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敗光速?

2020-08-26 看松讀畫軒

光速極快,每秒30萬公裡的速度,成了宇宙中物質和信息傳輸的速度極限。古代智人在廣闊的大陸上無法有效地互相聯繫僅僅是因為他們缺乏現代化的工具。一旦火車、電報、飛機、輪船等登上了歷史舞臺,全球的不同文明就註定緊密地聯繫了起來。

今後,太空移民遇到的問題則更為嚴重,不同星球移民之間的溝壑是基本物理理論造成的,因為光速無法滿足我們星際旅行的需要,而超光速的飛船和通訊手段都違背了狹義相對論

一、無法逾越的光速

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旅行速度,即光速不能逾越。這對普通人來說是有點反直覺。在我們的日常體驗中,速度是可以疊加的。例如,小李坐在以v=200km/h速度高速行駛的火車上,然後在車廂裡順著火車前行的方向投擲棒球。對火車上的小李而言,他投出的棒球速度是u=100km/h。對窗外的觀測者小張而言,這個棒球的速度就是火車速度加上棒球相對於火車的速度,達到v+u=300km/h。

在這個棒球實驗中,我們通過疊加得到棒球相對於地面的速度(v+u)。這種做法被稱作伽利略變換(Galilean transformation)。在伽利略變換中,空間的量度是絕對的,與參考系無關;時間的量度也是絕對的,與參考系無關。這就是牛頓的絕對時空觀。

那麼如果小李在行駛的火車上,打開手電筒,發出的光束相對於地面的速度難道不會超過光速嗎?

19世紀末,實驗物理學家阿爾伯特·麥可遜(Albert Abrahan Michelson)愛德華·莫雷(Edward Morley)發現伽利略變換竟然對於光的傳播不成立。不論在哪個參考系測量光速,都得到一個恆定的值,約是30萬公裡/秒。換句話說,如果你在火車上打開手電,無論對於火車上的乘客,還是對於車外地面上的觀測者,手電射出的光都以相同的速度傳播。

1905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其狹義相對論中提出,一切物理規律都應建立在兩個基礎上: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

相對論認為,物體的運動方程在不同參考系間的轉換應該使用洛倫茲變換(Lorentz transformation)而不是伽利略變換。但在物體低速(遠小於光速)運動時,伽利略變換是洛倫茲變換的很好的近似。洛倫茲變換最初是用來調和19世紀建立起來的經典電動力學與牛頓力學之間的矛盾,後來成為狹義相對論的基本方程。

狹義相對論還顯示,當棒球的速度接近光速時,它的慣性也趨於無窮大。無論你有多大的力量,只能以接近光速拋出棒球,而永遠無法抵達光速。在大型粒子加速器中,基本粒子被加速到非常接近光速的程度,狹義相對論的預言已經被物理實驗充分檢驗。

然而,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李然博士認為,理論上在特定條件下,超光速旅行或許仍有希望。

二、改變空間距離打敗光速

光速極限為人類設置了物質(能量)、信息傳遞和太空旅行的嚴重障礙。是否有辦法打破它,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少奇思妙想。

根據廣義相對論,物質的存在會使得空間彎曲,並存在引力透鏡效應。如果我們在遠處的恆星和觀察者之間放上另一個恆星(相當於透鏡天體),這個恆星造成的空間彎曲就會使得背景恆星發出的光線的傳播線路發生扭曲。在某些時候,恆星發出的光可能分成幾路到達地球。地球上的觀測者就會在天空的不同位置都看到同一顆恆星的像。

由於路徑的不同,每束光線經過的路程也不同。如果遙遠恆星死亡,產生超新星爆發,地球上的觀測者就會看到超新星在天空中若干個不同位置先後點亮,說明地球到恆星的距離隨空間的彎曲而有所改變。

科學家認為,如果要造出空間中的捷徑,我們需要劇烈改變空間的幾何。例如,造出一個科幻電影中講到的時空蟲洞(wormhole),即愛因斯坦-羅森橋(Einstein-Rosen bridge)。在數學上,蟲洞是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的特解,它可以從高維度空間連接我們所在空間相距遙遠的兩處,即空間兩點捷徑。

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指出,在量子泡沫中,蟲洞可能不斷聯通,又不斷地消逝。極度發達的文明,也許有辦法從量子泡沫中挑出合適的蟲洞,將其擴展成一個供旅行者穿越的隧道。

天文學家卡而·薩根(Carl Edward Sagan)撰寫的《超時空接觸》科普書中這樣描寫超時空的穿越。他設計了被黑洞劇烈扭曲的時空中產生的蟲洞隧道,女主角被傳送到了26.5光年距離外的織女星,1小時後她出現在織女星旁的空間裡。這個傳遞速度在空間上顯然已經超越了光速。

