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年前標本警告你,珊瑚礁崩潰後恢復生機需2300萬年

2021-01-10 網易

2020-12-30 07:31:48 來源: 吉林日報

舉報

  3.7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華南地區還是一片海洋,碧藍的海水輕輕拍打著沙灘,距離海岸線不遠處,是大大小小的生物礁體系。

  潛入水下,就像是置身於海底總動員的世界,在一簇簇翩翩起舞的珊瑚和層孔蟲礁石中,各種海洋生靈穿梭往來、生息不止……

  但是,這個空前繁盛的生物礁很快就迎來滅頂之災:隨著全球氣候變冷,導致海平面下降,大量生物礁露出水面,迅速死亡,而這僅僅是泥盆紀生物大滅絕的開端。

  那麼,這些生物礁恢復生機、重現繁榮用了多久?3億多年前的生物大滅絕給了人類什麼啟示?科技日報記者12月14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要樂副研究員與中外學者合作,用大量中國標本見證了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後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成果分別登上國際期刊《地球科學評論》《三古》和《Geological Journal》。

  甘肅、廣西兩處標本還原生物礁重生之路

  在3.85億—3.71億年前的泥盆紀中晚期,地球迎來了生命演化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海洋中發育了生命起源以來最大規模的後生動物礁體系,以層孔蟲和珊瑚為主要造礁動物。但是在3.71億年前和3.59億年前,分別發生了兩次生物滅絕事件,層孔蟲—珊瑚礁生態系統隨之崩潰和消失。

  今天看來,構成泥盆紀生物礁的珊瑚與層孔蟲都是較為低等的動物,但是生物礁包含海洋中最為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也是地球生命演化中最為重要的基因寶庫。

  「為了揭示晚泥盆世生物滅絕後,中國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的復甦演化過程與全球是否具有一致性,我們與國內外合作者詳細研究了甘肅平川大水溝剖面前黑山組疊層石礁和廣西田林甘垌子剖面都安組後生動物—微生物礁。」要樂告訴記者。

  在甘肅平川大水溝剖面前黑山組疊層石中,他們發現大量的泥晶、泥粒、核形石和亮晶方解石,「這些物質都是非常細小的碳酸鈣顆粒,比如泥晶直徑不超過4微米,它們指示疊層石可能由微生物的黏結、捕獲和鈣化作用共同形成。」要樂說,這就是泥盆紀生物大滅絕後替代後生動物礁的微生物礁。

  而在廣西田林甘垌子剖面,也發現了豐富的礁體標本,小的幾米,大的有幾十米。研究顯示,這些礁體的「建造者」主要是叢狀復體珊瑚、橫板珊瑚、泡孔苔蘚蟲和微生物,但珊瑚等後生動物已佔據主導,微生物礁日漸式微。

  「我們通過菊石、介形蟲、孢粉等化石可確定位於甘肅的疊層石為杜內早期,通過有孔蟲化石確定廣西礁體為維憲晚期,兩者相差約2300萬年。」要樂說。

  後生動物礁與微生物礁就像蹺蹺板,一方興盛意味著另外一方衰敗。泥盆紀晚期生物大滅絕導致珊瑚、層孔蟲等後生動物礁崩潰,原本被擠壓到角落裡的微生物乘機佔據淺海地盤,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形成大量微生物礁。過了2300萬年,地球氣候變暖,後生動物再次繁盛,那些微生物成為珊瑚蟲的「盤中餐」,於是局面逆轉變得對後生動物有利。

  珊瑚礁大量滅亡預示地球氣候環境出現大問題

  生物礁不僅是地球生命演化最為重要的基因寶庫,也是地球氣候環境變化的「警示燈」。

  或許有人會說,我不去大堡礁潛水,珊瑚滅亡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通過地質古生物的研究我們知道,珊瑚礁是一種脆弱的生態系統,它對氣候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要樂告訴記者,珊瑚礁一旦大量滅亡,意味著海洋甚至地球氣候環境出了大問題。

  3億多年前,珊瑚礁的再次繁盛主要原因來自地球升溫,那時的氣溫比今天的氣溫還要高,南極地區甚至沒有冰蓋。那麼,是否意味著我們無需擔心全球變暖呢?答案是否定的。

  據要樂介紹,經過數億年的進化,今天的珊瑚蟲已經與祖輩們不太一樣,它們體內有許多藻類,雙方互利共生。一旦全球變暖,將導致藻類大量死亡,這對休戚與共的好夥伴被拆散後,珊瑚礁也將面臨崩潰厄運。同時,全球變暖會導致海水酸化,這將給敏感的珊瑚蟲致命一擊。

