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好漢動輒連飲十八碗酒,他們喝的什麼酒?本事這麼大?

2020-12-04 騰訊網

作者:金滿樓

三國時期曹操曾經寫詩,「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裡說的「杜康」,既是古代的名酒,也是古代的名人。按流傳已久的說法,中國的酒是杜康最先發明的,而杜康是上三代夏朝時的人,可見中國人造酒、飲酒的歷史十分悠久了。

當然,杜康是不是釀酒的祖師爺,這個也存在不小的爭議。比如《呂氏春秋》中就有另一種說法是「儀狄作酒」, 儀狄是夏禹的屬下,如果是他先發明的酒,那時間比杜康還要早一兩百年。

酒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可能和具體的誰並沒有關係,不管杜康或是儀狄,很可能只是託名而已。晉代江統就在《酒誥》一文中說:「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積鬱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這話的大意是,酒的起源是因為有人把剩飯倒在桑樹林,鬱積久蓄後糧食發酵,由此才變味成酒的。按這個邏輯,如果機緣巧合的話,說不定最先發明果酒的可能是猴子呢。

從考古的探源方法看,酒的出現很可能遠遠早於伏羲氏。如在距今約8千年的查海遺址(紅山文化源頭之一)及距今7千年的磁山文化遺址,還有距今6千年的西安半坡遺址中,均發現了大量的酒器和儲存糧食的窖穴及穀物殘留,這說明古代鄉民已經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並有可能已經普遍飲酒。

此外,半坡遺址所發掘的陶器中,就有類似甲骨文、金文中的「酉」(古義為造酒)字形狀的罐子,這或許也是先民釀酒的有力佐證。

從化學的角度上說,酒是一種含有酒精或者說乙醇的飲品,不管是什麼樣的酒,其中的酒精都是由糖類(葡萄糖、麥芽糖等)發酵產生的。就像野生的水果,在遇到大自然中的酵母菌時,其中的糖分就會自然發酵形成酒精;而各種糧食作物也是一樣,其中包含的澱粉在糖化後,一旦遇到酵母菌也會被酒化。因此,古代先民很早就發現酒、並進而釀造酒,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現象。

人類社會在學會釀酒後,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比如《戰國策》中,就記載了大禹的一句預言,「後世必有飲酒而亡國者。」後來的商朝,果然應驗了這句話。

據記載,商朝造酒十分發達,商朝人也是嗜酒成風,《封神演義》裡說商紂荒淫無恥,每天沉湎於「酒池肉林」並最終亡國,似乎也不是毫無依據。公道點說,因酒而亡國的例子也不只在中國古代才有,在外國比如羅馬帝國晚期也同樣出現過。

和西方發展果酒所不同的是,中國古代大都使用穀物澱粉發酵釀酒,也就是現在說的黃酒。和蒸餾酒不同的是,黃酒通常只有壓榨程序,所以酒精濃度不高,而且可以連酒糟一起吃(如陸遊《遊山西村》中所云「莫笑農家臘酒渾」)。

也正因為酒精度不高,所以中國古代的酒仙們喝起酒來往往「鬥酒十千」,而《水滸》裡的好漢們也動輒就是十碗、八碗的狂飲。

正因為酒精度不高,黃酒對人的身體傷害有限,但反過來說,黃酒的麻醉感也有限,一些真正的好酒之徒對此可是不滿足了。據說,從周朝開始,中國古人就開始探索如何提高酒精度的辦法,但一直到唐朝以後,所謂的「燒酒」才開始出現。

當然,也有人認為東漢就出現了蒸餾酒,依據是青銅蒸餾器的發現。不過,宋朝前的青銅器多數是造假,而究竟算不算蒸餾器也很難說。此外,還有人根據白居易「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的詩句,認為其中提到的「燒酒」即是蒸餾的白酒,不過,「琥珀光」這三個字明顯暴露了其釀造酒的本質。

宋元以後,隨著蒸餾勾兌技術的不斷提高,由此也形成了流傳至今的各種知名白酒。如宋代《丹房須知》中描述的「抽汞器」,顯然就是蒸餾器的一種,而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中記載了一種廣西人升練「銀硃」的用具,由此或可認為蒸餾酒起源於宋代。

