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1月11日消息 日前,2018年度十大「科學」留言求真榜在北京科學中心揭曉,其中「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位列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之首。
據了解,本次發布的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是在騰訊指數數據的基礎上,從2018年發布的74條「科學」流言中由專家評委根據其傳播廣度和危害性投票選出,均為百姓關注話題或與生活息息相關。
以下為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單詳情:
1、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流言:人的體質有酸鹼之分,偏酸性的體質會導致包括癌症在內的各種疾病。想要不生病,必須保證身體的鹼性環境。酸性體質的女性容易生女孩,鹼性體質的女性容易生男孩。通過食用鹼性食物、服用鹼性保健品、使用鹼性療法,可以改變身體的酸鹼性。
真相:「酸鹼體質」本身是一個偽理論。自從十幾年前這個「理論」誕生以來,國內外眾多科學家、醫生和科普工作者,就一直強調它是一場騙局。關於酸鹼性體質,連一篇像樣的文獻、一點最簡單的科學研究都沒有。這一理論的創始人,在2018年11月2日被美國聖地牙哥法院判處罰款1.05億美元給一名癌症患者,他當場承認「酸鹼體質」就是一場騙局。
2、咖啡含致癌物飲用會致癌
流言:咖啡中含有致癌化學物質丙烯醯胺,飲用會致癌。
真相:在對食物進行油炸、烘焙和烤制等高溫加工時食品中就會產生丙烯醯胺,且溫度越高、加熱時間越長,產生的量越大。按照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分類,丙烯醯胺被列為2A類致癌物。但2A類致癌物的含義是,動物實驗中具有明確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結果還尚未定論。此前的研究顯示,當人體每日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丙烯醯胺時,就會有罹患癌症的風險。按此計算,一位體重55公斤的咖啡愛好者,每日丙烯醯胺耐受量為143微克(55×2.6=143)。一杯160毫升黑咖啡,平均的丙烯醯胺含量為0.45微克,他每天至少要喝318杯黑咖啡(143÷0.45=318)才可能產生致癌的風險。所以,普通人每天喝幾杯咖啡,遠不足以達到致癌劑量。
3、疫苗可以不用接種
流言:疫苗總「出事」,所有疫苗都不值得信任。而且疫苗其實沒有效果,不接種也沒關係。
真相:到目前為止,疫苗是人類對抗傳染性疾病最有力的武器。不接種疫苗的後果很嚴重。例如未接種B肝疫苗的新生兒有可能感染B肝病毒,而新生兒感染B肝病毒,約90%以上將發展成慢性B肝。如患B肝後不進行抗病毒治療,其中1/4最終將發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接種所獲得的收益遠大於可能由其帶來的危害。只有足夠多的人接種疫苗,才能夠形成廣泛的、有力的防禦。
4、洗牙對牙齒有害
流言:洗牙之後牙齦萎縮得更快,牙齒變小變松,牙縫也會變大,所以不要隨意洗牙,會把牙齒洗壞。
真相:洗牙不是為了美白牙齒,而是去掉牙面的細菌、牙結石、色素等。牙結石是導致牙齦萎縮的重要原因,通過洗牙清除掉這些牙結石後,牙根重新暴露了出來,牙齒也就更敏感了,所以喝冷熱水會覺得酸。至於牙縫變大、牙齒鬆動,那說明牙齒本來就有問題,很可能牙齦已經開始萎縮,並不是洗牙導致的,而是牙周病本身所致。如不及時清除牙結石,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5、北鬥地圖應用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流言:2018年5月上線的北鬥地圖App使用的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可以替代美國的GPS。
真相:北鬥地圖不等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與高德、谷歌地圖一樣,北鬥地圖屬於地圖軟體,這裡面最核心的是地圖,有很多手段可以進行地圖的繪製。所以,北鬥地圖並不意味著一定是使用了「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地圖。手機地圖到底採用了哪個衛星導航系統來做定位,主要取決於手機的硬體,手機中裝載了哪個導航定位系統的晶片就能用哪個系統來定位。如果你的手機不具備支持北鬥系統的硬體,那麼你下載了北鬥地圖App也跟北鬥系統沒有關係。
