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升空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草原「天眼」
這是7月19日在明安圖觀測基地拍攝的星空。 7月18日晚至19日凌晨,在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境內的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尼歐懷茲彗星划過天際。在明安圖觀測基地內,排列著100面白色的拋物面天線。這個龐大的天線陣列便是草原「天眼」——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過去護衛國家尊嚴,現在守衛父母家鄉
張恆扶正防洪哨所門前的國旗(7月16日攝)。 今年27歲的張恆是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新洲人。2011年,張恆應徵入伍,後被抽調到天安門國旗護衛隊。 退伍後,考慮到父親身患殘疾,母親身體也不好,張恆選擇回鄉務農,照料父母。受今年洪水影響,張恆承包的60畝地受損嚴重。他並沒有因此消沉,積極同父親一起投身到防汛抗洪戰鬥中。 在這場「保衛戰」中,張恆始終保持軍人本色,鬥志昂揚。「過去在國旗護衛隊,我護衛的是國家的榮譽和尊嚴;現在我守衛的是父母和家鄉。」曬得黝黑的張恆笑著說。 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加固河堤保安全
7月18日,在位於安徽省和縣黃壩村的石跋河堤壩上,武警安徽總隊馬鞍山支隊的戰士在搬運沙袋。 受連日強降雨影響,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境內的長江支流石跋河水位持續上升。7月18日,石跋河水位達到11.24米,超警戒水位1.74米,位於烏江鎮黃壩村的石跋河堤壩出現兩處漫堤險情。武警安徽總隊馬鞍山支隊緊急出動兵力,調用工程機械設備和兩艘輪船,搶築子埂,加固堤壩,保障河堤安全。 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當人民需要的時候
7月17日,武警江西總隊贛州支隊官兵在九江彭澤縣芙蓉墩圩堤搬運沙袋。 7月以來,江西多地連降暴雨,九江、上饒、南昌等地遭受嚴重洪澇災害。農田被毀、道路被淹,漫堤、滲透、管湧等險情不斷…… 危急關頭,武警江西總隊聞「汛」而動,迅速組織官兵全力投入抗洪搶險戰鬥。 新華社發(洪水平 攝)
夜戰大堤
在江西省鄱陽縣昌江圩堤,武警江西總隊機動支隊的官兵在轉運沙袋(7月17日攝)。 7月17日晚,武警江西總隊機動支隊100多名官兵挑燈夜戰,堅守昌江圩堤一線。連日來,江西省鄱陽縣昌江水位緩退,為減小圩堤向內壓力,防止子堤倒向江水一側,武警官兵對昌江圩堤子堤進行削減,以便穩固大堤。 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千裡馳援 老兵「歸隊」
退伍老兵在江西鄱陽縣昌江圩堤上(7月18日攝)。 7月12日,山西省孝義市的退伍老兵原鵬帥得知江西鄱陽縣發生嚴重洪澇災害。「作為退伍老兵,我應該做點什麼!」原鵬帥第一時間聯繫戰友,組成由10名退伍老兵參加的抗洪志願隊。 從山西到江西,1300多公裡,退伍老兵志願隊自駕馳援江西鄱陽抗洪一線。經當地誌願者介紹,他們駐紮在受災群眾較多的鄱陽縣三廟前一中安置點,幫助清運垃圾、防疫消毒、照顧老人與孩子。 到達鄱陽縣的第二天,原鵬帥就與武警江西總隊機動支隊取得聯繫。經批准後,退伍老兵們加入了在昌江圩堤抗洪搶險的隊伍。 巡堤查險、裝運沙袋、加固堤防,老兵們的衣服被汗水和泥水浸透,又被烈日和體溫烘乾。面前是洶湧的洪水,身後是老鄉的家園,10名老兵一直堅守在昌江圩堤上。 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抗洪一線「父子兵」
7月18日,陳申桃(右)和兒子在新港鎮東升堤上查看水情。 「洪水不退,我不離堤。」22年前,面對特大洪水,陳申桃鄭重許下諾言。 今年62歲的陳申桃原是江西省九江市新港鎮江磯村黨支部書記。1998年,九江市新港鎮江磯村遭遇特大洪水,陳申桃和鄉親們在抗洪一線奮鬥了3個多月。由於抗洪表現突出,陳申桃榮獲「98全國抗洪英模」「江西省抗洪搶險功臣」等多項榮譽。那年,他的兒子只有14歲。 今年7月,九江市新港鎮受到洪水的侵蝕,雖然陳申桃早已退休,但是看到自己的家鄉遭遇不幸,他決定和在當地政府部門工作的兒子陳健一起,義務加入到抗洪搶險的隊伍中去。目前,父子倆主要負責在東升堤上值守以及協助鎮裡幹部處理險情。 巡堤查險,加固堤壩、處理管湧……炎熱的高溫天氣,面對一起戰鬥的年輕幹部和部隊官兵,陳申桃一點也不甘落後,帶著兒子哪有險情就奔哪去。由於圩堤邊上環境潮溼,蚊蟲繁多,多日下來,陳申桃的雙手被叮得通紅。但是看到兒子像極了自己當年的模樣,陳申桃倍感欣慰。 「22年前,我父親一直在堤上抗洪,等他回來的那天,我幾乎都認不出他了。現在,我能和父親一起並肩戰鬥,這是一件幸福的事。」陳健說。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攝
