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站上道德制高點很容易,但迴避一切技術帶來的好處,卻很困難

2020-12-05 造就

造就第424位講者 鬱喆雋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大家好,我叫鬱喆雋,來自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造就這次找到我,交給了我一個特別困難的演講題目:我們應當給創造力設限嗎?

而我作為一個老師,一個學術工作者,最開始聽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的反應是這個樣子的:

我想,人類的創造力已經這麼有限了,為什麼還要給創造力設限?應該讓它盡情發揮!

但是,出於我的職業習慣,我就覺得這樣一個句子,它的結構是不完整。所以我給它補齊了句子的結構,把它主謂賓全部放上去。把這個句子改成:我們應當為創造力劃定邊界嗎?

你看這個句子補全之後,它就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或者命令式的祈使句。它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句子。

主語是我們是誰。接下來是應當,應當在哲學上是個應然的問題,它不是一個實然的問題。我們永遠不能從實然推出應然。所以要問,為什麼應當限制?接下來哪種創造力,還有大家肯定也會關心,如何來為創造力劃限?

當然,最重要的問題,作為每一個最終的消費者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給創造力劃定了這樣一種邊界,這些邊界會影響哪些人?

不同人類文明對待創新的不同態度

我會分別給大家分析這5個問題,第1個問題就是:我們要限制哪一種創造力?

人類的創造力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如果我們縱觀整個人類的文明歷史、文化歷史,我們會發現,不同的時段 、不同的文明,對創造力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我僅僅給大家做兩種極端的歸納:一種叫作弒父文化,另外一種叫克子文化。

區別在哪裡呢?

弒父文化,意味著下一代人總是覺得上一代人,你們是有問題的,我看你不順眼,我不一定要從肉體上把你幹掉,但是我要從精神上幹掉你,我要超越你,創造出更新的更好的東西。這就是弒父文化。

另外一種呢,在某些時段和一些國家有所謂的克子文化,就是下一代的人看到上一代,永遠處在一種戰戰兢兢、唯唯諾諾的態度當中。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弒父跟克子,哪一種更有利於創新?

肯定是弒父文化。但是一旦弒父文化過了頭,把整個人類文明的最底線的東西給顛覆掉,創新也是無法完成的。

所以我開一下腦洞,以幾個人物為代表,來對創造力進行一下小小的歸納和總結。

從左到右,第一是莎士比亞,人類文學的創造力;貝多芬,音樂的創造力;達文西,藝術繪畫的創造力。

最後兩個,圖靈跟愛因斯坦,是不是完全要打勾?

打勾的意思是說,對於莎士比亞這樣的文學巨匠、貝多芬這樣的音樂家、達文西這樣的美術家的創造力,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對他進行設限。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創造力有一種特點,他們創造出來的作品,如果我們不去聽他的音樂,不讀他的作品,他對你是沒有直接的影響。

但是後兩位,要稍稍猶豫一下,圖靈我們知道他是個數學家的代表。但是,如果他作為一個現代計算機之父、人工智慧之父,這種技術產品對我們的影響,可能就跟前面的文學藝術作品不一樣,它會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

如果我們把愛因斯坦放進來,那就會發現——問題更大。

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是個著名的物理學家,但是他的物理理論在現實當中的應用,其實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甚至人類歷史的演進。

科技發展的科林格裡奇困境

所以前幾種創造力,我認為沒有必要對它進行限制。但是對於後面的科學技術 ,我認為需要進行限制。那接下來這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要對技術的、科技的創造力進行限制?

在哲學當中,我們經常有這樣的觀念,認為科學跟技術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情,雖然在我們的日常語言當中經常把二者混在一起,叫做科技。它們之間基本的區別在哪裡呢?

科學家,仍在研究科學的時候,基本上是處在一種截然的旁觀者、置身事外的狀態。他想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這個宇宙, 理解它內部的運行規律和規則。

但是技術不一樣。當我們在談論技術的時候,人是一個實際的行動者,甚至是一個利益的相關者。我們想通過對這個世界的改造,來獲取一些我們自己的好處,避免一些壞處。

所以我這邊寫了兩行字:科學可能是中立性的,但是技術的應用,絕對不是中立的。就像這個公式,愛因斯坦著名的相對論的公式E=mc。

這個公式在技術上的運用,既可以用於和平的發電——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用處。但是如果它運用在軍事當中,也可以製造核武器,毀滅很多人的生命。當然也取決於這樣的核武器,掌握在誰的手中、由哪些國家來使用。

