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生存在水果和穀物的表皮裡。
大自然無時無刻都有饋贈。生活中處處都有細菌,生活中很多食物,大醬、腐乳、芝士、酒、醋等等的製作都需要細菌的幫助。
沒有精密儀器實驗室加工製作之前的幾千年裡,不管是東西方,使用水果或穀物吸引大自然中的有益菌種製作美味麵食的歷史久遠。
小時候經常見媽媽保留一個鮮饅頭劑子留做下一次的酵引,只覺得神奇無比。
真正接觸天然酵母是在第一次上麵包課上,葡萄種、老面、魯邦種、燙種……各種運用的方法,方知口腹之慾中蘊含的這多豐富內容。
細菌分解有機物獲得能量,產生微生物,其中的糖分經過乳酸菌分解成乳酸,被酵母菌分解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糖分為細菌提供養分,使細菌大量繁殖,日趨強壯,這些肉眼見不到的過程,通過產生氣體和微酸酒香來表明運作。
如果時間再長到約2星期,因為乳酸和酒精的作用,乳酸菌和酵母菌會減少,喜酸的醋酸菌取而代之,將酒精轉化為醋酸以獲取能量,氣味又會轉化為醋酸味,完成後的表現會是一層薄薄白色的膜浮在水面,這是這些細菌的菌落。
沒有專業的烘焙器材,homemade一樣能做出食材的風味,做出自己的特色。想!做!熟而生巧!
常見的-5個發酵種
用於製作麵包的常用發酵種分別是:老面種(酵母菌起種)、葡萄乾種、魯邦種(天然酵母種)、啤酒花種、酸種這五種。
葡萄乾種、魯邦種、魯邦液種、啤酒花種是以水果、麵粉、裸麥粉、啤酒花果實熬煮湯汁等為基底培養出的菌種製作而成。它們自身的味道和香氣,反應在菌種上,醞釀不同風味,發酵能力也不同。
酸種是則是以含有起種的乳酸菌為基底,與裸麥粉相輔相發酵出獨有的酸味種。
① 老面
來自酵母菌的發酵能力。口感略帶酸味,味道甘甜。
發酵能力穩定,發酵能力比酵母菌(此處指幹/鮮酵母)弱,但可以避免麵包內側的乾燥,保溼性能強,可保留麵包潤澤的口感。
② 葡萄乾種
葡萄乾和糖分起種,葡萄乾的風味及甘甜。
起種時使用的大量白砂糖作為酵母菌的養分被消耗,並不參與到人體的代謝。
用葡萄乾種做出的麵包,與添加砂糖的麵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香甜。
葡萄乾種適用於水果類麵包。
③ 魯邦種
利用麵粉中菌種起種,最基本的麵包發酵種,法國麵包製作的主流。
酸味、甜味和香味的完美均衡;烘烤後有色澤較深,香氣更濃鬱的特點。
④ 啤酒花種
讓人聯想到啤酒的微苦與酒精氣味
發酵能力較為穩定,發酵能力不如酵母菌那麼強,製作完成的麵團不會過度鬆軟,會比較緊實一點。
⑤ 酸種:裸麥粉配方中較多使用,使用複合酵種。
@複合酵種
依據情況需要,有時候使用複數酵母菌或發酵種搭配組合製作麵包。
發酵力較強的:幹/鮮酵母、老面
適度膨脹且略帶溼潤口感:啤酒花種
有嚼感又略帶溼潤口感:魯邦種、酸種
帶有水果甘甜、濃鬱及香氣的口感:葡萄乾種
溫暖的溫度,餵養酵母易上手
養酵母就像養寵物,先給它喜歡吃的,再引誘它復著餵養。
養酵母就像拆禮物,總歸有驚喜
怎麼養?哪裡養?可以拿香蕉、葡萄(幹也可以)蘋果等常見的水果養,也可以用裸麥粉或全小麥粉。
一個合適大小消過毒的玻璃罐,涼開水。
水果養
切片水果約100公克注入容器,倒入涼開水,水的高度約是水果切片的三倍高,蓋蓋密封。
水果最後會漂浮起來
第一次餵養
新手不要心急,老想看有沒有起泡,夏天的溫度,12小時後大約能看到泡泡;
大約三天看到大量氣泡(每天打開瓶蓋一下,讓它自然落菌),看到大量泡泡就可以過濾母液了。
母液:高筋粉=1:1,例如150克母液,再秤150克的高筋粉,攪拌均勻,蓋蓋。
大約12小時膨脹到最高點,到最高且有下滑跡象,表示食物吃完了,要再餵了。
第二次餵養
比例是粉:水:舊有=1:1:1。混合均勻蓋蓋。
第三次餵養
可改變水的比例,例如舊酵母150克、高筋粉150克、水100克,拌勻蓋蓋。
第四次餵養
舊酵母再減少,只要原來的30%(45克)、麵粉150克、水100克,拌勻,依然是到最高點且下滑再為。
第五、六次都用第四次的比例,如果麵團會膨脹到三倍大,表示可以做麵包了。
裸麥或全麥粉養
第一次餵養
粉和水1:1比例,攪拌到粉水混勻,蓋蓋密封。
穀物第一次看不到明顯膨脹。
第二次餵養
12小時後,比例是粉:水:舊有=1:1:1。
這是以裸麥或全小麥粉起種,後面逐漸轉為高筋粉,從第二次起,逐次增加高筋粉,並減少裸麥或全小麥粉,經過三次轉換為全部使用高筋粉續養。
第五次餵養
降水的比例為麥粉的70%。
第六次餵養
再降舊酵母比例為麥粉重的25%。
然後,開始做麵包,做麵包時自養酵母的比例是麥粉重的25%。
養酵母的訣竅就是先下誘餌,吸引它附著,每次膨脹到最高就是繁殖最高點,這時再喂,菌數越來越多,就有更「菌」力為麵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