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探討海洋雙殼類動物在海底分布差異性

2020-12-06 科學網

生物學家發現的各種深海生物

發現深海生物的海底峽谷位置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國家進化綜合中心的生物學家發現在北美洲太平洋加州海岸蒙特利海底峽谷1000米深處存在微小的生命體,它們將自己隱藏在海底沉積物中,並將附屬肢體伸出以獵取食物為生。這些小生物的生命周期依靠海洋生物屍體的碎屑或者「雪」為生,這些「雪」便是海洋表面死亡的浮遊生物、排洩物、菌體等像雪花那樣從水體表面遷移沉降至海底,其也被科學家稱為「海洋雪」。

 

圖中顯示了這片海域中的深海「常駐居民」,樣本來自約7釐米直徑、5釐米厚度的海洋底泥。海洋生物學家驚訝地發現在微小環境中存在的生物多樣性,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態位,僅隔數米便能感受到生物群落的強烈變化。海洋表面沉降至海底的「海洋雪」,大部分是海洋生物的排洩物以及浮遊生物死亡後的沉降,這些物質沉降在海底並不會均勻地分布累積。在蒙特利海底峽谷,底部坡度的變化使得沉積物的分布發生改變,甚至在有些較平的海底區域,沉積物的分布積累也是各不相同的。

 

「海洋雪」沉降過程涉及到表層海水的流動、浮遊生物數量的增長以及沉降、漂移的運動情況。幼小的雙殼類動物和蠕蟲生活於存在足夠「海洋雪」的沉降位置,以滿足自身的生長需要,當它們死亡後,剩下的物質便匯入「海洋雪」中,一起沉降漂流,美國國家進化綜合中心的生物學家克雷格·克萊恩(Craig McClain)最近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研究海洋雙殼類動物在海底分布的差異性。

 

