如說對賭,一傳十,十傳百,似乎也形成了一種共識。後來張老師提問對賭是什麼?而後寫作了一篇《矽谷無對賭》,讓人驚訝之餘感嘆對待習以為常的知識真的應該多個問號。

這種對司空見慣的事物提問的方法,本質是一種好奇心。在跟孩子交流中常常會感受到。因為孩子總是充滿好奇,他們提出的問題很棒。疫情期間,廣告上講「依法防控是最有力的武器」,孩子問,為什麼依法防控是最有力的武器?我想我就那麼一聽,都不會問個為什麼,而真的問起來,這是個好問題。

好的選題在好奇的提問中產生。

有一次跟一位朋友聊天,他問我,什麼是跑?我第一反應是,這是問題嗎?第二反應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我說,走得比較快的就是跑唄。他問有多快?的確,如果用快和慢來定義跑和走,那勢必是沒有辦法定義的,因為快和慢本身就是不精確的詞。

後來他告訴我,跑就是有一隻腳在地上,另一隻腳腳離地的運動狀態,而走的話,是兩隻腳同時在地上的運動狀態。我不知道體育專業上是怎麼定義的,但是他的這種提問方式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會提問本質是善於思考,通過提出一個好問題,再去回答它,就有可能是寫作的創新。提問題這是寫作的從零到一。

從零到一,是人類思考的一個優勢,是一種發現問題的能力。人工智慧,包括說寫作機器人,它可能擁有很多的儲備,它計算得很快,能很強大地處理,但是如何提出那個問題,那個從零到一的問題,這種發現問題的能力,它應該不具備。從這個角度說,人工智慧不可能完全取代於人。

言歸正傳,一個好問題,勝過十個好答案。在不知道寫什麼東西好的準備階段,提問法,幫助我們找到真實的、有意義的問題。

我按照這種方法去提問,想什麼是我周圍習以為常的事情?是法律寫作!我們每天的工作都與法律寫作有關,但是如果問什麼是法律寫作?法律寫作的體系是什麼?忽然發現這些都是好問題。

03

從一到二:建構一個體系

找到一個問題,實現了從零到一,接下來,是從一到二。從一到二意味著從題目到體系。建立一個體系,需要一套自洽的邏輯,這套邏輯表現為一系列互有關係的提問。可以從時間的、空間的、橫向的、縱向的、比較的各種角度去提問。提出的問題之間可以是並列關係,或是遞進關係,或是先後關係,或是因果關係,或是正反關係,或是抽象與具體關係等等。

關於這個寫作思維過程,國外有不少研究成果,如黃金圈法則、MECE法則(Mutually、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SWOT分析法(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SQAR(situation、question、action、result)等等。之前看到這些眼花繚亂的縮寫,我就努力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論,終於發現這些都可以進一步歸宗到提問法,這也是稱提問法為萬能鑰匙的原因之一。

舉一些簡單的例子: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三個問題之間的邏輯是一個從認知到應用的遞進關係。以前如何,現狀如何,未來如何,這三個問題之間的邏輯是一個從古至今的時間關係。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這三個問題之間的邏輯是做一件事情的程序關係。

總之,當確定了一個題目後,我們根據不同的邏輯,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根據不同的問題,建構不同的體系。

再以我寫的「法律寫作」為例:法律寫作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但是並未受到足夠關注的一個話題,因此我想寫一個這個話題的文章。

如何以遞進關係為邏輯,我可以這樣提問題,法律寫作是什麼?法律寫作有什麼規律?怎麼進行法律寫作?怎麼提高法律寫作水平?

以並列關係為邏輯,我可以這樣提問題,法律寫作與思維是什麼關係?法律寫作與言辭什麼關係?法律寫作與技術什麼關係?法律寫作與知識管理、品牌、影響力什麼關係?

