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己之力引發多個物種滅絕,可怕!和蛙壺菌這場戰爭路在何方?

2021-02-15 中國科普博覽

巴拿馬樹蛙Ecnomiohyla rabborum(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除了在免疫方面獲得進展,科學家在兩棲動物皮膚分泌物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2004年到2007年期間,在巴拿馬爆發的壺菌病導致無數的蠑螈和青蛙死亡。當Voyles教授和她的團隊返回巴拿馬監測壺菌病疫情時,她們發現儘管蛙壺菌仍然存在,但有些兩棲動物已恢復過來。

通過測量當前蛙壺菌樣品和2004年壺菌病爆發時樣品的多項指標發現,兩種樣品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蛙壺菌在這十幾年間並沒有發生多少改變。

於是,Voyles團隊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兩棲動物本身。研究人員分別收集了壺菌病爆發前後兩棲動物的皮膚分泌物樣品,對比發現兩者在阻止蛙壺菌生長能力上存在差異。壺菌病爆發前樣品的抑制效果要差於從中恢復過來之後收集的樣品。Voyles教授認為,抵抗力變得更強的物種可能不僅分泌抗菌肽,而且也發生遺傳適應、行為適應和其他的適應,從而幫助它們抵抗這種致病真菌。

目前我們並沒有十分有效的手段控制蛙壺菌,顯然這將是一場持久而艱難的戰爭。

 

部分參考文獻

[1]Deuknam An, Bruce Waldman. 2016. Enhanced call effort in Japanese tree frogs infected by amphibian chytrid fungus. Biology Letters, 12 (3):20160018.

[2]TA Mcmahon,BF Sears,MD Venesky,SM Bessler,JM Brown et al. 2014. Amphibians acquire resistance to live and dead fungus overcoming fungal immunosuppression.Nature, 511 (7508):224-7.

[3]Jamie Voyles, Douglas C. Woodhams, Veronica Saenz et al. 2018. Shifts in disease dynamics in a tropical amphibian assemblage are not due to pathogen attenuation. Science, 359(6383):1517-1519.

[4]James P. Collins. 2018. Change is key to frog survival. Science, 359(6383):1458-1459.

[5]Andrea S, Jodi JLR, Dennis R, et al. 2011. Is chytridiomycosis a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in Asia? PLOS ONE, 6 (8): e23179.

[6]Changming, B, Trenton, W.J.G., and Yiming, L. 2010. First evidence of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in China: Discovery of Chytridiomycosis in Introduced American Bullfrogs and Native Amphibians in the Yunnan Province, China. EcoHealth, 7, 127-134.

[7]Bales, E. K., Hyman, O. J., Loudon, A. H., Harris, R. N., Lipps, G., Chapman, E., Roblee, K., Kleopfer, J.D., and Terrell, K. A. 2015. Pathogenic Chytrid Fungus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but Not B. salamandrivorans, Detected on Eastern Hellbenders. PLOS ONE, 10(2), e0116405.

[8]Martel, A., M. Blooi, C. Adriaensen, et al. 2014. Recent introduction of a chytrid fungus endangers Western Palearctic salamanders. Science, 346(6209), 630-631.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均已獲得授權)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從水到陸工作室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本文來源於「中國科普博覽」公眾號(kepubolan),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轉載註明出處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授權、合作、投稿事宜,聯繫webmaster@kepu.net.cn

