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期給大家講解如何採收珍珠、如何處理珍珠、如何提高珍珠質量的知識,接下來我們一起往下看。
一、珍珠的採收
(一)育珠周期
育珠蚌經過2~3年(2~3個夏天)飼養就可採珠。
從實踐來看,1年珠為棒形;2~3年為圓球形或橢圓球形,光彩美麗;3年以上珠固然較大,但由於珠大,在蚌體內受到擠壓,珠質要受影響。故珍珠一般育2~3年採收為宜。
(二)採珠季節
冬季,水溫在10℃以下,河蚌分泌珍珠質的能力極弱,珍珠停止生長;夏季,河蚌分泌珍珠質快,但表層珠質較粗糙;秋後分泌得更細膩美麗,如果進行採珠,可以充分利用採珠後育珠蚌的外套膜邊緣表皮作小片殖珠,故秋末冬初是適宜的採珠季節;春季也可進行採珠,但由於整個冬季珍珠幾乎停止生長,所以,為了縮短養育周期,節省人力物力,還是秋季採最好。
(三)採珠方法
把育珠蚌放在室內,用鑷子、鉤子或手取出外套膜內的珍珠。採珠時要細心、耐心、不怕麻煩,做到顆粒不丟。採珠後的河蚌應充分利用其資源:(1)外套膜邊緣表皮用來製取殖珠小片。工作順序,應先製片、插片,然後採珠,以免影響小片的成活率;(2)蚌肉可供食用;(3)蚌殼可做紐扣等。
二、珍珠的處理
來來的珍珠要及時進行處理,否則表面的有機質會凝多珠光澤暗淡。
方法:採下的珍珠放在飽和鹽水中選去黏液、珠囊浸泡5~10分鐘,然後用洗淨放在飽和肥皂水(高級香皂)內漫泡一用清水洗淨,30分鐘左右,用清水洗淨白綢布擦乾打光,分級出售。
三、努力提高珍珠質量
育珠生產的實踐表明,如何提高珍珠的質量,是當前育珠生產中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怎樣才能使珍珠長得團、光澤好、少出次品呢?現根據我的生產經驗,分三個方面敘述。
(一)防止出次品
由於各種原因,育珠生產中很易產生僵珠、汙珠、空心珠、分裂珠、附殼珠、黑頭珠及皺紋珠等多種次品珍珠。如何少出或不出次品,對於提高珍珠的質量是很重要的。下面介紹產生這些次品珍珠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
(1)僵珠,亦稱半光珠。珠表部分有珠光,部分無珠光。產生原因和防治措施同上。
(2)汙珠。珍珠表面暗,色深,內部中空,有異味。產生原因:手術操作時沒有注意清潔,帶入了髒物。防治措施;無論是切片還是送片,手術工具、細胞小片等都要保持清潔,不生鏽,不汙染,溼潤小片的滴水要用冷開水,最好用0.1%的普用金黴素或2~3%的紅汞,以起消毒殺菌作用。
(3)分裂珠、複合珠。形成原因:製片時,片上留有傷痕,或邊緣缺刻不齊,受傷部分的細胞脫出增殖成多個珠囊;插片時,細胞小片被送片針刺破,上皮細胞乘隙增殖,形成多個珠囊,或小片反卷,小片結締組織與育珠蚌的結締組織愈臺慢,小片四角和邊沿的表皮細胞乘隙增殖,造成較多的珠囊。因此上述三種情況均能形成分裂珠。分裂珠往往因珠體增大而併合成複合珠。
(4)空心珠。選片時擦洗太重,插片時反卷,皆易形成空心珠。手術時注意這些問題,便能防止形成空心珠。
(5)附殼珠。是珍珠貼在蚌殼上而形成,貼殼部位表面無珠光,有時含很多雜質。防治措施:製片時,取4~6毫米見方的中片,防止片過大以致使珠穿破外套膜外表皮而貼光,插片時,使片插在結締組織內偏內表皮的一邊;加強育珠蚌的管理,這樣珍珠不易穿過較厚的結締組織和外表皮而貼殼。
(6)黑頭珠。珠表有黑點。形成原因:小片部分被育珠蚌吐出,留在傷口裡的小片部分的結締組織與育珠蚌的結締組織癒合,形成珍珠囊,生長成珍珠,而在傷口外的小片部分被水汙染,因此形成了黑頭珠。要防止產生黑頭珠,必須防止吐片現象的發生。具體措施:插片時傷口要小,小片離傷口要遠,等等。
(7)皺紋珠。由於小片大,送片十幾次插入而造成。
(二)培育圓珠
要使培育出的珍珠全部成為圓球形的是有困難的,但是,經過人們的努力,採取一定的措施,還是有可能使比較多的珍珠成為圓球形或接近於圓球形的。這些措施是:(1)片小而薄;(2)送片針要刺在小片的正中;(3)小片要一次送入;(4)小片送入外套膜內後娶整圓,(5)養殖時間2~3年。
(三)培育光澤好的珍珠
(1)實踐證明,在流水環境裡的育珠蚌,比靜水環境裡的產珠光澤好,因此,有條件的地方,應儘量利用外河、外塘等流水環境來培養珍珠;
(2)如外河、外塘少,在採珠前幾個月將內塘的育珠蚌移到外河、外塘中去培養,可以使珠表包上一層光澤好的珍珠層,這稱之為上光法。
(3)上層水光照好,氧氣充足,浮遊生物多,所以要培育光澤好的珍珠,應儘量利用上層水,不宜將育珠蚌置於較深的水層中。對於內塘養育,育珠蚌的深度一般不要超過3尺,外河、外塘可稍深。為什麼懸吊法育珠每串吊蛙的只數不宜太多,也與這個原因有關。
本期關於河蚌的養殖知識就介紹到這裡,下期我將繼續講解河蚌的養殖知識,謝謝大家的支持,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