所以在我們整個大的哲學學科當中,存在一個比較小的分支,叫做倫理學,或者說道德哲學——Ethics或 Moral philosophy。在倫理學下面又有一個比較小的分支,一個前沿的分支,來考慮這些問題,它就叫做技術倫理學(Techno-Ethics)。

技術倫理學中,對於當代的技術,它其實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由一個叫科林格裡奇(Collingridge)的英國哲學家提出來,所以後來的學者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叫做科林格裡奇困境(Collingridge Dilemma)。這個概念是在這本1980年的書《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裡提出來的。

科林格裡奇困境是這樣的:一方面,除非一項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否則它的影響不可能被完全地預測;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一項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那麼它就難以控制了。

這個就好比踩剎車的程度,如果剎車踩得太死了,技術創新就被徹底遏制;但如果不踩剎車,速度太快了,大家都已經在高速公路上狂飆的時候,你再要對它踩剎車控制它,甚至變道,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現在的人類的技術創新,就基本上處在科林裡奇所說的這種困境當中。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人類的技術發明創造是有非常多的不可預見和意料之外的後果,英語叫unintended/unforeseen consequence。一個技術專家,一個發明者,在提出這種技術的時候,他完全沒有想到,它可能帶來這樣的後果。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知道19世紀的時候,德國科學家發明了橡膠硫化技術,橡膠本身是非常粘稠的,而且在空氣中暴露時間長了之後就會老化,變脆變硬,而橡膠硫化技術就可以使它保持彈性。

這種技術產生了一種商品,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對家庭、對人類社會結構,甚至對人口結構產生了致命的影響。這是什麼商品呢?

保險套。

這是個很典型的、技術所產生的不可預見的意料之外的後果。所以在人類的技術史上,從啟蒙運動以來,其實就已經產生了這樣一種非常深的擔心——我們擔心技術會失控,因為會產生這些不可預料的結果。

就像我這個圖片上面所展示的,歷史上發生的一些案例:比如協和超音速飛機的失事,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的失控爆炸。

科幻作品當中也有類似這樣的主題,比如說冷戰時期的《奇愛博士》,因為這種機械的運算模式,所以不得不把整個人類拖進到核戰爭的危險當中。

包括像《終結者》這個電影,我們一般人看《終結者》的時候,只知道它是個動作片,甚至有一些驚悚。但是請不要忘記,《終結者》的背景設定是什麼?北美防空司令部的超級計算機失控,用現在流行的話語來說,就是超級人工智慧失去了對人類的最基本的關懷。它決定把地球上的人給消滅掉。

所以這種不管是現實當中已經發生過的技術失控,還是科幻作品中設想的技術災難,都體現了這種最基本的人類的擔心。

因此,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現代的技術,到底是由哪些根本性力量驅動的?

我個人的總結把它總結為三個動力,第一個是資本,第二個是權力,第三個是私慾。

其實這三股動力,它的訴求是很不一樣的,資本要求的是不斷的增值、回報,權力要求更大的控制欲,而私慾很多可能跟我們人類內心基本的生物動力是有關係的,飲食男女。

所以技術在這三股動力的驅使下像什麼?它像汪洋大海當中的一隻小船,它自身是沒有動力的,也沒有風帆,它完全不知道駛往何處,只是外面吹的這個大風和湧動的波浪在推動它。

在科幻作品當中,人類反覆地提出過這種擔心。最早的像雪萊夫人筆下的弗蘭肯斯坦,一個被科學家製造出來的怪物,一直到最近幾年受到熱烈討論的人工智慧,從弱人工智慧到強人工智慧,再到超級人工智慧Super Intelligence。但是,背後的那個根本的母題(the motif)沒有發生變化,就是:「被造物開始逆襲」。

在這裡,我們人類好像是一個創造者的角色,而人類這樣一個創造者,實際上按照西方的傳統,也是個被造物,人是被上帝造出來的。但是我們這樣一種被造物,現在走在了歷史的節點上,我們有能力創造一種被造物,我們擔心這種被造物終有一天來反抗我們這個造物主。不僅反抗,它可能把我們最基本的賴以生存的、我們引以為豪的一些能力,從根本上顛覆掉。

一個典型的案例,大家肯定都知道,去年的11月底的時候,前南方科技大學的副教授賀建奎,他向媒體披露,他自己對兩個嬰兒進行了基因的編輯。有很多人說,這是不是意味著科學家的自律失效了?

