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之不存,蛇將焉附?壺菌病將導致全球物種滅絕—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青蛙和它們的卵是許多蛇的重要營養來源。在巴拿馬的森林裡,這種小鈍頭樹蛇以青蛙卵為食。圖片來源:Karen Warkentin

 

■本報記者 唐鳳

自1998年以來,科學家記錄了全球兩棲動物的消失。由於真菌病原體batrachochyum,即通常所說的壺菌,500多種兩棲動物數量下降,其中90種已經滅絕。

美國馬裡蘭大學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首次表明,兩棲動物的滅絕對蛇產生了連鎖反應。該論文2月14日刊登於《科學》。

研究結果顯示,在壺菌席捲巴拿馬的一個偏遠森林後,大量青蛙死亡,與之相伴的是蛇類物種數量急劇下降,導致蛇類群落變得更加同質化。該研究為生物多樣性危機或全球野生動物的消失敲響警鐘。

「這項研究強調了由於失去兩棲動物而導致的其他變化可能是不可見或不顯著的。」該研究合著者、馬裡蘭大學生物學Karen Lips說。

該研究通訊作者、密西根州立大學綜合生物學家Elise Zipkin告訴《中國科學報》:「一些稀有或難以發現的物種可能正在迅速減少,以至於我們可能從未意識到正在失去它們。事實上,這項研究更多關注的是生物多樣性的普遍喪失及其後果,而不僅僅是蛇。」

史無前例的下降

壺菌病是由一種名為壺菌的真菌引起的傳染病,會破壞兩棲動物的皮膚,嚴重時可導致死亡。壺菌病由兩種壺菌引起:一種是石斛壺菌,另一種是蠑螈壺菌。在全球化和野生動物貿易的推動下,其引發的疾病迅速蔓延。

許多兩棲動物正面臨壺菌病的嚴重威脅,但目前還沒有有效的壺菌病控制方法。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義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曾表示,近幾十年,兩棲類動物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種群數量快速而「神秘」的下降,主要元兇之一就是壺菌病。

壺菌病目前存在於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是澳大利亞、中美洲和南美洲。過去30年裡,壺菌病僅在澳大利亞就造成40多種蛙類數量大幅減少,其中7種已經滅絕。

壺菌病造成兩棲動物數量「史無前例」下降,從而進入「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入侵物種之列」。而在接下來10~20年內,世界上許多物種估計將會因壺菌病而面臨滅絕風險。

「這種病原體的行為太瘋狂了。」英國倫敦動物學會的Trenton Garner說,這種疾病是主要的驅動因素,同時還有棲息地喪失和氣候變化等壓力,讓兩棲動物迅速衰退。

但這種衰退「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的可能不只是兩棲動物。許多蛇以青蛙和青蛙卵為食,因此研究人員預計青蛙數量的減少會影響到蛇的數量。

殃及「池魚」

「選擇研究蛇是因為我們知道它們以兩棲動物為食,所以假設兩棲動物的滅絕可能會給蛇帶來負面影響。該地區的其他分類群也可能受到影響,但許多物種缺乏數據,因此我們可能永遠無法估計這些影響。」Zipkin告訴《中國科學報》。

實際上,這種黏滑的爬行動物是出了名的神秘,也很難在野外進行研究。在此之前,蛇如何在壺菌流行下生存主要基於猜測。

Lips、Zipkin和同事對在巴拿馬埃爾科普附近的一個國家公園收集的7年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這些數據以2004年導致兩棲動物大滅絕的壺菌暴發為分水嶺,研究人員比較了暴發前1年和暴發後6年的數據。

然而,即使有了如此廣泛的數據集,許多物種被檢測到的頻率仍是如此之低,以至於用傳統的分析方法是不可能的。例如在研究中觀察到的36種蛇中,12種只被發現了1次,5種被發現了兩次。

研究人員無法準確說出有多少種蛇的數量減少了,也不能僅僅因為一個蛇物種在壺菌病暴發後的調查中沒有出現,就確認它已經消失了。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對於缺乏數據的物種,我們通常無法準確評估它們的種群變化,相反,我們需要考慮的是,現在蛇類種群的狀況比過去更糟的可能性。」Zipkin說。

於是,研究人員建立統計模型,著重於估計兩棲動物滅絕後蛇類多樣性指標發生變化的概率,而非其絕對數量。

結果顯示,與之前相比,蛇的群落髮生了巨大變化。與兩棲動物數量下降之前相比,蛇的種類減少了85%,物種數量也在下降,且許多物種的出現率下降。

此外,青蛙數量下降後,許多蛇的身體狀況也變差了。「很多蛇都很瘦,看起來像是要餓死了。」Lips說。

生物趨於同質化

研究人員確信,他們在蛇群落中觀察到的變化是由於兩棲動物的消失,而不是其他環境因素。因為研究區域位於國家公園內,這裡棲息地喪失、人類社會發展、汙染或其他可能直接影響蛇類數量的因素的作用有限。

