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十大科學流言榜: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排第一

2020-12-03 IT之家

IT之家1月11日消息 日前,2018年度十大「科學」留言求真榜在北京科學中心揭曉,其中「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位列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之首。

據了解,本次發布的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是在騰訊指數數據的基礎上,從2018年發布的74條「科學」流言中由專家評委根據其傳播廣度和危害性投票選出,均為百姓關注話題或與生活息息相關。

以下為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單詳情:

1、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流言:人的體質有酸鹼之分,偏酸性的體質會導致包括癌症在內的各種疾病。想要不生病,必須保證身體的鹼性環境。酸性體質的女性容易生女孩,鹼性體質的女性容易生男孩。通過食用鹼性食物、服用鹼性保健品、使用鹼性療法,可以改變身體的酸鹼性。

真相:「酸鹼體質」本身是一個偽理論。自從十幾年前這個「理論」誕生以來,國內外眾多科學家、醫生和科普工作者,就一直強調它是一場騙局。關於酸鹼性體質,連一篇像樣的文獻、一點最簡單的科學研究都沒有。這一理論的創始人,在2018年11月2日被美國聖地牙哥法院判處罰款1.05億美元給一名癌症患者,他當場承認「酸鹼體質」就是一場騙局。

2、咖啡含致癌物飲用會致癌

流言:咖啡中含有致癌化學物質丙烯醯胺,飲用會致癌。

真相:在對食物進行油炸、烘焙和烤制等高溫加工時食品中就會產生丙烯醯胺,且溫度越高、加熱時間越長,產生的量越大。按照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分類,丙烯醯胺被列為2A類致癌物。但2A類致癌物的含義是,動物實驗中具有明確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結果還尚未定論。此前的研究顯示,當人體每日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丙烯醯胺時,就會有罹患癌症的風險。按此計算,一位體重55公斤的咖啡愛好者,每日丙烯醯胺耐受量為143微克(55×2.6=143)。一杯160毫升黑咖啡,平均的丙烯醯胺含量為0.45微克,他每天至少要喝318杯黑咖啡(143÷0.45=318)才可能產生致癌的風險。所以,普通人每天喝幾杯咖啡,遠不足以達到致癌劑量。

3、疫苗可以不用接種

流言:疫苗總「出事」,所有疫苗都不值得信任。而且疫苗其實沒有效果,不接種也沒關係。

真相:到目前為止,疫苗是人類對抗傳染性疾病最有力的武器。不接種疫苗的後果很嚴重。例如未接種B肝疫苗的新生兒有可能感染B肝病毒,而新生兒感染B肝病毒,約90%以上將發展成慢性B肝。如患B肝後不進行抗病毒治療,其中1/4最終將發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接種所獲得的收益遠大於可能由其帶來的危害。只有足夠多的人接種疫苗,才能夠形成廣泛的、有力的防禦。

4、洗牙對牙齒有害

流言:洗牙之後牙齦萎縮得更快,牙齒變小變松,牙縫也會變大,所以不要隨意洗牙,會把牙齒洗壞。

真相:洗牙不是為了美白牙齒,而是去掉牙面的細菌、牙結石、色素等。牙結石是導致牙齦萎縮的重要原因,通過洗牙清除掉這些牙結石後,牙根重新暴露了出來,牙齒也就更敏感了,所以喝冷熱水會覺得酸。至於牙縫變大、牙齒鬆動,那說明牙齒本來就有問題,很可能牙齦已經開始萎縮,並不是洗牙導致的,而是牙周病本身所致。如不及時清除牙結石,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5、北鬥地圖應用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流言:2018年5月上線的北鬥地圖App使用的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可以替代美國的GPS。

真相:北鬥地圖不等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與高德、谷歌地圖一樣,北鬥地圖屬於地圖軟體,這裡面最核心的是地圖,有很多手段可以進行地圖的繪製。所以,北鬥地圖並不意味著一定是使用了「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地圖。手機地圖到底採用了哪個衛星導航系統來做定位,主要取決於手機的硬體,手機中裝載了哪個導航定位系統的晶片就能用哪個系統來定位。如果你的手機不具備支持北鬥系統的硬體,那麼你下載了北鬥地圖App也跟北鬥系統沒有關係。

