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瀕危物種資料庫低估滅絕風險—新聞—科學網

2021-02-08 科學網

在南美西安第斯山脈發現的紫冕蜂鳥目前被IUCN列為「無危物種」。圖片來源:Ted Matherly/Flickr

全球最受重視的瀕危物種資料庫可能低估,甚至嚴重低估了世界各地許多動物面臨的滅絕風險。這是一項新研究得出的結論,該研究發現,由於未能整合新的技術,例如衛星和航空圖像,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對數以百計的動物面臨的威脅進行了錯誤的分類。因此,動物保護組織可能會錯過許多物種面臨的滅絕風險。

負責為IUCN跟蹤鳥類的英國劍橋市國際鳥類聯盟科學主管Stuart Butchart認為,這項研究的總體方法是合理的。但他指出,該研究的作者錯誤地使用了他們的發現,並且錯誤地對許多動物進行了重新分類。

創立於1964年的IUCN「紅皮書」將不同物種按規模從「無危物種」劃分到「滅絕」的若干個梯度。該資料庫依賴於科學家和環保主義者進行的研究,以及來自數以萬計的志願者和職業博物學家的數據。IUCN將這些觀測數據輸入到一套考慮到棲息地喪失以及種群趨勢等因素的算法之中,之後再根據結果將相應的物種排列到「紅皮書」中。

這項新研究的高級研究員、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達拉莫市杜克大學保護生物學家Stuart Pimm表示:「這是一個國際標準。但它並沒有發揮全部潛力。」

Pimm指出,問題在於IUCN評估物種的標準已經過時了。該聯盟依賴於專家繪製的老地圖為其提供棲息地數據,並且沒有包含衛星和航空影像以便更好地觀測森林砍伐和逐漸滲入的居民區。他說,在此基礎上,IUCN「紅皮書」的評估結果忽略了一些精細的地理特徵,例如斑片狀的森林砍伐和海拔的變化,而這些都可以在一個給定的範圍內限制物種的生存。

在這項研究中,Pimm與首席作者Natalia Ocampo-Peñuela及同事,調查了目前在IUCN「紅皮書」中遍及全球6個鳥類豐富地區的586種鳥類(該團隊主要由鳥類研究人員構成),這些地區包括哥倫比亞的西安第斯山脈、東南亞和巴西。在這些物種的列表中,有108種鳥類瀕臨滅絕。

Pimm的研究團隊利用有關森林覆蓋率和海拔的遙感數據分析了鳥類的棲息地。研究人員計算了每個物種有多少可用的棲息地,然後基於這些新的棲息地評估結果重新進行了IUCN的風險評估計算。

最終研究人員得到了一個壞消息:有210種鳥類被重新分類為更高的危險等級——「威脅」,並且對於絕大多數鳥類而言情況都更為糟糕。研究人員在11月9日出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例如,棲息在巴西裡約熱內盧東北3300平方公裡林地中的灰翅傘鳥目前被列為「易危物種」。這種鳥類僅被發現於海拔1200米至1800米之間的地區。Pimm的研究團隊發現,符合這種鳥類棲息地要求的林地只有約100平方公裡。而這將使鳥類危險等級上升為「極度瀕危」。

儘管這項研究只分析了鳥類,但Pimm表示,相關結果也應該能夠推廣到哺乳動物和兩棲動物。

耶魯大學生態學家Walter Jetz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鼓勵IUCN採用更好的地圖和遙感探測技術是一個值得讚賞的目標。他補充說,主要需要的是更多的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數據以補充和擴大IUCN的「紅皮書」,而不是把「紅皮書」作為預測滅絕風險的單一權威。

Butchart認為研究人員使用錯誤的參數重新計算了鳥類的滅絕風險,進而高估了物種的滅絕風險。但這項研究的作者不認為他們的方法有問題。

至於「紅皮書」應聚焦一個物種範圍內可行棲息地的更大型研究的建議,Butchart寫道,IUCN正計劃在未來的迭代列表中這樣做。(趙熙熙)