以程序關係為邏輯,我可以這樣提問題,法律寫作先做什麼(選題),然後做什麼(查找文獻),再做什麼(謀篇布局),再做什麼(行文),最後做什麼(修改)。

以上是幾個例子,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邏輯進行提問,確定不同的體系,當確定了這個體系,也是寫作的大綱。如果把寫作比喻為蓋一幢建築,那麼現在形成了四梁八柱。建築的大輪廓形成了。

可見根據不同的提問方式,將設置不同的體系,根據不同的體系我們能寫出不同的文章。有很多種建構的方法,那麼到底要選擇那種,這又需要再回答一個問題。寫作的目標是什麼?

如前所述,關於目標的提問貫穿於整個寫作始終,它就像風箏的線,不至於讓風箏隨風跑掉。當不知道寫什麼的時候,用提問法來尋找思路,當思路太多的時候,用提問法來匡正思路。可見,提問法無處不在,它提醒我們,啟發我們,也約束我們。

以上是提問法在從一到二的寫作中的應用,體現為建構的能力。

04

從二到三:詮釋這個體系

從不知寫什麼到確定一個好題目,從一個好題目,到建立一個富有邏輯的體系,從一個富有邏輯的體系,到寫出具有翔實內容的文章。這就是整個寫作從零到一,從一到二,從二到三的過程。

以上講了前兩步,第一步選題,第二步建構,接下來第三步是詮釋。前兩步都是提問,第三步詮釋是個回答問題的過程。

當然在回答問題的同時還可能再引發出新的問題,那麼就要選擇哪些問題是這項寫作任務中需要回答的,哪些是可以暫時擱置的。這裡又要提到風箏的線——寫作目的。

將提出的有必要回答的問題一一漂亮地回答,對於一個簡單的寫作任務來講,這個過程可能只是將第二步的問題回答完畢,寫作任務即完成。對於複雜一些的寫作,還需要不斷的提問,不斷地複製上述建構的過程,層層進行子框架的搭建,並對每個層次的子框架進行詮釋(回答)。最低層次的子框架就是最後的最具體的問題,將其回答後,就形成寫作中的最小任務。這就是詮釋的樣板,由觀點和論述組成。它就像建築中的預製板,一塊塊地搭建起來,建築建好了。

所以詮釋的過程,就是回答問題,針對引出的問題再進行回答,這樣最後得到一個完整的體系。

還是以法律寫作為例,上述建構的第一種體系在詮釋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問題,那麼再針對新的問題進行回答,提問—回答中,進行體系的充實。

上述建構的第二和第三種體系,也是同樣道理。

通過不同的提問方式,我們建構不同的體系。基本不會因為沒的可寫而發愁,只是在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問題的並去回答,從而得到一個完整的體系。

不同的寫作,詮釋的任務是將這些節點的問題一一進行回答,那麼完整、充實的體系就形成了。

05

批判和修正

經過選題、建構和詮釋,寫作的初稿基本形成了。接下來重要的一步是檢查。有人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的確是。如果初稿是毛坯房,修改就像精裝修。同樣,這個階段,提問法還是所向披靡的神奇大法。檢查階段面臨的兩大問題是:誰來檢查?怎樣檢查?

(一)個人檢查與交叉檢查

根據由作者自己檢查和由作者之外的他人(也有時是軟體)進行檢查分為個人檢查法和交叉檢查法。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個人檢查法是最基本的,但是由於作者抽離出一個檢查者的角色實際上是較高的要求,是一個需要不斷地練習得以精進的能力。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兩者結合起來。即,先邀請他人進行批評指正,作者認真考慮他人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使自己受到啟發,同時也針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有選擇地進行接受和吸收,再進行修改,這個過程既鍛鍊作者的檢查能力,同時也針對具體的寫作成果進行完善。

無論我們是作者,還是作為「他人」,在面對一個稿件的時候,從哪些方面進行檢查,這是一項技術。對於「哪些方面」這樣的提問,是檢查方法的精髓所在。其本質是一種批判性思維,需要善於對初稿進行存疑、提問「對不對」「是不是」。

(二)檢查清單

回答好從哪些方面進行檢查,便是解決合理存疑的問題,這個問題回答得越好,就越可能會得到一份完美的法律寫作檢查清單。這個清單將非常有用,將是誕生經得起推敲的內容的必經之路。

以下列一份我個人建議的檢查清單,作者可根據具體情形參考進行大致的或細緻的檢查。

檢查清單

格式

1.模板:調用的模板對嗎?模板中填寫的內容跟處理的事實吻合嗎?

