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對於降低生育率來說,計劃生育的作用遠不如社會經濟發展。
北上廣深這麼擠,真的是因為中國人口太多?
人口政策是目前關注度最高的公共政策,生育政策調整將是最得民心的一項改革。但同時,許多人口問題的誤區還普遍存在,從普通百姓到決策參與人士,社會各階層對其並沒有準確的認識。
誤區一:中國人口太多了,因為中國人太愛生娃
這樣的話相信很多人都聽到過。首先看前半句,中國人口太多了嗎?判斷一個國家人口是否太多,不能光看數量,更要看密度。雖然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從人口密度來看,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排在第80位以外;即使去掉佔面積三分之一的西部山地,中國的人口密度依然小於德國、英國、義大利、日本、韓國等國。
中國人口眾多的原因是中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農業發達。過去200年間,中國佔世界人口的比例從35%左右降到不足19%。中國人並不比其他國家的人們更愛生娃。
目前,華人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民族。中國臺灣、香港特區以及新加坡等華人地區不限制甚至鼓勵生育,但總和生育率僅有0.9至1.2,為世界最低水平。2000年和2010年兩次人口普查均顯示,中國大陸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2左右,僅相當於世界平均生育率的一半。
誤區二:農村人太愛生娃了
宋丹丹的春晚小品《超生遊擊隊》,把「農村人愛生娃」的成見,烙在了許多中國人的頭腦裡。事實上,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中國農村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44。與城鎮人口相比,僅僅高0.46。而歷年來的多次生育意願調查也表明,農村人口心目中的理想子女數僅在1.9左右,大大低於中國人口2.2的世代更替水平。
實際生育率往往低於理想孩子數。比如,日本、韓國家庭的理想子女數都超過2,而最近10年來,其實際生育率都在1.05到1.45之間。研究表明,城鎮化、女性受教育年限增加、生育年齡推遲、生育政策限制等因素,共同壓低了農村人口的生育意願和總和生育率。
誤區三:如果沒有計劃生育政策,中國人口現在不知道得多生多少
「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對於降低生育率來說,計劃生育的作用遠不如社會經濟發展。學者早就發現,女孩子的中學毛入學率跟生育水平之間的關係呈負相關。城鎮化、生育年齡推遲都是降低中國生育率水平的重要因素。
西歐國家和俄羅斯長期鼓勵生育,但生育率都長期低於更替水平。這表明,總和生育率水平跟經濟增長和生育文化有關。過去三四十年來,中國人的生育觀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低生育意願和低生育率已成現實。
誤區四:就是因為人太多了,中國人均財富才這麼少
曾有人評論說,如果中國只有四億人口,會與美國一樣富有。這是典型的只把人口當分母,認為分母越大成績越小的觀點。按照這種邏輯,加拿大人口僅為美國九分之一,應該更富裕。但事實並非如此。美國是人口最多的發達國家,也是最強大的國家。人不僅會消耗,更會創造,人一生中創造的財富,在整體上大於消耗。
西方國家發達不是因為人少,而是現代化提高了創造的效率。除了美、加、澳等新大陸和北歐國家,富國大都人口稠密,而非洲、南美洲、中亞等大量窮國,人口相對稀少。在中國大陸,人口最稠密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也是最富裕的地區。
誤區五:性別失衡(男性多於女性)有利於提高女性地位
在中國適婚人口中,男性大大多於女性,這一報導刊出後,有讀者評論:這下好了,女孩子成了香餑餑了。
事實上,對於女性來說,存在數千萬「過剩」男性並不是什麼好消息。首先是女權被侵犯問題。從女胎平等的出生權被剝奪(之所以性別會失衡,是因為女胎被選擇性墮胎)到未來會出現的性暴力、性犯罪、性產業發展,都會對女性造成巨大的傷害。
一些學者認為,男女性別比例失衡,也將會給婚姻帶來衝擊,第三者插足、非婚生育、買賣婚姻等社會現象將會增加。一個更不穩定的婚姻不光給男性帶來痛苦,孩子和女性也將是受害者。
