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光線在法律上的映射:人能否追上絕對的公平?

2020-11-22 雲志談法

引言

愛因斯坦的光線」是現代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自傳中回憶自己在16歲時做過的一個思想實驗。大意可描述為:如果他能夠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那麼他應該能夠看到光線成為「在空間上不斷振蕩但停滯不前的電磁場」。

根據目前的物理學理論,任何物質都不可能達到光速,因此「愛因斯坦的光線」也僅僅只能作為一個在思想上的實驗,而無法被真實的實驗驗證。儘管如此,這個實驗卻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因為它深刻影響了後期相對論的出現。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已經開始覺得筆者的腦洞已經開到無限大,又開始了胡說八道。一個物理學的思想實驗是如何能與法律發生關係呢?難不成要趕鴨子上架、霸王硬上弓嗎?筆者在此保證,絕對能找到聯繫。請大家放下疑慮,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法律在社會上的運行過程中,有一種類似於光速的上限存在——我們只能努力接近,甚至無限接近它,卻永遠無法到達這一上限。這就是——公平。

一、公平如光速一般在世間運行

公平,是我們在應用法律、道德及其他所有規範時都想要達到的一個終極目標。但公平卻總如同一對與我們捉迷藏的雙胞胎小女孩,當你以為找到了她時,卻總有人站出來你其實找到的是她的妹妹(或姐姐)。而你真正要找的,跟她很像,卻並不一樣。

如果把公平擬物化,我們就能看到,公平像是以光速跟我們在同一起點出發。這是一場只計時而沒有終點的比賽,我們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速度縮短與它的距離、差距,卻永遠無法追上它。

雖然追趕上公平沒有可能,但我們可以通過思想實驗的方式讓不可能變成可能。假如我們以公平的「速度」在公平旁邊運動,公平相對於我們而言是停滯不前的,但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到什麼?我們同樣會看到一個不斷震蕩的表面,因為公平從來不會一成不變。

二、既然不可能,是否還有必要不停地追逐?

當我們認識到不管怎麼努力公平都會永遠跑在我們的前面時,就不免會產生一种放棄的想法:既然永遠不可能追到,那是否還有必要不停地追逐呢?

我們不妨結合愛因斯坦的經歷看一看問題的答案。

「愛因斯坦的光線」這個實驗在理論上永遠不可能實現,這便會產生和對公平思考的相同問題:既然不可能實現,是不是就不要繼續浪費時間和金錢思考下去了呢?

歷史的結論我們:很有必要繼續思考。正是因為不斷地、深入地、反覆地思考,才最終誕生了相對論——當然思想實驗只是其中很小的一環——但這已經足夠證明了一些不可能達到的目的對於現實生活的重要影響。

回頭再來看看關於是否有必要追逐公平的問題,確實有點傻乎乎的。答案肯定是要繼續追逐,而且很有必要加大力量、更加努力地去追逐。我們不一定達到追趕上公平腳步的結果,但我們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

其實對於工作生活中很多其他的事情,這個追逐理論同樣適用。明知是不可能達到的一個目標,但只要它是對的,就值得繼續追逐下去。即使沒有達到實現目標的結果,也一定會有所斬獲。

三、公平,從來沒有上帝視角

在本文敘述公平的過程中,筆者盡力不去使用「絕對公平」一詞,因為這個詞代表著上帝視角。

雖然在物理學中,運動可以被稱為「絕對」,但運動的速度卻不存在「絕對」。即使對於光速而言,根據目前的物理理論,它也並不是一個絕對不變的值。目前的實驗結果(或稱觀測結果)已經能夠證實,光會在引力的作用下會發生彎曲。而在引力足夠大的時候,光速就會減慢。

此時,如果觀察者正在觀察被減慢了的光速,對於他而言,哪一個速度才是光的真正速度?是沒有引力影響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還是他實際觀察到的被引力影響從而減慢了的速度?對於其他的觀察者而言,答案會發生變化嗎?