2.內文格式:字體、字號對嗎?標題順序連貫嗎?頁眉、頁腳對嗎?顏色對嗎?

內容

1.事實:作者有遺漏嗎?署名對嗎?介紹對嗎?當事人的信息對嗎?法院信息對嗎?

2.標題:標題擬得好嗎?與闡述的內容對應嗎?標題整體的風格都一致嗎?

3.字詞:有錯別字嗎?有多字、漏字嗎?

4.語言:有語病嗎?有歧義嗎?多冗餘嗎?有不充分嗎?有更好的表達嗎?

5.標點:標點符號對嗎?

6.結構和邏輯:結構平衡嗎?詳略得當嗎?太多的要刪嗎?太少的要加嗎?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順暢嗎?各部分有衝突嗎?有重複嗎?

7.引用:引用的標註出處了嗎?標註的信息對嗎?引用的法條與權威文本一致嗎?是現行有效嗎?與所適用的問題吻合嗎?引用的案例的案號對嗎?案例是生效的終審判決嗎?案例的案情概述總結得對嗎?

8.觀點:結論有依據嗎?依據靠譜嗎?建議可行嗎?

9.數據:數據有權威來源嗎?數據的計算對嗎?數據是哪個時間統計的,需要更新嗎?

10.圖片:圖片有授權嗎?清晰嗎?適合列印嗎?

以上羅列了12條,這個清單在寫作的檢查中可以進行升級,檢查的過程可以對照檢查清單進行提問和驗證,也可以根據檢查經驗納入或移出清單的內容。提問、驗證,存疑之處進行查證核實,對的維持,錯的改正。通過清單進行檢查可以幫助這個看似簡單但十分重要的步驟做得更有效果。

以上是「提問法」在寫作過程中的應用,可以說滲透在每個環節,寫什麼,怎麼寫,怎麼改,寫作是思考的藝術,寫作也是實踐的藝術。提問法,啟發思考,推動實踐。

這個萬能鑰匙,感受到了嗎?