相關焦點

  • 壺菌病將導致全球物種滅絕—新聞—科學網
    由於真菌病原體batrachochyum,即通常所說的壺菌,500多種兩棲動物數量下降,其中90種已經滅絕。 美國馬裡蘭大學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首次表明,兩棲動物的滅絕對蛇產生了連鎖反應。該論文2月14日刊登於《科學》。 研究結果顯示,在壺菌席捲巴拿馬的一個偏遠森林後,大量青蛙死亡,與之相伴的是蛇類物種數量急劇下降,導致蛇類群落變得更加同質化。
  • 聽取蛙聲一片或成絕唱,壺菌病已致全球90種兩棲動物滅絕
    壺菌病又是「何方妖孽」?我們有辦法逆轉兩棲動物滅絕的勢頭嗎?蛙們都去哪兒了故事要從上世紀70年代左右說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宣博士對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說:「大量證據表明,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兩棲動物正經歷著全球性的種群下降和物種滅絕,下降速度之快、受脅物種之廣,居各陸棲脊椎動物類群之首。相關學者更是把兩棲動物的快速下降當成地球史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標誌性事件。」
  • 地球共出現過5次物種大滅絕,人類離第6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在宇宙中運轉了46億年之久,46億年裡地球上的物種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演變,有些物種適應了大自然的變化存活至今,有些物種卻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災害中逐漸走向滅絕,有科學家統計出從古至今地球上一共出現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分別是距今4.49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3.7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1.95億年前的三疊紀物種大滅絕和
  • 生物界最強殺手,導致290種兩棲動物滅絕,至今無法阻擋它
    壺菌到達的任何地區都可能導致大規模滅絕,所到之處往往都會留下一地的死青蛙。因為兩棲動物也是生態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只要一點點引入就會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 而其中被它迫害最深的也是澳大利亞這塊封閉已久的大陸,到目前為止,它在澳大利亞已經導致了43種蛙類的減少和7種蛙類的滅絕。
  • 地球物種滅絕的「真兇」被找到, 潛伏地球6億年, 人類至今尚無法對付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身藏劇毒的兩棲類動物卻正面臨著物種滅絕的危險邊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事情還要從1997年發生在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的一件怪事說起。當時公園裡的藍色毒標蛙開始大量死亡,但動物園的病理學家束手無策,一點也找不出藍色毒標蛙死亡的原因。在死亡的藍色毒標蛙身上幾乎都能看到一種奇怪的東西,但是動物園了所有人員都認不出這種奇怪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 《物種戰爭滅絕》遊戲怎麼過 通關方法
    導 讀 在物種戰爭滅絕手遊中怎麼過關呢?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白鱘資料圖白鱘1993年或已功能性滅絕2019年9月中旬,上海。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參會。此前,IUCN及國外專家曾幾次認為應宣布白鱘滅絕,危起偉一直不同意。
  • 科學家們警示人們: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來臨
    自然保護聯盟曾經預測過,如果不加以重視和保護,在未來100年內,我們將會失去99.9%的極度瀕危物種和67%的瀕危物種,這些物種將會滅絕。科學家和自然學家們,稱此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青蛙在過去的50年裡,就遭受到了來自一種叫做弧菌病的侵害,在巴拿馬的巴拿馬金蛙就是受到這個壺菌病傷害的蛙類之一。受到壺菌病的影響,現在,在野外已經很難找到巴拿馬金蛙的蹤跡,巴拿馬金蛙也成了嚴重瀕危物種。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也已「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1月2日晚,楚天都市報記者率先採訪危起偉教授,白鱘滅絕的報導被《人民日報》等全網各大媒體轉發,無數網友惋惜不已。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白鱘資料圖白鱘1993年或已功能性滅絕2019年9月中旬,上海。