當然我個人認為沒有那麼嚴重,但是這樣一個潘多拉的盒子已經被打開了。這個事情出了之後,我曾經在課堂上問過我的一些學生,我說:「假使有一天,這個基因編輯技術成熟,你是支持還是不支持對嬰兒基因進行編輯?」

他們紛紛說:「不可以,絕對不可以,鬱老師。這是不道德的事情,我不會這樣做。」

但是我又提了更進一步的問題:「請你想一下,有一天你要為人父母,你要生個自己的小孩,假設是經濟上可承受的,而且沒有任何副作用,不存在脫靶的問題,你會不會讓這樣一個科學家來給你製造一個超級寶寶?這個超級寶寶,可能智商可以達到300,百米速度7秒以下,強化的骨骼永遠不會骨折,免疫於一切的疾病。」

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都要想一想,我要普通寶寶還是超級寶寶?這個時候困境就來了。

人要站上道德制高點是非常容易的,但你要迴避一切技術給你帶來的好處,卻是極其困難的。

所以這個問題已經部分地涉及到了對創造力進行設限的話,會影響到誰?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被它影響到。

最後一個問題,誰來給創造力加一個限定呢?

我也做了一下歸納跟總結,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以下的四方:政府、學術共同體、企業和終端消費者。

但是他們各方的訴求依然還是差異非常大。比如說政府,它可能更關心的是國民整體的福利和安全問題。

對我們終端消費者來說,可能更關心個人的福利、健康、收益,還有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所以有很多人說,必須對這幾方的訴求進行通盤考慮,我們才可能給創造力設限。

所以我引用了一位西方學者提出的分析框架,叫做利益相關方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就是把跟技術創造有關係的人大致分為三類:技術的獲利方、技術的決策方、技術風險的承受方。這三個圓圈正好可以畫出7個象限。

我們一般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更多思考自己從中可以獲得什麼樣的利益好處?但是往往會忘記,我可能承受怎樣的風險。

但是在這個7個象限當中,大家想一想,最難以控制的是處在哪個象限中的人或者組織?實際上是在獲利方跟決策方交叉的這個地方。

因為在這個裡面,有很多不是自然人、個人,而是組織團體,甚至是國家,還有一些超國家的團體。他們一方面既是政策的決策者,另一方面又是這個技術的直接推動者、投資者,能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

所以這樣的一個分析模式,使得我們產生了更多的擔憂。對個體來說,是否需要經常轉換思維方式?因為並不是所有人,總是能在技術創新中獲得直接利益。

如果你是決策者,你會對技術進行怎樣的限制?或者你隨時可能暴露在一種你無法預測的風險當中,那麼如何來防控這樣的風險呢?

我們時代的精神困境

但是就像這個詞Transhumanism,超人類主義,我們現在的技術不僅可以改造外部世界,我們可以改造自己,改造整個類,甚至把未來的人類給改造得面目全非,改成和現在人很不一樣的一個物種。人類恰恰處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

我甚至覺得未來不能只談論所謂的後人類,我覺得可能會出現N種不同的人類,他們處在彼此競爭的狀態當中。

所以我找了一段話,這段話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義大利哲學家皮科。他有一本書叫作《論人的尊嚴》,他當然是用一種有神論的口吻,以上帝的視角來對亞當說話,他這句話意味非常深。大家看一下:

我特地把這裡自由選擇四個字的顏色標記出來。生物學教科書告訴我們,所有的物種都在接受自然選擇。但是,大家回想一下,人類在多大程度上還在接受自然選擇?

人類在絕大多數程度上都是自由選擇,我自己給規劃一個未來,自己設計自己的形體,甚至未來精神的樣貌。

人類恰恰已經突破了整個自然的演化史,達到了這種自由選擇的境界。

所以很多人經常給我看這張圖——人類的演化,從類人猿開始,到直立人,然後到智人,就是我們這個種homo sapiens。

但是未來會怎樣?我們未來會變成矽基生物嗎,還是向賽博人進發?