  「我們這個研究發現,生物礁恢復生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整整用了2300萬年,而生物礁是海洋中重要的生態系統。」要樂打比方說,生物礁突出於海底,非常堅硬,可以抵禦海浪衝擊,為各類海洋生物提供棲息之所,「就像是建造在地面上的高樓大廈,一旦發生地震,樓房都倒了,我們人類去哪住呢?」

  來源:科技日報

  吉林日報全媒體 編輯:趙樹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3億年前的標本警告:珊瑚礁崩潰後恢復生機需要2300萬年
    珊瑚礁崩潰後恢復生機需要2300萬年。3.7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華南地區還是一片海洋,碧藍的海水輕輕拍打著沙灘,距離海岸線不遠處,是大大小小的生物礁體系。那麼,這些生物礁恢復生機、重現繁榮用了多久?3億多年前的生物大滅絕給了人類什麼啟示?科技日報記者12月14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要樂副研究員與中外學者合作,用大量中國標本見證了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後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成果分別登上國際期刊《地球科學評論》《三古》和《Geological Journal》。
  • 3億年前的標本警告你,珊瑚礁崩潰後恢復生機需要2300萬年
    那麼,這些生物礁恢復生機、重現繁榮用了多久?3億多年前的生物大滅絕給了人類什麼啟示?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要樂副研究員與中外學者合作,用大量中國標本見證了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後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成果分別登上國際期刊《地球科學評論》《三古》和《Geological Journal》。
  •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後 生物復甦歷經了3600萬年
    新華社南京1月20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法、英三國學者組成的團隊最近發現,發生在3.72億年前的第二次生物大滅絕,讓地球上的海洋「荒涼」了數千萬年之久。直到3600萬年之後,海洋生物才再次大規模復甦。  這一研究,讓人類對生物大滅絕的發生和復甦機制有了更深的了解。
  • 科學家再次警告本世界末珊瑚礁將從地球上消失危及人類生存
    人工種植珊瑚研究人員之一的雷妮·塞特說目前的形勢極為嚴峻,儘管一些環保組織和珊瑚礁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培養了一部分珊瑚,並將它們放回海洋環境中嘗試恢復垂死的珊瑚礁,但這種方式杯水車薪,遠遠不及珊瑚礁的死亡速度。
  •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湖泊復甦需要多久?1000 萬年!
    2.52 億年前,地球上到處都是濃烈的臭雞蛋味,嚴重的生態危機讓地球上 80% 的海洋生物和 75%的陸地生物滅絕 ……失去生機的地球,了無生氣的湖泊,是如何復甦的?用了多長時間?答案是:1000 萬年。
  • 近年來珊瑚礁大片變白死去,這是怎麼了?
    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將近五億年前就出現了。這種水溫升高造成的白化是非常快的,而且恢復極慢,幾周水溫升高帶來的影響可能要倖存下來的珊瑚礁消耗5至10年的時間來修復。澳洲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熱帶珊瑚礁系統,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超過2500萬年。在上世紀它們還是正常生長狀態,偶爾幾次白化也是正常情況。
  • 2.3億年前,下了持續200萬年的暴雨,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在有些時候,地球非常冷,例如,6.5億年前的成冰紀,幾乎整個地球被冰凍成「大雪球」。有些時候,地球又非常熱,例如,5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平均溫度達到21 ℃,比現在高了7度。而在2.3億年前的卡尼期,地球上不但非常熱,而且還下了持續200萬年的暴雨,這就是卡尼期洪積事件[1]。那麼,這次事件的起因是什麼?持續不斷的暴雨給地球生態系統帶來了什麼後果?目前的地球與當時有何共同之處?
  • 2.3億年前,地球下了200萬年的雨,將恐龍推上了「王位」
    恐龍最早誕生於2.33億年前,於6600萬年前滅絕,整個恐龍時代大約長達1.67億年。但恐龍是如何成為地球上的霸主的呢?是一步一個腳印還是在群雄爭霸中登上地球之王的寶座呢?答案是一場綿延了200萬年的大雨,直接將恐龍扶上了「王位」。
  • 2.3億年前,地球下了200萬年的雨,一把將恐龍推上「王位」
    恐龍最早誕生於2.33億年前,於6600萬年前滅絕,整個恐龍時代大約長達1.67億年。但恐龍是如何成為地球上的霸主的呢?是一步一個腳印還是在群雄爭霸中登上地球之王的寶座呢?答案是一場綿延了200萬年的大雨,直接將恐龍扶上了「王位」。
  • 世界最大珊瑚礁群迎來最廣泛白化