誤區六:現在生育率低不可怕,只要政策放開,生育率很快就能提上去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生育率像彈簧一樣,控制得嚴會壓下去,放鬆政策就會彈回來。
但事實上,降低生育率相對容易,而提升已經低下來的生育率卻難上加難。世界低生育率國家和地區,幾乎都在大力鼓勵生育,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成功將生育率恢復到更替水平的。甚至即便是這些國家和地區,其生育率也大都遠高於中國。
中國目前的生育率僅為1.2-1.4,生育意願也持續走低。生育政策放開後,堆積意願的釋放會在短期內增加一部分新生兒。但長期來看,除非大力鼓勵生育,否則出生人口數量會進一步大幅萎縮。
誤區七:中國人均資源少,控制人口可緩解資源壓力
「資源都這麼緊張了,還生那麼多孩子幹嘛!」這種「資源決定論」者認為,中國人生孩子的數量,必須符合資源的供給能力才好。這是一種典型的「削足適履」。事實上,人不僅是資源的消耗者,更是資源的研究者和開發者。藉助科技發展,我們可以極大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甚至研究發現新的替代資源。資源應該服務於人的需要,而不是讓人的生產臣服於資源的限制。
生活和生產方式對資源消耗的影響遠超於人口政策。從1980年至2012年,中國年能耗增長400%多。通過改變粗放生產方式、提高單位能耗,來緩解資源壓力,將比減少人口有更明顯的效果。
誤區八:人口太多是環境汙染的主要原因
「人口過多是北京空氣汙染嚴重的主要原因」,這個帖子曾引起熱議。很多人認為,北京的空氣汙染,跟車多人多有很大關係。
人的確是環境汙染的一個因素,但是,對生產和生活方式進行調整,減少其對環境質量的影響,遠比減少人口重要。比如,個人開車對環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是使用公共運輸的幾倍到幾十倍。
人口少,環境未必好。2013年,瑞士綠十字組織所作出的排名顯示,全球汙染最重的10個地方,有一半分布在俄羅斯、烏克蘭、阿根廷、尚比亞這些地廣人稀的國家,而無一在人口密度較高的中國和印度。
人雖會破壞環境,卻更能改善環境。從1950年到2000年,大洛杉磯都市區人口從425萬增至1466萬,汽車數量翻了數倍,一級汙染天數從1977年的121天降到1989年的54天,再降到1999年的0天。
誤區九:北上廣深這麼擠,就是因為中國人口太多
當在大城市的地鐵裡,被擠成沙丁魚罐頭時,許多人很容易開始在心裡抱怨:中國人口太多了。事實上,北上廣等大城市的擁擠,是人口在地理上的分布不均所致。與大城市的擁擠相反,中國農村正在越來越凋敝,農村空心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許多農戶人去房空。大量人口——尤其是青壯年人口,正在流向城市。
人口聚集能提高效率,城市擁擠是效率的代價,與全國人口規模關係不大,但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研究人口空間流動的專家認為,如果中國人口減少到數億,人口分布會更不均勻,大量中小城市和城鎮會衰敗下去,年輕人愈發會湧向大城市。
俄羅斯是個典型的例子。過去20多年,俄羅斯人口銳減,很多中小城市在衰敗,但莫斯科人口卻增加了數百萬,房價飛漲,交通擁堵位居世界最前列。
誤區十:人口減少,以後找工作容易了
持這種觀點的人預設了一個前提:當人口減少後,工作機會保持不變。事實上,工作機會的多寡同人的需求相關。人口少了,需求也會減少,長期來看甚至減少得更多。這是因為人口越多,越容易聚集,社會複雜性也越高;這樣的話,求職者與工作機會更容易匹配,也更容易孕育出新的工作機會。
東北近年來出現的人口衰減和外流現象,生動地說明:人口減少並不意味著找工作更容易。人口的老化和減少會顯著影響消費、創新等,並進而削減經濟增長動力,減少就業機會。
結語
以上這十大誤區,讓人口成了各種問題的替罪羊——路太堵了、醫院排長隊、上學擠破頭、空氣汙染嚴重、公民素質低,似乎這一切都是人多造成的。把諸多問題推給人口,不僅會給人口決策帶來有害的噪音,還會因對責任的推卸,而使問題無法得到真正的解決。
目前,中國的人口政策正處於歷史轉折點之上。過去幾十年裡,對於人口問題,人們存在許多成見和落後觀念。澄清關於人口問題的諸多誤區,有利於人們洗去這些偏見,對中國人口的新常態建立清晰的認識。對於決策層來說,這有利於他們建立科學的人口觀,以智慧的政策抉擇,來實現中國人口的可持續發展。(文/王羚)
來自新華網思客:http://sike.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