結合今天的主題「創造力」,我總結一下。首先,縱觀人類在宇宙當中的地位,或者說人類能夠產生如此輝煌發達的文明,這本身說明了,人的創造力是好的。

但是,在創造力當中,在當下,尤其需要引起我們關注和反思的,是技術方面的創造力。因為技術的應用絕對不是中立的。

當然最重要是第三句話,其實,當我們作為終端的消費者,作為自然人,作為個體,在選擇技術的應用時,不是在選擇一件商品,也不僅僅是在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從根本上來說,使用技術,就是在選擇一種人性和人類的未來發展方向。

編輯:李瑩

校對:其奇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擊文末藍字「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超人類主義思想,道德行為可以通過技術改善嗎
    這一不斷發展的融合,還包括科學家對於生態過程的描述,以及超人類主義者分析人類特徵的發展方向,這讓那些希望通過獲得智能而帶來的好處的人備受鼓舞。但是對於有些人來說這樣的願景是有缺陷的,尤其是那些對人性是機械化、生物化和病態化的描述。超人類主義思想融合了很多的思想和見解,衝擊了人類——無論是上帝還是自然締造的——是獨一無二的看法。
  • 從「奧杜韋石器」入手,漫談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好處
    引言:當今時代,科技飛速發展,各種先進的技術應運而生。現如今高科技設備比比皆是,並且為人類生活帶來便捷。比如智慧型手機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迅速高效,飛機讓距離不再是難題,各種工業機器讓建設生產更加高效省力等等。這一切都是科技帶來的好處。科技的進步不是一蹴而就的,那麼在古代科技是如何發揮它的作用,科技又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在不斷的進步?
  • 蘋果的營養成分 蘋果給人帶來的好處
    蘋果中營養成份可溶性大,很容易被人消化吸收,其中蘋果的營養成分種類更是多,那麼吃蘋果給人帶來的好處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蘋果營養既全面又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非常適合身體虛弱的人、老人、嬰幼兒等。  蘋果給人帶來的好處  1、保護心血管  蘋果中含有大量維生素,對我們心血管
  • 自動駕駛技術讓機器的道德困境提前到來 算法要如何在生命與財產...
    不過事實上,由於在電子神經網絡等技術上還存在眾多障礙,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還無法擺脫「中文之屋」式的現狀,往往是「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機器擁有類似人類的感知和思維能力,距離我們尚遙遠。不過,伴隨著阿里百度等企業的入局,自動駕駛技術作為出行風口,由於可以在弱人工智慧下,依託於複雜的傳感器陣列和完善的電腦算法而實現,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他們恐懼從別人身上獲得滿足感,因為曾經被親密的人(父母親人)傷害過拒絕過。但是他們仍然渴望愛,渴望別人的付出和認同。他們矛盾的心理體現在矛盾的做法上面,久而久之,他們呈現出的樣子就是迴避一切親密接觸和對他人的依戀需求,並努力的說服自己「我不需要它」這群人在長大的過程中,迴避型依戀並沒有得到重視和改善。
  • 癌症女孩求生,勿噴「道德口水」
    癌症女孩求生,勿噴「道德口水」  背景:河北廊坊女孩李明馨,13歲患上惡性腫瘤截掉右腿,14歲穿著假肢重回校園,19歲備戰高考卻舊病復發。自從患病以來,她的母親賣了2套房,花了近200萬。
  • 永遠站在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
    西歐社會從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階段跨入大機器工業階段,進入了歷史學上的所謂「機器時代」。社會化大生產在使社會財富急劇增長的同時,也推動社會結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深刻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在西歐社會佔據了統治地位。 這一變革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進步,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矛盾與危機。生產越來越社會化,生產資料卻越來越為少數私人資本家所佔有。
  • 為何人類不把空間站直接建在月球上,有多難?
    而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實在384403.9千米,如果人類真的要在月球上建立一個空間站,困難程度還是不小。並且如今人類登陸月球的能力還是有限的。 確實能夠在實體上建立空間站,理論上是比較不錯的,但是要做到困難就很大了,那我們就來看看空間站為什麼不直接建在月球
  • 《三國演義》經典,吸引人眼球的是故事還是人物?還是說兩者皆是
    《三國演義》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這部作品為什麼能夠名列四大名著之一這是有原因的,書中所刻畫的人物雖然繁多,可是卻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色,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講一件,在三國演義的故事當中,會給自己帶來什麼。