  • 滅絕滋生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導致更多物種滅絕
    我們不知道這個臨界點是什麼,這很可怕。」花點時間思考一下「滅絕」的意義是值得的:一個物種徹底消失了。每次滅絕事件都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可怕的不僅是此類事件發生的頻率更高了,而且它們還會引發其他相關物種的滅絕。
  • 所謂專家又來搞事: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來臨,好危險哦
    自然保護聯盟曾經預測過,如果不加以重視和保護,在未來100年內,我們將會失去99.9%的極度瀕危物種和67%的瀕危物種,這些物種將會滅絕。科學家和自然學家們,稱此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青蛙在過去的50年裡,就遭受到了來自一種叫做弧菌病的侵害,在巴拿馬的巴拿馬金蛙就是受到這個壺菌病傷害的蛙類之一。
  • 科學家發現三個「滅絕」兩棲動物物種
    而根據他們公布的首批研究成果,在這次史無前例的努力中,他們已經發現了三個原以為已經滅絕的兩棲動物物種。 新項目由「保護國際」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兩棲動物專家小組聯合實施,旨在尋找一百種據認為已經滅絕的物種,但主要還是尋找十個具有高度科研和審美價值的物種。近年來,由於淡水棲息地喪失以及威脅兩棲動物的壺菌的擴散,世界範圍內的兩棲動物種類快速減少。據「保護國際」組織介紹,在已知所有兩棲動物中,近30%面臨滅絕的威脅。
  • 全菌出動:蘑菇並不是植物,這事兒你知道吧?
    真菌帝國在人類世界有5個門派:子囊菌門、擔子菌門、壺菌門、球囊菌門和接合菌門。而我們吃的蘑菇則大部分都屬於擔子菌門,只佔其中一小部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蘑菇並不是植物,這事兒你知道吧?雖然人類很早就透過顯微鏡發現了真菌這一物種,但真正做到觀察、記錄的卻是1729年的義大利植物學家米凱利,他也因此被稱為人類的真菌學之父。隨著越來越多的真菌被發現,人類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多。
  • 這位「恐龍達人」,憑一己之力讓母校排名猛漲
    文/晗晗說教育提到恐龍,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這是一種已經滅絕的近六千年的史前動物,體型龐大可能是地球上較早出現的動物,而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而科研界對於恐龍的探尋也從未停止,很多生物學家們一直投入其中。
  • 水滸裡動物的能量,2鵝引發2場慘案,1雞2馬引發3場戰爭
    2隻鵝引發2場慘案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當然,你如果沒有餓過,是無法體會到「餓得慌」這三個字的分量的。人餓的時候,會渾身乏力,精神不振,那不是簡單的痛苦,而是一種渾身難受的折磨。哪怕你是蓋世英雄,沒有補充能量,蓋世武功也難以正常發揮,一桿長槍也只是一根燒火棍而已。
  • 盤點八種極度瀕危物種:侏儒眼鏡猴酷似菲比
    很多環保人士表示一場滅絕危機已在來的路上,引發這場危機的因素包括過度捕撈、森林砍伐以及全球氣候變化。雖然形勢令人沮喪,但好消息卻也不時傳入我們的耳朵,一些已被打上「滅絕」標籤的物種仍然健在,並且被人們發現它們的蹤影。以下8個物種便屬於這一類,雖然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一場悲劇,但它們的故事至少現在還沒有畫上句號。
  • 研究發現古菌或是恐龍滅絕幕後黑手 科學家擬建古菌資源庫
    古菌被認為地球最早的生命 大洋網訊 恐龍為何滅絕?一直以來科學界有數十種猜想。 張傳倫告訴記者,其實沒那麼可怕,古菌也能造福人類。古菌,這種被稱為微生物「暗物質」的最古老生命體,不僅存在於鹽湖、海底熱液口、陸地熱泉等高鹽、高溫或高壓等極端的環境,還存在於沼澤、稻田,甚至人體內。
  • 不一定,8種動物憑一己之力完成
    ,然而,有的生物已經克服了這種需要配合的障礙,憑一己之力完成繁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單性生殖。 雖然這可能是一種進化特徵,使一個物種在配偶稀少的情況下得以生存,但研究人員擔心,這可能會導致基因多樣性的缺乏,危及野生鯊魚的長期生存。
  • 生物界的殺手:滅絕了290種兩棲動物,至今無法阻擋
    這種壺菌是極其不講道理的,往往都會潛伏在水中,然後會通過兩棲動物的皮膚進入它們的體內,並且在兩棲動物的體內進行大規模的繁殖,直到產生新的孢子之後,才會去尋找新的獵物,而當壺菌再一次進入已經被感染過的動物的身體裡面之後,就會產出壺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