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一摻合老外,就會產生奇特的化學反應?

2020-12-06 騰訊網

老藝術家的一個朋友剛結束了一趟西安之旅,她回來就告訴我,老外真的好愛兵馬俑。

我當時用鄙視的眼神看著她,人家去西安都是看兵馬俑的,你怎麼去看老外了?她拿出照片給我例證——真的是有兵馬俑的地方,就有老外

印度總理莫迪仔細端詳著兵馬俑/The Washington Post

說來也是奇怪,老外與兵馬俑這對八桿子都打不著的關係,一搜新聞,竟有不少奇奇怪怪的新聞出來:十年前,有個德國小夥子,中文名叫馬林。花了一個星期製作了一套兵馬俑服,他本來只是想穿著兵馬俑服合影留念而已。

可是當看到兵馬俑時,除了激動就是激動,便不由自主跳入俑坑,假扮起了兵馬俑

你能認出哪一個兵馬俑是假扮的嗎?/YouTube

當被遊客發現後,安保人員要求他趕緊撤離,他僅僅保持沉默。最後,安保人員只好把他當作「真兵馬俑」強行帶走

看他僵硬的身體反應,還真入戲了/Passport Travel

最後,他也解釋,自己實在是太喜歡兵馬俑才會作出這麼荒誕的事情出來。太過喜愛兵馬俑做出荒唐事的,可不只是他一個

去年,兵馬俑在美國展出時,一位美國的小夥子也是因為太過喜歡兵馬俑,將兵馬俑的一根手指帶回家了

兵馬俑被掰斷手指/YouTube

老藝術家看完新聞,只覺得莫名喜感。兵馬俑在我們國家是一個代表秦文化的象徵,它的形象通常都頗為嚴肅。可是一摻和上老外,為啥就能產生這麼奇特的化學反應?

外國元首也是兵馬俑的迷弟迷妹

據新華網報導,自兵馬俑對外開放以來,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過兵馬俑,有的還參觀過不止一次,傳聞能產生這種外交關係,也正是領導人們對兵馬俑實在太過喜愛與好奇。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五次參觀兵馬俑,在眾世界名人參觀兵馬俑次數上,位列第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參觀路徑甚至已成為一種外交規格和禮遇,比如,外長級別可從一般路線走下一段階段,在比較近的一個伸出的狹長平臺上觀看,而副總理級別以上的要在這個平臺鋪上紅地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級別的則可以走下俑坑參觀。 這裡有個有趣的故事,現在領導人能夠入坑參觀兵馬俑都要感謝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

1979年,丹麥女王參觀兵馬俑,她看到兵馬俑太激動了,提出想「入坑」參觀,後得到工作人員的同意後,還沒等來梯子,隻身就跳入了1.5米深的坑中

第一個「跳進坑裡」的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The Royal Correspondent

此後,博物館工作人員就作出一條規定:以後可以安排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下坑參觀

有了丹麥女王在參觀之路的「開闢」,後面領導人來參觀兵馬俑,都紛紛「入坑」。而平時嚴肅的國家領導人們,在參觀兵馬俑時,皆化身「問題小孩」,對這一兩千年前的陶俑充滿了好奇心

1998年,時任總統柯林頓攜夫人希拉蕊和女兒切爾西參觀兵馬俑,還拍了一波兒遊客照/Telegraph

1984年,時任美國總統裡根率領一行300多人的龐大隊伍,專程從北京飛到了西安,就為了參觀兵馬俑。當得到授權可以下坑的時候,他興奮就像小孩,站在秦俑和陶馬前,問工作人員:「我可以摸摸馬嗎?

徵得同意後,他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馬背上,從頭摸到尾,當手扶在馬屁股上的時候,他突然縮回了手,說:「它不會踢我吧。摸完兵馬俑,還童心未泯,與兵馬俑大玩穿越遊戲,走出俑坑時,回頭對兵馬俑軍陣說:「解散(dismissed)!

