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揭秘:你不知道的兵馬俑黑科技!

2020-11-23 輕輕麥苗豐

在史書中,秦軍戰士被描繪成「左手拎人頭,右手抓俘虜」的善戰形象。秦軍的戰鬥力之所以能掃平六國,除了得益於制度和戰略優勢,還與精良的武器裝備密不可分。

熟讀古代史的朋友們都知道,秦國的武器生產採取責任制,工匠要把名字刻在武器上,所以產品規格統一、質量過硬。不僅如此,秦人的劍更修長,在短兵相接時更易擊中敵人。而在上世紀70年代,人們甚至在檢測兵馬俑武器的化學成分時發現:有些武器的表面居然存在「含鉻化合物」,並推測秦人可能已經學會用含鉻氧化層來防止兵器生鏽!要知道,用鉻元素防鏽的技術直到近代社會才出現。如果秦國人已經掌握了這門技術,那說明中國古人的「黑科技」足足領先了世界兩千多年。

不過就在前些天,劍橋大學等機構的考古學家卻給這個說法畫上了大大的問號。他們的研究顯示,兵馬俑武器表面的鉻元素很可能是埋藏過程中被汙染的結果,並且和武器防鏽也沒有關係。

1974年,隨著兵馬俑坑被意外發現,形態逼真、氣勢恢宏的人俑瞬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實際上,除了秦俑之外,一同發掘出土的兵器也是稀世珍寶。

兵馬俑坑裡出土的武器主要包括弩、劍、戈、箭等等,材質大部分是銅錫合金。我們知道,銅鐵一類的金屬製品很容易鏽蝕。像家裡常用的衛浴設備雖是工業生產的不鏽鋼或全銅五金,用上十年也難免出現鏽斑。可令人震驚的是,兵馬俑坑中的一些銅製武器歷經兩千多年卻依舊光潔如新!這不禁使人發問:秦國人究竟是用什麼技術才讓武器如此抗腐蝕呢?

為此,許多學者希望從武器的化學成分中找答案。果不其然,人們發現一些未鏽蝕的銅箭鏃含有不同尋常的元素——鉻。這一發現立馬就讓人們想起了現代冶金工業常用的鉻轉化膜防腐蝕技術(chromate conversion coating)。有了這層保護膜,金屬就像是穿上了衣服,能避免與氧氣、水分以及酸性物質接觸,大大減緩腐蝕速度。儘管學術界仍在懷疑秦人是不是真的掌握了鉻轉化膜技術,但一些媒體卻開始藉此廣泛宣傳中國人老祖先的超前智慧,甚至在中小學生的教輔書中也出現了這樣的論調。

可是,「以鉻防鏽」的說法也有很多疑點。比如有學者就提出,箭鏃是快速消耗品,射出去八成就找不回來了,花那麼大工夫給它防鏽有什麼意義?再比如,中國古代有關冶金技術的文獻相當繁多,記載了各式各樣的防腐蝕技術,為何偏偏沒有提到鉻轉化膜技術?

在重重疑問之中,劍橋大學等機構考古專家決定對兵馬俑坑的兵器及其周圍埋藏環境做一次大檢測,想看看這些鉻元素的來龍去脈。

利用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技術(XRF),檢測首先發現武器表面含鉻並不是個普遍現象。受檢測的460多件武器中,僅有8%的武器含有微量的鉻元素(含量大於0.1%)。這可就奇怪了,崇尚標準化生產的秦人如果要用鉻防鏽,為什麼不統一添加,而只是給一小撮武器加上?

更關鍵的是,含鉻的武器大多是銅箭鏃、弩扳機,而受檢測的劍身和矛頭表面卻沒有發現鉻元素。然而,銅劍和銅矛頭中也有不少是保存完好,幾乎沒有生鏽的。沒有了所謂的鉻氧化層保護,這些銅劍銅矛怎麼也千年不朽了呢?後續的相關性分析也顯示,武器的保存狀況和鉻元素的存在與否並無關聯。這說明,兵馬俑各式武器的防腐蝕手段並不是依靠鉻,而且秦人很可能也並沒有掌握鉻轉化膜保護技術。

鉻從何處來

在對武器的配件以及周邊埋藏環境進行化學元素分析之後,研究者們更堅定了自己的看法。劍柄、劍鞘、套圈,以及弓把等配件上,鉻元素是廣泛存在的,可這些部分相比較於劍身、矛頭等關鍵部位來說,偏偏是最不需要防腐蝕的。這進一步說明,鉻的出現,並不是作為防腐蝕之用。

既然如此,兵馬俑武器表面為什麼會有鉻元素呢?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武器的周邊環境存在鉻,在埋藏過程中沾染到了武器表面。可是,他們的觀點卻引入了一個新問題:兵馬俑坑規模如此之大,內部環境也很複雜,而這個含鉻的汙染源會在哪裡?

