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到底有多忙?

2020-11-23 求是網

  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節奏不斷加快的時代,很多人的生活都被工作佔去了大量的時間,科學家當然也不例外。

  一些科學家希望改變這種現狀。今年5月31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探討科學家工作時間的文章《科學家職場習慣:全職已經足夠了》。文章列舉了幾位青年女科學家對職場工作時間的看法,她們主張合理用時,認為「工作到晚上六點都沒必要」。

  但實際上,在許多領域,漫長的工作時間仍然是科學研究人員的常態。2016年《自然》雜誌曾進行過一項關於全球青年科研人員的民意調查,結果有38%的人反饋他們一周工作的時間超過60小時,其中9%的人稱每周工作超過80小時。同時也有研究表明,科學家的工作時間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時間?他們的工作時間是否確實存在差異?如果存在,那麼產生差異的原因又可能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在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工作的幾位科學家。

  忙碌的狀態:討厭還是享受?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生態學家梅根·達菲有一件事要坦白:一般下午5點一到,她就已經準備好下班回家了。晚上,她更希望陪著丈夫和三個孩子,而不是與顯微鏡和水樣待在一起。」《科學家職場習慣:全職已經足夠了》一文中寫道。

  文中介紹,早在2014年,達菲就發表過一篇博文《在學術界取得成功並不需要每周工作80個小時》,坦白自己每周一般工作40~50小時,「只是個全職科學家」。

  這篇博文在相關領域的科學家群體裡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有一位女科學家告訴達菲,這篇博文改變了她的生活。「之前,她一直有負罪感。一個人應該長時間工作的想法十分普遍。如果每周工作時間不到60~80小時,你做的就是不夠的。這讓人們感到焦慮。」達菲說。

  今年早些時候,達菲獲得了美國湖沼和海洋學會的Yentsch Schindler青年科學家獎。「這些科學家會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時間,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消耗。通過平衡優先事項、堅持自我,他們獲得了更多實驗室外的生活時間。」文章說。

  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全職科學家」都並非科研人員的常態。《自然》雜誌曾在2016年做過一項全球青年科學家調查,結果顯示有38%的受訪者報告每周工作時間超過60小時,其中9%的人表示工作時間超過80小時。2013年一項針對歐洲研究者學術工作習慣的調查顯示,德國資深學術工作者報告的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為52小時,高於所有其他被調查的國家。2014年一項針對英國大學和學院工會(UCU)教師職業壓力的調查顯示,41%的全職大學教師表示自己的每周工作時間在50小時以上。

  「我現在每周工作差不多60個小時。」美國紐約大學的腦神經科學家溫蒂·鈴木告訴記者,這已經比幾年前自己的工作時間少多了。此前,溫蒂·鈴木信奉「只有投入100%的時間來做科研,工作才能做得優秀」的觀點,直到她發現自己得到的除了亮眼的工作成績外,還有10公斤的贅肉和貧乏的社交生活。

  此後,溫蒂·鈴木對工作時間做出了調整。「我為自己在閒暇時間安排了豐富的活動,包括不同形式的運動。我還重新安排了我的工作生活,丟掉了一些雜事,花費更多時間來探索我喜歡的科學問題,所以它現在似乎也不太像是『工作』了。」溫蒂·鈴木說。

  也有科學家享受這種忙碌的工作狀態。雪梨科技大學教授金大勇管理著一個擁有幾十人的實驗室。「我的工資單上寫著每周按照35個小時來付我薪酬。但實際上,在現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如果我真的每天早九晚五做科研,絕對是無法生存的。」金大勇說,「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僅僅把科研當作一份『工作』,是無法作出真正優秀的成果的。做科研需要興趣和激情,更何況現在是納稅人在資助你完成自己感興趣的科學探索,從這個角度看,就更無所謂工作時長多少了。」

  科學家能打卡工作嗎?

