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將更智能 可識別和預測行行人動作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據外媒2月14日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科學家們正利用人類的步態、身體對稱性和足部位移,教授自動駕駛汽車識別和預測行人的行動,其精確度要高於現有技術。

據悉,汽車通過攝像頭、雷射雷達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收集到的數據,可以使研究人員能夠捕捉到人類活動的視頻片段,然後在三維(3D)計算機模擬中再現它們。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創造了一個「生物力學啟發下的循環神經網絡」,用於對人類運動進行分類。

據研究人員稱,他們通過利用循環神經網絡預測距離汽車約50碼處的一個或幾個行人的動作及其未來位置,該網絡相當於一個城市交叉路口的規模。汽車要想擁有必要的預測能力,需要利用循環神經網絡深入研究人類動作細節,其中包括人類步態的節奏(周期性)、四肢的鏡像對稱性,以及走路時腳的位置對人體穩定性的影響。

密西根大學機械工程助理教授Ram Vasudevan說:「此前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通常只關注靜態圖像,並不關注人們如何在三維空間中運動。然而,如果這些汽車要在現實世界中運作和互動,我們需要確保對行人所在位置的預測與車輛的下一步走向不一致。行人的動作和他們遙望的地方可以告訴你他們的注意力水平程度,也能告訴你他們下一步即將做什麼。」

大部分將自動駕駛技術提升至目前水平的機器學習算法,都涉及二維圖像—即靜態照片。如果一臺電腦展示了數百萬張的停車標誌照片,最終它將能夠在現實世界中實時識別出停車標誌。然而,通過利用運行數秒的視頻片段,系統可以研究視頻片段的前半部分來進行預測,然後用後半部分來驗證準確性。

最終,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新系統提升了無人駕駛汽車預測未來最有可能發生情況的能力,有利於提高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       

