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導致二戰以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最大的一年或阻止...

2020-11-24 騰訊網

據《每日郵報》4月3日報導,提供基準排放數據的科學家稱,由於冠狀病毒的爆發使各經濟體幾乎陷入停滯,因此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下降最多的一年。

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可能同比下降5%,這是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下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下降(上下圖為,今年一月和三月歐洲的二氧化氮排放)

負責全球碳計劃的主席羅布·傑克遜(Rob Jackson)表示,其碳排放量可能同比下降5%以上,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下降1.4%以來的首次下降。

加州史丹福大學地球系統科學教授傑克遜對路透社說:「 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5%或更多,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從未見過的下降。」

他說,無論是蘇聯解體,還是過去50年的各種石油或儲蓄和貸款危機,都可能不會像這場危機那樣影響排放。

法國在封鎖前後的二氧化氮排放量

另外氣候科學家警告世界各國政府,全球排放量必須在2020年開始下降,以避免全球變暖。雖然現在碳排放量已經下降,但是,這種改善是用關閉工廠,停飛了航空公司,並迫使成千上萬的人呆在家裡換來的。

相關焦點

  • 預計2020年全球碳排放下降7%,跌幅創二戰以來的紀錄!
    根據Carbon Brief報導,由國際科學家組成的全球氣候變化計劃(GCP)在《地球系統科學數據》(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使用了4種不同的方法來評估2020年全球排放量。
  • 碳排放急速下降 新冠疫情正在阻止全球變暖
    近日,據媒體報導,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使全球經濟幾乎陷入停滯,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下降最多的一年。全球碳計劃組織主席羅布傑·克遜表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可能同比下降超過5%,這將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首次下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下降最多的一次。」羅布·傑克遜指出,無論是蘇聯解體,還是過去50年間的各種石油危機或儲蓄和貸款危機,都沒有像這次的疫情一樣影響排放量。
  • 【數據】預計2020年全球碳排放下降7%,跌幅創二戰以來的紀錄!
    根據Carbon Brief報導,由國際科學家組成的全球氣候變化計劃(GCP)在《地球系統科學數據》(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使用了4種不同的方法來評估2020年全球排放量。
  • 人類碳排放量自二戰以來首次下降 但全球變暖仍令人擔憂
    人類碳排放量自二戰以來首次下降 但全球變暖仍令人擔憂人類碳排放自二戰以來首次下降,這是新冠疫情下的好消息,但專家認為只屬短暫性質,氣候變化仍是全球一大威脅。其中一份最新報告稱,2019年是歐洲史上最熱一年,格陵蘭冰川融化加速令人擔憂。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22日在日內瓦總部表示,疫情下各國工業活動及交通流量減少,預料今年全球碳排放量將下降6%,為二戰後最大跌幅。
  • 研究發現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7%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李雯)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11日發布報告說,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該組織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期間人們乘汽車和飛機旅行減少,在疫情結束後預計排放量會回升。這份報告由「全球碳計劃」主導,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完成。報告已於11日發表在德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雜誌上。
  • 獨家翻譯 | IEA: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趨平
    IEA發現,經過兩年的增長,世界經濟增長2.9%,但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仍保持在330億噸不變。  主要原因是發達經濟體發電的排放量下降,國際能源署表示,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電和太陽能)、從煤炭到天然氣的燃料轉換以及核能發電量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 溫室氣體排放量預計將下降近8%,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降幅
    國外動力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一份新匯報表現,環球發作的第19次動力危急對環球動力系統導致了70年來非常大的打擊。估計2019環球動力需求將降落6%,是10年前金融危急帶來的降幅的7倍。國外動力署的展望表現,煤油和自然氣將受到慘重襲擊。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
    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
  • 2015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首次下降:中國立大功
    研究人員認為,這將標誌著全球溫室氣體首次在經濟顯著增長的情況下下降。2015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下降此前,全球溫室氣體曾經有過下降記錄,但彼時是在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經濟衰退)期間。當然,該文章作者也警示,這種下降有可能是暫時的,為了避免全球變暖的危險,各國依舊需要實現從石化能源向清潔能源的轉型。
  • 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12月4日發布報告說,研究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 IEA: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停滯
    IEA: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停滯 發布時間: 2020-02-17   來源:電纜網  作者:本站編輯
  • 新冠疫情將使全球碳排放下降6%,但不足以抑制全球變暖
    近日,據媒體報導,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使全球經濟幾乎陷入停滯,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下降最多的一年。全球碳計劃組織主席羅布傑·克遜表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可能同比下降超過5%,這將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首次下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下降最多的一次。」但這並不足以抑制全球變暖,WMO敦促各國政府在疫情恢復計劃中完善氣候行動部分。羅布·傑克遜指出,無論是蘇聯解體,還是過去50年間的各種石油危機或儲蓄和貸款危機,都沒有像這次的疫情一樣影響排放量。
  • 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紀錄新高
    我的煤炭網>新聞>國際資訊>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紀錄新高 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紀錄新高   中國煤炭資源網 發布日期:2018-11-25 10:15:13 新聞歸檔
  •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一、全球排放趨勢在連續兩年增長後,2019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33吉噸(Gt)左右。這主要是由於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的作用不斷擴大、燃料從煤炭轉向天然氣以及核電(生產增加),發達經濟體電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劇下降。
  • 新冠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降至14年前 航空排放減六成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新冠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降至14年前,航空排放減六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各國政府防控疫情傳播的政策改變了能源需求,進而影響全球碳排放。5月19日,一項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顯示,截至2020年4月初,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17%。由於大量人口被要求待在家中、國際邊境關閉,消費率和運輸率都相應下降,來自地面運輸和航空業的排放量分別下降了36%和60%。研究指出,地面運輸佔了排放量減少的近一半。
  • 病毒能阻止全球變暖?超過25億人「禁足」後,地球開始自我拯救!
    全球變暖是指在某一段時間之內,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因為溫室效應而導致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的結果,現在由於全球變暖的到來,大多數的山脈冰川出現了退卻的現象,在未來或許我們將會迎來高山無雪或者是無冬之年。二氧化碳逐步的增高,對海洋造成最大的影響就是海水的PH值正在降低,對海底的一些浮遊生物生活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浮遊生物的數量減少,以浮遊生物為食的海洋生物數量也會驟減。南北極圈附近的地表均溫開始逐步的上升,永久凍土層正在消融,釋放出了更多的甲烷氣體和史前病毒。
  • 冠狀病毒:為什麼科學家警告COVID鎖定不能阻止氣候變化
    但是,最新數據顯示,儘管工業,交通運輸和航空旅行已關閉了許多個月,但全球二氧化碳(CO2)的濃度仍是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而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封鎖期間其他空氣汙染物的排放也有所下降利茲大學(Forster教授)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還發現,由於全球封鎖,其他類型的空氣汙染物導致的全球排放量減少
  • 世界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
    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於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
  • 科學發現:新冠正在阻止全球變暖!
    科學發現:新冠正在阻止全球變暖!,因此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下降最多的一年。5%,這是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下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下降(上下圖為,今年一月和三月歐洲的二氧化氮排放)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減排可與防治空氣汙染同行
    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