6、家用節能燈致癌還有劇毒

流言:節能燈泡是誘發多種癌症的超級癌源,其釋放的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並且含有劇毒物質汞元素。

真相:節能燈實際上是一種緊湊型、自帶鎮流器的日光燈。通電後,燈管內的汞原子釋放出人眼看不見的紫外線,紫外線打到燈體內壁上的螢光粉塗層上,然後再轉變成可見白光。這種利用紫外線進行發光的方式,可將更多電能轉化為光能,從而達到省電的目的。另外,節能燈中的汞確實有毒,但是節能燈中的汞只有幾毫克,與死亡計量2.5克相差甚遠,只有在一個極小的空間內同時碎幾百隻節能燈,同時被一個人吸入才有可能對人造成危害,現實這種情況為零。

7、科學家發現人體最大新器官

流言: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遍布人體的新器官——間質。它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真相:2018年3月27日,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人體組織中一種新的間質組織結構及其分布》的論文。美國NBC和CNN新聞採訪了該課題的負責人,他提到:「一開始我們覺得間質是個有趣的組織,但是仔細想想它和器官也有些相似之處。我們已經觀察了間質的結構,也正在進一步研究它的功能」。於是,這兩家新聞媒體提煉了作者的「感覺」和「想像」,分別發布題為《間質: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和《新發現人體最大器官》的頭條新聞,並迅速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新器官」報導狂潮。國內一些媒體和網站將這些新聞觀點翻譯後,更是打出各種搶眼標題。

8、宇宙牆為宇宙劃定了邊界

流言:在距離地球一百億光年之外的波江座裡,有一條橫跨35億光年的真空帶,也就是所謂的宇宙牆,為宇宙劃出了邊界……甚至,我們有可能是由某種更高的文明培育起來的試驗場。

真相:這完全是一則假新聞,其始作俑者不知是誰,那些文字略有不同的「報導」也都是相互抄襲的。這則假新聞所引用的《新科學家》雜誌的報導。該雜誌在2018年10月17日發布的新聞中,提到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被命名為亥伯龍神的巨大原始超星系團,打破了形成最早、質量最大的紀錄,並配發了歐洲南方天文臺發布的圖片。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天文學家們就在觀測中發現了這種由許多星系組成的、長條形的大尺度結構,被天文學家們戲稱為great wall ,可以譯為星系長城或者星系之牆(國內當時一般翻譯為「巨壁」)。這樣的結構並沒有什麼太神秘的性質,以往也已經發現很多次了,算不上什麼特別重大的新發現。這一次發現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比以往發現的類似結構更大、形成更早。大多數英文媒體的報導也主要是強調這一點,而並非中文假新聞那樣說這是宇宙邊界之牆。

9、北極32℃高溫將導致北極熊滅絕

流言:北極32℃的高溫導致冰川迅速融化,北極熊不得不跋涉更遠的距離尋找食物。至少從本世紀初開始,這個距離已經超過了北極熊體力所能支撐的範圍,它們最終的結局,是溺死在海中,或者餓死在無冰的環境裡。

真相:這次新聞事件中,大家關注的最高溫地點出現在歐亞大陸西北角的挪威西北部海岸,包括峽灣區(北緯60°附近至66°34′,即北極圈地區)和挪威北極地區(北緯66°34′至北緯71°附近,歐洲大陸最北點)。該地區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溫度本來就比同緯度的北極地區要暖和一些,出現32℃並不奇怪。另外,北極圈內與我們以往認為的「北極地區」不同,這個範圍很寬泛,甚至有大型城市存在。雖然北極熊的冰上狩獵期和狩獵面積減少對生存造成一定影響。截至2018年7月的數據預測來看,總體來說,北極熊數量在2018年展望為「穩定到上漲」。所以,說北極熊「正在滅絕」並不準確。