    4月7日,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大堡礁遭受了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科學家星期二就氣候變化對這個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構成的威脅發出了嚴重警告。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教授特裡·休斯(Terry Hughes)表示,上個月的一項綜合調查發現,創紀錄的海水溫度在短短五年內造成了2300公裡(1400英裡)礁群系統的第三次大規模白化。
  • 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科學家預測或再現
    導語: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科學家預測或再次出現!這事發生在2.3億年前,這場大雨的強度和持久度都令人震驚。它也給地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原有的很多生物因為無法適應這種持續暴雨帶來的改變,所以大部分都消失了。而那些留下來的是因為適應了這種環境,也可以說是生命力的確頑強。
  • 警告!受全球變暖影響,海洋生態系統或將在未來10年遭遇崩潰
    警告!4月8日,發表在權威期刊《自然》雜誌上一篇題為《The projected timing of abrupt ecological disruption from climate change》的研究顯示,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扭轉全球氣候變化,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可能將在這十年內突然崩潰。
  • 是誰殺死了珊瑚礁
    結果顯示,無鼠島上來自鳥糞的氮明顯偏多,附近珊瑚礁周圍生長的海藻、濾食海綿、單皮狀海藻和魚類所含的氮也多來自鳥糞,而植食性雀鯛的生長速度也更快;生物侵蝕率和攝食活動率這兩大主要生態系統功能也分別增加了3.2倍和3.8倍。此外,無鼠島通常也更肥沃,連其周圍魚類的生物量都總體上升了48%。
  • 神秘疾病侵襲 加勒比海珊瑚礁群陷「白化」危機
    中新網11月12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加勒比海地區中美洲珊瑚礁的紅、黃和紫色珊瑚原本極為美麗,如今卻有一部分變為了病態的白色。目前,研究人員正努力研究,希望了解和對抗殺死當地珊瑚的神秘疾病。專家警告,這種疾病可能造成大部分中美洲珊瑚礁死亡。這處龐大的弧狀珊瑚礁群範圍超過1000公裡,為墨西哥、貝裡斯、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等國家共有。報導稱,SCTLD已使這個地區陷入困境,這種疾病可能摧毀環礁地區民眾賴以為生的觀光產業。中美洲珊瑚礁是僅次於澳大利亞大堡礁的世界第2大珊瑚礁。
  • 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到底有多恐怖?
    導語: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科學家預測或再次出現!這事發生在2.3億年前,這場大雨的強度和持久度都令人震驚。它也給地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原有的很多生物因為無法適應這種持續暴雨帶來的改變,所以大部分都消失了。而那些留下來的是因為適應了這種環境,也可以說是生命力的確頑強。
  • 科學家發現2300萬年前的「樹葉」!給人類提了個醒?
    現在我們要找到這些生物的足跡,基本上是通過相同的「祖先」類型的生物,或者從保存數萬年的化石中找出地球的變化。從挖掘出的植物遺蹟來看,它們可以追溯到中新世早期的溫暖氣候,當時全球平均氣溫比現在高3-7攝氏度,大部分極地冰都消失了。
  • 看完珊瑚形成到最後玉化的過程,你會明白:珊瑚玉原來如此珍貴
    1、珊瑚這一物種已延續了20億年   要了解珊瑚玉,首先要了解珊瑚玉的稀有性。這種稀有性是由它的複雜的形成條件、漫長的古老生命歷程而決定的。地球已經有大約45億年的歷史。而珊瑚礁古生命群20億年前已開始出現。不過,那時形成古代珊瑚礁的並非是珊瑚,而是一種簡單的微生物,叫做藍藻。
  • 珊瑚礁正從災難中恢復得很差,而深海珊瑚礁也無能為力
    本周有兩個關於珊瑚礁未來的重大消息,都是壞消息。一項對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的研究發現,破壞事件後的恢復時間增加了6倍。最重要的是,許多人希望的深海珊瑚礁能夠證明淺灘的拯救是不適合這項任務的。儘管海洋科學家仍然希望我們能拯救地球上最珍貴的珊瑚礁,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絕大多數珊瑚礁將在幾十年內毀滅。
  • 科學家警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來臨!8個跡象證明這不是玩笑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地球歷史上共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其中最具毀滅性的為距今2.5億年的為二疊紀生物大滅絕,地球上約有90%的生物在那場浩劫中消失。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在歷次滅絕事件發生前的一段時間(短至數千年,長至70萬年),就已經出現了諸多物種滅絕的跡象。
  • 西伯利亞冰封3萬年線蟲被「叫醒」
    西伯利亞冰封3萬年線蟲被「叫醒」  專家:有機體從萬年永凍土中復活並不完全是好消息    只是打個盹,睜眼已過萬年,小說裡的情節如今變成現實。  俄羅斯和美國研究人員最近解凍西伯利亞的永凍土樣品,成功讓其中兩條冰封了3萬年以上的線蟲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