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進行的模擬顯示,新的引力波測量可以最終解決使用不同測量技術得到的哈勃常數的差異。科學家發現,從50顆中子星的合併中積累引力波信號,將得到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哈勃常數值。這不僅會解決爭議,還會證實目前標準宇宙學模型是否存在問題。
哈勃常數代表了宇宙目前的膨脹速度,它對於計算宇宙的年齡和大小都至關重要。這個常數還被廣泛應用於天文學中,以幫助確定恆星的質量和亮度、星系團的大小以及其他更多的東西。然而,兩種不同的估算哈勃常數值的技術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為了直接測量哈勃常數,科學家需要知道星系向外的徑向速度和它與地球的距離。第一個測量值可以從星系的光譜紅移中獲得,但是直接確定到星系的距離是相當困難的。
估算距離的一種常見方法是利用所謂的「標準燭光」,也就是已知絕對亮度的造父變星或1a型超新星。2016年,用這種方法獲得的哈勃常數的最佳估計值是73.2 (km/s)/Mpc,與同年通過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獲得的67.8 (km/s)/Mpc的估計值相差甚遠。這種差異還有待解釋,因為如果標準宇宙模型是正確的,這些值應該是一致的。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歐洲和美國的研究人員試圖調和這兩個結果。科學家們利用了「後驗預測分布」(PPD)的概念,這是一種通常用來確定實驗結果重現性的方法。PPD依賴於一種動態的概率觀,換句話說,它隨著新信息的獲得而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們使用PPD來模擬哈勃常數的測量,使用這兩種不同的方法,並檢查它們與標準宇宙模型的一致性。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哈勃常數中目前的誤差至少有6%是純粹由隨機誤差引起的。
然後他們模擬了新的獨立數據如何幫助解決這場爭論。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似乎是一個可行的探索途徑,因為它們的信號會產生對雙星距離的限制。因此,對引力波的測量應該能夠提供對哈勃常數的估計,而不必對宇宙的宇宙學做出任何假設。
研究人員發現,要在哈勃常數的兩個不同值之間做出適當的判斷,需要對中子星合併發出的引力波信號進行50次探測。他們聲稱,在他們的PPD模擬中包含這樣一個數據集,將獲得迄今為止測量到的最精確哈勃常數值,誤差低於1.8%。從目前的進展來看,對這50次中子星合併的觀測很可能在未來10年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