毫無疑問,首先被懷疑的「嫌疑人」當然是埋藏武器的土壤,因為它與武器的接觸最親密持久。在中國西北地區,鉻鐵礦(FeCr2O4)比較豐富。如果兵馬俑坑裡的土壤含有大量鉻鐵礦物,或許就能沾染到武器表面。然而,檢測結果顯示武器周邊土壤含鉻量微乎其微,並且模擬實驗也否認了鉻元素會從土壤轉移到武器上。因此,土壤作為汙染源的可能性就被排除了。

在土壤之外,二號懷疑對象就是兵馬俑的顏料了。秦國時期使用的顏料大多是用自然界的礦石研磨調製而成,而這些天然礦石就可能含有鉻。但是檢測結果再一次否定了猜測,整個兵馬俑坑裡的顏料都沒有被檢測出鉻元素。

這可就奇怪了,兵馬俑坑裡能攜帶鉻元素的東西還有誰呢?研究人員想到了另一樣「看不見」、平時注意不到,但卻無處不在的東西,這便是「漆」。以往的研究已經發現,秦俑在繪製顏色之前,得先塗上幾層漆作為基底。另外像長矛的木桿、劍弩的弓臂上也會塗漆。所以,漆在整個兵馬俑坑中的存量非常大。中國古代傳統的漆是從漆樹幹上採集的,屬於「純天然」製品,應當不含鉻。但是古人為了提升漆的性能,時常會放一些添加劑進去,而這其中或許就有鉻存在。

於是乎,研究人員對坑內殘存的漆進行成分檢測。果不其然,漆的含鉻量相當豐富,比土壤含鉻量足足高出了幾個量級!由此看來,兵馬俑武器所含鉻的來源正是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銅箭鏃,弩扳機這些部分含鉻量最高,那是因為這些部件與塗漆的竹木材料接觸緊密,最容易受到「傳染」。

現在我們終於明白,秦始皇兵馬俑武器上的鉻並不是什麼防鏽秘訣,也不是中國古代超前黑科技,而是被漆沾染的後果。不過,既然秦人的防鏽蝕技術並不是依靠鉻元素,那麼兵馬俑坑裡的武器是怎麼保持兩千年不朽的呢?

有人認為這與淬火工藝有關,也有說法認為青銅材料含錫元素較多,能起防鏽作用。然而,此類說法解釋力有限,秦人武器不朽的真正原因仍然是個歷史謎題。或許,秦人雖沒有掌握鉻轉化膜技術,但卻擁有其他不可思議的防鏽手段,而這就要等待以後更多的研究來揭曉答案了!

