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諸島物產富饒,在18世紀的歐洲人看來儼如神奇之地

2021-01-16 愛就一個字來源

麵包樹的體積令它顯得很有效率。它的成熟果實足足有人頭或大號蜜瓜那麼大,看來像被好生敲打過的菠蘿,表面密布著亂七八糟的尖刺。麵包果外觀搶眼、分量足、適應力又強,乍看之下儼然是營養學家夢寐以求的食品,說不定還是神奇食品。有一個品種在18世紀的歐洲甚得好評,外表底下藏有一顆顆形如慄子的大種子。這些種子水煮、糖漬或煎炸樣樣皆宜,果肉則適合切片,味道可口,還可以磨製成粉。或許是因為麵包果無論是否成熟都好吃,因此嗜食此物者在形容它的質地時,往往莫衷一是,相互矛盾。

有人說它口感"介乎酵母麵團和麵糊布丁之間",有人卻說它"像鱷梨一樣軟而柔潤或像卡芒貝爾奶酪那樣軟滑"。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在摩鹿加群島研究自然選擇的進化論時,發現麵包果"配肉和濃肉汁,這種蔬菜比我所知的任何溫帶或熱帶國家的蔬菜都好吃。加上糖、牛奶、黃油或糖蜜,便是美味的甜點,味道清淡細膩且獨特,這就好像上等的麵包和馬鈴薯,怎麼也吃不膩。"除了薄薄的外皮,其他的都不會浪費。

南太平洋諸島物產富饒,在18世紀的歐洲人看來儼如神奇之地,麵包果正是這副豐饒景象格外搶眼的一部分。歐洲海員在這些島嶼休養生息,並補足海上生活長期以來匱乏的物品。據英國"邦蒂號"(Bounty)軍艦艦長威廉·布萊(WilliamBligh)形容,號稱"愛是唯一的神"的大溪地島,不但性愛風氣自由,且有豐富的新鮮食物,這更使得南太平洋"儼然是世間樂園"。以現代經濟學家的術語來說,這是個"自給自足"(subsistence affluence)的世界,那裡並不專門生產某些食品,食品貿易的規模也有限,但是在正常時期,物產極度富饒。

大多數島嶼的基本飲食主要是山藥、芋頭和芭蕉。麵包果每逢當令則是盛宴上必備食品,它富含澱粉質,特別適合搭配豬肉、海龜肉、狗肉、雞肉和魚,以及若干種當地人愛吃的幼蟲,比如寄生於椰子的長角天牛的幼蟲。一般人最喜歡的烹調法是把整顆麵包果埋進灰燼中或熱石頭堆裡燜烤;燉魚裡往往也有用椰子水煮熟的麵包果。麵包果由於是季節食品,而且不像芋頭一旦成熟就必須採割,因此也有人喜歡將它曬乾、發酵以後煙燻。歐洲人幻想麵包果含有豐富的營養,在18世紀的歐洲人心目中,南太平洋島嶼有如伊甸園,而在這樂園中少不了有麵包果。

"一種新的水果、一種新的澱粉植物"所具備的"數不勝數的好處",是誘使法國探險家拉彼魯茲伯爵(Comte de Lapérouse)1788年踏上南太平洋死亡之旅的因素之一。英國軍艦"邦蒂號"懷著同樣的目的出發,後來船上卻發生叛變。艦長布萊的任務是要在南太平洋樂園摘取麵包果,移植到加勒比海的黑奴地獄。英國政客布萊恩·愛德華茲(Bryan Edwards)也是牙買加的農場主,他一直在留意有哪些方法可以改進奴隸經濟。他認為麵包果可以令黑奴更有體力,讓牙買加成為產業重鎮。於是在1787年,布萊奉命航向大溪地。他工作起來心思專注,作風卻專橫殘暴,終而造成大半手下叛變生事。