此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清代《滇海虞衡志》中也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由此可知,元代已經產生白酒是沒有疑義的。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酒的發展經歷了從黃到白(顏色)、由渾到清(酒體)、從甜到醇(口感)、從低到高(酒精度)的四大過程。在宋元之前乃至明清時期,以發酵酒為特徵的黃酒(如「女兒紅」、「花雕」等知名紹興黃酒)始終佔據主流地位,以蒸餾酒為特徵的白酒實際上並不上流,而更接近於邊緣的草根酒類。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下一些知名白酒在營銷中比拼身世古老其實意義並不大,因為白酒與古代發酵酒實際上並不存在特別強的源流關係。

客觀的說,在宋元之前乃至明清時期,以發酵酒為特徵的黃酒(如「女兒紅」、「花雕」等知名黃酒)始終佔據主流地位,以蒸餾酒為特徵的白酒實際上處於邊緣地位。以茅臺酒為例,其歷史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清朝嘉慶時期。

據說,茅臺酒是來自陝西的鹽商將鳳酒的做法帶入貴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華茅、賴茅、王茅」三大酒廠。然而,受限於當地的交通條件和飲酒風氣,茅臺酒在晚清民國時期也始終是一個地區性產品,聲名並不顯著。

相關焦點

  • 武松景陽岡痛飲18碗酒還能打死老虎,喝的到底是什麼酒?
    武松劇照在《水滸傳》108好漢的這些故事中,武松,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並且深受作者施耐庵和廣大群眾的喜愛,在武松眾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中,武松打虎更是被人津津樂道,武松上喝了十八碗酒,然後在景陽岡上打死了猛虎,為民除害
  • 景陽岡打虎英雄武松喝的是多少度的酒,居然連喝18碗都沒倒!
    景陽岡打虎英雄武松喝的是多少度的酒,居然連喝18碗都沒倒!小編今天閒聊水滸的酒換成白酒的話,誰敢這樣喝一喝,保證他醉死。俄國人平均壽命短,主要就是男人喝酒太多,很多都英年早逝了。難道梁山的好漢都是特殊材料做的?都這麼能喝酒嗎?其實不然!他們喝的酒,並不是我們今天的白酒!
  • 二斤牛肉,兩角酒,水滸傳中的好漢們吃飯都是這麼簡單粗暴的嗎?
    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水滸中的好漢們要吃飯時,往往來到酒店,叫喊著切二斤牛肉下酒,因為這酒肉出現的太多次,以致於總給人一種錯誤,他們這吃食也太過簡單了吧?難道宋代的食物就這麼單調嗎?切二斤牛肉下酒之所以讓人深刻印象,主要是因為武松打虎的情節太過經典,那時武松在景陽岡打虎前吃的一頓飯,是這樣的情形:「武松拿起碗,一飲而盡,叫道:『這酒好生有氣力!
  • 武松酒量怎麼那麼好,連喝了十八碗酒還能去景陽岡打老虎?
    武松回清河縣的途中,在「三碗不過岡」酒家連喝了十八碗酒,還跑去景陽岡上打死了一隻老虎,這酒量放到現在,應該能拿個世界冠軍了吧。其實武松喝的並不是烈性的白酒,他喝的是低度數的黃酒。而且黃酒喝之前一般要溫一溫,酒精又會揮發不少。
  • 水滸傳中景陽岡武松打虎,喝的三碗不過崗是啥酒?為啥能打死老虎
    中國名酒特別多,什麼茅臺、五糧液、竹葉青啊、劍南春、瀘州老窖等等非常之多。還有一種酒,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關於這個就的故事大家可能都聽過,那就是「武松三碗不過崗,醉臥山中打虎強」。簡單來說武松要回清河縣的時候,到了景陽岡地接的時候,疲勞饑渴就在一個小店裡邊吃牛肉,喝美酒。
  • 景陽岡三碗不過崗,武松打虎前連喝18碗,相當於現在多少白酒?