此外,這個研究地點位置偏遠,在壺菌病流行之前的幾年裡,Lips每年都在那裡進行調查。這提供了一個罕見的窗口,讓人們得以了解兩棲動物災難性消失後生態系統的迅速變化。

研究人員表示,任何物種的消失都是毀滅性的,一個物種的減少或滅絕會在生態系統中引發雪崩。例如,當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在一個地區引起連鎖反應時,許多缺乏數據的物種——沒有得到足夠研究以了解如何最好加以保護的動物就會滅亡。

耶魯大學的Pamela González-del-Pliego表示:「我們需要迅速行動起來,把兩棲動物作為一個高度優先保護物種,並把缺乏數據的物種納入保護策略。」

該結果並不是最壞的消息。真正的壞消息是,破壞程度預示著全球範圍內的物種損失遠遠大於科學界一直以來的估計。

Zipkin認為,目前一個幹擾事件間接產生了大量「輸家」和一些「贏家」,這種現象正變得越來越普遍,並導致世界範圍內的生物同質化,或者是形式上不同的生態系統逐漸變得更加相似。

「這項工作強調了長期研究對我們理解物種滅絕的無形連鎖效應的重要性。」Lips說,「青蛙數量下降後,一切都變了。我們必須知道正在失去什麼,否則可能無法提供有效的保護。」

不過,科學家相信,預測和建模的改進將有助於加強保護工作。由數據驅動的、積極主動的變化可以防止物種大規模死亡和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x.doi.org/10.1126/science.aay5733