  事實上,討論科研人員的每周工作時間可能是個偽命題,因為他們的工作時間常常無法準確計算。

  「科學這種創造性的工作,是無法打卡計時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對記者說,「很多卓越的科學家,比如法國科學家龐加萊,他們的大腦一直在不斷創造著科學成果。龐加萊說,隨時能睡著的人才是天才,強調擠時間來工作。對於這樣的科學家來說,一周多少工作時間都不夠。」

  當然,較之過去,如今整個科學研究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專業細分程度逐漸增強,科研從小科學走向了大科學,向著組織化、複雜化的方向發展。

  「在這些龐大的科研綜合體裡,可能有些科研人員承擔的不是創造性的工作。但對於那些有創造性的科學家來說,他的工作不可能限定在工作時間裡。他雖然下班了,但頭腦仍在工作。對於那些天才更是如此,因為他們工作的每一刻都是有成效、有產出的。科學工作的特殊性就在於動腦。」

  對此,金大勇也有同感。「科研是一種特殊的工作,是不能用時間來計量的。」金大勇說,自己有時早上5點多就會起床,處理郵件,雖然坐在家裡,但這時已經開始工作了。到了學校跟學生聊天詢問進展、跟團隊成員一起吃早飯時討論科研話題,還有出差、寫申請、參與會議等等,其實都是在工作。甚至在假期,腦子裡仍想著科研問題。

  調查數據印證了科研工作的這種靈活性。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生態學家理察·普裡馬克曾對生物學家在正常工作時間之外完成了多少工作進行過實證研究。在2013年發表於《生物保護》期刊的一項研究中,普裡馬克與合作者分析了2004年~2012年期間該期刊收到投稿的時間。結果顯示,超過1/4的論文投稿時間都是周末,或者工作日的晚7點~早7點之間;周末投稿率每年增長5%~6%。

  「很顯然,對於科研工作來說,只花費常規的工作時間是無法脫穎而出的。但我同時也覺得,拼命工作、完全沒有業餘時間,也不一定就能成為非常有創造力、多產的成功科學家。」溫蒂·鈴木說,「我們知道,真正的創造力需要思考的空間。如果你每天只是忙於申請基金、編輯論文、管理學生等工作,何來這種創造性的空間呢?相反,你需要空間,甚至假期,去思考你的學術領域、產生創新性思維。對我自己而言,相比於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現在更有創造力,也更大膽,原因之一就是我給自己留出了思考的時間,創造了能湧現新想法的環境。」

  來自地域的差異

  理察·普裡馬克對科學家投稿時間的研究同樣發現了明顯的地域差異。相較於比利時和挪威的研究者,中國和印度研究者在周末投稿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在日本,30%的論文原稿都是在工作日的下班時間後投出的。北美科學家在下班時間提交論文的比例處於平均水平。

  「地域差別確實存在,比如在澳大利亞做科研相對更悠閒一點,因為人少,競爭也相對小一些。另外,由於澳大利亞對科研工作的考核機制不是很量化,當然申請升職時也要寫材料,你的工作會被評估,但不是計算發多少論文、加多少分這麼絕對。所以整體來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工作狀態相對更從容一些,探索性更強一些。」金大勇說,「但有一點,我所看到的優秀科學家,無一例外全都是很享受科研工作的,他們對科研有激情,他們的頭腦在一刻不停地思考,這一點是沒有國界的。」

  曹則賢曾在德國學習和工作多年。他的德國導師帶著41個博士生,但並未看到他異常緊張地工作。「當你不從容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你不會。」曹則賢說,「科學研究從來不是通過趕工、勉強得來的。」

  在曹則賢看來,科學家工作狀態的不同緣於各國科學文化背景的差異。「我國科學研究受美國、日本影響較深,更為功利化,而以法、德、英為代表的歐洲科學研究更注重思想創造的過程。」曹則賢分析說,對於歐洲國家來說,科學是在本土一點一滴產生的,他們知道科學的重要性,也知道科學創造要經歷怎樣的過程。所以,一旦對科學家的身份進行了確認,對其工作就不會再多加幹涉。

  「而我們是把西方成熟的科學成果直接拿來,對於如何創造、如何試錯、如何建立價值觀判斷對錯等,則知之甚少,所以我們創造性不強,又太過於強調數量上的產出。」曹則賢說道,「科學創造,就像畫畫一樣,你看到一幅成功的畫,可沒看到的是那些之前不成功的。那些不成功的,恰恰才是創造的過程,才是最有價值的。科學研究就像淘金一樣,是從一筐一筐的沙子裡面找金子。如果把科學研究都當作工程來做,要求目標清楚、細節詳細、結果能預知,那還是科學嗎?」

  誰動了科學家的時間?