    眾人皆知,武松者名之為是景陽岡虎,然在上前武松猶飲也,當時之肆稱三碗過崗,意謂其酒甚烈,眾人只得飲一二碗,若飲至三碗,則不能以景陽岡之,畢竟山有大蟲,亦即是虎,易將人給食之,然武松嗜酒是不信之。乃武松連飲了十杯酒,終提一殺威棒而去,終於山上假寐之時果遇虎,因酒力發,即將虎與殺,所謂順者酒壯膽,況武松猶一能者,則事來矣,初武松飲之十八碗酒當今之多寡?小編則與眾言。
  •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酒,八種文化內涵,喝出高度!
    ▲醬酒之都茅臺鎮藝術文化酒具有水的形態,火的性格,可以幹預人的精神,飲之猶如烈火烹油,讓人熱血沸騰,張揚個性、天馬行空。酒之於藝術,具有與生俱來的助力。在民族精神傳承方面,民俗是酒文化呈現之表象,而如果內在溯源的話,根本則是酒帶給人精神變化,而且這種精神,根據不同朝代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商周時期,酒只有貴族才能享用,內在則是維護等級秩序的禮儀精神。魏晉時期,酒普及但戰亂頻頻,酒的精神文化則凸顯出道家遁世精神。唐宋社會發展,海納百川,彰顯社會大融合之豪放精神。
  • 酒竟然不是人釀的,帶你了解中國的酒文化
    好玩的歷史,文學,名人故事,陪你瞎扯會(不要深究哦)你見過梁山好漢大碗喝酒麼,你是不是也會經常想為什麼我喝一斤白酒都找不到北了呢。難道古代人酒量真的比現代好那麼多麼?其實啊,中國很早就開始釀酒了(說法有很多,這裡我們取一種說法進行銜接)典籍記載:黃山多猿揉,春夏採雜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飲之,不可多,多即減酒痕,覺之,眾揉伺得人,必腸死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酒居然是猴子發明的,真是讓人揪心啊。
  • 古人過年喝什麼酒,和我們現在的酒一樣嗎?
    從古至今,無酒不成席。古時候人們過年喝的酒跟我們現在的酒有什麼不同?如果仔細去探究中國酒的歷史,還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事兒,比如武松喝了18碗的是白酒嗎?唐詩宋詞裡頻繁出現的酒又是什麼?現代酒的雛形:米酒文學作品中,最經典的喝酒場面,莫過於《水滸傳》中武松打虎前的豪飲。別人「三碗不過崗」,他卻連喝18碗。那他喝的是什麼酒?
  •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呢?
    鬥酒詩百篇的李白,如果喝的是濁酒,那說明他肚子還行;如果喝的是醇酒,鬥酒便倒頂了,那只能說詩仙的酒量不盡人意,擱今天一個中學生都可能把他喝倒(一鬥醇酒的酒精含量略低於4瓶啤酒)。濁酒也好,醇酒也罷,因為是糧食發酵,都有一些甜味。此外,隨著釀酒技術的發展,兩者的度數其實也在增加之中,大概到宋朝時,酒的度數陡然提升,醇酒最高可達10度左右。
  • 《紅樓夢》裡,到底喝的什麼酒?
    複雜到矯情的茄鯗,玲琅滿目的茶點,解饞又解飽的燒烤…但是紅樓飲食文化的研究,講吃的多談喝的少。這麼豐富的美味佳餚,不搭配點美酒的話,總有一種美人獨目的感覺。那麼問題來了,《紅樓夢》裡的各位大咖們平時喝的是什麼酒呢?林黛玉點名要酒喝在《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描寫了大觀園裡的螃蟹宴。丫鬟看見林姑娘要飲酒,趕緊跑過來伺候。黛玉道:「你們只管吃去,讓我自斟,這才有趣兒。」
  • 武松在景陽岡酒店喝的是什麼酒?
    看過《水滸傳》中景陽岡打虎一段的人,不免要產生一個疑問:雖然店家警告「三碗不過岡」,但武松卻喝了十五碗,照樣還能打死老虎。那麼景陽岡酒店的酒是北方的燒酒,還是江南的米酒呢?一個原因是,既然「三碗不過岡」,那說明這種酒的酒精度很高。以一碗三四兩計算,三碗大約在一斤左右。這在今天,也可以算作海量了。如果是江南米酒的話,三碗也頂不過一碗燒酒,怎麼能「三碗不過岡」呢?第二個原因是,山東不產稻子,向來以高粱作為燒酒的原料,自然也就不會有大米酒和糯米酒。
  • 混飲不同種類的酒,竟有這麼多危害!