三、操控空間膨脹打敗光速

另一種超時空旅行方案涉及操控空間的膨脹,例如《三體》中提到的曲率驅動引擎。大家知道,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銀河系,這是因為宇宙空間在膨脹。距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退行的速度就越快。由於這種膨脹完全是空間變化,所以不受光速的約束。只要星系距離我們足夠遠,它的退行速度完全可以超過光速。

假如我們可以操控時空,讓它不均勻地膨脹,也許就有可能使得飛船超過光速前行。1994年,墨西哥物理學家阿庫別瑞(Miguel Alcubierre)提出了曲率驅動引擎的理論,通過對時空本身的改造來驅動飛船。

他指出,可以構造一個時空氣泡,使得前進方向上的時空壓縮,而反方向的時空膨脹,時空曲率產生了巨大的向前引力,從而達到曲率引擎的效果。

這個時空氣泡有點像是在時空中划動的小船,只是它並非撥動水面,而是撥動了時空。一旦氣泡建造完成,飛船隻需要待在氣泡中就可以隨著氣泡一同運動了。氣泡通過彎曲前後的時空,達到超光速向前飛行。

然而,建造時空氣泡需要大量的負引力奇異物質。比利時科學家布盧克(Chris Van Den Broeck)計算顯示,建造一個時空氣泡,至少需要多於太陽質量的奇異物質。這顯然遠遠地超出了人類目前的能力。

四、結束語

需要指出的是,為了打破光速不可超越的限制,上述通過蟲洞改變空間距離,以及通過曲率驅動引擎操控時空膨脹的想法,目前僅僅是科學家理論探索的初級階段,甚至只是一些大膽的猜想,並且在可見的未來還無法實現。