  對於科學家來說,時間是珍貴的,時間利用更需要高效。

  兩個多月前,金大勇赴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在與物理學家朱棣文的交談中,對方的一段話讓他印象深刻。「他說如果他的學生今天做完實驗沒有及時整理,他就覺得這不是一種好的工作狀態,因為這表明他對實驗結果沒有渴求。」

  在金大勇的實驗室中,有些新來的學生在等實驗結果時,會玩手機或上網。「我覺得這是極大地浪費時間。你的腦子要跟著實驗走,思考實驗不成功怎麼辦、可能會有哪些原因導致實驗不成功、實驗結果會有幾種可能、下一步要採取什麼方法等等。你要一直在動腦,要用巧力。」金大勇說。

  對於金大勇來說,管理整個實驗室的經費、人員等各個方面,事情多而雜。如何提高效率,他的方法就是「專注」。「我會想我這周、這個月、這一年需要什麼,然後砍掉其他不必要的事情,只專注於做這些最重要的事。」

  溫蒂·鈴木在提到時間管理的方法時也說,首先要明確哪些事情是需要優先去做的,然後給這些事情分配足夠的時間。「這聽起來簡單,但如果你的優先事項與部門的優先事項相衝突,那執行起來就會很難。作為一名科研人員,要學會對有些事情說不。」

  對於國內的科學家來說,對有些事情說不貌似更難。

  「我們對教授、研究員的評審是寬進嚴出的,因此我們設計了很多制度來對科研人員進行考核,而這大大增加了科學家的時間成本。有些科學家就像熱鍋裡的炒豆一樣,一刻不得消停。所以,我們的科學家每天非常忙,但有很多時間其實是無效的。」曹則賢無奈地說,「比如種種考核,比如財務報帳工作。在西方,大學、研究所是沒有財務部門的,由第三方機構來管理,你要是敢貪汙,警察直接來找你。」

  曹則賢辦公室的書架上貼著一張A4紙,上面列印著四個大字「大塊時間」。「科學本就是思想性的工作,需要大塊的時間靜下心來思考。有些雜事僅佔用一個小時,但卻打亂了你整個工作的節奏。」曹則賢說,「我們需要對科學精神、科學研究的工作方式、科學回饋社會的時間和方式等問題有清楚認識,從而在科學家的遴選、資助方式等方面,建立更加成熟和高效的制度。」