汛期「孤島」守護者
7月22日,梅玉勝向經過他們駐點的參加防汛抗洪的戰士敬禮。 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棉船鎮是長江中下遊一個大衝積洲,四面環水。今年7月以來,長江水位持續上漲,棉船鎮防汛形勢十分嚴峻。棉船派出所的民警們擔負著維護全島防汛渡口交通秩序、危險區域人員轉移的重任,今年42歲的梅玉勝就是其中一員。 每天早上6點半開始,他就和同事到渡口執勤,全力保障車輛和人員有序上下船,之後協助鎮上工作人員幫助居民撤離到安全區域。此外,他們還要在長江大堤上開展24小時輪班巡邏排查,預防突發情況。連日來,民警們幾乎是連軸轉。「每天基本只能休息三、四個小時,辛苦是辛苦!」梅玉勝說。 島上還未撤離的居民看到梅玉勝和同事們非常辛苦,經常會包包子、煮茶葉蛋送來給他們吃。看到這些島上的居民,梅玉勝感到特別有力量。「我在島上已經工作4年多了,這裡的居民就是我的親人,守護他們是我的責任。」梅玉勝說。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封堵管湧戰險情
7月19日,在澧南鎮邢家河渡口堤段,挖機在封堵管湧(無人機照片)。 當日,湖南澧縣澧南鎮邢家河渡口堤段發現多個管湧群,當地防汛指揮部迅速調動挖機、鏟車及搶險人員,採取土方圍堰、砂石壓浸的方式進行封堵。 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黃河上遊多個水庫加大下洩流量確保安全度汛
7月21日,劉家峽水庫正在洩洪。 受降雨影響,黃河蘭州以上來水持續增加,黃河蘭州水文站7月20日20時42分流量達到3000立方米每秒,出現黃河2020年第2號洪水。黃河水利委員會啟動水旱災害防禦IV級應急響應。21日8時,黃河蘭州水文站洪峰流量達到3320立方米每秒,超過警戒水位。 根據預報,未來水勢仍將繼續上漲,黃河上遊劉家峽、龍羊峽、鹽鍋峽等水庫水位均已逼近汛限水位。 為確保安全度汛,劉家峽水庫、龍羊峽水庫、鹽鍋峽水庫等多個水庫按照黃河防總調度要求,加大下洩流量。甘肅省水利廳已再次向沿黃甘南、臨夏、蘭州、白銀4市州及相關水庫發出緊急通知,密切關注天氣形勢和雨水情變化,全面加強水庫防汛設施檢查、河道巡查防守、涉水安全管理等工作,全力做好黃河防汛。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父子艄公鄉情濃
7月16日,韓文新(左二)攙扶一名老人上船渡江。 陝西省漢中市洋縣黃金峽鎮的廟上渡口是個百年古渡口。為了鄉親們出行方便,71歲的艄公韓文新在這裡已經堅守60年,並把接力棒移交給二兒子韓寶成。 漢江北岸的黃金峽鎮楊莊、韓莊兩個村,距離南岸的鎮政府6公裡,因江面寬闊,多年來群眾均靠渡船過江,否則要繞行很遠。少年時就與爺爺、父親一起在漢江上撐船擺渡的韓文新,為江北兩村鄉親們的出行搭起溝通的橋梁。 在父輩的悉心教導下,韓文新17歲成為廟上渡口的「駕長」,根據不同季節的水情總結摸索出多條航線。村民們有急事,他隨叫隨到,風雨無阻。「有錢過河,無錢也過河」是韓家的祖訓。韓文新堅持為當地群眾提供安全廉價的渡江服務,碰上家庭困難的分文不收。 這些年的除夕,韓文新都會一整天在渡口忙碌,迎來送往,堅守到深夜。「要是有人因為過不了河,回不了家,我呆在家心也不安。鄉親們需要我,我感覺比什麼都值!」 2018年,韓文新在擺渡時不慎扭傷了腳。為了不耽誤鄉親們出行,韓文新硬是把在南方打工的兒子韓寶成叫了回來,成為韓家新一代撐船人。 目前,韓文新、韓寶成父子倆交替值班,堅守在渡口。由於農村人口的減少,現在渡口的每天收入最多不超過百元,最少時一分也沒有。韓寶成說,擺渡的收入比起外出打工的收入要少很多,但這份鄉情難以割捨,實在不願看到在自己這一代時,鄉親們過江沒有了船。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湖北首例新冠肺炎終末期肺移植患者出院
