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看到傳染病奪走性命?未來疫苗也能"傳染"

2020-12-05 網易科技

這種傳染性疫苗可讓我們節省很多錢。納斯米爾估計,如果我們有傳染性的麻疹、腮腺炎、風疹(MMR)疫苗,我們就可以將每年的免疫成本減少5000萬美元。他說:「即使只有微弱傳染性的疫苗,你也能省下天文數字般的資金」。科學家也可以對活體疫苗進行基因工程改造,以阻止它演變成令人討厭的東西。

出品|網易科學人

譯者|小小

編輯|郭浩

我們今天接種的疫苗已經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神奇作用,它們幫助消滅了天花,清除了美洲風疹,每年將數百萬人從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以及麻疹等致命疾病中拯救回來。當有足夠多的人接種疫苗時,傳染病就無法再輕易傳播,每個人都會從這種群體免疫中受益。

圖:對於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來說,伊波拉病毒相當致命

然而,要想讓足夠多的人接種疫苗非常困難,尤其是在公共衛生基礎設施較差的地區。所以科學家們正在設計可以通過宿主傳播的疫苗和抗病毒療法。這些「可傳染的疫苗」可能首先被用於攜帶傳染病的動物身上,而這些疾病很可能感染人類。有些疫苗可能會削弱病毒,或將病原體附加在良性病毒上。而其他的治療方法則是針對已經感染的人,並在他們的細胞中捕獲病毒。

這些疫苗和療法目前還處於早期階段,科學家們必須要證明它們在野生動物或人的身上是安全有效的。但它們可以降低愛滋病和其他傳染病的傳播,同時保護人們不受其他疾病的困擾。此外,這個策略會比為每個人接種疫苗更加方便和便宜。這裡有三種通過可傳染疫苗阻止傳染病傳播的方法:

1.傳播,但不像野火那樣失控

已經至少有一種已知疫苗具有傳染性,雖然它不是故意設計出來的。在美國,脊髓灰質炎疫苗以前是通過注射手段接種的。但還有另一種形式的疫苗,即口服削弱但依然活躍的病毒。事實證明,這個版本的疫苗可以簡單地傳播給其他人,直到最終消亡。世界衛生組織依靠這種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幾乎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根除這種疾病。

但這種疫苗有個缺點,那就是在罕見情況下,活體疫苗會變異到足以恢復其致命的形式。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攜帶三種病毒,其中一種已在野外根除,但其也極有可能引發問題。世衛組織正在轉向兩種攜帶安全菌株的疫苗。

這些疫苗會向免疫系統發出信號,以方便後者識別,並攻擊致病原,無論它們包含活體病毒、死亡病毒亦或是部分原始病毒。這可以幫助訓練免疫系統,以防遇到真正的病毒攻擊。許多疫苗都使用弱化版本的活體病毒,包括麻疹和水痘。在這個過程中,病毒會失效,不能引起疾病,並且無法傳播。

但很有可能這些疫苗仍然有傳染性,儘管科學家們還沒有對此深入研究。當這些疫苗被開發出來時,重點是確保他們不會讓人生病。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進化生物學家詹姆斯·布爾(James Bull)在電子郵件中說:「大多數疫苗設計時並沒有考慮傳播問題。」

如果我們有意設計可傳染的疫苗,與常規疫苗相比,它們更有可能恢復致命性。這是因為它們會接觸到更多的人,並有機會不斷複製和迭代,這意味著它們擁有更多發生突變和進化的機會。愛達荷大學數學生物學家斯科特·納斯米爾(Scott Nusimer)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傳染性疫苗更有可能重新變成病毒。」

有鑑於此,科學家們需要開發只有弱傳染性的活體疫苗。這種疫苗只會在死亡前小範圍傳播,它或許不能根除疾病,但需要接種疫苗的人會大幅減少。納斯米爾及其同事們估計,弱傳染性疫苗在疾病爆發過程中依然會發揮重要作用。他說:「即使是這種微軟的傳播能力,也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這種傳染性疫苗可讓我們節省很多錢。納斯米爾估計,如果我們有傳染性的麻疹、腮腺炎、風疹(MMR)疫苗,我們就可以將每年的免疫成本減少5000萬美元。他說:「即使只有微弱傳染性的疫苗,你也能省下天文數字般的資金」。