    喝酒的人都知道,白酒和啤酒混著喝,很容易就醉了,會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事實上,混飲多種酒類的酒,絕不僅僅是易醉這麼簡單!不同酒混著喝更易喝醉有人認為這是心理作用,但其實混著喝不同的酒容易醉是事實。以啤酒混白酒為例,如果單純喝啤酒,因為它酒精度數低,對於酒量好的人來說,10瓶可能都不在話下。可如果加上高度數的白酒,醉得當然更快。一杯酒下肚,20%被胃吸收,80%被小腸吸收。
  • 李尋的酒吧:選酒的原則之一 酒企董事長喝什麼你就喝什麼
    釀酒企業的董事長是企業最高負責人,我參觀過很多酒企,不是每次有機會可以見到董事長,凡見到的酒企董事長,發現他們都很辛苦,每天接待任務特別大,有時候一天兩次甚至更多次接待安排的情況很常見。每頓飯上喝酒是免不了的,重要客人來參觀,作為酒企負責人,不喝酒不太合適,得喝,而且喝酒的量還比較大。
  • 古代俗語:「莫飲卯時酒,莫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
    古代俗語:「莫飲卯時酒,莫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我們古代有不少很有意思的話,這些話都是幾代人智慧的結晶,概括了人會遇到的各種事情,也有的話是教人做人的道理,所以非常值得一讀。比如今天要說的這句「莫飲卯時酒,莫罵酉時妻。」很多人可能聽過這句,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下面就給大家解釋下。這兩句話後面其實還有兩句,原句則是:「莫飲卯時酒,昏昏醉到酉。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悽。」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就明白了,其實原句也很好理解。「莫飲卯時酒,昏昏醉到酉。」的意思則是不要在卯時喝酒,這樣會醉一天的。
  • 猴兒酒
    明代學者李日華(也是個熱衷八卦的傢伙)在《蓬櫳夜話》裡說,「黃山多猿猱,春夏採雜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飲之,不可多,多即減酒痕。覺之,眾猱伺得人,必嬲死之。」李學者說,黃山裡的猴子不知什麼時候學會了釀酒。它們把採來的野果、鮮花混放在石穴中,果物發酵,久而久之成為佳釀,酒的香氣遠播。
  • 為什麼說「莫飲卯時酒,莫罵酉時妻」,後面兩句是什麼?
    為什麼說「莫飲卯時酒,莫罵酉時妻」,後面兩句是什麼?在明清時期的兒童啟蒙讀物《增廣賢文》之中,說到了「莫飲卯時酒,莫罵酉時妻」,你知道後面兩句是什麼嗎?原文是:莫飲卯時酒,昏昏醉到酉。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悽。為什麼這麼說呢?
  • 科羅娜、夏桐、江小白,你知道什麼場合該喝什麼酒嗎?
    走,喝兩盅。 走在沾滿油漬的街道上,坐進一家燒烤攤,點幾串羊肉,點兩瓶酒,這絕對是你一年裡難得一遇的安逸時刻。 喝什麼酒?依舊是一個問題。 北京喝得比較多的,估計就是燕京啤酒。但這玩意真的能撐破肚子,沒人幹兩瓶,故事還沒說到大二一起追過的女孩,你倆估計就喝不了了。
  • 誰發明了酒?人類只是發現了酒
    一星期後,杜康又去地裡幹活,到地頭突然聞到很香,一看,原來是他擱到桑 樹洞裡的那碗稀飯。一.喝,發現不是稀飯 的味道了,變香了,變成酒了。杜康就這樣發明了酒。據考證,杜康他媽送他的那碗稀飯, 是高粱米做的,所以高粱酒是杜康發明的。
  • 古代「蒙汗藥」秘方其實很常見,連小孩都聽過,但你就是配不出來
    相信大家在不少名著當中都聽說過蒙汗藥的大名,在《水滸傳》裡面,蒙汗藥數次登場,例如武松楊志這樣的彪形大漢,喝了一碗下了藥的酒,過了一時片刻,也被麻倒了,成為了砧板上面的魚肉,而晁蓋等人,更是用蒙汗藥智取了生辰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