相關焦點

  • 暑期校長們到底有多忙
    研討課改、監工改造、洽談合作暑期校長們到底有多忙來源:京華時報 2015-8-25  校長這個職務有多忙?從部分校長們的暑期行程可見一斑。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國際學校,校長們的暑期安排豐富多彩。不僅有「會面」、「訪問」,還有各種「調研」、「考察」,但所有的行程都指向了統一的主題,那就是「合作」,既包括國際合作,也有省校合作、校地合作等,通過這些合作,清華各方面工作得以推進。
  • 那些沒有時間陪父母,伴孩子的人,到底有多忙?
    我聽的比較多的是,今天回不去啦,工作走不開。你們先吃吧,我這裡還要一會解決完……孩子你送下吧,我待會就要去單位啦。這個周末可能沒時間去玩啦,我還有個方案需要整改……實則,你真的有那麼忙嗎?每天忙到沒有時間定點吃飯,沒有時間去學習,沒有時間去想辦法怎麼去改進自己的工作效率,甚至忙到連做短期的計劃的時間都沒有。但是回想你的一天,有空隙的時候刷手機,有鬆懈的時候打遊戲或者休息的時候就是窩家裡睡覺,這個是大多的現在的人的特寫。
  • 全球變暖到底有多嚴重?讓科學家告訴你這有多可怕
    在現代生活中,人人都在說溫室效應,全球變暖,那麼究竟有多少人知道全球變暖是什麼呢?有人說,不就是氣候變暖嗎?這個說法說的不錯,但是這其中的影響卻非只此而已,那麼危害到底有多大呢?首先了解全球變暖之前,我們要理解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 力戒因「盲」而忙
    隨著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普遍忙碌,工人為生產而忙,農民為耕耘而忙,軍人為訓練備戰而忙……忙一點是應該的,這是事業心強的表現和幹好工作的需要,應該提倡。  然而在一些單位,有些幹部無論事情多不多、工作量大不大,卻整天忙得暈頭轉向,至於忙些什麼,自己也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既累了自己也累了部隊,忙而無功、忙而無獲。這些忙,有很多是不應該的忙、無效的忙。
  • 宇宙到底有多熱?
    當科學家們努力理解我們所處的宇宙時,關於宇宙本質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仍然不清楚。它有多大?有多熱?怎麼會是這樣?這些問題的答案已經使科學家們迷惑了許多世紀。但是科學家正在揭開其中的一個謎團:宇宙到底有多熱?那麼,宇宙到底有多熱?
  • 牛頓到底有多牛?
    原標題:牛頓到底有多牛? 如果所提出的問題是「誰是第二偉大的科學家」,那就很難回答了。因為,據我看來,至少有十來位科學家可以看作是第二偉大的科學家。例如,愛因斯坦,盧瑟福,玻爾,巴斯德,達爾文,伽利略,麥克斯韋,阿基米得等,都可以算得上。 事實上,世界上很可能根本沒有第二偉大的科學家。
  • 世界最深的深淵到底有多深,科學家潛入水下這個深度,有新發現
    科學家不斷發現赫拉尼斯深淵到底有多深他們估計洞穴系統至少有3280英尺深。這也只是一個估計,所以仍然不清楚它到底有多深。他們的發現發表在了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地球表面。科學家發現,赫拉尼斯深淵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洞穴。它由一個隧道系統組成,所有這些隧道都貫穿地球。這種洞穴狀水下隧道通常是由弱酸性雨水穿過可溶性巖石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溶解周圍石灰石的融水形成的。
  • 惡魔之核:一個金屬球到底有多可怕?科學家接二連三喪生
    惡魔之核:一個金屬球到底有多可怕?科學家接二連三喪生   了解到很多小夥伴們都對物理方面的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愛好,其實小編也是一個物理愛好者呢,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最讓大多數物理科學家聞風喪膽的一件事並不是實驗失敗,而是核輻射,幾乎是涉及到這方面哪怕一點點都免不了要做這方面的實驗,但是很多科學家也因此而死亡,因為核輻射實在是太讓人害怕了,著名的物理學家居裡夫人夫婦就是因此而死亡的,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關於這方面的一個歷史事件
  • 科學家到底有多瘋狂?為了科學,他們可以獻出生命
    小時候,我們都有一個科學夢。夢想著自己長大成為一個探索世間萬物的科學家。可是長大後,我們慢慢放棄了這個科學夢,因為這個行業需要付出的更多,而收穫的更少。不僅僅需要保持對事物強烈的好奇心,還要有毅力,有耐心,在無數失敗後還有重新再來的勇氣。