也許只有在上帝視角下,我們才會得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我們永遠不可能擁有上帝視角。

同樣對於公平而言,我們永遠都只能站在自己、站在他人、站在大眾的視角上去評判,而所有這些視角,都不過是一個個站在不同位置的觀察者而已。看到的永遠都只會是對於自己而言是正確的、真實的公平,而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因此說,公平,從來不存在上帝視角。

四、我們追求的,從來不是絕對的公平

既然絕對的公平只會發生在「上帝視角」中,我們所追過的,便從來不是絕對的公平。

公平,不是簡單地讓所有人都感到滿意,它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在法律上也會有自己獨有的一套評判體系。但法律是在不斷地調整和成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法律不光能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反過來人們的生活同樣會影響著法律。

而至於什麼才是「公平」的,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或者有自己的一套評判體系,筆者無法做到一言以蔽之。當你的標準、評判體系與法律不謀而合時,法律在你眼裡就是「公平」的;而當你的標準、評判體系與法律南轅北轍時,法律在你眼裡就是「不公平」。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結束——也或者是開始——關於「公平」的討論。

比如在一個侵權案件當中,侵權人造成了被侵權人雙手的損害,在經過醫生的奮力治療之後,恢復了普通人雙手90%的正常機能,但卻無法再繼續精密的動作。這種情況下,侵權人給予被侵權人多少賠償才是公平的?

1、如果被侵權人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雙手的損害雖然給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卻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彌補。在治療恢復完成之後,進行正常的生產生活沒有太大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多少賠償是合理的?

2、如果被侵權人是一個靠雙手「吃飯」的「手模」,雙手的損害直接導致了失業的後果。這種情況下多少賠償是合理的?

3、如果被侵權人是一個操作精密儀器的高精尖人才,雙手的損害導致他從此後不能再操作此類儀器,不僅影響了個人的收入與發展,甚至對行業、社會、國家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這種情況下多少賠償是合理的?

4、如果被侵權人是一位著名的鋼琴表演藝術家,因為這次侵權造成雙手不再那麼靈活,技藝的段位直線下跌。嚴重影響了他未來的藝術發展和個人造詣,甚至可能給全世界人類文藝歷史造成巨大的損失,這種情況下多少賠償是合理的?