相關焦點

  • 秦始皇兵馬俑被譽「世界八大奇蹟」,兵馬俑還有什麼神秘的地方?
    秦始皇陵兵馬俑秦始皇陵兵馬俑,位於陝西西安臨潼,因其非凡獨特的結構布局、設計思想,以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74年在陝西西安臨潼發現了兵馬俑陣地。
  • 秦兵馬俑銅劍發現鍍鉻,引發世界爭議,臺媒:記憶合金無解
    眾所周知,鉻礦是1797年才被法國化學家沃克蘭發現的,到1937年時人類才知道通過電鍍的方式將鉻鍍在鋼鐵上可以防鏽,美國還為此申請了專利。此外,鉻的熔點高達1970攝氏度,而炭火的溫度也只不過只有800度。但兵馬俑青銅劍上的鍍鉻卻真實地擺在那裡,對美國的專利技術構成了挑戰。這一發現也引發了全世界的爭議。
  • 兵馬俑是用活人燒制而成?專家將裂開的兵馬俑拿去檢測,真相大白
    更重要的是,秦始皇廢除了人殉制度,代之以成百上千的兵馬俑。需要知道的是,滿口以禮儀自居的西周時代都在實習人殉,其殘忍程度不要於血腥的奴隸制度。雖然兵馬俑已經取代了人殉制度,但依然有人認為它們是用活人來燒制的。那麼,這是真的嗎?一、被發現的兵馬俑「七大奇蹟」的說法,最早由著名的旅行家昂蒂帕克(Antipatros)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提出。
  • 大話《神鬼傳奇》 木乃伊VS兵馬俑
    假如,木乃伊和兵馬俑來進行一次對局,誰會最後勝出呢?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值得探討的問題。  歷史年代:  眾所周知,埃及可考證的歷史大約為8000年左右,而中國為5000年。兵馬俑是秦朝的產物,其存在的時間約為距今2000多年,與木乃伊動輒5000年以上的歷史相比,自然是稍遜一籌。相信影迷們一定還記得,僅在電影《木乃伊》中出現的木乃伊,多數都已有約4000年的歷史了。
  • 兵馬俑竟然也能組裝!最新研究發現秦兵馬俑採用「多渠道供應」模式
    近日,記者從文物部門了解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科技考古期刊Archaeometry上發表了有關秦俑生產模式研究的新成果——《秦始皇兵馬俑生產、後勤與供應鏈管理的地球化學證據》,該研究表明:秦兵馬俑的生產採用了「多渠道供應」模式
  • 秦兵馬俑博物館前館長:兵馬俑被損盜多日才發現 不可原諒
    據美國聯邦調查局近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一名美國男子去年底從費城富蘭克林學會博物館展出的一個兵馬俑上折斷並盜走一根拇指。目前,被盜拇指已被找回,涉事男子被逮捕後保釋,將面臨審判。  美國紐約羅斯李根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孫瀾濤律師今日接受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1987年當時他作為隨團翻譯與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前館長吳永琪先生帶著兵馬俑,曾到美國的費城展覽。聽聞此次的兵馬俑在美費城展覽被盜指事件後,孫瀾濤向記者轉述了吳永琪先生對此事的看法。吳永琪先生表示,不論國內外,凡做展覽,前提是絕對安全。
  • 秦陵博物院國慶前推出新展 快來感受兵馬俑攝影帶來的震撼
    9月29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於國慶節前推出《記錄奇蹟》圖片展,揭秘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的細節和歷史。 秦俑不同的面部神態、髮型、冠飾、鬍鬚、動作、靴履、身上的文字等諸多細節,以及全世界各國政要參觀兵馬俑的現場照片、所留的文字等,均在觀眾面前系統呈現。
  • 兵馬俑身上為何開出白色「花朵」?專家用顯微鏡一看,感嘆犯錯了
    在人們的思維慣性影響下,認為兵馬俑也是黑色,所以當發現的兵馬俑碎片的村民看到碎片為灰黑色,便斬釘截鐵地認為下面埋的必然是當時秦朝主流的灰色兵馬俑。,甚至還發掘出當時的黑科技,比如有「金屬記憶功能的秦劍」等,而享有「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美譽的兵馬俑也就此誕生。
  • 兵馬俑剛出土的樣子,幾乎沒人看過,出現了5分鐘,隨後消失不見
    其中要數秦始皇陵兵馬俑名聲最響亮,兵馬俑可是世界公認的八大奇蹟之一。《史記》中對秦始皇陵的記載並不算很多,但以水銀為山河湖海,「天下徒送七十萬餘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等等,就足以讓人讚嘆不已。但奇怪的是,想秦始皇陵兵馬俑這樣偉大的工程,司馬遷卻並未在《史記》中提及,所以有人推測,相對於秦始皇陵中的其他珍寶,兵馬俑顯得微不足道。不過對於我們後人來說,能有兵馬俑這樣的發現,足矣。
  • 兵馬俑一摻合老外,就會產生奇特的化學反應?
    我當時用鄙視的眼神看著她,人家去西安都是看兵馬俑的,你怎麼去看老外了?她拿出照片給我例證——真的是有兵馬俑的地方,就有老外。說來也是奇怪,老外與兵馬俑這對八桿子都打不著的關係,一搜新聞,竟有不少奇奇怪怪的新聞出來:十年前,有個德國小夥子,中文名叫馬林。