前美國總統裡根與其夫人,在兵馬俑面前,儼然一副兒童模樣/Getty Images

相較於裡根對兵馬俑「孩童式」的好奇,普京的表現就是一個「學霸式」的好奇

2004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來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在參觀的途中,不斷向陪同人員問各種問題,比如「陶俑的鞋子為什麼各不相同?」「陶俑的身後怎麼帶著兩個環」「鞍馬怎麼沒有腳蹬子?」

「秦朝的馬為什麼都不高?」「銅車馬的車輪子上突出的部位叫什麼」「這個部位怎麼沒有裝兵器?」

好奇學霸普京,認真學習臉/Wikimedia Commons

男領導人對兵馬俑的歷史可能傾注更多的關注,而女領導人將兵馬俑當作了一場時尚秀來看待。 2010年,德國總理默克爾來到兵馬俑參觀。默克爾對秦俑的髮式、服裝很有興趣

當聽到介紹說,這些兵馬俑都是參照當時的秦國士兵來塑造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的裝束與士兵的等級有關,不同等級的士兵都有不同的裝束,可謂是千人千面。 隨後,默克爾指著一個兵馬俑的髮髻笑稱:「這個髮髻很漂亮,現代男性的髮飾太單一了,可以仿效一下。

默克爾該不會想讓德國男性都剪成馬的髮型吧?/dw

默克爾注意到了髮型,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看中了馬車。1986年,英國女王參觀兵馬俑,她對陶馬十分感興趣,說:「這馬雖然不高大,但是很精神。」

在銅車馬展廳,女王看到了一輛宮廷馬車,她感嘆道,「銅車馬比我們宮廷的馬車還要好。

1986年的英女王/Daily Express

老藝術家有一位土生土長的西安朋友,他告訴我,他們對於老外這樣好奇而激動的情緒感到非常不解。

他說,不要說看到兵馬俑激動了,他們小學免費參觀兵馬俑,也有不少同學請病假不想去,一輩子沒有參觀過兵馬俑的西安人比比皆是。 可能喜歡總要需要距離,有了距離才更顯浪漫與神秘。在老外心中,兵馬俑不僅僅是一個出土文物這麼簡單——它代表了一個去遠方冒險的故事

老外為什麼痴迷兵馬俑?

阿加莎·克裡斯蒂有一部小說叫《東方快車謀殺案》,這輛去往遙遠東方的列車並非虛構,而是真實存在的,它起點於法國巴黎,終點站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堡。這輛去往遙遠東方的列車,最遠也不過近東地區

遠東、中東、近東這幾個政治地理概念是"歐洲中心論"的產物。近東通常是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包括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而中國則為遠東地區/SlidePlayer

歐洲文學中對於近東的描寫充滿了神秘而浪漫的異域特色,最為經典的形象就是吉普賽民族

吉普賽民族的浪漫化描寫恰好也印證了歐洲人對遙遠東方的感覺,在他們心中,東方既神秘又浪漫,散發著原始與野性的味道,熱情天真又純潔

《巴黎聖母院》的愛絲梅拉達就是一位來自異域的吉普賽女郎

熱愛冒險的歐洲人嚮往神秘的東方,但他們對東方的想像僅僅止於近東,對於更為遙遠的遠東地區,他們渴望觀看,卻礙於遙遠的地理距離,無法觸及

因此,遠東中國——這個遙遠又未知的地方,對他們來說,有神秘地區的吸引力,也有未知區域的恐懼情緒。 而揭開中國這層神秘面紗的《馬可波羅遊記》,致使遠東中國有了另一個標記——這是一個富庶的、遍地黃金的地方

馬可波羅一行朝見忽必烈/AKG

冒險家哥倫布也承認,「馬可·波羅的書引起了我對東方神秘的嚮往……在我的航行中,很多次是按《馬可·波羅遊記》裡說的去做的。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特使團管家約翰·紐霍夫東遊歸國後,將旅途中的各地見聞,並描繪了大量速寫,圖為其中一幅/華聲論壇