科學家也可以對活體疫苗進行基因工程改造,以阻止它演變成令人討厭的東西。

2.我們的朋友——皰疹

由於從事建造、狩獵、農業以及其他活動導致自然棲息地大幅減少,人類正與野生動物進行越來越近距離的接觸。這也意味著,我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它們所攜帶的疾病。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病毒學家麥可·賈維斯(Michael Jarvis)在電子郵件中稱,大約1/3的伊波拉疫情可以追溯到那些處理被病毒殺死的大猩猩屍體的人身上。

因此,傳染性疫苗主要針對那些能使人患病的微生物上,而它們通常寄生在動物身上。這將防止疾病在人類社區爆發,同時讓瀕臨滅絕的動物受益。由於捕獵和森林砍伐,已經陷入困境的類人猿也正受到伊波拉病毒的威脅。賈維斯說:「通過疫苗接種保護類人猿,無論是保護人類健康還是類人猿都是雙贏的解決方案。」

與試圖追蹤和為所有類人猿、蝙蝠或嚙齒類動物接種疫苗相比,傳染性疫苗的接種要容易得多。納斯米爾說:「在接種傳統疫苗時,你需要找到每隻動物進行接種,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你怎麼接近並為大批鹿鼠接種抗漢坦病毒疫苗?」

納斯米爾稱,這些努力實際上不可能使用致病病毒的活體版,為此從另一個角度設計可傳播的疫苗可能會更安全。這些疫苗將使用良性病毒,它可以感染人或動物卻不會讓他們生病。它們被稱為巨細胞病毒(CMV),實際上屬於皰疹病毒家族。它們在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身上十分常見。事實上,在美國40歲的成年人中,有50%到80%的人被巨細胞病毒感染,儘管大多數人沒有表現出症狀。

在這種疫苗中,活體巨細胞病毒會被改造,攜帶一小段能夠引起疾病的病毒,免疫系統會識別和攻擊它。如果這種病毒恢復毒性,它會失去作為疫苗的有效性。納斯米爾說:「它不會產生任何災難性的後果,因為它只是回到了巨細胞病毒狀態。」

這些病毒已經很容易傳播,為此科學家們可以設計出一種疫苗,將它們自己限制在已經選擇接種疫苗的動物身上。然而,它們在哺乳動物中廣泛存在的事實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疫苗被接種到已經攜帶巨細胞病毒的動物身上,它可能不得不與正常版本的病毒競爭。納斯米爾表示,這些基於皰疹的疫苗可能無法作為弱性活體疫苗發揮作用。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多發性巨細胞病毒在動物體內的共存情況。

賈維斯和他的同事正在研究皰疹疫苗,它可以幫助類人猿免疫伊波拉病毒,幫助大鼠對抗拉沙病毒。他們已經證明,伊波拉疫苗可以保護獼猴免受病毒感染,雖然目前的版本不具有傳染性。賈維斯說:「下一步是確定能夠自我傳播版本的疫苗是否同樣受到免疫系統保護。有了皰疹病毒的幫助,自然和進化幫你做了許多工作,因為這些病毒已經非常容易傳播。」

這種接種也可以設計為不傳播方式。納斯米爾說,一種正在開發的疫苗可以保護人類免受伊波拉病毒影響,它使用良性病毒進行基因改造,並攜帶伊波拉病毒表面蛋白編碼。然而,該疫苗也被剝奪了遺傳指令,使其無法繼續自我複製。

3.開發病毒「寄生蟲」

對於有些疾病,比如HIV,目前還沒有疫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定量生物學家雷歐·溫伯格(Leor Weinberger)說,過去20年間,我們始終在研發能夠治療愛滋病的藥物。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堪稱是巨大的成功,從本質上講,它將愛滋病從致命疾病減輕為終生可控程度。