艦長和倖存的忠心部下被拋進大海,在海上漂流,陷入困境,後來幸賴布萊傑出的導航本領才獲救。與此同時,一部分叛變官兵自作自受,只得流亡天涯海角,和他們的大溪地女人住在地圖上找不到的一個小島。可想而知,他們之間起了內訌,自相殘殺的結果是大多數人死於非命;另一些叛變者則遭皇家海軍追捕並處決。經過6年的流血流汗,布萊完成了他的任務。但麵包果試驗的成果一敗塗地,它其實並不是特別有用處的食物,除了含有鈣質和維生素C以外,別無其他營養素,而維生素C一受熱就會遭到破壞。麵包果不適合久存,黑奴也不愛吃。

不過,麵包果在食物史上具有象徵性的價值。布萊的冒險之旅說明近代早期的歐洲航海者要耗費極大力氣把食物產品轉送到全球各地,這中間不只包括一般貿易,還有運送植物樣本。學者阿爾·克羅斯比(Al Crosby)所說的"哥倫布交流"是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革命",或者更精確地說,是歷史上的一次長期結構性轉變。這也是人類對自然界其他成員進行的一次大規模調整。從地球板塊開始分離,直到16世紀,每塊大陸的物種各自循著大不相同的路徑而進化。每個大陸的生物群各自獨立發展,彼此差異越來越大。

當歐洲人橫跨世界,將原本各自分離的地區用海路連接起來時,進化的過程開始逆轉。生物群以交會模式在全球各地轉移,西班牙的美利奴綿羊的後代如今在南半球吃草,英國的公園綠地上有沙袋鼠。美國的大草原在17世紀時一粒小麥也沒有,直到19世紀才開始較大規模的種植,眼下這裡卻是全球的小麥糧倉。原生於衣索比亞的咖啡如今可從爪哇、牙買加和巴西進口。德州和加州生產世人最愛吃的稻米品種之一。原本僅產於新世界的巧克力和花生,現在是西非地區的重要物產。印加文明的主食供養了愛爾蘭。

歷史上當然不乏糧食移植的例子。前一章談過早期農業主要糧食的擴散情形,而此擴散現象需要先有生態上和文化上的傳遞。人類可能在某些偶然發生的傳遞過程中擔任了媒介。古羅馬人最珍視的食用植物是松香草,這種野草始終無法以人工種植。松香草進口自昔蘭尼,它的原產地在利比亞附近,但可能經由自我播種作用,後來昔蘭尼也有它的蹤影。昔蘭尼本地人和他們的主要顧客希臘美食家只食用草的尖端部位;羅馬人則是連根帶莖都吃,他們將草切片以後,以醋醃漬保存。

為了滿足羅馬人的需求,松香草被過度採收,註定的下場就是絕滅。松香草從利比亞散播開來,是古代唯一留下史料記錄的食用植物傳播事例。不過,我們可以大膽地推定,還有其他植物也有同樣的經歷,比如葡萄。在古羅馬疆界所及之處,只要氣候合適就有葡萄,羅馬人費盡力氣設法在遙遠的殖民地重造地中海的生態環境。亞歷山大草、香蜂草、香脂樹、香菜、蒔蘿、茴香、大蔥、蒜頭、牛膝草、馬鬱蘭、薄荷、芥末、洋蔥、罌粟、歐芹、迷迭香、芸香、鼠尾草、風輪菜和百裡香,據說"極可能"都是羅馬人引入不列顛的。

不過,以上植物也好,後來在舊世界或新世界內部擴散的其他植物也好,它們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都不及隨著哥倫布的航行(或大約在這同時)而展開的大交流。這一部分是因為較近代的生態交流不論距離之遠或規模之大都是前所未見,一部分則是由於人類在其中擔任媒介和推手。雖然其中有些植物交流的確切年代和方法仍有待商榷(譬如說,紅薯就可能是隨著漂流木橫渡太平洋的,人類並未助上一臂之力),但有件事仍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在過去500年來,生物群的跨洋大交流有著人為介入,而且是自從有人工養殖、種植物種以來,生態史上最強力的人為介入。