遙遠而神秘、未知而恐懼,這兩個歐洲人對遠東中國的印記,一直延續至今,也影響了歐洲人對兵馬俑的印象。 這在美國電影《木乃伊3》也找到了蹤跡。在電影《木乃伊3》開頭幾分鐘中,渴望探訪兵馬俑陵墓的冒險家眼中的兵馬俑——壯觀、美麗,但也危險重重。

你在陵墓的每一步,一不小心,都可能跌入萬丈深淵或被亂箭射死。因此在探訪的過程中,你都必須屏住呼吸、全神貫注,一步都不敢疏忽。在老外冒險家眼中,兵馬俑是一個危險的、一不小心便要喪命的代名詞。

另外,陵墓中的兵馬俑在老外眼中,還是一支真正的軍隊——雖然只是用陶泥製作而成,它們身上蘊含了真正的力量,是危險而不可觸犯的。

甚至在電影的最後,這些陶俑直接幻化成一支真正的軍隊,外國人對兵馬俑之於國家象徵,不言而喻,其敬畏之心油然而起。

《木乃伊3》中呈現出來兵馬俑的文化隱喻,恰好也可以解釋了——為什麼老外對兵馬俑這麼迷戀?

因為兵馬俑身上混合了新航路開闢之前,老外祖宗對於遠東中國的全部想像——既神秘又危險。 因此,當歐洲人看到兵馬俑的時候,可能跟同你我一樣,並非真的對秦歷史多麼的熱愛與好奇,或許只是滿足一種冒險的感覺

這種冒險的感覺,是來自祖先曾經無法完成的事情,是浪漫冒險夢的延續。現在,他們懷著一種對東方的朝聖心態來到這裡,完成了一個孩童般的探險旅程。

馬可波羅的絲綢之路探險/Remocontro

網紅只是落寞兵馬俑的保護色

很多人對兵馬俑的記憶,還停留在語文教科書上那一句——「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它出土西安以東30千米的臨潼」。也僅此而已。

語文書上的兵馬俑

老外對兵馬俑迷戀的荒誕事跡,喚醒了我們對兵馬俑的關注,突然發現,兵馬俑早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歷史文化景點,它還是一個老上頭條的網紅「國寶」。

然而,「國寶」兵馬俑的文創之路,卻走得充滿爭議。 今年年初,一組矗立在鐘樓附近的「秦俑發光人臉」引發關注。這個兵馬俑人臉燈光互動裝置,採用3D建模技術,遊客可以免費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通過在「兵馬俑」內部操作室掃描後,將自己的面部顯示在「兵馬俑」的面部。這個人臉毫無美感,甚至可以講非常恐怖,上線沒多久,便被強制撤下了。

圖/PlayTube

沒多久,兵馬俑巧克力刷遍朋友圈,因大玩「限量版」營銷手段,從38元炒到64元一個。一口吃掉一段歷史,這種破壞文物的彆扭感,不知是否算「創意」?

吃完這些兵馬俑,你就是秦始皇/Global Times

兵馬俑酒店也曾衝上頭條,酒店裝潢一律使用兵馬俑裝飾,熄燈後,在夜光燈的照耀下,兵馬俑閃閃發光

這種創意的開發者,應該沒有考慮到,兵馬俑背後代表的是殯葬文化吧——不然,睡在陵墓的創意,不會犯酒店禁忌?

還有前不久,由秦始皇陵博物院官方預售的手辦在淘寶預售,將兵馬俑製成一個日常擺設品,兵馬俑手辦上線後,大受歡迎,一小時後售罄,預售結束後,有黃牛在網上轉賣,叫賣價漲了20倍,已經炒到2000元一個

可是這樣的手辦,跟換一個形象有何區別呢?兵馬俑的文化特點並沒有特顯出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看到這些層出不窮的創意時,雖然不滿,但也承認兵馬俑的IP開發之路非常艱難。