但是與疫苗相似,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藥物也存在缺點。隨著微生物產生耐藥性,它們的效果越來越差。溫伯格說:「病毒不斷複製和變異,而我們使用的化學物質卻沒有相應改變。而且人們並非總是保持合作,堅持服用藥物。即使是為期1周的抗生素治療方案,人們可能也無法嚴格執行。」為了抑制愛滋病病情,人們不得不終生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

這就是為什麼溫伯格和他的同事計劃讓病毒「自食惡果」的原因。他們正在設計一種弱版的傳染性病毒,與疫苗不同,它是專為那些已經被感染的人開發的。它就像HIV中的寄生蟲,在受感染細胞內與病毒爭奪資源。溫伯格稱它們為「化合物治療幹擾顆粒」,簡稱TIP。

為了維持生長,愛滋病毒會劫持更多健康細胞。這些細胞會變成工廠,幫助HIV病毒包裝到它們的遺傳物質中。但當TIP到達現場時,它們會竊取這些蛋白質為己用。最終,這些細胞不會感染相鄰細胞。溫伯格說:「你不會去拯救細胞,但是傳遞到下一個細胞中的東西主要是幹擾粒子。」

通過對愛滋病毒進行圍追堵截,這些TIP會降低人體血液中的病毒數量。這應該可以阻止它們傳播到其他人身上,也能減緩愛滋病毒的擴散和惡化。這些缺陷粒子將被傳遞到新的人體內。沒有HIV,TIP就不能複製,因此如果它們傳播到沒有HIV的人身上,它們可能會死亡。

但這些TIP也有可能會堅持下去,如果該人未來被感染,它們依然能夠發揮作用。因為它們可以複製和迭代,TIP也將能夠進化。它們將與愛滋病毒展開軍備競賽,以便它們可以繼續竊取愛滋病毒的營養。如果它們重新恢復為HIV,它們將只會變成感染者已經攜帶的病毒。溫伯格說:「這就像供給沒有藥效的藥物。」

當然,溫伯格和他的同事仍然需要解決其他安全問題。他說:「我們必須確保我們削弱了病毒,並且它不會恢復為比原來更糟糕的東西。」他們還必須確保TIP不會引起過度的免疫反應,那會使人變得虛弱。他們仍在完善TIP設計,並將於明年在動物身上測試它們,以確保安全性。溫伯格表示,研究團隊的重點是HIV,但是類似策略也可以用於治療其他病毒。