更多閱讀

《科學》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全球瀕危物種資料庫低估滅絕風險
    全球最受重視的瀕危物種資料庫可能低估,甚至嚴重低估了世界各地許多動物面臨的滅絕風險。這是一項新研究得出的結論,該研究發現,由於未能整合新的技術,例如衛星和航空圖像,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對數以百計的動物面臨的威脅進行了錯誤的分類。因此,動物保護組織可能會錯過許多物種面臨的滅絕風險。負責為IUCN跟蹤鳥類的英國劍橋市國際鳥類聯盟科學主管Stuart Butchart認為,這項研究的總體方法是合理的。
  • 最新版《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新聞—科學網
    這份報告顯示,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而全球僅存六種大型類人猿中的四種都已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領導制定的一份衡量全球物種生存和受威脅狀況的清單,將物種的瀕危級別根據瀕危程度劃分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等7級。
  • 美擬將座頭鯨移出瀕危物種名單—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NOAA  近日,美國政府建議將座頭鯨種群移出瀕臨滅絕物種聯邦名錄,並表示,自首次被列入名錄起45年來,許多海洋哺乳動物種群已經恢復。「我們很高興地宣布一個保護成功案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漁業資源保護辦公室主任Donna Wieting在電話新聞發布會上說。她表示,相關努力已將這些物種從滅絕邊緣拉回。
  • 爬寵網絡交易正在威脅野生種群—新聞—科學網
    ,以及它們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頻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地位。儘管人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有所增強,但是大量野生動物物種交易存在國際監管空白,野生動物交易的實際規模和被交易物種所受的影響,仍然是未知的。 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使用自動化網絡搜索,梳理了2000年到2019年的爬行動物網絡交易,之後再將爬行動物網絡零售商的數據與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野生動物服務執法管理信息系統這兩個國際野生動物交易資料庫的數據結合起來。
  • 恐龍滅絕 小行星或「不無辜」—新聞—科學網
    美國耶魯大學Pincelli Hull帶領的團隊利用從北大西洋鑽取的深海沉積物,研究了距今660萬年前大量物種消失時的海洋碳循環和溫度變化,當時的物種為何會大規模消失一直處於熱議中心。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印度德幹地盾的火山氣體是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而另一些人認為,直徑10公裡的巨型小行星對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撞擊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還有很多人說撞擊和火山在物種滅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Hull說,「我們了解到的是,它看起來並非如此。似乎只是撞擊的結果。」
  • 滅絕滋生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導致更多物種滅絕
    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熱帶森林最開始就具有豐富的物種,而它們的棲息地也是破壞率最高的。Raven說:「據估計,約有三分之二的物種存在於熱帶地區,而我們對它們的了解比世界其他地區的要少得多。自《生物多樣性公約》籤訂以來的27年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熱帶雨林被砍伐。」那些瀕臨滅絕的物種經常與其他瀕危物種共同生活,即使它們的數量更多。但瀕危物種起到了警報的作用,即周圍環境中的其他生命可能面臨更大的威脅。
  • 夏威夷已新生18隻瀕危物種僧海豹 | 滅絕與希望:綠會瀕危物種觀察
    夏威夷已新生18隻瀕危物種僧海豹 | 滅絕與希望:綠會瀕危物種觀察 2020-07-07 1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本發布首份海洋生物紅色名錄 1物種滅絕56瀕危
    據日媒報導,21日,日本環境省與水產廳首次發布了「海洋生物紅色名錄」,對日本境內恐遭滅絕的海洋生物進行了總結。 其中,珊瑚同類之一的小笠原珊瑚被認定為「滅絕」物種,而作為大型鯊魚同類的沙虎鯊等56種海洋生物則被認定為瀕危物種。
  • 壺菌病將導致全球物種滅絕—新聞—科學網
    美國馬裡蘭大學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首次表明,兩棲動物的滅絕對蛇產生了連鎖反應。該論文2月14日刊登於《科學》。 研究結果顯示,在壺菌席捲巴拿馬的一個偏遠森林後,大量青蛙死亡,與之相伴的是蛇類物種數量急劇下降,導致蛇類群落變得更加同質化。該研究為生物多樣性危機或全球野生動物的消失敲響警鐘。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由物種存續委員會(SSC)和幾個物種評估機構合作於1963年開始編制,每年評估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風險,將物種編入九個不同的保護級別,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性的標準,已被全球廣泛接受和應用。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新聞—科學網
