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面穩定性
將經24h硬化後的φ50mm×50mm試樣稱重W1;然後放在14目篩上振動2min,再稱重W2,則表面穩定性為:
SSI=W2/W1×100%
砂型(芯)表面穩定性不足會導致衝砂及砂眼、機械粘砂等缺陷,一般來說表面穩定性的好壞與型砂常溫強度的高低是一致的。增加樹脂加入量,選擇合適的固化劑品種及加入量,不超過可使用時間,造型時適當的緊實,芯盒填砂面用刮刀墁平等等都可提高表面穩定性。
生產上要求砂型(芯)的互作表面(即與鐵水接觸的表面)穩定性應大於90%,現場經驗判定方法是用手指摩擦硬化後的型(芯)表面,一般以摸不下砂粒為準。
2.透氣性
其與硬化速度無關,與砂的粒型和粒度組成有關,顆粒越小,粒度越分散,含微分越多則透氣性越差,粘結劑加入量多也影響透氣性。
透氣性好是呋喃樹脂砂的一個優點,他彌補了有機鑄型發氣量大的優點,但也不可忽視採用集中通氣等方式解決砂型和型芯的通氣。
3.發氣量
呋喃樹脂是有機粘結劑,型砂發氣量主要與樹脂的成分和加入量有關。脲醛的發起量大,而糠醇和甲醛的發氣量低。加入量大,發氣量相應增大而且發氣時間也延長,但與發氣的增長率不成比例。千方百計降低樹脂加入量之所以成為樹脂砂互藝最基本的問題之一,除了經濟上的原因之外,也是為了儘量降低砂型發氣量,以減少鑄件的氣孔、嗆火等缺陷。由於發氣量與型砂灼減量成正比,為方便起見,生產廠常以測定型砂灼熱減量的方法代替測定發氣量。
4.潰散性
其指標用高溫殘留強度高低來反映。將試樣經24h硬化後放在100℃、200℃、300℃的電爐中保持一定時間,取出冷卻至室溫,測定其抗壓強度。殘留抗壓強度越低,說明潰散性越好。一般說呋喃砂潰散性比較好,500℃左右殘留強度為零。
實際砂型澆注後,由於樹脂砂導熱性較差,靠近鐵水部分的砂層經受高溫顯示出較好的潰散性,但離鐵水稍遠一些的砂層受到熱作用較小,殘留強度仍然很高。為了防止熱裂和清砂方便,應在造型時採取降低砂鐵比的各種措施,以提高宏觀潰散性。
5.高溫強度
是指式樣在高溫(如 900℃)狀態下測得的強度。對於有機系鑄型而言,要保證鑄型經受住金屬溶液的熱衝擊,是鑄件凝固前鑄型不至於過早潰散。提高高溫強度主要通過提高樹脂中糠醇的比例。另外,砂中添加少量氧化鐵或硼酸等添加劑,或採用膨脹小耐熱性好的鋯砂,鉻礦砂也可以提高熱強度。
來源:鑄造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