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燕 通訊員 鄭穎
我們吃的河蚌肉珍珠粉、掛的珍珠項鍊、戴的珍珠胸針,以後可能會產自杭州拱墅紅旗河片區的河道裡。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紅旗河片區5條河內藏了80萬隻河蚌。在杭州城市河道裡養河蚌,這可是頭一遭,運用的可是中科院認證的「智能生物鏈靶向治水」專利治水技術。
今天(9月25日)上午,小時新聞記者就來到了杭州拱墅區紅旗河片區。
只見汩汩的黑水像自來水一樣流進一個被劃好的「沉澱池」裡。杭州市拱墅區河道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範能介紹,這黑水是河底的淤泥,淤泥抽上來聞著味道很重,因為裡面存在氨氮等元素,但是它們對河蚌來說是有益的。沉澱池將泥沙沉澱在下面,上層則用菌劑對其進行分解。
就在河邊的一座簡易小房子裡,是擴培室。擴培室內一個角落裡放著一瓶瓶綠色的水,這是藻種一級擴培區。
還有一塊區域放著一根根的玻璃管,上面寫著藻種二級擴培區。
擴培完成後,通過智能生物鏈靶向治水控制系統,向每隻河蚌上的專屬輸送管道,將營養精準輸送到河蚌體內,河蚌吸收有益藻,越長越大,兩三年就能產出珍珠。
工作人員在岸邊一按控制按鈕,從河面上冒出來一個個圓圓的東西,排列整齊,「這就是河蚌,是我們一隻只掛上去的。」現場工作人員說。
9月21日,紅旗河片區順利完成了今年杭州市的美麗河湖驗收,河道的水質穩定在III-IV類。
據了解,1隻成年河蚌每天能過濾100多升水,可以24小時不間斷慮食水中的藻類、浮遊動物、有機碎屑等。在10公裡的河道中,懸掛80萬隻淡水珍珠蚌,就如同安裝了80萬隻小型生物過濾器。
加上河中配置的水生植物,配合定期投放合理數量的上中下層魚類,豐富水體環境,河道生態循環系統得到了完善。河底的淤泥減少了,水體變清了,河裡的蚌和魚也長大了。
這項技術是模仿自然界水生態的自我修復功能,在水裡建立一個穩定的純生態食物鏈系統。
水質穩定後,通過定期循環捕放河道中的貝類、魚類,把水中的有機營養帶出水體,不但可以保持水體營養平衡,降低水體氮、磷營養鹽,防止富營養化,還能收穫可觀的經濟效益。
產出的經濟效益可用於維持項目運行,後期還可以繼續發展水產品加工廠、珍珠批發市場等落戶屬地,落實屬地就業,增加地方稅收。
目前,已有部分河蚌有了河蚌肉和珍珠粉的產出。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