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將使全球碳排放下降6%,但不足以抑制全球變暖

2020-12-04 北晚新視覺網

近日,據媒體報導,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使全球經濟幾乎陷入停滯,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下降最多的一年。全球碳計劃組織主席羅布傑·克遜表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可能同比下降超過5%,這將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首次下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下降最多的一次。」但這並不足以抑制全球變暖,WMO敦促各國政府在疫情恢復計劃中完善氣候行動部分。

羅布·傑克遜指出,無論是蘇聯解體,還是過去50年間的各種石油危機或儲蓄和貸款危機,都沒有像這次的疫情一樣影響排放量。

但這種改善是用關閉工廠、航班停飛以及成千上萬的人被迫待在家裡換來的,這樣的改善可能是短暫的,並且對數十年來累積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影響不大。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氣候專家Corinne Le Quere指出,這並非是結構性改變,一旦結束隔離期,排放量將恢復到原來的水平。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有所下降,但在經濟復甦後又猛增了5.1%。

專家表示,此次疫情導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暫時下降,但也對長期氣候變化行動構成了嚴重威脅,破壞了全球清潔能源的投資,削減了工業減排的環境目標。

《巴黎協定》指出,要將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控制在2℃之內,並為控制在1.5℃而努力。此前曾有氣候學家警告稱,要達到《巴黎協議》的溫度目標,全球排放量必須從2020年開始下降。

伸閱讀:

印度因疫情封鎖後 「不宜洗澡」 恆河水已達直接飲用標準

據《印度時報》報導,印度因新冠肺炎疫情實施封鎖,恆河水質改善了很多,部分河段的水源已經達到直接飲用標準。

2019年5月,印度中央汙染控制委員會(CPCB)曾表示,來自聖河恆河的水絕對不適合「直接飲用」。2019年10月,北方邦汙染管理局(UPPCB)稱恆河水甚至不適合洗澡。

根據UPPCB的說法,河水中大腸菌群和糞大腸菌群的水平很高,這兩種細菌的最大允許限量為500 MPN(最可能數量)/100 ML,而在印度坎普爾賈納村(Jana)的恆河中測量到40000 MPN大腸菌群和22000 MPN糞大腸菌群。

但自今年3月以來,印度實施全國封鎖,恆河兩岸工廠全部停工,恆河水質得到大幅改善,現在河水已經適合飲用了。

《印度時報》引述環境科學家、康爾大學(Gurukul Kangri University)前教授喬希(BD Joshi)的話說,流經裡希蓋什和赫爾德瓦爾的恆河水已經變得非常乾淨,而且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恆河水已經可以在宗教儀式中被人直接飲用了。