本文來源:網易科學人 責任編輯: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傳染病有多可怕:了解黑死病在歐洲傳染的全部歷程
    傳染病不只是出現在現代社會。早在14世紀的歐洲,就經歷了一場空前的災難:黑死病。這場災難在歐洲存在了四年,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使得歐洲經濟瞬間衰退。與此同時,這場災難也啟蒙了人們的思想,為以後的社會變革奠定了思想基礎。
  • 美國阿米巴蟲傳染病今年夏天已造成3人死亡
    中新網8月19日電 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導,生長在水中、會侵蝕人腦的阿米巴原蟲,今年夏天在美國已奪走1名成年人與2名兒童的性命。佛州一名16歲女孩8月稍早在遊泳之後因為福氏耐格裡阿米巴原蟲傳染,發病死亡。維吉尼亞州一名9歲男童參加了釣魚夏令營,1周之後也因為相同的病因死亡。
  • 為什麼我們能滅絕天花,卻消滅不了好多傳染病?
    為什麼天花能被人類消滅?為什麼鼠疫明明控制住了,還時不時傳出疫情?為什麼每年接種流感疫苗,第二年還是會感染?消失的瘟疫是否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1898年,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具木乃伊,這具木乃伊的表面乾癟,下半邊臉、脖子、肩膀上都是密密麻麻的膿包疤痕,每個直徑幾毫米,顏色發黃......
  • 唯一被消滅的傳染病,致5億人感染去世,卻被一英國「騙子」消除
    2019年年末,一場名為新冠肺炎的傳染病在全球大肆爆發,一時間口罩的需求量急劇增大,各種醫療資源急速短缺,經濟發展遭到阻礙,人心惶惶,所幸現在新冠肺炎在我國已經得到良好的控制。其實世界上的傳染病有很多種,在早些年前,人們照樣像今天害怕新冠肺炎一樣害怕天花。
  • 人類史上傳染病排序,哪種最可怕?
    由於傳染了這種病的患者會陷入昏迷,全身發黑,且致死率高,人們將其稱為黑死病。隨著經濟貿易和戰爭的線路,黑死病導致不少城市毀滅,經濟和政治也因此受損,人們將其看作是一種極其可怕的傳染病。伊波拉病毒的潛伏期只有5-10天,科學家目前還未找到它的來源,因此也還沒有研製出對應的治癒方法或預防疫苗。
  • 歷史上傳染病有多可怕?帶你了解奪走千萬人生命的黑死病
    歷史上傳染病有多可怕?帶你了解奪走千萬人生命的黑死病之前的一段時間,新型冠狀病毒肆虐,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很好的控制了疫情,但是疫情仍然在全球各地肆虐,而且來勢非常洶湧,在疫情之下,足以見得生命的可貴,和自然界各種疾病的可怖,當然了在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很多次這樣重大的疫情,其中有一次發生在1347-1351年,這場瘟疫造成了全世界7500萬的人口死亡,其中歐洲人口死亡就達到了2500萬到5000萬,是整個歐洲人口的
  • 盤點新世紀五大傳染病,伊波拉病毒疫苗能給新冠病毒疫苗哪些啟示?
    自2014年9月起,科研人員在持續20周的時間裡每周向裡約熱內盧的Tubiacanga和Jurujuba郊區釋放1.2萬到1.5萬隻感染有沃爾巴克氏體的雄蚊,並於一年後重複實施了這一舉措。試驗結果顯示這一手段很有前途,可有效使受沃爾巴克氏體感染的蚊子擴散,從而減少寨卡病毒的傳染源及傳染途徑。
  • 傳染病,將永伴人類
    他們擁有能遠航的帆船,能去到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他們擁有火槍、鋼劍,能殺死任何反抗他們的人。縱然如此,歐洲人的首戰還是告負了。在「淚水之夜」裡,他們雙拳難敵四腿,被阿茲特克人殺得丟盔棄甲。但他們很快便反敗為勝,阿茲特克人沒能趁勝追擊,反而被一個無形的殺手屠戮殆盡。
  • 《傳染病》中的疫情防治告訴了我們什麼?
    《傳染病》美版海報 圖自豆瓣《傳染病》的英文原片名是實打實的《Contagion》,是2011年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一部以虛構的致命傳染病毒為題材的紀實性科幻影片。疫情傳播後期,那名被隔離的可憐丈夫託馬斯發現自己有抗體,沒有被妻子和兒子感染,但他的身體卻沒能在疫苗的研發上做點兒貢獻,倒是另一名醫生通過許多次猴子實驗終於成功研製出了MEV-1疫苗。本來到這裡,疫情應該就可控了,但因為感染基數太大,疫苗產能有限,供不應求,便又出現了先生產的疫苗究竟優先供應誰的問題。
  • 第4個被稱為「全球死亡人數最多傳染病」
