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古國凡 張廣雨
人間四月,春深似海。
八百裡伏牛山之首的首山東頭,有一片鬱鬱蔥蔥的百畝林果園:葡萄架披上綠裝,蟠桃青青綴滿枝頭,瑪瑙櫻桃閃著露珠,最顯眼的要數那25畝的桑葚園,串串桑果爬滿枝頭,紅得發紫,紫中透黑……
桑葚豐收,遊客滿園。果園主人孫金木老漢樂呵呵地維持秩序。兒子通過微信忙著接單,兒媳的收款機不停旋轉。一天下來,賣桑葚進帳1萬多元。孫金木老漢不禁感嘆:「靠山吃山的兩種滋味,真是兩重天呀!」
曾經是個採石漢
今年77歲的孫金木,精神矍鑠,身板硬朗,是襄城縣山頭店鎮山頭店村村民。談起這個省級貧困村靠山吃山的歷程,老漢有說不完的話。
孫老漢是個緊跟形勢的人。在以糧為綱的年代,身為生產隊長的他,帶領群眾上山砍樹開田。樹被砍光,田也沒開好,照樣過著棲棲遑遑的日子。之後,生產隊興搞副業,他又帶領群眾上山毀田採石,照樣沒有擺貧困。十一屆三中會後,他帶領全家人,起早貪黑,披星戴月上山採石賣石貨,依然擺脫不了貧困。
瘋狂地挖採,整個山體怪石嶙峋,千瘡百孔。人窮山敗,山窮水敗。2012年,襄城縣對首山開始封山育林,並把禁採、禁伐寫進了村規民約中。
不讓上山採石了,孫老漢就讓兒子孫偉林到新疆打工闖蕩,自己先後賣鍋盔、開飯店、做小買賣謀生。
還上欠的生態債
封山後,山頭店鎮黨委、政府鼓勵當地農民上山植樹造林,並出臺了植樹獎勵政策,不少群眾紛紛上山承包荒山,栽植果樹。
孫金木也不甘落後,要把過去採石砍樹欠下的生態債還上!他一天幾個電話打給在新疆做水果生意的兒子,催促趕快回來綠化荒山。
1995年,孫偉林和妻子一起來到新疆庫爾勒市做水果、鞋業生意,經過幾年的打拼,腰包鼓了起來,在那裡買了房落了戶。放著好生意不做,舒適的日子不享,偏要回來開山?
說到底,耐不住父親一天幾個電話,描繪的山鄉生態美好前景。
在亂石坑中查看地形,邀請林果專家指導。為了綠化荒山,一家人把多年積蓄全部壓上了,5年間先後流轉山地110畝。刨開石坑,挑土填坑,打井修路,架線建屋。經過近一年的苦戰,亂石溝變成了層層梯田層層碧綠。
2016年,初春,孫偉林從新疆引進桑葚樹苗,孫老漢吼道:「兒呀,哪敢種桑葚,到時鳥叼易落,種葡萄樹最好。」「種桑葚是我考察好的。」孫偉林回答道。「那也不中,趕快把桑葚苗退了!」父親嚴厲地說。孫偉林也不示弱:「這桑葚樹種定了,到時,您看好園子就行了!」
當年,孫偉林在山上栽上了25畝桑葚苗,邀請林果專家剪枝治蟲,並找到村上4個貧困戶在此打工學技術,每天每人60元工錢。經過科學管理,第三年頭上掛果,2019年進入盛果期,紫紅的桑葚掛滿枝頭,像串串喜氣的鞭炮。一年收入10萬多元。孫老漢看到這一切,嘖嘖稱道:「還是兒子有眼光!」
孫偉林幹著今天想著明天。他堅定地說:「要把這裡打造成四季採摘果園。」2017年他又先後投入60餘萬元,在山上栽了潘桃樹、櫻桃樹、蜂糖李等樹種,還種上了葡萄。如今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春賞花,吃桑葚,夏收大櫻桃,秋天還能吃上蜂糖李。為了讓遊客冬天吃上火龍果、甜草莓,近日,他又投入20萬元,搭建3個火龍果、草莓大棚。
「到那時就可成為遊客四季賞花品果和花果山了」孫偉林得意地說。
兩種滋味兩重天
幾十年來,孫老漢家經歷了從望山興嘆的無奈到亂採濫伐的瘋狂,以封山植樹的熱情到美麗蝶變的欣喜。石碴山變身聚寶盆。
「靠山吃山的兩種滋味,真是兩重天啊!」
過去,全村一半勞動力都要上山打石維持生計,不僅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民也深受其害,村上有10餘人因打石受傷,造成終生殘廢,還有不少農民因打石頭,做石貨,患上了肺塵病。自封山育林後,漫山遍野栽上了果樹,日子才一天天好起來。
孫老漢更是百感交集:是山頭店鎮黨委、政府引導農民圍繞首山自然資源做文章,建設林果觀光採摘園,鼓勵農民承包荒山,才有了今天的花果山,是黨和政府修了環山路,鼓勵農民開設農家樂,興辦採摘節,發展生態觀光旅遊農業,才使林果暢銷無阻。林果業的開發,託起了俺山村農民的致富夢。
每天早上,孫金木老漢第一個上山,最後一個下山,替兒子看管百畝果園,帶領務工人員為樹剪枝、施肥、澆水,打藥治蟲。發現那一棵果樹被風颳歪了,他小心翼翼扶起,培土。哪棵樹都連著老漢的心,哪片葉都含著他的汗水啊!
果園裡遊客如織。父子倆忙得不亦樂乎。孫老漢脫口而出:「政策暖人心。」兒子應對:「果樹也能變成金。」孫老漢趁勢說:「一棵桑葚樹就是一棵搖錢樹」兒子隨口答到:「一畝果樹就是一座小金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