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提高》植物細胞全部都有細胞壁嗎

2021-02-15 學習訣竅

所有的植物細胞都有細胞壁,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植物細胞的形狀大小儘管多種多樣,但基本結構是一樣的。例如一切活細胞都含有原生質和其外面的細胞壁。堅硬的細胞壁保護著原生質體,並且維持著細胞的一定形狀,其主要成分是纖維素。

植物細胞壁的概念

植物細胞壁是存在於植物細胞外圍的一層厚壁,是區別於動物細胞的主要特徵之一。[由胞間層,初生壁,次生壁三部分構成。主要成分為多糖物質。細胞壁參與維持細胞的一定形態、增強細胞的機械強度,並且還與細胞的生理活動有關。部分植物細胞在停止生長後,其初生壁內側繼續積累的細胞壁層,位於質膜和初生壁之間,稱作次生壁。細胞壁內填充和附加了木質素,可使細胞壁的硬度增加,細胞群的機械力增加,這樣的填充木質素的過程就叫做木質化,此外發生在次生壁上的變化還有角質化,栓質化,礦質化等。

植物細胞壁的特點

木質化: 細胞壁內填充和附加了木質素,可使細胞壁的硬度增加,細胞群的機械力增加。這樣的填充木質素的過程就叫做木質化。

木栓化:細胞壁中增加了脂肪性化合物木栓質,它是一種簡化的細胞,不易透氣,也不易逐水,所以造成最後細胞內的原生質體完全消失。這樣的填充脂肪族化合物的過程就叫做木栓化。

角化:指在表皮接觸空氣的一面壁上形成覆於壁外的一層角質(亦為一種脂肪酸)膜,可減少植物體水分損失,防止機械損傷,昆蟲攝食和病菌侵染,也可調節暴曬下植物的體溫。角質膜透明不影響透光。