    一場瘟疫的爆發可能要奪去數萬人、甚至幾百萬、上千萬人的性命。但是,古代由於科學和醫學的發展有限,還不能正確認識各種病毒帶給人類的災難,所以當瘟疫來襲時,人類往往顯得很無助。那麼在人類的歷史上有那些瘟疫呢?
  • 親戚要來家裡吃飯,聽說他有肝硬化,有點擔心:肝硬化會傳染嗎?
    比如說,在我們的病房裡面,看到一些肝炎的患者全身黃疸、精神非常差、面色顯得晦暗,有的還伴有腹水,看起來病情很重的樣子,往往會本能地聯想到這種疾病會不會傳染到自己。有一次查房,一個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和一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住在一起。
  • 追蹤天花300年 旨在準確預測未來傳染病走勢
    「在當前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如果我們也能收集更詳細的數據,在未來的幾年裡,當回顧這些數據時,我們會學到很多東西。」Earn說。修訂天花史的「木乃伊」天花是有史以來襲擊人類的最具破壞性的病毒性疾病之一 ——每10個感染者中就有3人死亡。那些倖存下來的人也往往殘疾、失明或毀容。
  • 追蹤天花300年——旨在準確預測未來傳染病走勢
    「在當前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如果我們也能收集更詳細的數據,在未來的幾年裡,當回顧這些數據時,我們會學到很多東西。」Earn說。「在數據所涵蓋的時間內,天花從一種可怕的、不可避免的危險變成了一種容易預防的傳染病。引入更好的控制措施,特別是接種疫苗,自然降低了天花死亡率,並最終根除天花。」
  • 傳染病與疫苗不得不說的故事
    作為預防疾病最有效、最經濟、最便利的方式,疫苗保護著數以億計的生命。然而,同時出現的還有「讓人深信不疑的謠言」、看起來非常「科學」的爭議。傳染病的三大要素究竟是什麼?如何阻斷?疫苗進入我們身體會發生什麼?疫苗和抗生素有什麼區別?HPV宮頸癌疫苗,你真的了解嗎?國外的疫苗是不是一定比國產好?關於疫苗,你不知道的,想知道的,盡在《理性派對 新科技發布廳》第五期!
  • 美國傳染病專家:病毒或傳染7成人口,美國這波疫情只是一小部分
    人們苦苦等待疫苗早日問世,有人樂觀積極,也有人十分悲觀。近日美國一位傳染病專家警告稱,病毒可能會傳染多達70%的人口。而據美國福克斯新聞報導,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與政策中心主任、傳染病專家麥可·奧斯特霍爾姆(Michael Osterholm)近日表示,現在紐約,洛杉磯和西雅圖等地的第一波新冠疫情僅是一小部分,更多感染患者和死亡人群尚未到來。
  • 牛津大學發出警告,動物傳染風險正在增加
    動物傳染風險正在增加,如果不重視這個威脅,可能會爆發更大規模的傳染病。只是目前無法搞清楚到底是哪種動物感染了人類,該病毒又發生了何種變異,使得它具備了傳染人類的能力。基於這種觀點,科學家們提醒人們,嚴肅對待人畜共同患病的可能性。如果人類不警惕起來,新冠之後可能還會有更強大的病毒出現。
  • 諾瓦瓦克斯:利用重組基因編輯核心技術研發疫苗,抗擊全球傳染病威脅
    基因工程 + 疫苗技術諾瓦瓦克斯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疫苗研發公司,致力於預防傳染病疫苗的開發和商業化。該公司通過利用專有的新型重組納米顆粒疫苗技術,以此來生產高效候選疫苗,抗擊全球已知和新興傳染疾病的威脅。
  • 浙大教授王立銘:隔離是對抗烈性傳染病最有效措施之一
    浙大教授王立銘:隔離是對抗烈性傳染病最有效措施之一 2020-01-29 21:35: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羅攀 責任編輯:羅攀
  • 全球最大屠宰場:一共奪走17萬頭鯨魚和百萬隻海豹的性命
    1986年,公益組織南極保護協會宣布:在過去200年裡,南喬治亞島共有百萬頭海豹被奪走性命,其中南極軟海豹因皮質尤佳而被大量獵殺, 成為南極第一個瀕臨滅絕的動物(低於300頭)。毫不誇張的說,南喬治亞島是「全球最大的屠宰點」,一共奪走超過17萬頭鯨魚和百萬隻海豹的性命。
  • 全球最大屠宰場:一共奪走17萬頭鯨魚和百萬隻海豹的性命
    1986年,公益組織南極保護協會宣布:在過去200年裡,南喬治亞島共有百萬頭海豹被奪走性命,其中南極軟海豹因皮質尤佳而被大量獵殺, 成為南極第一個瀕臨滅絕的動物(低於300頭)。毫不誇張的說,南喬治亞島是「全球最大的屠宰點」,一共奪走超過17萬頭鯨魚和百萬隻海豹的性命。按照柯本氣候分類,總面積3528平方公裡的南喬治亞群島屬極地苔原氣候,每年雪季可長達9個月,因而島上沒有樹木也沒有永居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