根據喬希的說法,恆河水質量得到改善的原因是總溶解固體(TDS)、工業廢水、酒店和旅館的汙水減少了500%。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快科技 環球時報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碳排放急速下降 新冠疫情正在阻止全球變暖
    近日,據媒體報導,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使全球經濟幾乎陷入停滯,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下降最多的一年。全球碳計劃組織主席羅布傑·克遜表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可能同比下降超過5%,這將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首次下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下降最多的一次。」羅布·傑克遜指出,無論是蘇聯解體,還是過去50年間的各種石油危機或儲蓄和貸款危機,都沒有像這次的疫情一樣影響排放量。
  • 清華大學地學系劉竹研究組揭示新冠疫情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為及時反映新冠疫情後的全球碳排放變化,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簡稱清華大學地學系)劉竹副教授研究組聯合27家國內外單位,基於多部門高時空解析度數據觀測人類活動強度變化,構建了全球首個近實時碳排放資料庫,並揭示出新冠疫情造成了歷史上人類活動二氧化碳的最大減排量,其短期下降幅度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及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
  • 人類碳排放量自二戰以來首次下降 但全球變暖仍令人擔憂
    人類碳排放量自二戰以來首次下降 但全球變暖仍令人擔憂人類碳排放自二戰以來首次下降,這是新冠疫情下的好消息,但專家認為只屬短暫性質,氣候變化仍是全球一大威脅。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22日在日內瓦總部表示,疫情下各國工業活動及交通流量減少,預料今年全球碳排放量將下降6%,為二戰後最大跌幅。
  • 應對全球變暖,靠新技術更靠新觀念
    2020-09-02 09:26:06 來源:科技日報《巴黎協定》已經形成近5年,其「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能否實現?當全球變暖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哪些技術和方法可以減緩氣候變化?
  • 2020年全球碳排放下降7% 單年降幅最大
    聯合國和全球碳項目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碳汙染在2020年下降7%,這是歷史上最大的單年降幅。隨著各國政府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們必須採取行動,履行其削減排放量的承諾,這樣的歷史性下降是值得歡迎的,即使它只是由於新冠疫情而產生的。
  • 拉長航路抑制全球變暖?專家出招減少尾跡雲
    對於尾跡雲的影響,科學家曾經爭論過許多年,因為這些雲造成的影響既有冷卻又有變暖。像自然形成的雲一樣,尾跡雲把太陽光反射回太空、冷卻地球,但是它們也把紅外能量阻隔在大氣中,加劇了氣候變暖。研究人員認為,尾跡雲使氣候變暖的效果比冷卻更為顯著。BBC報導,研究發現,只要對現有的航線進行改變,就能夠遏制尾跡雲對全球變暖的影響,讓飛機更環保。
  • Nature警告:全球氣候變暖將造成生物多樣性斷崖式下降
    然而,4月10日的一篇最新 Nature 論文指出,對於大部分動植物來說,全球變暖帶來的急劇變化,會導致其無法快速適應而導致滅絕。模型預測。截至2100年,取決於人類是否達成減排目標,全球生物多樣性有可能出現斷崖式下降。為保護地球生態多樣性,需要建立監控系統,以確定在特定地區,是否越過了臨界點。
  • 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
    不過有觀點提出,氣候變化是地球自身運轉規律的體現,就算有化學變量的存在,碳排放也只是眾多作用因素中的一個方面。那麼請問,大氣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如何才能更為準確地觀測和分析氣候變化?———上海臨沂北路何大舟答:早在上世紀中葉,大氣科學界就已明確提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含碳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可通過輻射強迫引起氣候變暖。
  • 2018年碳排放再創新高,全球氣候變暖加劇
    全球碳排放量再創新高,當很多人對此消息無動於衷時,碳排放增加帶來的溫室效應正悄然影響著人們的生存環境。病蟲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氣候反常、沙漠化面積增大……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面溫度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攝氏度,這將意味著,南北極冰山大幅度融化,海平面上升將導致包括紐約,上海,東京和雪梨等沿海城市和一些島嶼國家消失於人們視野。
  • 煤炭使用量的強勁增長推高了CO2排放 2018全球碳排放將達歷史最高...
    一項新的研究警告稱,儘管英國減少了自己的碳排放,但今年全球碳排放仍將創下歷史新高。但他們表示,能源趨勢正在發生變化,如果遏制碳排放的努力在所有經濟領域迅速擴大,我們還有時間應對氣候變化。《自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和《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同時發布的新數據顯示,到2018年,全球燃燒化石燃料的排放的二氧化碳預計將達到371億噸。
  • 新冠疫情及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都是全球變暖?
    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封在冰川裡的細菌病毒向外傳播,經過動物等一系列宿主最後傳播到人身上。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洪澇災害更加嚴重。乾旱也更加嚴重。蝗蟲因為氣候變暖,便可以不斷往北推移。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內能升高地球內部不穩定,更加導致增多地震等災害的發生頻率。最後一個有些不太科學,但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增多倒是一種現象。以上純屬幻想。
  • 「全球變暖」與關鍵0.5℃——亞馬孫林火將「燒出」怎樣的未來?
    6月及7月,全國多地氣溫突破歷史極值,而放眼全球,「沒有最熱,只有更熱」。面對今年夏天北半球空前炎熱的氣候,以及亞馬孫雨林久未熄滅的火情,「氣候變化」、「全球變暖」的話題值得深思。世界氣象組織今年3月發布的《2018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中已經明確,「全球變暖」仍在加速,而2015年至2018年是自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4年。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從地質角度看全球變暖
    【編者按】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全球變暖的爭論愈演愈烈,至今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與生態話題。「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在2021年達到一個必須要警惕的裡程碑
    儘管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大流行和當前的拉尼娜現象(一種太平洋地區的氣候模式,通常會降低全球碳排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略有下降,但這仍不足以抵消此前的增長。科學家表示:「由於二氧化碳會在大氣中停留很長時間,每年的排放量都會增加前幾年的排放量,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數量不斷增加。」實際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會隨可預測的季節變化而變化。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黃恩清、田軍:從地質角度看全球變暖
    「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
  • ...Bank)對全球貧困情況所作的兩年一度的估算報告,新冠疫情已經令...
    【世界銀行估計新冠疫情已令約1億人陷入極端貧困】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對全球貧困情況所作的兩年一度的估算報告,新冠疫情已經令8,800萬至1.14億人陷入極端貧困。這是自1990年開始編制該數據以來,極端貧困人口數量增加幅度最大的一次,這一逆轉標誌著20多年來極端貧困人口數量持續下降的趨勢結束。
  • 「全球變暖」將停止,全球要開始降溫了?專家:氣溫將會下降迅猛
    同時,因為近兩百年來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加,所以科學家們就很輕易的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正在逐漸升高。而南極冰川大量融化,便是其中的有力證據。正因如此,全球各國在2015年籤署了《巴黎協定》,從全球的視角來應對氣候的異常,用以抑制和暫緩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然而,前幾年和今年冬季出現的異常極端寒冷天氣,讓很多普通人困惑不已。不是說全球變暖嗎?
  • 「全球碳項目」報告:2017年全球碳排放強勁反彈
    這是研究團隊連續第12年發布《全球碳預算報告》。該研究結果將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環境研究快報》和《地球系統科學數據討論》等期刊雜誌上。  該報告稱,中國的碳排放佔全球總量的28%。報告作者之一、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Glen Peters指出,中國的碳排放已連續兩年下降,但在今年預計會增長3.5%。
  • 全球碳排放量逐步回升
    在美國,6月初的二氧化碳日排放量同比下降了7%左右,而4月份的降幅是三分之一左右。  歐洲和印度的碳排放也有著相似的規律。總而言之,在今年6月初,全球平均每日碳排放量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低5%左右,但高於今年4月份的約17%的峰值減排。
  • 氣候變化壓力將驅動中國努力求變|全球變暖|排放量|氫能_網易訂閱
    ,而中國註定將成為這一多邊合作舞臺的焦點。中國需要未雨綢繆,儘早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進行布局,除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積極參與者,還要結合經濟與產業的升級、消費社會的建設,以開放的姿態來構建氫能社會!  當前國際地緣政治摩擦顯著加劇,中美兩國走向全面脫鉤並不斷強化對立,新冠疫情大流行衝擊全球各國。在這種背景下,全球氣候變化還是一個受人關注的重要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