…………

同樣是人的一雙手,不同的人會創造出不同的價值。那麼根據每個人創造價值的不同進行差別的賠償,和將所有人一概而論地劃定一個統一的賠償金額,哪一個才是公平的呢?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說引力使光線彎曲,地球上的光線為什麼沒有發生彎曲?
    假設電梯裡有一個體重秤,人在站上面。突然你感覺到電梯對人的支持力變大了,秤上的示數增加了。原因很容易想到,因為電梯動了,勻加速上升,有了一個向上的加速度a。還有另外一種情況,電梯並沒有動,因為某些原因,地球的引力突然間增加了,也就是重力加速度g增大了,電梯對人的支持力也增加了,所以人相對於電梯靜止不動。
  • 我能追上光嗎(上)(宇宙系列之二)
    嚴格來說,絕對的慣性系是不存在的,人們一般把地球近似為慣性系。所以地球上的人,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如中國古人所說,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打破了亞里斯多德絕對靜止的觀念,並不存在唯一的靜止標準,如地球。我們可以說,A物體靜止而B以固定速度相對A運動,或B物體靜止而A以固定速度相對B運動,兩種說法是等價的。
  • 如果一個偉大科學家被判死刑,人類科學可能停滯上百年,怎麼辦?
    如果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犯了故意殺人罪,按照法律規定,本應該被判處死刑,但他的死亡可能導致人類科學發展停滯100年,該怎麼辦?站在公平正義的角度來說,他應該被判死刑。不過,有時候會出現特殊情況,會被特殊照顧。偉大的科學家就是這樣一類可能會被特殊照顧的人。殺人罪雖然是惡性犯罪,但本質上侵犯的是少數人的權益,而重大科學發明卻有可能造福全人類。
  • 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都已離世,那如今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誰
    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這三位偉大的科學家之所以能夠在科學上取得巨大成就,除了與他們努力拼搏和專注分不開以外,還與他們的天賦有關,我們知道一個人能否成才僅僅依靠努力還不行,還必須得到上天眷顧,也就是天賦,所謂天賦就是一個人的智商高於低,上帝是不公平的,有的人一來到這個世界就聰明絕頂,有的人來到這個世界卻遲鈍甚至是傻子,而牛頓、愛因斯坦、霍金就是前者,他們得到上天的眷顧,因為他們都非常聰明。
  • 在人類的歷史上,霍金能否比肩牛頓和愛因斯坦?
    不過稱霍金是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是絕對實至名歸的。其次想強調一下,物理學也有很多的領域,除去實驗和應用學科,就是理論物理的話,也有凝聚態理論,高能物理,引力和相對論,生物物理,統計物理等分支。不同分支的科學家之間的比較實際上不宜並舉。術業有專攻,也不應該因為研究的東西很困難,需要的數學極多就說這個人比那個人水平高多少,要重要多少。有時候這種評價是偏頗的。
  • 愛因斯坦是如何發現光線彎曲的?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原因在這裡
    (ROSKOSMOS俄羅斯太空局)沒有絕對運動這一概念是狹義相對論的核心:所有非加速觀察者都可以平等地宣稱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然而,如果電梯加速,情況就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電梯以9.8m/s2的加速度向上加速,電梯內的所有物體相對於電梯來說都會以同樣的加速度向下加速到地板上:9.8m/s2。
  • 愛因斯坦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他設想有一個人乘摩天樓的電梯自由降落,人不會感到自己在下降,因為這時電梯和人都依照重力加速度定律在下降,仿佛在電梯裡不存在地球引力。反之,如果電梯以不變的加速度上升,那麼人在電梯裡將覺得雙腳緊貼在地板上,好像站在地球表面一樣。這個等價原理是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它顯示了等速運動的一些基本原理可以應用到加速度運動中,把狹義相對論推廣到更為普通的情況。
  • 曾經困擾人們的數學難題:阿基裡斯到底能不能追上烏龜?
    阿基裡斯追烏龜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聽過,如果您沒聽過沒關係,我再簡單介紹下這個數學難題。其實就是講有一個人叫阿基裡斯,他是一個跑步冠軍,跑的特別快。然後有一天阿基裡斯和烏龜來了一場賽跑,如果是公平競爭,顯然烏龜不是阿基裡斯的對手,所以比賽是建立在一個不太公平的基礎之上。
  • 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時空觀,一個主張絕對一個主張相對,誰是對的?
    到了十六世紀,牛頓提出了絕對時空觀,進入20世紀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兩種不同的觀點都解釋了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如果現在問大多數人什麼是「時空」,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是時間和空間的集合體,這也意味著時間和空間是緊密聯繫的。
  • 夢見蛇追著我跑要咬我 夢見蛇追自己卻沒追上