  • 科學家到底有多瘋狂?為了科學,他們可以獻出生命
    小時候,我們都有一個科學夢。夢想著自己長大成為一個探索世間萬物的科學家。可是長大後,我們慢慢放棄了這個科學夢,因為這個行業需要付出的更多,而收穫的更少。不僅僅需要保持對事物強烈的好奇心,還要有毅力,有耐心,在無數失敗後還有重新再來的勇氣。生活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科研都是一個神秘又遙遠的職業。可能一輩子都沒法清楚了解這個行業的現狀。
  • 張家浜旁的這群人到底在忙啥?
    張家浜旁的這群人到底在忙啥?浦東新區張家浜河邊的這群人在忙啥?拍照?採集水質?還出動了很多無人船?這是一次突發的水汙染事件?還是?......(原來這群在張家浜旁忙碌的人是在忙這件事呀)水質安全關係到千家萬戶的用水安全他們兢兢業業為浦東人的用水安全保駕護航!
  • 《勇敢的心臟》:你知道人體的心臟,一天到晚有多忙嗎?
    《勇敢的心臟》:你知道人體的心臟,一天到晚有多忙嗎?
  • 深海一萬米到底有多什麼?科學家:海底的生物足夠嚇退人類
    同樣的道理,對於海洋深處有著什麼樣的奧秘,人類的好奇心也在這裡突顯了出來,這些年來,人們在對於探尋海洋深處秘密的道路上也在不斷付出努力,不過,相對比探尋陸地,人類探尋海洋的難度更高,而且,越來越多的理性數據表明,人類對於海洋的探尋僅僅停留在了表面。
  • 龍捲風到底有多厲害? 最強的是多少級?
    龍捲風到底有多厲害? 最強的是多少級?時間:2016-07-13 11:48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龍捲風到底有多厲害? 最強的是多少級? 龍捲風是一種強烈的、小範圍的空氣渦旋,是在強烈不穩定天氣條件下,由空氣強烈對流運動產生的,常與雷暴、冰雹和暴雨等強對流天氣系統結伴而行。
  • 黑到科學家都沒有測出它到底有多黑
    黑到科學家都沒有測出它到底有多黑  楊建書 • 2016-04-24 15:06:00 來源:前瞻網 E3128黑到科學家都沒有測出它到底有多黑曾經用於哈勃望遠鏡上的黑色塗料被譽為世界上最黑的物質之一,它可以將周圍的散射光線極大的降低,這幫助哈勃望遠鏡能夠拍攝到太陽系內外天體最優質的圖片。但在最近一段時間,英國公司Surrey Nano Systems發明出了一種比哈勃望遠鏡塗料更黑的材料。
  • 宇宙中的中子星到底有多恐怖
    宇宙中的中子星到底有多恐怖 中子星是恆星到末期,由於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形成的少數重終點之一一勺子的中子星大概有100多噸重。 宇宙中的中子星到底有多恐怖 由於中子星把如此多的物質打包壓縮到如此小的體積裡,它產生的引力足以彎曲它自己發射出的光線
  • 水星到底有多小?地球又有多小?這些震撼的照片讓你直觀感受
    水星到底有多小?地球又有多小?這些震撼的照片讓你直觀感受科學家們對太空進行探索時,一直都在說太陽非常大,是地球的130萬倍。這樣的差距其實並不非常的大,和太陽一比,兩者的大小其實差不多一樣,那麼地球和水星與太陽相比到底有多小?快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我們一直都無法直觀的看到太陽到底有多大,只能知道非常的大。想要讓地球和水星與太陽相比較也很難,大小相差實在太大,一張小小的圖片根本無法讓兩者同時出現,或者說,在有完整的太陽時,根本就不見不到地球和水星,兩者已經小到幾乎看不見了。
  • 深海一萬米到底有多什麼?科學家:海底的生物足夠嚇退人類!
    由於大多數人都堅信人定勝天這種思想,因此從古至今人類從來就沒有停止周圍生活環境的探索,不管是陸地,天空還是海洋,甚至是連宇宙中都有了人類探索的痕跡
  • 科學家是有多無聊!將圓周率算到31.4萬億位,到底為了什麼?
    這組信息主要是想表達機器的高智能,還是科學家們真很閒?但是這組消息在數學界可是掀起了大浪,越來越多的人類開始關注。最初,我們熟悉的圓周率也就是小數點後的7位,它的存在與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息息相關,3月14日也就被定為國際圓周率日。可想而知,圓周率的出現對我們具有重要的意義。
  • 假日門診丨男生總說忙,是不喜歡我嗎?
    憂傷文字君的眼睛裡噙滿了淚水下一秒就要哭粗來了到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看看大家都是怎麼分析的@西柚專家組:試探&經驗派你找他一星期,每天不同時段找他,如果回答都是很忙,那就是不喜歡你,如果有時間可以回你,那就是真的在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