相關焦點

  • 歐洲史:18世紀歐洲的權力均勢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8世紀的而歐洲歷史。在18世紀,由於各國海軍力量的發展,海外領土的安全也逐漸得到保障。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政府開始在跨大洋的事務中發揮作用,而在此之前,這種角色都是由私方擔當的。不過,在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大型商船隊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
  • 神聖的領土釣魚諸島
    釣魚諸島由11個無人島組成,包括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北小島、南小島、大北小島、大南小島等。  釣魚諸島位於臺灣省東北,距基隆港約190公裡,距日本衝繩島西南約420公裡。釣魚諸島總面積約5平方公裡,島嶼周圍的海域面積約1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五個臺灣本島面積。
  • 18世紀的法國人,眼中的清朝皇帝是紅須綠眼
    對17、18世紀的歐洲人來說,遙遠的東方是一個神奇的夢。從馬可波羅開始,一本本遊記、一段段轉述,使那片富饒之地更令人心動。這時候的法國,「中國熱」正盛:東印度公司運回的遠東瓷器、茶葉和絲織品;商人和使團寫下航海圖志與遊記;傳教士們講述清政府中的種種見聞。
  • 抗戰勝利後中國政府收復南海諸島紀略(一)
    1935年4月,該委員會出版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圖》,首次確定了中國南海最南的疆域線至北緯4度附近的曾母灘(1947年12月更名為曾母暗沙),並第一次將南海諸島明確地分成: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即今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即今南沙群島)。
  • 喝著南太平洋島上昂貴的裴濟水,觀光維拉港海中的魚群龍捲風!
    斐濟是個南太平洋中心的群島國家,它地處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到處充滿了南國海洋的原始美感。在來自該國的物產中,普通人最熟悉的莫過於價格昂貴的斐濟水。給我一杯斐濟水在現代商業社會,很多貌似不值錢的東西經過包裝都能售出高價。
  • 打卡Day 50 | BBC紀錄片《南太平洋》一白鯨
    南太平洋是一片浩瀚的海洋荒野Its waters are teeming with life,from tropical coral reefs that attract the great variety to the cooler,
  • 南海諸島研究又添新作《中國南海諸島史地研究論集》出版
    該著作為國家社科重大項目(17ZDA189)成果之一,收入劉南威先生1975-2019年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14篇,將分散於各學術論文中的觀點集中起來,並有許多新觀點、新提法、新概念、新發現、新認識、新資料,是年屆90高齡的劉南威先生有關南海諸島史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書分為4大部分。
  • 太平洋上存在過的一個史前大陸,姆大陸是否真的存在過嗎?
    姆大陸是由英國人奧古斯都·勒普隆在十九世紀提出的,他聲稱埃及文明、中美洲文明等古文明均是由位於大西洋的姆大陸上的難民創造的。這個概念經由詹姆斯·丘德沃德推廣和擴大,他則認為姆大陸曾位於南太平洋。不過,目前這個說法仍然受到正統學術界的質疑。
  • 曾經是富饒之地,被稱為「世外桃源」
    1自從18世紀達爾文進化論出現之後,打破了原有的神創論,認為任何生命的發展過程都離不開兩個字進化在我們的印象當中,非洲大陸都非常的貧瘠且乾旱,但是這個區域卻不同,曾經是一個富饒之地是一片綠洲,這裡和其他的地方一樣,曾經也有過湖泊出現,也是由於這樣有我的環境誕生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物種,讓他們有了生存下去的可能。科學家認為人類最開始的祖先在這裡生存了7萬年的時間,在地球氣候發生變化之後,他們才離開了非洲,遷徙到了世界不同的各個大陸。
  • 南太平洋島嶼下沉之謎:海平面上升還是板塊運動?
