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王永強,1969年出生在江蘇常州新北區一個農村家庭,是家中三個孩子中,年齡最小的。王永強從小熱愛學習,學習成績優秀,一直是家中的驕傲,在當地也小有名氣,王永強的家庭條件不好,父親靠賣老鼠藥供他讀書,因為老兩口常年生病,家裡常年吃低保過日子。
王永強很有出息!1987年,王永強考入蘇州大學,然後在蘇州大學繼續讀完碩士,之後考了中科院物理研究生博士,到1997年,他又考上了北京大學的博士後。
1999年,已經在北大讀博士後的王永強給家裡打電話,自己要和女友去日本交流學習,因為出國是大事,家裡去北京看他有沒有什麼需求,王永強告訴加入,不要和他女朋友提家裡條件不好的事情,讓家裡感覺到不舒服。出國前,王永強和女友在北京結婚,家裡想去參加,但是王永強以距離太遠拒絕了。
到了日本後,王永強的父母身體不好,常年吃藥,希望孩子能夠給家裡補貼一些家用,王永強說以後不要再和他聯繫了,於是就掛斷了電話,從此和家裡沒有聯繫。
2019年下半年,王永強的母親身體越來越差,身體虛弱到幾乎無法說話,已經到了病危階段,希望能見自己的小兒子最後一面。有網友給王永強家提供了疑似王永強在美國的信息,他現在是美國亞特蘭大的技術人員,無論是照片還是個人信息,都和王永強非常吻合,但是很快大家發現,他的介紹頁面發生了變化,已經由個人照片換成了一輛跑車照片。
王永強到底經歷了什麼?網友紛紛猜測,有三種可能:
一個是王永強的工作,涉及一些保密信息,無法在外人面前公開,是迫不得已的;一個是王永強現在在國外混得很差,「無顏見江東父老」;一個是他就是一個白眼狼!從現在的種種跡象表明,第三類的可能性非常大。
王永強的例子,給我們留下幾點思考:
一、讀書無用論在農村盛行的原因,不只是農村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農村大學生成績太優秀了。
在農村,人們心中的「養兒防老」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像王永強這樣從小成績優秀,長大後出國定居的例子,在農村並不是少數,這也一定程度上成了一個「反面教材」。農村人沒有那麼大的理想抱負,他們認為養孩子的幸福,就是孩子能夠給自己養老送終,像王永強這樣的孩子,養了就等於「丟了」,對於家庭沒有任何貢獻,讓老人感覺不到任何幸福。
所以,在農村,很多人認可「讀書無用論」,一個原因是有人上了大學找不到工作,一個原因是有人成績優秀,最後去了國外。
二、負心多是讀書人?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老祖宗的話,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同情、可憐他人的是窮人,只有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的人才會同情痛苦中的人,感同身受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那些學問不高的人,往往從大眾的價值觀出發,做事直截了當,不多去解釋,他們的思想不複雜,所以做事往往符合大眾價值觀;而讀書多的人,思想就會變得複雜,想得更多,不願意做的事情,他總能刻意解釋,說服自己,人情也就變得單薄了。
三、防止孩子自私,僅靠讀書是不夠的
有人說「越是讀書好的學生,越是自私」!老師說:「多年後記得老師的學生,往往不是成績好的,而是成績差的」。這裡面不是沒有道理的。
成績好的孩子,往往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自己的努力,對於別人的幫助,沒有切身地體會。所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認為:要從小防止孩子自私,不僅要讓孩子管好自己,還要讓孩子去管別人。會管別人的孩子,一般都不會自私。
實際上,很多成績好的學生,不願意當班幹部,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他們認為當班幹部,尤其是當班長,會浪費他們的學習時間,即便是當班長,也不會那麼用心,反而那些成績中下遊的學生當班長,會幹得有聲有色,從中也可見一斑吧!
對於王永強的事情,你怎麼看?你周圍有沒有這樣的例子?歡迎分享!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問題,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