    宋海軍團隊基於二疊紀—三疊紀海洋生物資料庫5萬多條化石數據,採用多種化石重採樣分析方法,發現無論是在氣候較冷的晚二疊世,還是氣候較溫暖的中—晚三疊世,海洋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都十分明顯。這說明不僅在寒冷期地球上存在顯著的多樣性緯度梯度,在溫暖期也同樣可以存在。這些發現表明,穩定的環境(而不是寒冷氣候條件)可能是維持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高峰的關鍵因素。
  • 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 降級保護尚早
    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指標之一。  該名錄將物種保護級別分為9級,最高為「滅絕」,其次是「野外滅絕」。往下順延的「極危」、「瀕危」和「易危」3個級別統稱「受威脅」,之後是「近危」、「無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
  • 我們要拯救物種的滅絕
    歸根結底,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核心問題,是在滅絕速率回歸到前人類時期的水平之前,會有多少現存荒野和荒野之中的物種離開這個世界。現在,前人類時期的範圍穩定在了每年每100萬物種中有1~10個物種滅絕。從人類生命周期的角度計算,這一滅絕速率是極小的,從自然保護的角度來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值得注意的是,當今尚有多達600萬個物種未被科學界發現)。同時,這也意味著,雖然全球掀起了富有英雄主義色彩的自然保護運動,但目前已知物種的滅絕速率還是接近於前人類時期的1000倍,而且仍在加速。一切生物系統中止不住的大出血只會導致一種結果:有機體的死亡和物種的滅絕。
  • 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據每日科學網7日消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日前發布一份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報告警告稱:全球物種正在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衰退,物種加速滅絕可能對世界各地的人們造成嚴重影響。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一份全球自然損失評估報告。
  • 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
    國際海洋新聞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
  • 瀕危物種越來越多,生物滅絕正在加速進行?要恢復可能需要百萬年
    從上個世紀開始,地球上所剩無多的珍貴物種就開始大量消失,數百種珍奇物種瀕臨滅絕。許多人把這歸結為「自然消亡」,但是更加科學、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地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向我們逼近,甚至正在發生中。
  • 全球陸生脊椎動物未來20年滅絕物種數將趕上整個20世紀
    科技日報華盛頓6月1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地球陸生脊椎動物滅絕的速度可能比以前科學家認為的要快得多,未來20年全球陸生脊椎動物滅絕的數量,可能會與整個20世紀不相上下。
  • 美國把北極熊列為瀕危物種
    新華網華盛頓5月14日電(記者張忠霞)美國聯邦政府內政部14日宣布把北極熊列入瀕危物種,今後北極熊將受到美國《瀕危物種法》的保護。此前,環保人士及科學家等一再要求美國聯邦政府將北極熊列為瀕危物種。今年1月,美國多家環保團體就此聯合狀告內政部,聯邦法院裁決內政部在5月15日前作出決定。
  • 已經滅絕的猛獁象,為什麼還被列入瀕危物種?-虎嗅網
    這一曾經稱霸北美、歐洲和亞洲北部,並早已在4000多年前滅絕的物種,最近卻因一個議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iceagemovies.com近期,全球的保育人士齊聚瑞士日內瓦,舉行《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 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研究顯示人類活動性致地球物種處於瀕危滅絕狀態...
    人類活動性已成為導致地球物種處於瀕危滅絕狀態的「罪魁禍首」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科學家稱,伴隨著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同一地區物種數量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平均按照每10年瀕危滅絕物種增加3%來計算,2050年將有11%的物種瀕危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