相關焦點

  • 無知是最大的智慧:蘇格拉底提問法
    掌握蘇格拉底提問法,你將能看穿問題的本質,不再被表象所迷惑,最終找到真相。什麼是蘇格拉底提問法?通過連續地提出問題,讓被提問者通過理性思考,發現謬誤、拓寬思路、獲得啟發、找到真相的過程,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就是蘇格拉底提問法。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原本就存在於對方的心靈內,不過他自己因受其他錯誤的觀念所蔽,而沒有發現罷了。
  • 為什麼數字42會被有人認為是宇宙的終極答案?
    在該小說中,有一個超級先進的文明為了尋找宇宙的終極答案,造了一臺超級計算機,經過750萬年的計算,最後超級計算機告訴他們終極答案就是「42」。至於為什麼是數字42,作者本人有給出過解釋,這個數字並沒有什麼特別含義,只是他開了個玩笑,隨意選擇的一個數字罷了。不過,有很多人提出各種理論來解釋42。有些人甚至聲稱作者本人知道真相,但不肯將其透露出來。
  • 《銀河系漫遊指南》宇宙的終極答案
    每當你覺得人生不可能更糟糕的時候,它忽然就又會給你點兒顏色看看。
  •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讓娃覺知道理
    為什麼說老師的做法更睿智?上面的事情中,同樣是為了緩解孩子的情緒,老師的做法更智慧。她沒有跟孩子聊,你為什麼情緒不好,是受到什麼影響,還是哪裡不開心了?而是通過讓孩子看到媽媽蹲著跟他說話的辛苦,讓他體會到,原來媽媽也很不容易,自己不該這樣隨意鬧情緒。我試圖跟孩子講道理,他根本聽不進去;而老師讓孩子自己覺知了一個道理,大寶乖乖跟著去了幼兒園。
  • 宇宙終極答案「42」到底是什麼意思?超級計算機為我們揭曉答案
    但是在一些科幻愛好者的眼裡,42卻代表著宇宙的終極答案。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不得不從一部電影,《銀河系漫遊指南》說起。在這部著名的科幻電影中,一個宇宙超級文明為了尋找能夠回答一切問題的宇宙終極答案,設計了一臺名為「深思」的超級計算機。
  • 42:宇宙的終極答案?
    或許真實的情況是,42其實只是一個難解的數字,但並不是什麼終極答案。在這本小說的最後,名為「深思」的超級計算機揭示了關於「生命,宇宙以及萬事萬物」的「終極問題」的答案:「42」。實際上,關於42還有很多有趣的巧合,不過這些巧合為什麼存在,可能就不得而知了。比如在古埃及神話中,當人死後成為靈魂時需要接受審判,死者需要向42名審判官表明自己沒有犯下過42樁罪行中的任何一項。
  • 寫作的黃金圈規則:為什麼,寫什麼,怎麼寫《寫作7堂課》秋葉
    在這樣一個完整的寫作體系中,通過秋野大叔對每一個環節的徹底拆解,我學會了如何系統地寫作,同時也找到了長期困擾我的寫作黃金圈問題的答案,那就是:為什麼要寫作?你寫什麼?怎麼寫?一、為什麼要寫?不管答案是什麼,他們都告訴我們,寫作其實是有益的,但無害的。
  • 數學家破解「宇宙生命終極答案」:42的三立方數和問題
    來源:新浪科技眾所周知,42是《銀河系漫遊指南》中關於生命、宇宙和一切問題的答案。圖為馬丁·弗裡曼在2005年的電影中飾演亞瑟·丹特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1日消息,如果你是一位科幻愛好者,看到42這個數字,你一定會會心一笑。
  • 終極鬥羅:為什麼藍軒宇輔助錢磊能召喚出翠魔鳥?答案在萬年前!
    終極鬥羅:為什麼藍軒宇輔助錢磊能召喚出翠魔鳥?答案在萬年前!在終極鬥羅中,我們知道藍軒宇的武魂有極強的輔助性,能讓錢磊的召喚之門變得靠譜,從而召喚出來一些強大的魂獸,但通過多次嘗試,召喚出來的生物幾乎都帶有一些龍類的血脈,比如鱷龍、赤甲龍、紫電龍等等,藍軒宇隱約感覺到,自己的武魂應該和龍類有關。但是在這些召喚魂獸中,有一個特殊的存在,就是翠魔鳥!(凍千秋也除外,她是因為娜娜才被召喚過去的。)
  • 瘋狂猜成語的圖片所有答案大全圖解
    關鍵字:  瘋狂猜成語的圖片答案大全圖解    瘋狂猜成語的圖片答案大全圖解介紹 瘋狂猜成語的圖片答案大全圖解:         瘋狂猜成語1—100關答案:   第1關 魚貫而行 第2關 四通八達 第3關 網開一面
  • 不要恐慌,因為宇宙的終極答案是42
    在故事中,一個具有高度智慧文明的跨維度生物種族為了找出一個能夠回答「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意義」這個問題的答案,製造了一臺名為「深思」(Deep Thought)的超級電腦。這臺電腦花了750萬年來計算和驗證,最後得出了「42」這個答案。