10、室外能見度低都是重汙染惹的禍

流言:2018年7月底8月初,北京城大氣能見度很低,肯定又是遇到重汙染了。凡是能見度低,就是重汙染惹的禍,二者之間是可以畫等號的。

真相:能見度高低主要受四個方面因素影響:顆粒物濃度、化學成分、相對溼度、太陽輻射。我們常說的「空氣品質」只代表顆粒物濃度。夏季「桑拿天」溼度較大,就像洗完澡後的衛生間充滿水汽,對陽光散射作用明顯增強,導致光線投入到人眼中的量減少,所以能見度降低,從視覺上,這和顆粒物濃度高導致的汙染天氣很像,所以會容易被誤認為「空氣品質重汙染」。

相關焦點

  • 2018十大科學流言榜: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排第一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林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疫苗沒用可以不用接種?北鬥地圖應用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2019年1月10日,智止流言,傳播真知――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在北京科學中心揭曉,「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位列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之首。
  • 「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是偽科學還是確有其事?答案原來是這樣
    近年來也不知火熱的「酸性體質」在哪被炒得沸沸揚揚,很多人們都通過各種途徑知道酸性體質的人更容易生病,而且患癌的機率也比鹼性體質人高很多。因此在市面上還推出了「檢測酸鹼體質」的活動,來藉此推薦「改善體質」的保健品,但是目前為止從來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證明「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 科普來了: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這是真的嗎?
    大家之所以對體質和食物的酸鹼之分有很深的誤會,是因為我們只是聽到酸鹼之分的說法,卻不知道具體是怎麼區別的;再加上商業上對體質酸鹼性的炒作,所以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覺得這不過是一些唬人的話。其實,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醫學家雷翁教授曾經說過:「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那到底怎麼區別它們的酸鹼性呢?
  • 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鹼性體質壽命長,真是如此嗎?
    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所遇到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平時最常聽說的就是兩種體質,一種是酸性體質,還有一種是鹼性體質。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鹼性體質的人,身體素質更高一些,不容易受損,壽命更長一些,而酸性體質的人,身體易受損,會將之稱為百病之源,那真的是這樣嗎?一起探究一下。
  • 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鹼性體質能延年益壽?闢謠:別怪錯了對象
    對於人的體質問題,日常生活中存在兩種說法,一個是鹼性體質,另一個是酸性體質。說酸性體質是容易生病的人,是百病之源。而鹼性體質的人,則是可以延年益壽。難道人真的能區分酸鹼體質嗎?並且,也不想大家想像中那樣,是因為身體轉變成了酸性才會得病。真相是機體機體可以自己調節,以及通過多種代謝的方式,可以讓機體一直都維持在標準的PH範圍之內。酸鹼體質反而是人們的一種錯誤想法罷了。還有人們經常說的酸鹼食物,還有的人會用食物的味道來判斷。如近來總是說的一個謠言,其中就說到痛風人群不能吃醋, 理由就是醋是酸性的物質,而痛風人群又是因為體內積攢了大量的尿酸。
  • 酸鹼體質、咖啡含致癌物等入選2018十大「科學」流言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 實習生 應悅)2018年這一年都有哪些「科學」流言刷屏?今天(1月10日),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發布,酸鹼體質、咖啡含致癌物、高溫致北極熊滅絕等成為過去一年的十大謠言。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發布現場。
  • 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多吃鹼性食物能變成鹼性體質?揭秘體質真相
    在社交網站上,經常能看到有人在發一些關於酸鹼體質的言論,他們宣揚鹼性體質,認為身體健康與否,取決於你是酸性體質還是鹼性體質,鹼性體質好,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想要變成鹼性體質應該多吃鹼性食物。這些理論看似都很有道理,說得一套一套的,但其實都是歪理。
  • 「酸性體質說」純屬忽悠?!