然而,這些似乎並沒有違背現有的科學原理。我們需要保持好奇心,夢想還是要有的。

【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光速究竟多少?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光速究竟多少?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光速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最基本常數,也是物體運動的速度上限,那麼科學家是如何來測量光速的呢? 實際上,科學家不測量光速(這裡總是指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而是科學家知道光的速度是多少。
  • 為什麼光速是30萬千米/秒,如何定義光速?
    眾所周知,光速是指光波或電磁波在真空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目前所發現的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一般來講,光速是30萬公裡/秒,按照定義值,光速是299792458m/s,光速的計算值為(299792500±100)米/秒。30萬公裡/秒這個數值並非測量值,而是定義值。要懂得兩者的區別!自從137億年前的那一聲巨響,宇宙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爆炸而成。自宇宙形成以來,光速就在那裡,不快不慢。
  • 光是如何達到光速的?動力是從哪來的?
    光是如何達到光速的?動力是從哪來的?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如果要問宇宙中有什麼是絕對的?那麼在眾多的答案當中,「光速在真空的傳播速度是物質、信息、能量的最快傳播速度」很可能是最佳的答案。那麼問題來了,光速為什麼是物質、信息、能量傳遞的最快速度?光的動力來自於哪裡?為什麼光可以直接達到光速呢?
  • 如何超越光速?|No.227
    大家總說光速不可超越那是因為人類的能力是有極限的今天我們就不做人啦JOJO帶你超越光速!見識一下超光速的世界Q1為什麼不同種類的物質蒸發速度不一樣?by 一個懶惰的人答:因為不同物質在相同條件下的飽和蒸氣壓不一樣。
  • 光是如何達到光速的?誰給它的動力?
    那麼在眾多的答案當中,「光速在真空的傳播速度是物質、信息、能量的最快傳播速度」很可能是最佳的答案。那麼問題來了,光速為什麼是物質、信息、能量傳遞的最快速度?光的動力來自於哪裡?為什麼光可以直接達到光速呢?
  • 《三體》這部作品裡面,水滴是怎麼被打敗的?
    「水滴怎麼被打敗的?」有熱心者曾經測算過,三體人放出水滴,以比三體艦隊10%光速更快的速度來到地球,但在「三體3」中水滴破壞引力波發射器時的速度為25000千米/秒,即8%的光速,根據動能公式算出水滴撞擊地球艦隊時的動能,約相當於地球三年內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的總和,不可掉以輕心!在水滴攻擊「萬有引力號」時,地球人駕馭「藍色空間號」逮準良機進入了四維空間。
  • 光速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但由於光速傳播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以至於光在兩英裡內傳播所需要的時間遠遠小於人的反應時間,所以這種方法根本行不通。但伽利略的實驗揭開了人類歷史上對光速進行研究的序幕。最初在科學界,各個物理學泰鬥們對於光到底有沒有速度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克卜勒和笛卡爾都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是在瞬時進行的。
  • 認為光速最快?已知的三種現象完虐光速,如何解釋?
    1905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在我們宇宙中任何粒子都有一個極限速度,這個速度正好等於真空中的光速。任何沒有質量的粒子(光子、膠子)它們生下來就以光速運動,而任何有質量的粒子它們的運動速度只能無限的接近光速,不能達到更不能超越光速。
  • 我們究竟該如何測量光速?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提問:科學家們是如何測量光速的?回答:那麼,科學家究竟是如何測量光速的呢?科學家們並沒有。嚴格意義上來說,並沒有真正去測量光速,(通常指真空中光的速度)我們卻準確地知道光速是多少。其速度為:c=299792458ms1。這個數據百分百準確,並且沒有任何測量錯誤。但是,Jack說的到底是怎樣得出的一個數據?
  • 如何肉眼測光速?
    也就是光速——299792458米每秒。 雖然羅默測量的結果比實際光速低了26%,但這個數字在當時也已經大得突破了人們的想像。 菲索先後重複了28次實驗,最終測得光速約為每秒3億1500萬米,與實際光速僅差5%。
  • 光速不變理論是如何被推導出來的?愛因斯坦說的都是對的嗎
    光速,可以說是人類目前最想達到的一種速度了,按照理論來說,如果人類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光速,那麼我們就可以去往宇宙中任何一個我們想去的地方,屆時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文明層次,都將邁入一個嶄新的臺階。而在科學界,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光速不變」理論,這個理論是由愛因斯坦所提出的,那麼,他究竟是如何推導出來這個理論的呢?先讓我們看一下「光速不變」理論的概念,簡單來說,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創立出來的,即沒有物體可以超越光速存在。
  • 光速是如何測量的——科學家的奇思妙想讓人驚嘆!
    光速是如何測量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愛因斯坦認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不能達到或超過光速。那麼光速是如何測量的呢?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們都對光速的測量充滿了好奇,它們通過自己的奇思妙想一步步的把光速測量的越來越精確。讓我們按時間順序,逐一介紹不同時期的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光速的吧。伽利略第一個想要測量光速的人是大神伽利略,可惜因為受到當時技術的限制,他沒有成功。
  • 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光速是恆定的,並且是不可超越的,但在宇宙間能夠達到光速的不僅僅只有光,還有引力、磁場和電場,同樣它們也能以光速進行傳播。按照牛頓的經典力學來說,引力是瞬間作用的,不過愛因斯坦卻認為引力波與光速一致,而後來終於有科學家們證實了引力波的速度,與光速達到了一致。
  •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如何克服光速並穿越世界的?
    特別是關於他們將如何「體驗」時間的問題。雖然大多數人認為時間是恆定的,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證明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物體會相對於它周圍的環境移動得很快。一個人在穿越太空的速度越快,那麼他對時間的感知就會變化得越多。這種現象被稱為時間膨脹。
  • 如何使用微波爐測量光速?
    微波爐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電器,而光速(指真空中的光速)是物理中最為重要的常數之一。
  • 早期物理學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早期關於光傳播的觀點測量光速的嘗試對狹義相對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事實上,光速是狹義相對論的核心。關於光速的最早記錄是在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中,他引用了恩培多克勒斯的話,太陽的光到達地球需要一段時間,但亞里斯多德顯然不同意,甚至笛卡爾也認為光是瞬間傳播的。
  • 光速這麼快,它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
    光速這麼快,它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眾所周知,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299,792,458米/秒(約等於3×10^8m/s),但你知道這個速度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嗎?最開始,包括亞里斯多德在內的科學家們認為光速是無限大的,直到丹麥的天文學家羅默發現了光是以有限的速度傳播,光速的測量才有了真正意義的開始。在太陽系中,行星都是圍繞太陽運動的,木星有一些衛星,例如木衛一,它就是環繞木星運動的。
  • 如果人類能夠實現光速飛行,飛船如何躲避宇宙中的障礙物?
    如果人類能夠實現光速飛行,飛船如何躲避宇宙中的障礙物?,就連光速都要走10萬年,所以我們現在的速度根本就分不出銀河系,那麼未來人類可能會實現光速飛行,如果人類能夠實現光速飛行,那麼飛船如何躲避宇宙中的障礙物呢?
  • 如何理解光速不變?從兩個著名實驗來理解!
    面對各種變化萬千的世界,我們應該如何認識並梳理這一雜亂無章的世界呢?在經典力學時期,在天文觀測方面,人們就面對著兩個完全矛盾的實驗。它們是雙星實驗和麥可遜-莫雷實驗。於是,人們由麥可遜-莫雷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光速僅與光源相關,而與空間無關。於是,就像本文的開始提到的那個神秘裝置一樣,光速也呈現出了矛盾的現象。在雙星實驗中,光速與空間相關,與光源無關;在麥可遜-莫雷實驗中,則是光速與光源相關,與空間無關。同樣的宇宙,同樣的光線,為什麼會呈現出如此截然不同的現象呢?對此,有兩種不同的認識方法。
  • 光速的本質是什麼,光速為什麼不變?
    導讀:光速的本質是什麼?光速為什麼是光速?光速為什麼是不變的?光速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