    正在凡尼科洛島上進行科學考察的瓦萊麗(左),她手上拿的是GPS信號接收設備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海邊的椰子樹也逃不過被海水侵襲的命運,海水越過防波堤衝到島上來環保主義者們為了向人們說明海平面上升的災難性影響,通常都會拿散落在南太平洋上的小島來做例子。
  • 妓女回憶錄:18世紀歐洲「賣淫的黃金年代」
    範妮在回憶錄裡添油加醋地記錄了她與約翰威爾克斯等這些在倫敦政治舞臺上閃閃發光的名人之間的趣聞。《範妮希爾回憶錄》最初出版時,並未受到太多人的關注,當範妮在次年因有傷風化入獄,才為這部冷門小說燒上一把火,引致盜版橫行。十九世紀該書傳入美國,仍然不斷遭禁,卻在暗地裡瘋傳。這本書的誕生和傳播,實際是歐洲「賣淫的黃金年代」裡,妓女們大量撰寫回憶錄的一個縮影。
  • 最早徵服太平洋的民族,自稱是中國人的後代,如今有三個獨立國家
    他們就這樣從一個島遷移到另一個島,他們的活動範圍覆蓋了從非洲馬達加斯加到南太平洋復活節島的廣大海域,可以說他們才是最早徵服太平洋的人。據最新的考古證明,印加文明與他們有過商貿往來,對雙方的文明都產生過重要影響。
  •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爭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曾經多次發生王位繼承戰爭,這是當時歐洲強國之間政治與軍事的激烈衝突,它們是改變疆土範圍、力量對比與政治格局的重要途徑。因此,只有了解王族關係才能全面地了解當時歐洲的歷史。波旁家族與哈布斯堡家族在此方面較為典型。 波旁家族的一支從1589至1830年(有間斷)統治法國。另一支從1700至1931年(有間斷)統治西班牙。第三支從1735至1860年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國執政(有間斷)。第四支從1748至1860年在義大利的帕爾馬—皮雅琴察公國等地執政。
  • 玻里尼西亞人如何用獨木舟徵服南太平洋?
    中、南部太平洋有明顯的雨季、旱季之分,雨季時食物豐富,旱季時則食物缺乏。而且太平洋上的這些島嶼往往面積較小,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六分儀,由高斯發明,1732年開始使用那麼,在大航海時代的歐洲探險家到來前,仍然處於石器時代的玻里尼西亞人,是如何駕駛獨木舟,馳騁於浩瀚無邊的南太平洋,發現大洋深處一個又一個島嶼的呢?
  • 南太平洋島嶼下沉之謎:海平面上升還是板塊運動?(組圖)
    ,海水越過防波堤衝到島上來  環保主義者們為了向人們說明海平面上升的災難性影響,通常都會拿散落在南太平洋上的小島來做例子。但是,一個法國的研究小組卻發現,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南太平洋小島的下沉不是海平面上升的結果,而是地球板塊的運動正在把它們拖向海底。  法國科考隊來了  在海洋中升起的小島就像一座座鋸齒狀的城堡。
  • 南海諸島屬於中國的國際法依據
    3月30日,臺灣總督小林躋造發布《告示第百二二號》,宣告新南群島包括:北二子島、南二子島、西青島、三角島、中小島、龜甲島、南洋島、長島、北小島、南小島、飛鳥島、西鳥島、丸島,散布於北緯七度至十二度、東經一百十一度至一百十七度之間。並以府令第三十一號劃歸高雄州高雄市管轄。同時,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亦被劃歸高雄市管轄。為了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加緊在南沙群島的建設。
  • 三年級上冊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知識梳理,學習總分的寫作方法
    一、文本分析全篇文章可按總、分、總的記敘順序分為三段,介紹了西沙群島美麗的風景和豐富的物產,表達了對祖國海疆的熱愛和讚美之情。:物產多,財富多。物產豐富:物產指這個地方的土地所產的農作物或者特產,豐富的意思是豐厚,富饒。也可指這個地方很富裕,很安逸。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鮮豔,花樣繁多。出自南朝梁·江淹的《麗色賦》。瑰麗無比:瑰麗:異常美麗、風姿奇麗、輝煌;瑰麗無比就是非常美麗。近義詞是無與倫比。
  • 玻里尼西亞人原先不是太平洋的土著居民,他們是航海到達太平洋的
    玻里尼西亞人居住於南太平洋的很多島群和赤道以北的夏威夷群島,毛利族人是玻里尼西亞人的一部分。玻里尼西亞人原先不是太平洋的土著居民,他們航海到達太平洋,最初聚居於社會群島,此後逐漸地向北方、西方和東方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