「有些人或不願意把帶有陵墓文化元素的物件擺在家裡或辦公場所。這是兵馬俑文創遇到瓶頸的主要原因。 老藝術家看到這些文創產品時,不禁覺得有些心酸。兵馬俑在全民娛樂的時代,變身惡搞表情包,已經是網紅國寶的符號。

我們在看《尋秦記》時,從兵馬俑的排陣與布局身上看到了秦始皇的宏圖偉略;在看《古今大戰秦俑情》時,從兵馬俑這裡看到穿越千年的愛情……

《古今大戰秦俑情》

如果去到現場僅僅想到的是項少龍的穿越故事以及關於兵馬俑的愛恨情仇,兵馬俑原來的意味,早就被網紅符號的戲謔給消解了。作為一個普通的遊客,才不會想了解兵馬俑背後到底有什麼故事。

《尋秦記》

不遠千裡,來到西安看兵馬俑的老外,看到的也是兵馬俑——這種神秘的陵墓文化。而也正是這種文化,才讓兵馬俑保持生命力與神秘感

而西安人,已經厭煩了西安只有兵馬俑的說法,不會因為兵馬俑有什麼自豪感。去兵馬俑成了驗證是不是本地人的標誌——「去兵馬俑的,不都是外地人和外國人嗎?」

活化兵馬俑當然是好的,但並不是每一種文化都適合徹底娛樂化,讓兵馬俑就安安靜靜站在那,不打擾就是最大的尊重。

圖/Wikipedia

參考資料:

[1]《國家地理:中國兵馬俑》,美國國家地理歷史紀錄片,2010.

[2]《盤點:參觀兵馬俑的外國政要都說了啥》,人民網,2015.

[3](意)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

[4] 兵馬俑,維基百科.

[5]《木乃伊3》,電影,2008.