7月21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護人員與崔先生及其家人等一起合影。 當日,因新冠肺炎導致肺部不可逆纖維化、湖北首例新冠肺炎終末期肺移植患者崔先生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出院。據悉,崔先生是目前全球已開展的10例因新冠肺炎接受肺移植手術後,首位達到出院標準的患者。 今年65歲的崔先生,1月23日出現發熱症狀,2月7日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後入院,隨後接受了ECMO(人工膜肺)治療,3月18日被轉運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4月20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接受雙肺移植手術。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烏魯木齊對重點區域進行全面消毒消殺
7月20日,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城管局清運隊的工作車輛在市區光明路進行消殺作業。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城管局自7月17日起,對天山區的主次幹道76條及235條巷道進行集中消殺。目前,烏魯木齊市對重點區域進行全面消毒消殺。 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高鐵、動車「體檢」保暑運
在南寧動車所檢修庫,地勤機械師用檢漏劑對受電弓升弓氣囊進行檢查(7月17日攝)。 暑運期間,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南寧車輛段的工作人員加大對高鐵、動車的檢修保養力度,確保車輛運行安全。 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 攝
廣州南沙港鐵路跨西江特大斜拉橋完成斜拉索吊裝
7月22日,廣州南沙港鐵路跨西江特大斜拉橋在進行最後一組斜拉索吊裝。 當日,中鐵十一局承建的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重點工程——廣州南沙港鐵路跨西江特大斜拉橋完成最後一組斜拉索吊裝,大橋預計在7月底合龍。該橋位於廣東佛山市和江門市交界處,全長1117.5米。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益智度暑期
7月19日,小朋友們和家長在南京博物院參觀。 暑假期間,小朋友們通過多種方式學習知識、強健體魄,豐富暑期生活。 新華社發(蘇陽 攝)
「久河卓舞」
尼瑪老人的弟子們正在表演「久河卓舞」(7月1日攝)。 西藏山南市瓊結縣的久河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久河卓舞」的發源地。作為流傳於山南一帶民間祈求吉祥的舞蹈藝術,「久河卓舞」被稱為西藏的「腰鼓舞」,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久河卓舞」是藏族傳統舞蹈文化中比較特殊的一門藝術,也是現存世界各民族傳統舞蹈文化中最為古老的形式之一。 久河村二組村民尼瑪是這個獨特舞蹈的代表性項目傳承人。9歲開始學舞,從事「久河卓舞」表演60餘年,帶領「久河卓舞」登上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的殿堂。 經過幾十年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尼瑪老人在「久河卓舞」表演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表演過程中,他擔當起「卓本」(領舞者)的角色,控制著整個舞蹈動作和節奏。如今在久河村,尼瑪老人已先後培養了80餘名學生,並組建了卓舞隊,隊裡的年輕隊員們經常到區內外表演,見識到了更大的舞臺,卓舞表演也成為久河村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 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草海「高原明珠」
鳥兒在草海上空飛翔(無人機全景照片,6月9日攝)。 位於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境內的草海,是地球同緯度地區為數不多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也是黑頸鶴等珍稀鳥類越冬的主要棲息地之一,素有「高原明珠」之稱。 近年來,草海在經歷「城進湖退、水體汙染」之痛後,經過「退城還湖、退村還湖、退耕還湖、治汙淨湖、造林涵湖」等綜合治理,生態系統得到逐步修復和改善,展現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鳥更歡、民更富的美好圖景。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