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因改革開放而快速發展,如今它已經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發展中心區域之一,經濟繁榮自然促進文化發展,視頻媒體成為了主流的信息傳播方式,除了新聞、娛樂、文化、生活資訊外,也為小眾年輕的潮流文化搭建了平臺,由此催生了一眾潮流文化相關的創作者,出現在了各大平臺。
提到深圳,大家似乎並沒有立馬想起哪位視頻創作者。但就是被稱之為文化沙漠的這裡,卻有一位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熱愛,通過鏡頭去記錄自己的日常,分享生活的點滴的視頻創作者:
他就是無才
無才叔,大家都稱他為無才,標誌性的光頭墨鏡形象深入人心,他做過代購,創立過自己的球鞋周邊品牌,現在主業是一名保險理財顧問,拍視頻只是他的副業,每期內容固定在 B 站和 YouTube 發布更新。
六年時間,無才的 B 站頻道已發布了 500 多條視頻,並積累了 30 多萬粉絲,同時還舉辦了多次小型的線下球鞋交流市集,在大部分 UP 主尋求變現的大環境下,他選擇了拒絕籤約 MCN 和流量巨頭。
這讓我們十分好奇,是怎樣的動力能夠讓他保持著這多年如一日的堅持,本期節目我們就來到了無才生活工作的地方,帶大家一起走近鏡頭之外的無才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本期視頻內容引導
●────────────────────────── 20:55
05:58 -其實我早期拍的我真的覺得拍的很噁心
11:40 -XX鞋那會確實給了一個讓我無法拒絕的價格
12:13 -一比一抄襲的動作這個真的是沒有必要
13:01 -我現在也會慢慢的…沒辦法要吃飯
15:08 -我覺得他們可能沒有達到意見領袖這個段位
15:31 -就是很病態嘛,你不覺得球鞋文化
18:28 -靠你自己的家裡有礦你得堅持下去
19:14 -除非長成Broody這個樣子,或者像無才這麼有錢
【觀看正片請前往B站:SNKP青年文化視頻】
來到無才工作室,他帶我們參觀了平時工作的各個區域,與無才簡單交流後發現其實他也經歷過沒有觀眾的低谷期,由於當時器材的局限和剪輯軟體的生疏,「一鏡到底」是家常便飯,而為了吸引觀眾,一波又一波的抽獎也是在所難免。
迄今為止發布了幾百條視頻的他,難免會有觀眾認為他個全職的視頻 UP 主。但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無才只是想通過視頻的方式來記錄生活,從早期的球鞋,到現在的汽車、手錶、美食探店,對於無才來說,呈現多元化視頻內容才是他想向觀眾傳達的方向。
經過了出發前的準備,我們跟隨無才踏上了他本次節目的拍攝行程,這一次,無才受邀到國際知名橡膠品牌 Vibram 中國的研發中心參觀,此次同行的還有 B 站另一位知名 UP 主 Brody。
幾個小時的車程過後,我們隨無才來到了 Vibram 中國的研發中心,這裡集合了眾多 Vibram 自家設計且功能性多樣的鞋底鞋款,甚至還體驗了模擬不同地形和環境的測試場地。
在跟隨無才叔與 Brody 的拍攝過程中,我們發現作為一名 UP 主的不易之處,大到人身安全、天氣變化,小到為器材的考慮,以及如何拍攝讓觀眾收看到優質的視頻內容體驗等細節,在兩位 UP 主鏡頭的背後,最真實的其實是付出的汗水。
結束了當天辛苦的拍攝,我們決定和兩位視頻創作者坐下來聊聊,作為UP主背後的辛酸快樂和真實感受,以及他們對球鞋、視頻創作和未來打算,有著怎麼樣的想法。
Brody :我之前曾做過很多不同的行業,做過廣告、電商。
無才叔 :這些職業都跟自媒體行業挺接近的。
Brody :對,然後就覺得自己到一定年紀,還是想做回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但在選擇做什麼內容,該怎麼樣在合理的情況下去做,再運用它去謀生,這就是很難的東西。