今日作者:項少鳳

原文首發於《新周刊》旗下公眾號「九行」

相關焦點

  • 混凝土用水,摻合料知識要點!
    混凝土用摻合料摻合料是指用量多、影響混凝土合營比設計的質料,在混凝土攪拌前或在攪拌過程當中,為改進混凝土性能、調節混凝土強度品級、勤儉水泥用量,摻合料的摻量一般為水泥質量的5%以上。用途(1)行使活性摻合料的特性,改進混凝土的性能;(2)進步混凝土的塑性;(3)調節混凝土的強度;(4)可使高強度品級水泥能用於配製低品級混凝土(如摻粉煤灰),或進步混凝土強度,配製上品級混凝土(如摻矽灰),勤儉水泥等。
  • 這張兵馬俑的臉受世界矚目,暗藏秘密至今無解,現已禁止出國展覽
    而今天要說的則是秦朝時期,秦始皇死後陪葬的兵馬俑中最為特殊的一具。我們知道,人殉制度在古代十分暢行,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春秋和戰國時期尤為嚴重。後來到了人們逐漸意識到這種慘無人道制度的危害,漸漸用人物形態的木樁代替真人。而秦始皇所殉葬的兵馬俑就是以陶俑代人殉葬的典型。
  • 科學網—最簡單化學反應帶來奇特量子幹涉現象
    他們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 「該研究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儘管這一自然界中最簡單的反應體系已經被研究得相當透徹,但仍然存在著科學家們以前完全認識不到的奇特化學反應機理。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
    儘管這一自然界中最簡單的反應體系已經被研究得相當透徹,但仍然存在著科學家們以前完全認識不到的新而且奇特的化學反應機理。同時,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也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發生化學反應過程的量子特性。」楊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有助於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志剛說。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儘管這一自然界中最簡單的反應體系已經被研究得相當透徹,但仍然存在著科學家們以前完全認識不到的新而且奇特的化學反應機理。同時,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也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發生化學反應過程的量子特性。」楊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這有助於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 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志剛說。
  • 兵馬俑是用活人燒制而成?專家將裂開的兵馬俑拿去檢測,真相大白
    電影中,龍帝一聲令下,成百上千的兵馬俑從地層中拔土而起、氣勢如虹,給人以極大的震懾,秦始皇的千軍萬馬真的復活了一般。後人將秦始皇定義為「暴君」,是從他的一生的所作所為來定義的。一、他的一生都沒有殺死功臣,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般的「飛鳥盡、良弓藏和狡兔死、走狗烹」,非常愛護手下;二、「焚書坑儒」;三、建造萬裡長城是為了抵禦匈奴和保護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 一公斤鈉扔進水裡會發生什麼反應,老外作死實驗,結果場面失控
    朋友們還記不記得鈉這種金屬,相信大家在初中的實驗室裡,都做過鈉和水的反應,鈉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金屬,將一丁點的鈉放燒杯中,然後就能和水產生激烈的化學反應。鈉雖然是一種金屬,但是這種金屬非常的軟,用刀一切就能切下來,如果是大塊的金屬鈉和一些反應物接觸,甚至會產生爆炸,這也是為什麼初中化學老師,一再強調千萬不要拿鈉開玩笑,實驗室中的鈉都保存在石蠟中,這麼活潑的一種金屬,愛做實驗的老外怎麼能夠放棄呢,這不老外又產生了一個神奇的想法,可能是實驗室中的燒杯太小,實在滿足不了老外的好奇心,鈉不是會和水激烈的反應嗎,如果將一公斤的鈉扔進河裡,那麼會和河水產生怎樣的反應呢
  • 「3種東西」摻一摻,就是養花「萬能肥」,比蚯蚓糞、羊糞強10倍
    當然,這也是咱們今天分享的主題,一起來看看吧!「3種東西」摻一摻,就是養花「萬能肥」,比蚯蚓糞、羊糞強10倍看到主題,相信花友們都知道是三種東西摻合到一起製成的花肥,確實不錯,就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三種東西,咱們給它摻合到一起,那麼就製成了養花的萬能肥,肥效可以媲美蚯蚓糞、羊糞,但是收集起來卻比它們要方便、簡單,所以說比蚯蚓糞、羊糞要強10倍。
  • 大話《神鬼傳奇》 木乃伊VS兵馬俑
    作為一款以電影為藍本製作的探險題材網遊,相信玩家定能在遊戲中看到許多熟知的電影場景。在電影《木乃伊3》中,事實上我們並沒能完全見識到東西方文化碰撞所產生的火花。假如,木乃伊和兵馬俑來進行一次對局,誰會最後勝出呢?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值得探討的問題。  歷史年代:  眾所周知,埃及可考證的歷史大約為8000年左右,而中國為5000年。
  • 兵馬俑身上為何開出白色「花朵」?專家用顯微鏡一看,感嘆犯錯了