《中國科學報》 (2020-02-17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青蛙沒了,蛇還遠嗎—新聞—科學網
  • 聽取蛙聲一片或成絕唱,壺菌病已致全球90種兩棲動物滅絕
    參與最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芬納環境與社會學院的本·舍勒博士在《科學》雜誌撰文指出:「壺菌病是由壺菌真菌引起的一種感染兩棲動物的疾病。這種真菌在溪流和雨林等潮溼環境中十分活躍。壺菌病這種皮膚傳染病,徹底毀滅了一些物種,同時導致更多物種的零星死亡。」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新聞—科學網
    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生物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多樣性緯度梯度逐漸減弱,熱帶地區顯著的生物多樣性高峰消失,生物多樣性從兩極向赤道沒有顯著區別。這種扁平的緯度多樣性梯度持續了整個早三疊世(約500萬年),到中三疊世逐漸恢復到一個類似於現代的多樣性緯度梯度。 研究發現,大滅絕後顯著的多樣性緯度梯度消失。
  • 科學家們警示人們: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來臨
    自然保護聯盟曾經預測過,如果不加以重視和保護,在未來100年內,我們將會失去99.9%的極度瀕危物種和67%的瀕危物種,這些物種將會滅絕。科學家和自然學家們,稱此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的上升、冰川的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已經比1900年高出12.7到20.32釐米。生活在南極和北極的動物們是全球變暖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全球變暖導致了前所未有的北極和南極冰層融化。
  • 一己之力引發多個物種滅絕,可怕!和蛙壺菌這場戰爭路在何方?
    2004年到2007年期間,在巴拿馬爆發的壺菌病導致無數的蠑螈和青蛙死亡。當Voyles教授和她的團隊返回巴拿馬監測壺菌病疫情時,她們發現儘管蛙壺菌仍然存在,但有些兩棲動物已恢復過來。通過測量當前蛙壺菌樣品和2004年壺菌病爆發時樣品的多項指標發現,兩種樣品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蛙壺菌在這十幾年間並沒有發生多少改變。
  • 所謂專家又來搞事: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來臨,好危險哦
    自然保護聯盟曾經預測過,如果不加以重視和保護,在未來100年內,我們將會失去99.9%的極度瀕危物種和67%的瀕危物種,這些物種將會滅絕。科學家和自然學家們,稱此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的上升、冰川的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已經比1900年高出12.7到20.32釐米。生活在南極和北極的動物們是全球變暖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全球變暖導致了前所未有的北極和南極冰層融化。
  • 又有31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
    當地時間12月10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更新版《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31個物種宣布「滅絕」。圖源: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目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的物種有12萬8918個,其中35765個瀕臨滅絕。而最新的名錄顯示,31個物種被歸入「滅絕」類別。
  • 生物界最強殺手,導致290種兩棲動物滅絕,至今無法阻擋它
    ,但是研究人員並不知道原因,很多報導把這些物種消失當成地球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標誌性事件。 這種真菌在20世紀初從東亞出現,據保守估計,它直接導致了至少500種蛙類的減少,另外還有90種青蛙,以及其它200種兩棲動物的滅絕。 這是目前我們所知道消滅物種最多的病原體,比我們目前所知道的任何一種疾病滅絕的物種都多,可以算得上是已知生物界最強殺手。
  • 恐龍滅絕 小行星或「不無辜」—新聞—科學網
    美國耶魯大學Pincelli Hull帶領的團隊利用從北大西洋鑽取的深海沉積物,研究了距今660萬年前大量物種消失時的海洋碳循環和溫度變化,當時的物種為何會大規模消失一直處於熱議中心。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印度德幹地盾的火山氣體是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而另一些人認為,直徑10公裡的巨型小行星對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撞擊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還有很多人說撞擊和火山在物種滅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Hull說,「我們了解到的是,它看起來並非如此。似乎只是撞擊的結果。」
  • 全球瀕危物種資料庫低估滅絕風險—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ed Matherly/Flickr 全球最受重視的瀕危物種資料庫可能低估,甚至嚴重低估了世界各地許多動物面臨的滅絕風險。這是一項新研究得出的結論,該研究發現,由於未能整合新的技術,例如衛星和航空圖像,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對數以百計的動物面臨的威脅進行了錯誤的分類。因此,動物保護組織可能會錯過許多物種面臨的滅絕風險。
  • 極端全球變暖將導致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物種滅絕
    一項新研究顯示,極端的全球變暖將導致海洋動物無法呼吸,並引發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2.52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消滅了96%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生脊椎動物。
  • 兩棲動物或走向滅絕:將重蹈恐龍滅亡之路
    一些專家認為,青蛙等兩棲動物或將重蹈恐龍的滅亡之路,大多數種類將可能很快走向滅絕。  在遠古的恐龍時代,青蛙等兩棲動物曾經與恐龍共同生活於這個世界上。它們比恐龍幸運,存活了下來並進化繁衍出各種生存的本領。儘管它們在努力適應這個世界的巨大變化,但它們對周圍的變化極其敏感。每一種兩棲動物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進化著,它們進化出與眾不同的迷人外觀和獨特的生存本領。
  • 還未戰勝新冠疫情,人類又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他和他的團隊發現,在過去的100年裡,超過400種脊椎動物滅絕了。而在正常的進化過程中,400種脊椎動物滅絕可能需要長達1萬年的時間。CNN將此次物種危機稱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在此之前地球已經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發生在6600萬年前。1.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大約4.50億至4.40億年前。
  • 【注視】又有31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
    當地時間12月10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更新版《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31個物種宣布「滅絕」。
  • 瀕臨滅絕!全球變暖或將導致北極熊於本世紀末滅絕!
    全球變暖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許多人還未真正意識到它所帶來的危害,近日最新消息顯示,北極熊可能因此在本世紀末滅絕!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權威研究的結果。據BBC報導,《自然》雜誌(Nature)7月20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暖,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這一物種或將於2100年滅絕。
  • 生物界的殺手:滅絕了290種兩棲動物,至今無法阻擋
    這種壺菌是極其不講道理的,往往都會潛伏在水中,然後會通過兩棲動物的皮膚進入它們的體內,並且在兩棲動物的體內進行大規模的繁殖,直到產生新的孢子之後,才會去尋找新的獵物,而當壺菌再一次進入已經被感染過的動物的身體裡面之後,就會產出壺菌病。
  • 生物界的殺手:滅絕了290種兩棲動物,至今無法阻擋
    而根據生物學家們的長期跟蹤研究,最終發現了生物界的殺手——壺菌,這是一種真菌生物,但是同時也是兩棲動物最大的剋星,因為壺菌是有史以來最具有破壞性質的病原體,而根據相關的研究統計表明,壺菌的出現,至少導致了將近290種兩棲動物的滅絕,其中就包括了90種青蛙,直接使得將近500多種青蛙種類的數量大幅度減少。
  • 再認識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的缺氧事件—新聞—科學網
    在距今約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地質歷史上最具災難性的生物滅絕事件,該事件使得超過90%的海洋物種滅絕。
  • 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據每日科學網7日消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日前發布一份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報告警告稱:全球物種正在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衰退,物種加速滅絕可能對世界各地的人們造成嚴重影響。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一份全球自然損失評估報告。
  • 滅絕滋生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導致更多物種滅絕
    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物種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目錄。在這些物種中,有515種(佔研究物種的1.7%)瀕臨滅絕。 這些物種包括小頭鼠海豚,鷦鷯和蘇門答臘犀牛等。在這515個物種中,一半只剩下不到250個個體。如果不採取措施保護它們,那麼大多數將在未來20年內徹底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