礦化:指礦物質如鈣,矽等積累在細胞壁內,可增加組織結構的硬度與保護功能。禾本科,莎草科等植物莖,葉表皮外壁中常積累有二氧化矽而矽質化。

中間纖維:細胞骨架的第三種纖維結構稱中等纖維或中間纖維,又稱中間絲,為中空的骨狀結構,直徑介於微管和微絲之間,其化學組成比較複雜,在不同細胞中,成分變化較大。

相關焦點

  • 植物細胞都有細胞壁,為什麼動物細胞卻都沒有?
    其實,動物之所以沒有細胞壁,是因為動物界把所有含有細胞壁的生物都清理出了動物界。這是分類學給出的答案。但從底層邏輯上,我們依舊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而動物沒有細胞壁呢?植物為什麼有細胞壁根據牛頓的工作方法,在研究一個事情本質之前,要首先給自己的研究對象下定義,所以我們先下一下植物的定義是什麼?植物,在生物學的分類上是指:有生命的機體,能固定生活以及自養型生物被稱為植物。
  • PNAS:植物細胞壁或可生產生物燃料
    近日,美國兩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植物細胞壁形成問題上有了新的突破,這一新發現為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原料鋪平道路。研究人員確認了兩種蛋白質,GAUT1和GAUT7共同形成了植物細胞壁中的果膠。果膠是一種多糖,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是至關重要的,它也常作為凝膠劑用於果醬和果凍生產中。該發現為使用植物細胞壁形成的可再生生物質能奠定了基礎。
  • 綜述 | 植物次生細胞壁生物合成的轉錄調控網絡
    細胞壁是位於植物細胞膜外的一層較厚、較堅韌並且略具有彈性的結構, 為植物細胞所特有, 是區別於動物細胞的主要特徵之一。
  • ...分會場介紹—S12 細胞代謝與疾病&S13 植物細胞骨架與細胞壁
    S12細胞代謝與疾病細胞代謝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之一。細胞內重要物質的代謝穩態受精密調控,其異常與人類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等密切相關。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報告題目:Progression from NAFLD to Diabetes卜鵬程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報告題目:代謝重編程促進腸癌細胞的轉移S13植物細胞骨架與細胞壁
  • 初中生物《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教案
    一、教學目標1.認識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線粒體等結構,並能夠說出這些結構的主要功能。2.通過觀察、小組討論等學習過程,提高觀察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3.感受生物與生活息息相關,體會學習生物的樂趣,逐步建立結構決定功能的生物學觀點。
  • 【Nature Plants】 植物細胞壁是如何參與植物發育與抗逆境脅迫過程?
    因此,植物必須始終監測其細胞壁的狀態並確保其功能完整性。其中涉及到對細胞壁-質膜間期的物理力的感知。這些力在細胞分裂和形態發生過程中發生改變,並且響應各種非生物和生物應激。最近,由於實驗到技術到進步,導致細胞壁相應外界環境到信號通路被初步揭示,得到來較大到發展!
  • 問答丨藍細菌的細胞壁有纖維素嗎?
    問:藍細菌的細胞壁有纖維素嗎?
  • [趣味生物]原核與真核生物的細胞壁
    1.細菌細胞的質膜外有細胞壁,重量約佔細胞乾重的10%~20%。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此外,有的細菌的細胞壁還有胞壁酸和特殊的脂類化合物。  細菌的細胞壁有以下功能。  (1)保護細胞,能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如革蘭氏陽性菌,可承受2 kPa的壓力。
  • 動物和植物都是細胞構成,生命神態卻截然不同,細胞有什麼區別?
    動物和植物都是細胞構成的,但兩種生物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態。那麼,這兩個物種間的細胞會存在相似性嗎?這兩個物種間的細胞區別又是什麼?當你看到生長在你後院的一棵樹,你的狗繞著這棵樹轉圈時,這兩種生物顯然是截然不同,一個是僵硬的,一動不動的,而另一種是一個狂吠的生物,有個性,喜歡舔乾淨你的盤子。然而,在細胞水平上,這些生物體在許多方面存在非常相似,話雖如此,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例如它們如何生長,如何獲取它們的食物,也會對這兩種真核細胞類型的動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 研究發現藍光有助於植物合成堅硬細胞壁
    高等植物直立生長依賴於維管組織細胞通過細胞壁加厚提供的機械支撐力和形成的長距離運輸通道。細胞壁加厚受到遺傳和環境因素的調控,使得不同類型、不同環境條件下生長的植物形成不同厚度、不同組成和結構的次生細胞壁。
  • 高中生物之細胞工程練習題——植物細胞相關
    【答案】(1)纖維素酶和果膠酶;聚乙二醇(PEG);高爾基體;雜種細胞;脫分化;耐鹽;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可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培育作物新品種;(2)(異源)四倍體;能;秋水仙素;【解析】植物體細胞雜交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處理植物細胞去除細胞壁,得到原生質體,然後再誘導原生質體融合,誘導再生細胞壁
  • 植物與動物的一個明顯區別是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而動物則沒有
    本實驗室自2000年開始就著手利用電子自旋共振研究一氧化氮自由基在植物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作用,取得了一些進展。2.6.1ESR自旋捕集技術檢測植物產生的ROS和一氧化氮自由基捕集方法的建立在植物中檢測一氧化氮自由基與動物組織中檢測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的是原理,不同的是方法。我們仍採用ESR自旋捕捉技術的原理,因為植物與動物的一個明顯區別是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而動物則沒有。
  • 微課詳解初中生物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觀察生物的方法,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等,請結合課本和考點進行學習和複習,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也希望各位關注、轉發和分享給周圍的同學,謝謝!細胞質: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           細胞核:儲存遺傳物質,控制細胞的生命活動線粒體: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都有,進行能量轉換(將有機物分解,釋放能量),是細胞呼吸作用場所。細胞壁:具有保護和支持的作用葉綠體:進行能量轉換(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
  • 第二節 植物細胞
    3.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4.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 1.通過練習製作臨時裝片並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以提高觀察和實驗能力。 2.學會畫細胞結構簡圖以提高動手能力。 情感目標: 學生體會"膽大心細"是順利實驗的必備素質;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學習重點:1.製作臨時裝片。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觀察植物細胞
    觀察植物細胞     一、玻片標本     1從存放時間分:A 臨時玻片 B永久玻片     2從製作方法分:     A 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製成     B 塗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塗抹製成
  • 新研究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在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植物細胞壁為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
  • 科學家提出觀察植物細胞壁新法
    為了更好地將植物轉換成生物燃料,美國能源部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以及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合作,採用不同的顯微方法,深入到百日草葉片細胞的深處
  • 美開發出觀察植物細胞壁新法
    為了更好地將植物轉換成生物燃料,美國能源部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以及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合作,採用不同的顯微方法,深入到百日草葉片細胞的深處,在納米尺度研究出這種最常見花園植物的化學成分和植物細胞壁結構。該研究發表在近期出版的《植物生理學》雜誌。 百日草是一種常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粗壯,上被短毛,表面粗糙。
  • 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功能不一樣嗎?
    由此衍生出了這樣的認識:在動物細胞內,高爾基體與細胞的分泌物(分泌蛋白等)的形成有關;在植物細胞內,與植物細胞細胞壁的形成有關。這樣的敘述在老教材也見過。那麼,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的呢?下面看看新教材的說法:現在的新教材早不那樣說了高爾基體主要是對來自內質網的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的「車間」及「發送站」。
  • 研究揭示蛋白質SUMO化修飾精細調控植物次生細胞壁增厚新機制
    1月18日,PLOS Genetics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李來庚研究組題目為SUMO modification of LBD30 by SIZ1 regulates second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