    眾多商家近年來不斷向消費者灌輸一個概念: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認為體液偏酸會導致人的免疫力降低,易患感冒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由此,一些保健食品宣揚排酸功效,部分美容院甚至推出了「海藻排酸」項目。   但中西醫專家對此進行了駁斥,因為醫學界從無酸性體質之說。
  • 酸性體質,體胖身體虛,多為百病源頭,明白的人並不多
    根據是石蕊指示劑的顏色變化,我們將顏色變紅的物質稱之為酸,變藍的稱為稱之為鹼,不變色的稱為中性物質,依據這一原理,我們可以將自然界的很多物質進行酸鹼性劃分,比如水果多為酸性,水多為中性等,那麼人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是否也有酸鹼之分呢?當然是必然。
  • 2018年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 千萬別被流言忽悠了
    原標題:千萬別被流言忽悠了   過去的2018年,你可能因為看到「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的新聞而努力讓自己變成鹼性體質;也可能因問題疫苗事件的爆發而對疫苗失去信任……事實是這樣嗎?
  • 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揭曉
    12月31日12月30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在北京科學中心揭曉。該榜單在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的指導下,由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布。
  • 11月「科學」流言榜發布:「酸鹼體質」的偽理論該停止了!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的支持。
  • 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發布
    昨日,由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承辦的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現場揭曉了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
  • 人是酸性體質,所以喝「鹼性水」更健康?營養師告訴你答案
    要問身體是酸性體質還是鹼性體質,多數人的回答都會是「酸性體質」。而在日常生活中,關於酸性體質的傳言有很多,如酸性體質是亞健康狀態、更容易患上癌症、是百病之源等等。由此人們還推出喝鹼性水,能夠起到中和作用,從而幫助機體對抗體內酸性物質。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
  • 「酸鹼體質理論」科學還是謊言?專家稱體質無酸鹼之別
    「酸鹼體質理論」是科學還是謊言?  「酸鹼體質理論大師」在美被判賠1億美金 國內有商家借「酸鹼」撈金 專家稱體質無酸鹼之別  近日,一則美國「酸鹼體質理論大師」羅伯特·楊被判賠1.05億美元、當庭承認騙局的文章在網上熱傳。
  • 怎麼判斷體質酸鹼性 如何從酸性體質變為弱鹼性
    隨著醫學的發達,我們發現了關於身體的一個新秘密: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但是當體質呈現弱鹼性時,我們的整個狀態則會變得健康。這樣一來,那些想養生卻又沒時間、怕麻煩的人們有福了,因為既不用吃什麼五花八門的保健品,也不用學習什麼繁瑣的食療,只需按照以下方法將體質改變成弱鹼性,就可以四兩撥千斤了。
  • 量子隱身衣入選2017十大「科學」流言榜
    昨日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揭曉。  本次發布的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是在百度搜索數據量的基礎上,從2017年發布的94條「科學」流言中由專家評委根據其傳播廣度和危害性投票選出,均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 2017十大「科學」流言榜揭曉
    1月6日,智止流言,傳播真知——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揭曉,「紫菜粉絲大米都可以用塑料製作?」「『量子隱身衣』已經由浙江大學研發成功?」「坐月子絕不能吹風?」等流言被一一戳穿。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信息學家郭光燦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等十位院士和專家現場進行了科學解讀。  北京科學技術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後還將運用更多新技術手段,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進一步加大科學傳播通俗性,讓更多的科學家成為「網紅」,傳播科學正能量,讓科學「排雷兵」越來越多。
  • 10月科學流言榜:「左右腦測試」玩玩就好,引力波防不了
    10月科學流言榜:「左右腦測試」玩玩就好,引力波防不了 孫樂琪/北京晚報 2017-11-01 16:30
  • 10月科學流言榜又有8條謠言被戳穿 你中招了麼?
    10月科學流言榜又有8條謠言被戳穿 你中招了麼? 原標題:   由市科協、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布的每月科學流言榜今日發布10月榜,共有8條流言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