  • 運動的好處 運動給人帶來的健康
    運動的好處 運動給人帶來的健康 運動對人們來說肯定是百益利而無一害的,人生數十載,可以用很多方式度過,如果花一年時間健身,身體會有什麼什麼神奇的變化?
  • 人類進化帶來的未必都是「好處」
    那要看其他動物的意思了,比如熊和猴群。所以祖先們看到糖分的第一反應就是「往死裡吃」,然後再把糖分儲存在不重要的部位,比如大腿、屁股、肚子。但是在今天,獲取糖分已經很容易了,這種讓人不斷儲存糖分的行為就會引起血糖和體重超標。再比如,遠古人要麼追動物打獵,要麼被動物追逃命,跑不快意味著餓死或者被動物吃掉。在遠古時代能夠站起來就跑,跑得快的人容易活。
  • 夏爾:學哲學可立刻帶來好處
    法國哲學教育滲透到每一個學科澎湃新聞:中國高考剛剛過去,很多人翻出法國會考題,為何法國高考如此重視哲學內容?你還記得你考試時的題目嗎?夏爾:這是法國的傳統,法國是崇尚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國家,所以經過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之後,需要最後寫一篇文章,展現學生的世界觀,但這些題目並不是對每個學生都很容易。
  • 《電車難題》:站在人性的軌道交叉口,該如何做出正義的倫理選擇
    在一個電車軌道的交叉口的前方,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了電車正要駛向的軌道上,恰在此時一輛失控的電車已經快速駛過來,很快就要碾壓掉這些不能動彈的人;而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作為幸運觀眾的你,發現可以輕易拉起一個拉杆,就能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就在你站在正義制高點要英勇行動時,忽然發現另一條軌道上也被瘋子綁了一個人。
  • 作為變革新技術,人臉識別技術帶來哪些好處呢?
    人臉識別技術是生物識別技術的其中一種,以人的面部特徵進行識別,是未來必然發展趨勢的新技術,也是目前應用最為熱門的刷臉技術,尤其是在支付、安檢等等有著廣泛應用。人臉識別技術是一項新的技術變革,它有哪些好處呢?
  • 「人造人」技術能帶來美麗新世界嗎?
    圖源:美國專利商標局除了上述人造精子或卵子技術,克隆技術也為「人造人」提供了可能,但是複製人技術不僅違反社會倫理道德,還可能帶來複雜的後果,因此,各個國家明令禁止把克隆技術應用於人類。這些技術進展從皮膚細胞開始,利用細胞誘導分化技術和幹細胞技術,加上生殖工程,讓人類培育出了越來越多的動物。這一切都令人難以置信,但生殖醫學的快速發展讓這些技術得以出現並被廣泛應用。
  • 《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
    人之所以長了兩隻耳朵一張嘴巴,就是要人多聽少說。這個道理許多人都瞭然於心,可在生活中卻很難將之知行合一。到了一定的年紀總喜歡賣弄自己的經驗,給一些年輕的男女講道理。,豈不知世上只有《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就專門為此告誡世人:快三十來還一事無成,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落井下石的人多了,還是的雪中送炭人少了,能錦上添花就不錯了!
    這幾天被孫楊刷爆了屏,不管結果如何,他也曾經為我們帶來過榮譽。吃瓜群眾的大量圍觀,點擊率都是百萬級來計算,說三道四的太多,讓這個偶像級的明星運動員徹底的又火了一把。縱觀網友,好像都不會好好說話,多年的素質教育,在網絡的遮掩下越發肆無忌憚,好像懟人成為了成功者的標配。我不懂孫楊的所有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會兒就希望有一個人能站出來幫助他走出來。從事體育工作的人,他們付出了汗水、淚水與面對的困難,要比常人難萬倍,而且他們的成功率極低。
  • 中國要以發展的眼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在化解這個問題上,國際上已經形成共識,應該繼續堅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發展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每個國家的權利。不應該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要求發展中國家不再進入製造業階段,長期留在低收入的低能耗低排放的農業,這是不公平的。而且,這樣會使全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進而帶來其他一系列經濟社會政治問題,對全世界產生的衝擊和傷害未必小於氣候變暖。
  • 哈佛大學:對人工智慧道德上的關注日益增加
    該技術不會妨礙小型企業,而是可以為所有者提供實時的銷售趨勢,現金流,訂單和其他重要財務信息的詳細的新見解,從而使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企業的運作方式以及問題區域可能隱隱而無須米爾斯說,每周要僱用任何人,成為金融專家或花費數小時在帳面上做工。
  • 《道德經》:能力與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腳踏實地才能站的穩
    譯文:踮起腳跟走路的人會站不穩,跨步前行的人反而走不快。自我張顯的人不明於道,自以為是的人不善辨析,自我炫耀的人少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長久。從道的觀點來看,這些行為就如同多餘之食、累贅之形,惹人厭惡。因此,有道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