  • 宇宙學中最「雞賊」的終極理論,解釋你的所有「為什麼」
    而在我們無法回答這種問題的時候,被稱為「終極理論」的「人擇原理」就發揮它的威力了。而所謂的非常「終極」的人擇原理就是在試圖解釋宇宙存在的根本性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宇宙是適合智慧生命比如我們人類生存的?對於這個問題,人擇原理給出的答案是:如果宇宙不是現在這個適合智慧生命存在的話,也就不會有我們這些智慧生命來提出這個問題了。
  • 宇宙學中最「雞賊」的終極理論, 解釋你的所有「為什麼」
    這種問題我們無法回答,我們沒有辦法去尋求到答案。而在我們無法回答這種問題的時候,被稱為「終極理論」的「人擇原理」就發揮它的威力了。,你不是在給他解釋為什麼,而是反問為什麼要問「為什麼」?那麼答案就是:因為我們這個宇宙的物理參數非常合適,能夠讓人類存在。那如果你再問為什麼我們這個宇宙的物理參數會那麼完美,導致人類可以存在。答案是:其實所有不同物理參數的宇宙都存在,只不過我們這個宇宙的參數是可以支持人類的存在。其他的宇宙物理定律跟我們不一樣,可能就不存在人。
  • 為什麼《終極筆記》沒有拍大結局?可能沒有第二部
    為什麼《終極筆記》沒有拍大結局?終極筆記可能沒有第二部 一直以來鬼吹燈的影視化改編是優於盜墓筆記的,這次終極筆記可算是扳回一局,劇情還原度很給力,各種名場面都在,平了不少盜墓粉的心願了。張起靈終極筆記昨天寫了《終極筆記》比《重啟》好太多,不少人都跟我辯解比《重啟》好太多,南派三叔直播,一提《終極筆記》就被房管禁言如果你們覺得後期拖沓的啞女、飄飄等各種俗套的戀愛情節,是你們喜歡的盜墓筆記。
  • 宇宙終極問題的答案是68 貓頭客mitomk Cypher評測
    看過《銀河系漫遊指南》的朋友們肯定對那臺思考宇宙的終極奧秘長達700萬年的超級電腦Deep Thought印象深刻,它最後所給出的答案是Type-C數據線接口也是現在主流的線材接口,不用考慮在全面更換接口後還可能需要專門尋找老式數據線來搭配鍵盤的問題。
  • 為什麼有人把42看作是宇宙的終極密碼?
    在道格拉斯·亞當斯所作的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中,42是「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答案」。故事中,一個具有高度智慧的跨維度生物種族為了找出一個能夠回答終極問題的簡單答案,製造了一臺名叫「深思」的超級電腦來計算,深思花費了750萬年計算和驗證,最後回答的答案是42。至於為什麼是42,小說和電影中並沒有交代。
  • 【文學】十位作家談:為什麼要寫作?
    無論是作為一位寫作者還是攝影師,又或者是一名畫家等等,總有人會問你「你為什麼非要做這件事?而不做別的呢?」有的人也許知道答案,但還有很多人沒有一個具體的原因,只是——想,就這樣去做了。有的事,做著做著,就做了一輩子。
  • 關於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終極答案的萬有理論?
    了解上帝的想法是現代物理學的終極目標,意味著科學家能夠揭示大自然的法則,創立所謂的「萬有理論」。萬有理論能夠解答所有疑問。不過,創立這一理論可能需要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不懈努力。作為物理學巨匠,愛因斯坦一心希望了解「上帝的想法」。了解上帝的想法意味著我們能夠洞察大自然的法則,或者說創立物理學家所說的「萬有理論」。天空為什麼是藍的?為何存在引力?
  • 為什麼人類無法造出一粒米?原來它可能蘊含著宇宙的終極奧秘
    最近和一些愛好探索世界奧秘的的朋友聊天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有趣且深奧的科學話題又成為了討論的熱點,這個話題就是,人類可以製造氫彈,可以製造火箭飛出地球,可為什麼無法製造出一粒米?可能有人說,我們現在吃的米不是製造出來的,其實這完全是兩個概念,我們現在吃的米是通過種子種植出來的,即使有一些人造米也是在原有米的基礎上培育出來的。
  • 什麼是零秒思維寫作,如何讓孩子的寫作像喝水一樣簡單?
    什麼是零秒思維寫作?很多小朋友告訴林老師,很害怕寫作,每次寫作都特別痛苦。為什麼孩子會害怕寫作呢?因為,我們把它變得複雜了。一件事情如果很簡單,我們就會覺得很輕鬆,比如喝涼開水這是很輕鬆的事情,張嘴就能完成,我們絕對不會害怕這個任務。如果寫作也如此簡單,你說我們還會害怕嗎?答案是絕對不會。但是有些同學就會說了,寫作怎麼可能跟喝涼開水一樣簡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