  • 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外國人根本不承認,八大奇蹟就是個幌子
    你知道嗎?世界八大奇蹟原來只是廣泛流傳於中國大陸的說法,實際上國際公認的世界奇蹟,只有七大,由公元前3世紀希臘旅行家所提出,排名只是包括當時希臘人所徵服的已知地域!按建造時間從先到後分別是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爾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和亞歷山大燈塔。
  • 顯微鏡下的兵馬俑,發現白色「花朵」,專家:此後禁止發掘秦陵
    兵馬俑當然也是各界專家關注的焦點,有專家甚至將兵馬俑放在顯微鏡下進行研究,而結果讓專家傻眼了,顯微鏡下的兵馬俑竟然開出了白色的「花朵」,專家立即表示:應永久禁止發掘秦陵。專家們在這座古墓中挖掘出了非常多的兵馬俑和馬車,聞名海外、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秦兵馬俑就由此誕生了。
  • 日本富豪建日式「兵馬俑」,本想留名於世,如今卻無人前來
    我相信兵馬俑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曾經是我國千古一帝秦始皇下令的, 據說這是為了秦始皇死後繼續在地下世界留下皇帝,據說那是不可能的,現在兵馬俑也是中國古代史的象徵,不僅是中國人,很多外國人也想看。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日本也有這樣的「兵馬俑」,是現代建築,和中國的兵馬俑大不相同, 今天我們來看看日本的這個仿造兵馬俑。
  • 秦始皇「手辦」兵馬俑的秘密:「地下軍隊」如何煉成?
    之後,她參與到兵馬俑三號坑、二號坑的發掘工作中,得以接觸到秦始皇那個龐大而神秘的「地下軍隊」。那時,她是考古隊裡的「小跟班」,跟隨「兵馬俑之父」袁仲一工作。  「對出土文物,我們首先得取名,進行分組歸類。」在史料中有自證文字的文物,許衛紅說,名字可以直接確定,有些則會先根據其形態等特點臨時確定一個名字,不一定符合真實歷史。
  • 專家用顯微鏡看到兵馬俑上的白色「花朵」,為何立馬叫停挖掘工作
    除了秦始皇的功過被後人關注之外,人們對他的帝王陵墓也非常好奇,不知道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中究竟有多奢華。 然而,當年專家們在發掘秦始皇陵時也曾遇到過奇怪之事,有專家曾用顯微鏡觀察挖出的兵馬俑,卻看到了不可思議的一幕:一朵白色「花朵」映入眼球,面對這怪異的景象,專家意識到了不對勁,立馬呼籲停止秦陵的挖掘工作,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白色「花朵」到底是什麼東西?
  • 兵馬俑發現「黑科技」,遠勝於美國專利,專家:現代科學無解
    秦始皇陵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的帝王陵墓,其陪葬品兵馬俑更是聞名於世界。秦始皇陵陪葬品的數目數量多到難以數清,但今天要說的卻是皇陵裡面的一批青銅劍,它的鍛造技術現代工藝都難以匹及,甚至遠勝於美國近代申請的一項專利。
  • 《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展出
    人民網3月2日電 據芝加哥華語論壇報消息:由中國陝西省文物局和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共同舉辦的《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展即將正式對外開放。當地時間3月1日上午,在位於芝加哥市中心的著名的菲爾德博物館大廳,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來自當地中外新聞媒體近百人應邀出席了發布會。這一展覽是繼80年代芝加哥首次舉辦兵馬俑展30多年後又一次比較大型的展覽。
  • ...帝陵博物院院長揭秘:秦始皇陵除了兵馬俑,還出土了一批神秘人俑
    說到秦始皇陵,很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壯觀的兵馬俑。日前在上海參加上海廣播電視《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介紹,秦始皇陵裡除了出土兵馬俑之外,還在秦始皇陵外城東南角一個約800平方米的陪葬坑裡,出土了一批神秘人俑,讓當時的宮廷文化娛樂場景重現在世人面前。
  • 兵馬俑出土1把「普通」兵器,比「越王劍」還先進,專家難以解釋!
    兵馬俑出土1把「普通」兵器,比「越王劍」還先進,專家難以解釋! 秦始皇兵馬俑不僅是世界奇蹟,也是秦始皇開拓疆土、徵服四方的英雄精神的見證。
  • 這張兵馬俑的臉受世界矚目,暗藏秘密至今無解,現已禁止出國展覽
    而今天要說的則是秦朝時期,秦始皇死後陪葬的兵馬俑中最為特殊的一具。我們知道,人殉制度在古代十分暢行,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春秋和戰國時期尤為嚴重。後來到了人們逐漸意識到這種慘無人道制度的危害,漸漸用人物形態的木樁代替真人。而秦始皇所殉葬的兵馬俑就是以陶俑代人殉葬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