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死個人了。
《開講啦》有一期請到聶衛平和粉絲交流,嘉賓中既有美女棋手宋容慧,也有國足代表于大寶。于大寶代表國足提問時,現場頗有火藥味,大寶問聶老,你為什麼對國足有意見?聶老平時愛評球,也是眾所周知,面對年輕人咄咄逼人的提問,聶老再次提到踢球要多學圍棋,具備大局觀的問題,並且提到國足老前輩曾虛心向自己求教。
于大寶反問,學了,果真能贏嗎?聶老問他會不會下圍棋,大寶答,不會。大局觀這個問題,會圍棋的尚且不一定懂,何況不會乎?從球員的角度看,足球也是有自己專業化系統的,別的學問怎麼能指導足球?圍棋牛,為何不去指導巴薩和梅西,偏偏對國足牛逼哄哄?
聶老一來是個球迷,為國足捉急,二來說話就是這個風格,至於說話風格,宋容慧的提問更直接,憑什麼聶老對男棋手那麼嚴厲,動輒說什麼根本不會下棋(聶老估計因為這個惹人不少)?對女棋手總是太溫柔?聶老回答,女棋手比較脆弱,一說她們就哭了。
說到底,憐香惜玉。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能做到本色的人不多。
那麼,聶老即使教會國足下圍棋,國足就能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嗎?當然我相信聶老沒把握,否則國家棋院就可以自己組隊挑戰世界盃嘛,大局觀是個理念,純粹是一個抽象無形的東西。當你學會取捨時,便擁有了大局觀。
圍棋和足球的聯繫到底在哪?為什麼下得了棋未必踢得了球?
首先二者規則類似,足球以進球數論輸贏,圍棋以目數定輸贏,無論半目還是百目,無論勝一球還是十球,都不影響比賽結果。因此,兩種比賽都是環環相扣的,通盤前因後果。
圍棋裡有個得勢與得地的概念,實地就好比進球,但一盤棋並非實地越多越好,棋手還需要時刻判斷是否應該舍地取勢,這就好比上半場淨勝三球,同時需要保證下半場還能保持良好態勢。兩者是同時要保證的,那麼就看你有沒有那個水平了。反過來,失球也不可怕,如果失球換來得勢,勝負還有的爭。
實地和勢的綜合,才能得出勝率這種東西,它衡量雙方目前的運行狀況是否健康。如果足球比賽也有勝率,勝率一邊倒,結果還會有懸念嗎?
圍棋比賽中,半局勝,全局輸者比比皆是,但圍棋規則是最後點目,前面贏多少都不算。如果放到足球比賽中,很多弱隊並非不能進球,而是無法保持實地和勢的連貫性,一個人亂下圍棋,他不可能贏,高手如果中間思路紊亂也可能出勺子,瞬間崩潰,何況11個人踢一場比賽?
眾所周知,系統越複雜,越脆弱,11個人的遊戲肯定比1個人的複雜,不可控因素更多,如果說大局觀,我們感覺自己每個人都是螺絲釘,賣體力的,致力於贏,輸出卡路裡,僅此而已。就好像棋盤上的棋子,也不知道自己能存在多久,搞不好就被提掉了。
如此就是小農思想,一定沒有大局觀。
因此,聶老和年輕球員說圍棋,場面肯定有些牛頭對馬嘴,不知所云。大寶同學也將場面差點導向,你為什麼老對我們有意見,這樣的質疑。其實,只要你輸球,球迷就有資格對你們有意見,誰讓你們拿高工資,代表國家踢球?
如果國足球員們真都學下圍棋,也許最大好處,是讓他們一次性輸個夠,可不輸夠怎麼贏?因為,圍棋深不可測。就國足的狀態來說,首要問題是踢不美,不穩,就像圍棋進程中大腦短路,次序混淆,上當中計,不會合理規劃和分配體能,就是缺少大局觀,具備大局觀的表現一定是從容,善於拿捏和控場,利用各種環境的,先不論輸贏,一定踢得好看(走自己就是幫別人,高手善於讓別人幫自己,這是圍棋中經常展現的)。
罵仗輸贏沒關係,聽者心裡有數,希望對外比賽中,國足贏,圍棋也能贏,我說的是比賽,不是嘴炮,比嘴炮,我何不聽相聲去?
我要是聶老,以後會對男同胞說話好一點。好比我們球員,面子和臉,總要保留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