無才叔 :這是全職 UP 主的苦衷(笑)。
Brody :全職 UP 主很多都有這種困擾的,就恰飯這件事我覺得它是兩個層面的東西,一個就是你要對足夠的了解這個產品的本身——這個產品你是想推薦給觀眾的,還是你只是覺得它好看,準備做一個分享。另外一種是你的內容製作非常好,使你呈現出的視頻效果,弱化了恰飯因素,我覺得這是種好的種恰飯方式。
無才叔 :Brody 說的那個太真實了,如果別人給的數字(金)我沒辦法拒絕,我可能就不拒絕了,但我贊同就像剛剛 Brody 說的一點,你不要恰爛飯,接著是你得好好拍。早前有個品牌開了一個讓我無法拒絕的價格,但是我還是拒絕,並不是說真的(拍攝)不行,我當時是覺得產品太有爭議了,我認為那是有抄襲的。頻道走到今天其實不容易,不想為了這筆錢把給自己搞黃了,這恰爛錢的帽子一扣上,可能就很難摘下來。
無才叔 :如果是有些定位國際一線的品牌,或者是些大的體育品牌,我覺得就不要做這種抄襲行為,尤其是一比一抄襲,這其實沒有必要。還有一些小品牌,我提一下你把我嗶掉(笑),什麼 xx 呀、xxx 這種鞋子,就是他就沒打算做中國 Top3,單純為了賺錢而抄襲,像 xxxx 早期不也是抄亞瑟士起家的嘛。但我始終覺得一個品牌,如果總靠抄襲來創造盈收,它這門生意應該也做不長久。
Brody :其實大家很難不為流量去服務,就像我其實已經算比較佛系的,過於活在自己世界,節目喜歡講的東西,無論是衣服還是鞋子相對都是冷門、小眾的,就不太符合這個大趨勢吧。因為目前這個環境大家就是講「狠」鞋,比如今天曝光了一雙新鞋,還沒發售我已經開箱了,那節目就很多人看,我現在也會慢慢的做,沒辦法要吃飯。
無才叔 :我其實還好,自己也好長時間沒有拍過熱門的東西了。主要是因為我自己買不起(笑),新款出的速度太快了,根本跟不上,什麼 Dior 聯名、Travis Scott,反正太多了。而且我感覺總有比你有錢的人,比你到手快的人,或者有一些媒體拿的就比你早,那你沒法跟人家這麼比啊!我覺得 UP 主的個性,還是特色和人的個性,不然就是剪輯風格。
Brody :現在平臺很豐富,然後流量也有,而且門檻也不高。就說難聽一點,有錢就是你最好的一個門檻,你有錢就買了啊,就一堵鞋牆,今天講這個什麼 Stone Island,明天說一下始祖鳥,反正你有堵牆就很厲害,我們也不好評判,就覺得這東西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覺得做的好像有點索然無味。
無才叔 :但是它確實博眼球。
無才叔 :我那會看傳播學的書,上面就說任何傳播,從一開始步入大眾視線都是靠,就一個字——「俗」,你得做俗的東西,那是最容易被大家看到的,但是你如果一直俗下去的話,其實也活不下去了,所以你看包括抖音、快手很多這種平臺,一開始就是做了很多博眼球、博出位的東西,現在不也在洗牌。好的作者把那個一般的作者淘汰下去。因為現在誰都能開個帳號,都能做 KOL,或者說做博主吧,我覺得他們可能沒有達到意見領袖這個段位,但是事實是平臺更多了,每個人都能做博主,每個人都有發言的自由,但是始終我覺得做觀眾一定要有判斷力。
無才叔 :有啊!就是個笑話嘛。
SNKP:在你的視角裡怎麼理解?
無才叔 :就是很病態,你不覺得國內的球鞋文化,就說頭部的這些自媒體,從他們拍的東西你就知道這個市場文化是什麼樣子的。我覺得我也不是頭部,我也不是酸(笑),我就是覺得頭部的東西,有些時候就是炫,炫鞋多或者炫鞋比較貴,就是真正去介紹一雙,比如說喬丹的球鞋歷史,又有哪一個自媒體把一代到三十代全部背後的故事講過。
Brody :我小時候就是我哥帶著我,他對那種對籃球、對 NBA,或者對球鞋的那種熱情是非常大,那時我是受影響的,所謂的文化我覺得就是自己喜歡一個東西的經歷過程。
無才叔 :我覺得我不適合做這個事情吧,因為我不是學這個出身的,然後我覺得會不迎合現眾的潮流,我覺得潮流你要麼長得帥,像對面這位,要麼就是...