    ▲ 秦始皇形象繪畫 秦始皇,從古至今也一直被社會各界所關注,而他的秦始皇陵更是考古專家們想一探究竟的雖然目前在秦始皇陵只出土了兵馬俑,不過卻讓兵馬俑享有「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美譽。當初不為人所知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在出土後,竟在顯微鏡下竟然開出了白色的「花朵」。考古專家立即表示:我們犯了大錯,不能再挖秦陵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能再挖秦陵了?
  • 土豪老外動手實驗,結果悔不當初
    土豪老外動手實驗,結果悔不當初作為一種化學元素,汞俗稱水銀,是唯一一個在常溫常壓下以液體形式存在的金屬。如果當體溫計不幸破裂,水銀流出,一定要注意用紙片將水銀到一個密封的瓶子裡,否則將會出現使用中毒或者是休克的現象,那麼水銀碰到黃金會有什麼反應?土豪老外動手實驗,結果悔不當初。
  • 粉煤灰與礦渣粉雙摻對混凝土性能影響
    、體積穩定性、早期強度、後期強度、耐久性方面均有明顯的提高,並可提高摻合料取代水泥的比例,從而降低混凝土生產成本。粉煤灰和礦渣粉雙摻之後能有效降低單方混凝土的用水量,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且總摻量越大效果越顯著,單從混凝土和易性方面考慮,摻合料的總摻量應≥40%,才能較好地體現粉煤灰和礦渣粉的雙摻效應。
  • 顯微鏡下的兵馬俑,發現白色「花朵」,專家:此後禁止發掘秦陵
    兵馬俑當然也是各界專家關注的焦點,有專家甚至將兵馬俑放在顯微鏡下進行研究,而結果讓專家傻眼了,顯微鏡下的兵馬俑竟然開出了白色的「花朵」,專家立即表示:應永久禁止發掘秦陵。專家們在這座古墓中挖掘出了非常多的兵馬俑和馬車,聞名海外、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秦兵馬俑就由此誕生了。
  • 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但有一古怪現象,至今無法解釋!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是由秦始皇生前修建,為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和強大的帝國力量,從而鑄造了大量的兵馬俑,每一個兵馬俑都是以每一位將軍和士兵鑄造,好讓自己死後在地下也可以統治,《史記》記載,兵馬俑歷史39年才完成,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 兵馬俑中,發現一張連專家都難以解釋的「臉」,如今禁止出國展覽
    因而人殉制度退出秦國的歷史舞臺後,秦始皇便決定打造兵馬俑來陪葬,於是秦兵馬俑便出現了。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兵馬俑是由李斯主持規劃的,修了一共39年,最終和秦始皇一起入土。而兵馬俑的發現是偶然的,1974年,一些農民在村南打井,位置剛好在秦始皇兵馬俑的附近,秦始皇兵馬俑便這樣偶然地發現了。
  • 兵馬俑揭秘:你不知道的兵馬俑黑科技!
    他們的研究顯示,兵馬俑武器表面的鉻元素很可能是埋藏過程中被汙染的結果,並且和武器防鏽也沒有關係。1974年,隨著兵馬俑坑被意外發現,形態逼真、氣勢恢宏的人俑瞬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實際上,除了秦俑之外,一同發掘出土的兵器也是稀世珍寶。兵馬俑坑裡出土的武器主要包括弩、劍、戈、箭等等,材質大部分是銅錫合金。
  • 秦始皇兵馬俑被譽「世界八大奇蹟」,兵馬俑還有什麼神秘的地方?
    正如這幾句話:千人千面兵馬俑,潼關渭水守千秋,百萬將士今猶在,仍擁當年秦始皇。這無疑是對無數秦始皇地下亡靈戰士-陪葬兵馬俑的盛讚。有說去西安有兩種人,一種是剛看了兵馬俑的,一種則是正在去看兵馬俑路上的。這說明了兵馬俑極受世人讚賞。
  • 來看看老外把一桶海水燒乾,就知道原因了
    來看看老外把一桶海水燒乾,就知道原因了!很多人都說海水是不能喝的,因為海水裡面有大量的礦物質和鹽,但是如果在野外生存,或者是在沒有淡水資源的情況下,海水也可以過濾出好喝的淡水,你相信嗎?實際上海水裡面的物質不僅僅是鹽這麼簡單,更多的是礦物質。
  • 舉世罕見的海底火山口,震撼的海上兵馬俑,距廈門僅一小時車程
    澎湃的海浪猶如萬馬奔騰,一浪一浪地還在持續上漲,激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茫茫汪洋裡,只見幾點高聳的礁石還顯露海面---而上次我還攀上過那片礁石---岸邊新建了一些涼亭圍欄,若天氣再好些,憑海聽風倒也不錯。景區翻修的道路寬闊平整,沿途還增設了茶座餐廳等設施,而樹林裡和山坡上都增添了許多木屋和活動房,看來又是一個規模頗大的自駕露營基地。
  • 《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展出
    人民網3月2日電 據芝加哥華語論壇報消息:由中國陝西省文物局和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共同舉辦的《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展即將正式對外開放。當地時間3月1日上午,在位於芝加哥市中心的著名的菲爾德博物館大廳,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來自當地中外新聞媒體近百人應邀出席了發布會。這一展覽是繼80年代芝加哥首次舉辦兵馬俑展30多年後又一次比較大型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