6、家用節能燈致癌還有劇毒
流言:節能燈泡是誘發多種癌症的超級癌源,其釋放的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並且含有劇毒物質汞元素。
真相:節能燈實際上是一種緊湊型、自帶鎮流器的日光燈。通電後,燈管內的汞原子釋放出人眼看不見的紫外線,紫外線打到燈體內壁上的螢光粉塗層上,然後再轉變成可見白光。這種利用紫外線進行發光的方式,可將更多電能轉化為光能,從而達到省電的目的。另外,節能燈中的汞確實有毒,但是節能燈中的汞只有幾毫克,與死亡計量2.5克相差甚遠,只有在一個極小的空間內同時碎幾百隻節能燈,同時被一個人吸入才有可能對人造成危害,現實這種情況為零。
7、科學家發現人體最大新器官
流言: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遍布人體的新器官——間質。它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真相:2018年3月27日,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人體組織中一種新的間質組織結構及其分布》的論文。美國NBC和CNN新聞採訪了該課題的負責人,他提到:「一開始我們覺得間質是個有趣的組織,但是仔細想想它和器官也有些相似之處。我們已經觀察了間質的結構,也正在進一步研究它的功能」。於是,這兩家新聞媒體提煉了作者的「感覺」和「想像」,分別發布題為《間質: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和《新發現人體最大器官》的頭條新聞,並迅速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新器官」報導狂潮。國內一些媒體和網站將這些新聞觀點翻譯後,更是打出各種搶眼標題。
8、宇宙牆為宇宙劃定了邊界
流言:在距離地球一百億光年之外的波江座裡,有一條橫跨35億光年的真空帶,也就是所謂的宇宙牆,為宇宙劃出了邊界……甚至,我們有可能是由某種更高的文明培育起來的試驗場。
真相:這完全是一則假新聞,其始作俑者不知是誰,那些文字略有不同的「報導」也都是相互抄襲的。這則假新聞所引用的《新科學家》雜誌的報導。該雜誌在2018年10月17日發布的新聞中,提到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被命名為亥伯龍神的巨大原始超星系團,打破了形成最早、質量最大的紀錄,並配發了歐洲南方天文臺發布的圖片。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天文學家們就在觀測中發現了這種由許多星系組成的、長條形的大尺度結構,被天文學家們戲稱為great wall ,可以譯為星系長城或者星系之牆(國內當時一般翻譯為「巨壁」)。這樣的結構並沒有什麼太神秘的性質,以往也已經發現很多次了,算不上什麼特別重大的新發現。這一次發現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比以往發現的類似結構更大、形成更早。大多數英文媒體的報導也主要是強調這一點,而並非中文假新聞那樣說這是宇宙邊界之牆。
9、北極32℃高溫將導致北極熊滅絕
流言:北極32℃的高溫導致冰川迅速融化,北極熊不得不跋涉更遠的距離尋找食物。至少從本世紀初開始,這個距離已經超過了北極熊體力所能支撐的範圍,它們最終的結局,是溺死在海中,或者餓死在無冰的環境裡。
真相:這次新聞事件中,大家關注的最高溫地點出現在歐亞大陸西北角的挪威西北部海岸,包括峽灣區(北緯60°附近至66°34′,即北極圈地區)和挪威北極地區(北緯66°34′至北緯71°附近,歐洲大陸最北點)。該地區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溫度本來就比同緯度的北極地區要暖和一些,出現32℃並不奇怪。另外,北極圈內與我們以往認為的「北極地區」不同,這個範圍很寬泛,甚至有大型城市存在。雖然北極熊的冰上狩獵期和狩獵面積減少對生存造成一定影響。截至2018年7月的數據預測來看,總體來說,北極熊數量在2018年展望為「穩定到上漲」。所以,說北極熊「正在滅絕」並不準確。
10、室外能見度低都是重汙染惹的禍
流言:2018年7月底8月初,北京城大氣能見度很低,肯定又是遇到重汙染了。凡是能見度低,就是重汙染惹的禍,二者之間是可以畫等號的。
真相:能見度高低主要受四個方面因素影響:顆粒物濃度、化學成分、相對溼度、太陽輻射。我們常說的「空氣品質」只代表顆粒物濃度。夏季「桑拿天」溼度較大,就像洗完澡後的衛生間充滿水汽,對陽光散射作用明顯增強,導致光線投入到人眼中的量減少,所以能見度降低,從視覺上,這和顆粒物濃度高導致的汙染天氣很像,所以會容易被誤認為「空氣品質重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