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滿樓
三國時期曹操曾經寫詩,「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裡說的「杜康」,既是古代的名酒,也是古代的名人。按流傳已久的說法,中國的酒是杜康最先發明的,而杜康是上三代夏朝時的人,可見中國人造酒、飲酒的歷史十分悠久了。
當然,杜康是不是釀酒的祖師爺,這個也存在不小的爭議。比如《呂氏春秋》中就有另一種說法是「儀狄作酒」, 儀狄是夏禹的屬下,如果是他先發明的酒,那時間比杜康還要早一兩百年。
酒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可能和具體的誰並沒有關係,不管杜康或是儀狄,很可能只是託名而已。晉代江統就在《酒誥》一文中說:「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積鬱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這話的大意是,酒的起源是因為有人把剩飯倒在桑樹林,鬱積久蓄後糧食發酵,由此才變味成酒的。按這個邏輯,如果機緣巧合的話,說不定最先發明果酒的可能是猴子呢。
從考古的探源方法看,酒的出現很可能遠遠早於伏羲氏。如在距今約8千年的查海遺址(紅山文化源頭之一)及距今7千年的磁山文化遺址,還有距今6千年的西安半坡遺址中,均發現了大量的酒器和儲存糧食的窖穴及穀物殘留,這說明古代鄉民已經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並有可能已經普遍飲酒。
此外,半坡遺址所發掘的陶器中,就有類似甲骨文、金文中的「酉」(古義為造酒)字形狀的罐子,這或許也是先民釀酒的有力佐證。
從化學的角度上說,酒是一種含有酒精或者說乙醇的飲品,不管是什麼樣的酒,其中的酒精都是由糖類(葡萄糖、麥芽糖等)發酵產生的。就像野生的水果,在遇到大自然中的酵母菌時,其中的糖分就會自然發酵形成酒精;而各種糧食作物也是一樣,其中包含的澱粉在糖化後,一旦遇到酵母菌也會被酒化。因此,古代先民很早就發現酒、並進而釀造酒,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現象。
人類社會在學會釀酒後,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比如《戰國策》中,就記載了大禹的一句預言,「後世必有飲酒而亡國者。」後來的商朝,果然應驗了這句話。
據記載,商朝造酒十分發達,商朝人也是嗜酒成風,《封神演義》裡說商紂荒淫無恥,每天沉湎於「酒池肉林」並最終亡國,似乎也不是毫無依據。公道點說,因酒而亡國的例子也不只在中國古代才有,在外國比如羅馬帝國晚期也同樣出現過。
和西方發展果酒所不同的是,中國古代大都使用穀物澱粉發酵釀酒,也就是現在說的黃酒。和蒸餾酒不同的是,黃酒通常只有壓榨程序,所以酒精濃度不高,而且可以連酒糟一起吃(如陸遊《遊山西村》中所云「莫笑農家臘酒渾」)。
也正因為酒精度不高,所以中國古代的酒仙們喝起酒來往往「鬥酒十千」,而《水滸》裡的好漢們也動輒就是十碗、八碗的狂飲。
正因為酒精度不高,黃酒對人的身體傷害有限,但反過來說,黃酒的麻醉感也有限,一些真正的好酒之徒對此可是不滿足了。據說,從周朝開始,中國古人就開始探索如何提高酒精度的辦法,但一直到唐朝以後,所謂的「燒酒」才開始出現。
當然,也有人認為東漢就出現了蒸餾酒,依據是青銅蒸餾器的發現。不過,宋朝前的青銅器多數是造假,而究竟算不算蒸餾器也很難說。此外,還有人根據白居易「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的詩句,認為其中提到的「燒酒」即是蒸餾的白酒,不過,「琥珀光」這三個字明顯暴露了其釀造酒的本質。
宋元以後,隨著蒸餾勾兌技術的不斷提高,由此也形成了流傳至今的各種知名白酒。如宋代《丹房須知》中描述的「抽汞器」,顯然就是蒸餾器的一種,而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中記載了一種廣西人升練「銀硃」的用具,由此或可認為蒸餾酒起源於宋代。
此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清代《滇海虞衡志》中也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由此可知,元代已經產生白酒是沒有疑義的。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酒的發展經歷了從黃到白(顏色)、由渾到清(酒體)、從甜到醇(口感)、從低到高(酒精度)的四大過程。在宋元之前乃至明清時期,以發酵酒為特徵的黃酒(如「女兒紅」、「花雕」等知名紹興黃酒)始終佔據主流地位,以蒸餾酒為特徵的白酒實際上並不上流,而更接近於邊緣的草根酒類。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下一些知名白酒在營銷中比拼身世古老其實意義並不大,因為白酒與古代發酵酒實際上並不存在特別強的源流關係。
客觀的說,在宋元之前乃至明清時期,以發酵酒為特徵的黃酒(如「女兒紅」、「花雕」等知名黃酒)始終佔據主流地位,以蒸餾酒為特徵的白酒實際上處於邊緣地位。以茅臺酒為例,其歷史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清朝嘉慶時期。
據說,茅臺酒是來自陝西的鹽商將鳳酒的做法帶入貴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華茅、賴茅、王茅」三大酒廠。然而,受限於當地的交通條件和飲酒風氣,茅臺酒在晚清民國時期也始終是一個地區性產品,聲名並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