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是我國民間流傳的一句保健諺語,它提醒人們應該注意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避免因氣溫忽冷忽熱帶來的疾病。
春季中自然界氣溫處於上升階段,但室內氣溫由於房屋熱惰性跟不上室外而產生內外溫差。這種溫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後達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
特別是,從溫暖陽光下走進陰涼的室內,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涼致病。由於我國在同緯度上春(秋)季升(降)溫最急,因此才誕生了我國特殊的「春捂秋凍」的養生諺語。
以地區而言,我國春捂(秋凍)的重要性北方遠大於南方。因為我國春秋季溫速度隨緯度降低而迅速改變。華南地區一般已聽不到春捂秋凍的說法。
「秋凍」同樣的道理,秋季氣溫處於下降階段,室內氣溫因房屋熱惰性而落後於室外大自然,從而產生相反的溫差。從室外走進室內,氣溫升高,自然需要脫衣秋「凍」,以防出汗傷陽,影響身體健康。
春秋季室內外溫差,在各種房屋中以平房,地下室,或無地下室的一樓為最大,因為大地是個巨大的熱(冷)量儲藏器。在春夏,居室地面是一個強「冷氣片」,到了秋冬又成了「暖氣片」。
居室牆壁的熱儲量是很小的。清代文學家《聊齋》作者蒲松齡,生活貧困,居住在柏樹濃蔭下的陰暗房屋內,從他1710年作的《鬥室》詩「叢柏覆蔭晝冥冥,六月森寒類窟室」中就能體會到,當他中午從室外歸來時,就有進入陰冷地窟,需要添衣春捂的感覺。
而「春捂秋凍」又要因人而異,中國早有俗話說「二八月亂穿衣」,就是指在農曆的二月和八月,這兩個時間段裡人們的衣裝打扮容易出現「混亂搭配」的現象,而在陽曆上,這兩段時間也是冬春換季時和夏秋換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