相關焦點

  • 自動駕駛視覺系統:不僅可以」看「,還能預測「未來」
    對於自動駕駛的視覺系統而言,「看」到路人是一個基礎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否能像人類一樣,判斷出路人下一個動作將是什麼。來自密西根大學的團隊,便研究了一種改進算法,讓自動駕駛視覺系統能夠對路人的行為進行預測。
  • 美國科學家讓自動駕駛汽車學習人類的「預測未來動作」能力
    圖片來源:馬裡蘭大學據外媒報導,美國馬裡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一組計算機科學家採用了一種新型的計算機「記憶」,有望推動自動駕駛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發展,甚至推動整個人工智慧的發展。
  • 特斯拉不贊成傳感器融合,自動駕駛汽車怎麼辦?
    由此產生的用於自動駕駛系統的參考融合架構和可靠組件將在22個行業演示中進行驗證,其中包括一輛配備了新融合組件的先進感知和高度連網乘用車,以預測交通狀況。預知故障操作行為是安全的關鍵車輛正逐漸獲得更多的自動駕駛功能,駕駛員將不再專注於駕駛,而將更多精力放在監視已被授予駕駛行為的智能系統。
  • 蘇州相城區發布智能駕駛「上路計劃」,福特開放自動駕駛汽車數據集
    2020年2月,發改委、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11個國家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代表我國智能汽車頂層設計出爐,戰略提出要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
  • 汽車自動駕駛產業鏈深度報告:晶片及軟體專題|智能座艙|軟體定義...
    在軟體定義汽車時代,產品價 值鏈被重塑,傳統汽車核心競爭要素將會被硬體、軟體和服務所取代, 供應鏈生態也將變革,汽車行業的重點將從依靠硬體驅動的產品逐步進 行轉移,當下的新產品應當是由「硬體+軟體」同步驅動的產品。
  • 智能網聯汽車周報(11月第一周) | 小馬智行與一汽合作量產自動駕駛...
    這輛配備有路採系統的XC90主要用於沃爾沃與Zenseact在本土的數據採集活動,以服務於下一代可擴展模塊架構SPA2自動駕駛的研發及測試。Zenseact是沃爾沃汽車與維寧爾(Veoneer)的合資公司拆分之後,新近成立的沃爾沃汽車全資子公司,將專注於自動駕駛和主動安全軟體的開發。
  • 廣州駛入自動駕駛新賽道
    如今,廣州城市的部分路段上,自動駕駛汽車已能與普通車輛並駕齊驅,甚至載客營業。在智能汽車發展前沿地廣州,2020世界智能汽車大會於12月3日—4日舉辦。會上,智能汽車創新應用與商業演進,將成為與會嘉賓討論的議題。此外,大會還將貢獻具有政策性和市場前瞻性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新模式。
  • 地平線公司推出自動駕駛晶片 晶片國產化提速受資本關注
    5月10日,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告訴經濟觀察網,目前新一代自動駕駛處理器徵程2.0正在研發中,而未來在軟硬體的進一步協同優化後,徵程2.0處理器將可實現更強大的自動駕駛性能。餘凱表示,「我們正在開發基於自己晶片的ADAS產品,目前已經與國內外客戶在合作導入我們的產品。」據記者了解,地平線ADAS產品星雲即將實現量產,該產品支持L2級別ADAS功能。
  • 汽車自動駕駛產業鏈深度報告:晶片及軟體專題
    L4 自動駕駛是未來智能汽車的必然趨勢, 更多圍繞乘客的角度去進行 HMI 設計,隨著 5G 和車聯網技術的發展,智能、 便利、人性化體驗,正在重新定義未來汽車人機互動新模式。3D 儀錶盤、 AR-HUD 和媒體後視鏡都將為駕駛員提供更便捷和更安全的駕駛信息顯示。但 特斯拉的 Model3 摒棄了傳統的液晶儀錶盤,全採用 15 寸的中控大屏顯示。
  • 撞一個人還是撞五個人,自動駕駛汽車如何選擇?
    在這種情形下,人們應該期待自動駕駛汽車如何選擇呢? 功利主義認為,從數量上看,五多於二。因此,五個人的生命比兩個人的生命更加重要。這種情況下,應當犧牲少數人的生命從而挽救多數人的性命。但是,生命是無價的,五條命就一定比兩條命更重要嗎? 道德主義認為:人是目的,而並不是工具。因此,不能簡單認為五個人的生命比兩個人的生命更重要。
  • Duns Number或可助力自動駕駛供應商主導智能汽車供應鏈!
    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被認為是汽車產業的「新四化」,在這股浪潮之下,整車廠商無法再單純做一個出行工具的製造商,傳統供應商也必須謀求轉型升級。自動駕駛帶來的技術革命,不僅讓主機廠大力投入,助推了傳統汽車供應商的升級,也讓越來越多的IT、通訊等行業的企業大舉進入。
  • 現代汽車揭秘研發進展:ADAS、自動駕駛、V2X和未來出行的現狀和創新
    UM JAEYONG 就職於現代汽車集團南洋研究所,他從 ADAS、自動駕駛、智能網聯三方面對智能駕駛的未來以及現代正在進行的相關工作做了具體展望與介紹,雷鋒網·新智駕將其內容整理如下,並做了不改變原意的調整,以下為演講全文:汽車行業出現了很多變化,包括傳感器技術,行業間的併購、戰略聯盟,尤其是自動駕駛,相關新聞層出不窮。這些都將改變汽車的生態,值得我們期待。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汽車|大數據|自動駕駛|智能網...
    2019年5月,工信部發布《2019年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在自動駕駛方面,將加快自動駕駛相關標準制定、有序推進汽車信息安全標準制定作為現階段工作的重點內容;在智能輔助方面,繼續穩步推動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標準制定,完成乘用車和商用車自動緊急制動等標準制定,全面開展自動駕駛相關標準研製。
  • LIDAR : 自動駕駛汽車的關鍵傳感器
    在這篇博文中,你將會學習到更多關於 LIDAR 的知識,包括它在自動駕駛汽車空間中的起源,以及它是如何從眾多傳感器中脫穎而出的。請盡情享受這篇文章!正如下圖中的 Uber 和 Baidu 的自動駕駛汽車,它是安裝在汽車頂部的不斷旋轉的笨重盒子。
  • .| 中國重汽智能網聯重卡項目投產,美國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標準...
    例如,為打造移動會客廳的氛圍,小宇2.0版採用充滿未來色彩的太空艙設計思路,將美學和科技進行融合,視覺識別性十分突出;同時,憑藉360度全天候感知、智能決策、診斷、遠程駕駛等技術革新,車輛可適應暴雨、中雪、大霧等極端天氣。
  • 蘭博基尼黑科技:車身自動修復;日產腦波掃描技術預測駕駛者動作
    2、日產研發腦波掃描技術 無人駕駛汽車可預測駕駛者動作當前日產正在開發一項名為「B2V」新汽車輔助技術,讓汽車可以讀取駕駛者的「思想」。B2V是一項腦波掃描技術,使用中用到了腦波監控頭盔,其可追蹤穿戴者大腦的內部活動,活動信息被傳到日產無人駕駛系統,系統會自動推斷駕駛者意圖並做出相應反應。
  • 當三維圖像認知發揮到極致,如何助力自動駕駛的高性能環境感知?
    一、視覺技術在智能駕駛中的應用:從感知到認知從技術層面解剖智能駕駛,邏輯框架可劃分為:傳感器—環境模型—駕駛策略—車輛控制&人機互動。目前,KITTI是國際最權威的面向自動駕駛的視覺算法評測數據集,我們於2015年獲得了這個評測的冠軍,當時在國際上首次將車輛檢測率從80%提升到90%,行人檢測率達到75%,這個成果就是靠三維檢測達成的,但它離無人駕駛還很遠很遠。所以如何突破?實現駕駛任務中所需的複雜場景中的準確物體檢測和識別,世界都在關注這三大難題:小目標、強遮擋、高動態。
  • 自動駕駛四大核心技術的環境感知的詳細概述
    無人駕駛汽車同樣要能做到。要注意這是多個移動物體的軌跡的追蹤與預測,難度比單一物體要高得多。這就是環境感知,也是無人駕駛汽車最具難度的技術。 今天介紹一下環境感知的內容。環境感知也被稱為MODAT(Moving Object Detection andTracking)。 自動駕駛四大核心技術,分別是環境感知、精確定位、路徑規劃、線控執行。
  • 基於機器視覺的汽車智能駕駛系統
    在目前汽車輔助駕駛所採用的環境感知手段中,視覺傳感器比超聲、雷射雷達等可獲得更高、更精確、更豐富的道路結構環境信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圖像處理/識別技術的成熟,機器視覺技術獲得長足的發展,目前廣泛的應用在三維測量、三維重建、虛擬實境、運動目標檢測和目標識別等方面。
  • 聚焦自動駕駛、汽車新能源,首屆進博會展出汽車有看頭!
    1886年,第一輛現代意義上的汽車正式誕生,人類自此進入汽車時代。半個世紀前,汽車是什麼?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是最初的交通代步工具;數十年前,汽車是什麼?一個裝有四個輪子的更高級的移動空間,可聽收音機、音樂等;如今,汽車是什麼?一部可移動的智慧型手機,在線支付、車載互聯,是人們的智能生活助手;未來,汽車又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