Brody :你是在 Diss 我嗎?
無才叔 :什麼 Diss (笑),自媒體我覺得我現在做到到頂(瓶頸),後面要麼就是你的剪輯更上一層樓,要麼的話就是你本身會製造矛盾、話題以及蹭熱度,又或者這種(形式)也會火得比較快,這是個共贏的嘛。但我都不是,又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那種愛蹭人熱度的人,我就是單純分享,所以拒了很多甲方,也就導致我的內容就越來越跟不上。而且我也不是那種想製造矛盾的人,我反而是避免矛盾的人,你像有的 UP 主懟粉絲,發那種擦邊球的照片,或者你知道吧就是猛恰,然後再砸錢買推廣,那這都是成長必經之路,但我都不經歷。
Brody :我還會做,我反而覺得我做的是有點晚,比起以前,你看我兩年的事情覺得還是開心的,因為你獲得的東西其實蠻多的,這不光是說錢什麼的...
無才叔 :沒人說錢(笑)。
Brody :可能從中還可以交到很多朋友。
無才叔 :我覺得就是不要聽我們這些人的建議,就 00 後千萬不要聽 80 後的建議,你想幹就幹嘛。我要是聽長輩的建議,哪可能拍節目,那會兒都沒人做自媒體。只要節目能過審的內容,你願意做就做吧。剛開始肯定會比較辛苦,因為你沒有曝光度,你的付出可能沒人看,那你就要靠愛好靠興趣或者靠你自己的家裡有礦(堅持下去),不然剛開始都是活不了的吧,除非長成 Brody 這個樣子...
Brody:又或者像無才這麼有錢也是可以(笑),商業互吹是吧!
無才叔 :不是,我吹的是真,你這是瞎捧。我覺得想做就做,這個沒所謂,你又不傷天害理。
Brody :對,因為每個人他的對這世界視角、東西包括你感受的東西其實不一樣的,看自己有沒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經過一天疲憊的拍攝,夜幕下,回到工作室的無才並沒有休息,而是整理今天拍攝的素材,同時還要準備後續的拍攝策劃,這也是如今 UP 主們主流的工作方式。
做UP主並不會讓你日進鬥金一夜成名,在部分創作自媒體人眼中,或許熱情比名聲與變現更重要吧。
累,但快樂著。
後記
潮流究竟是什麼?沒人知道。
不可否認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快速且逐漸成為國際大國,但其實文化形態發展乃至保育並沒有跟上腳步發展緩慢,年輕的潮流文化作為新生傳入的文化形式,確實還很「年輕」。
所以沒有根基的它,暫時只能從粗暴的消費主義去普及,與大部分「中國式」思維一樣,先「粗製濫造」再「精耕細作」,潮流文化也是如此。傳播也從早期的雜誌到新媒體文章到現在的視頻流,單品只是承載這種精神的實體物件,可是事與願違,無論方式如何變,大家對它的印象只停留在消費行為和外在服飾的裝點,淪為了消費主義的工具。所以也不難怪無才拋出「球鞋文化在中國是笑話」的論調了。
作為傳播埠一環的「潮流 UP 主」,水平參差不齊,有妖魔鬼怪出來指鹿為馬誤人子弟,早期深耕的領路人也有為了迎合潮流硬扛,可難免會感到那種四不像的彆扭,而現狀看到的是更多半路出家博人眼球謀利益的投機者,把這小眾的文化安放在一個唯「流量」最高的網際網路產業裡,文化精神只是一潭死水。
或許什麼時候大家只關注內容創作本身,而不是那虛無的點讚數和粉絲數,估計那才是創作領域裡潮流文化發展的春天。
本期節目上線
我們也將送出粉絲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