    另一方面夢到蛇也有財運上升的象徵,而蛇逃走則有金錢上的損失。 打算出門的人夢見蛇追我但沒咬我,建議離開團遂、延誤時間慢回家。 準備考試的人夢見蛇追我但沒咬我,意味著無法如願錄取。 創業的人夢見蛇追我但沒咬我,代表虧損很多,重新整頓,宜守不宜進。 談婚論嫁的人夢見蛇追我但沒咬我,說明意見不和,信心動搖。
  • 科學家創造出第5狀態物質,無限接近絕對零度,甚至能凍結光線
    科學家創造出第5狀態物質,無限接近絕對零度,甚至能凍結光線在我們的宇宙中,物質的常見狀態有3種,第一種就是液態,就像是水,第二種就是固態,就像是巖石,第三種就是氣態。這三種狀態都可能在同一種物質上呈現,除此之外,還有第四種狀態就是火焰的離子態。
  • 玻爾和愛因斯坦的爭論:人能否認識事物的本質?
    和愛因斯坦同時代的一位物理學家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丹麥文: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曾經認為,物理理論只是自然界的現象描述;而愛因斯坦說,物理理論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質。俗話說,立場決定態度,觀察角度決定你看到了什麼。那麼,讓我們看一看,玻爾和愛因斯坦各自的立場在什麼地方。首先,談談什麼是本質。
  • 1911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對萬有引力及其對光線的影響的研究》
    愛因斯坦在柏林初期,仍然繼續研究他在1905年提出的相對論理論。當時,他的這項理論曾引起全世界的轟動,現在他則忙於撰寫一篇聲明,這篇聲明將使他的早期學說的範圍擴大,且更為普遍化。他高興於可以不必定期講課。當他在向他的同事或是比較優秀的研究生談話時,他可以講得十分精彩,因為這些人可以輕易理解他所說的話。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上)
    假設有位列車員在300km/h的高鐵上以5km/h速度朝車頭走去,火車上的人會覺得他的速度是5km/h,地面上的人會覺得是300+5=305km/h。也不認為地方時在物理上有任何意義,但這對愛因斯坦的啟發是非常大的。
  • 微引力透鏡是啥,愛因斯坦在引力透鏡上犯過的錯誤
    這兩句話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任何人都可能犯錯誤,無論他曾經多麼偉大過,小編這裡絕對沒有含沙射影的說某些人,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千年偉人愛因斯坦在引力透鏡上犯過的小錯誤。愛因斯坦曾經就說過我們永遠不可能觀察到這一神奇的現象,但現在,現實像一個冰冷的巴掌,我們確確實實的觀測到了,並且天文學家還在努力,希望觀察到更多此類現象,並從中了解到更多關於恆星與宇宙的知識。「微引力透鏡」的現象最先是由偉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並不是直接觀察到的。這個現象的原理正如字面意思所表述的那樣:引力發揮著透鏡的作用,操控物體發出的光線的軌跡。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絕對正確的嗎?
    了解科學的人都知道,科學是可以證偽的,目前這個思想被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這意味著,所有的科學理論,包括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是相對真理,都是可證偽的,都需要發展。限於篇幅,本文只與您討論相對論是否是絕對正確的?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絕對正確的嗎?
    了解科學的人都知道,科學是可以證偽的,目前這個思想被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這意味著,所有的科學理論,包括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是相對真理,都是可證偽的,都需要發展。限於篇幅,本文只與您討論相對論是否是絕對正確的?
  • 那些年,是他們 把愛因斯坦推上神壇
    光線被「掰彎」了愛因斯坦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了,光的運動也會受到引力的影響而發生彎曲故事或許先要從1915年11月25日說起。當時愛因斯坦剛剛發表了一篇只有3頁的論文,標誌著一個嶄新的理論建構完成。在新的理論,即廣義相對論中,他重新審視了重力的作用。
  • 在沒有計算機的上世紀初,愛因斯坦因何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對物理學獨有的直覺和執著很多人都聽說過愛因斯坦在中學,大概16歲的時候就思考過光的一些本源,甚至異想天開——能否追上一束光?假如自己追上光看它是什麼樣的呢?還是光的模樣嗎?給出的答案就是自己是不可能追上光的,即便追上了它,它依舊還是光的樣子。真空中的光速永恆不變,速度的大小並不依賴於參考系,一束光相對於另一束光的速度仍然是光速,這就是狹義相對論。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上)
    後來,他決然放棄德國國籍,成為無國籍人。在義大利的時期,年僅16歲的他撰寫了有生以來第一篇理論物理論文,標題為《磁場裡以太的狀態的研究》。1919年11月10日《紐約時報》刊登對於光線被彎曲的新觀察,並且表示這是愛因斯坦理論的大勝利應馬克斯·普朗克和瓦爾特·能斯特的邀請,愛因斯坦於1914年回到德國擔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