該論文通過比較各種模式下海底生物樣本數據與計算機模擬結果,克萊恩的研究小組發現儘管這些能隨洋流飄離的生物能散布至離自己棲息地750公裡之外的地方,但海底生物群落的複雜性還是顯著地依賴於食物的供給能力,在表面浮遊生物沉降較多的區域,分布著更豐富的海底生物群落。某一特定區域海底生物群落似乎以平均量的「海洋雪」為自己提供食物來源,即便它們隨著洋流飄離了數百公裡遠,其所消耗的「海洋雪」積累量也不會超過一勺子的量。(來源:騰訊科技 Everett)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生物學家發現海底深處多種未知神秘生物
    這些小生物的生命周期依靠海洋生物屍體的碎屑或者「雪」為生,這些「雪」便是海洋表面死亡的浮遊生物、排洩物、菌體等像雪花那樣從水體表面遷移沉降至海底,其也被科學家稱為「海洋雪」。海洋表面沉降至海底的「海洋雪」,大部分由海洋生物的排洩物以及浮遊生物死亡後的沉降,這些物質沉降在海底並不會均勻地分布累積。在蒙特利海底峽谷,底部坡度的變化使得沉積物的分布發生改變,甚至在有些較平的海底區域,沉積物的分布積累也是各不相同的。
  •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專著還分析了現代環境中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南海和菲律賓海的放射蟲生物地理特徵,結合北太平洋環流系統及西邊界流的發育特徵,探討海洋動力環境對不同緯度帶邊緣海生態環境的影響,闡述各邊緣海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特徵及其相互關聯;建立了白令海上新世以來的生物地層與年代框架,討論了該海區的古海洋環境演變過程與特徵事件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
  • 世界海洋日|塑料海?去年中國海洋垃圾超七成為塑料
    研究顯示,這些塑料在海洋中被打碎、分解,會變成直徑不超過5毫米的顆粒,再通過食物鏈、水等各種方式,再次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中。中國海洋垃圾數據:海灘區域最多作為擁有較長海岸線的國家,中國的海洋環境也正受到海洋垃圾,特別是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威脅。
  • 世界海洋礦產大會在海南三亞開幕 探討海底礦藏可持續開發
    杜莉 攝中新網三亞9月23日電 (記者 王曉斌)第四十八屆世界海洋礦產大會23日在海南三亞開幕,來自中、美、英、德等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名專家學者將在五天的會期中,針對環境,規程和技術等方面內容,就如何可持續開發海底礦產資源展開討論。海洋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直是國際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 海底垃圾引發海葵爆發改變海洋底棲生態系統
    因此,垃圾汙染對海洋環境和生物具有重要影響。而大部分的漂浮垃圾最終都會沉積於海底,使得海底成為海洋垃圾的巨大存儲庫。受觀測手段、成本、研究方法等條件限制,對於海底垃圾的大規模調查往往難以進行,海底垃圾與底棲生物的相互作用過程更是難以觀測。因此,海底垃圾對底棲生態系統的作用機製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 海洋所製成首套真實海底VR展示研究系統
    57餘萬張實測照片和海底地形地貌等資料,於近日製作完成了一套海底VR展示研究系統,用於精細海洋調查研究。所繪製的海底地形面積約254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一個冷泉噴口和大量貽貝和鎧甲蝦的生長和分布情況,以及科學家布放的深海著陸器、海底原位生物培養裝置和誘捕裝置等。  海洋所高級工程師欒振東介紹,這個區域的水深約1120米至1240米。當時,無人潛水器下潛是國內首次利用了搭載的近海底地球物理探測系統、三維雷射影像系統與國產長基線定位系統配合作業,因此每張照片都有精確的水深和位置信息。
  • 1500萬噸微塑料汙染海底:保護海洋生態,挽救海洋動物
    塑料垃圾充斥我們的日常生活,即使在遠離塵囂的海洋深處也未倖免。根據澳大利亞國家科學機構的最新報告,估計約有1500萬噸的微塑料已落入深海,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量的兩倍之多。研究人員在距澳大利亞海岸線數百公裡的位置採集了海底沉積物,計算出微塑料在全球海洋沉積物中的分布可能遠高於預期。研究結果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雜誌。
  • 海洋底棲動物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近期,《科學進展》期刊發表題為《大型動物增加了沿海沉積物的甲烷通量》的文章指出,沿海沉積物中的多毛類和雙殼類動物生產了大量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是被忽視的海洋中的溫室氣體來源。
  • 黃海水產研究所首次報導海底垃圾可能引發海葵爆發進而導致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改變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基於漁業資源底拖網調查,通過現場觀測和統計模型等方法,首次報導了海底垃圾對於鬚毛高齡細指海葵(Metridium senile fimbriatum)分布的影響,進而探討了海葵爆發對於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
  • 神秘的海洋:種類繁多且分布不均的海洋礦產資源,科學家如何應對
    毫無疑問,佔地球表面70%以上的海洋是一個巨大的礦產資源寶庫。從海岸到大洋深處,遍布著人類所需要的各種礦產,吸引著人們去研究和探索。但是海底礦產資源分布不均給能源的開發出了一道道難題,科學家將會如何應對呢?
  • 探案古海洋:早期動物演化的環境背景
    動物出現於成冰紀(7.2~6.35億年前)並在其後的埃迪卡拉紀(6.35~5.41億年前)和寒武紀早期(5.41~5.09億年前)出現階段性和空間差異性快速演化(即「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這是地球歷史上最重要的生命演化事件之一。
  • 海洋科普 | 海底地形
    但是,海洋的魅力遠不止這些,海洋深處還有著深邃的海溝、連綿起伏的海嶺、平坦寬闊的海底平原、蜿蜒曲折的海底峽谷等,甚至還有噴發巖漿的火山。整個海底地形可劃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3種基本地形。大陸邊緣為陸地與洋底之間的過渡地帶,大洋中脊是海洋底部連綿不斷的巨大山脊,大洋盆地即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的寬闊地帶。
  • 德國研究發現海星等棘皮動物影響海洋碳循環
    海星德國萊布尼茨海洋學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說,最新研究發現,海星等棘皮動物在海洋碳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能夠在形成外骨骼的過程中直接從海水中吸收碳。棘皮動物是生活在海底的無脊椎動物,分為海星綱、海膽綱、蛇尾綱、海參綱和海百合綱等5類,其身影遍布各大洋。研究發現,棘皮動物會吸收海水中的碳,以無機鹽的形式(例如碳酸鈣)形成外骨骼。它們死亡後,體內大部分含碳物質會留在海底,從而減少了從海洋進入大氣層的碳。通過這種途徑,棘皮動物大約每年吸收1億噸的碳。
  • 千奇百怪的海洋動物
    所謂海洋動物指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種動物的總稱。據統計,海洋中大約有16萬~20萬種動物,其中最小的是單細胞原生動物,最大的是長達30米,種約190噸的藍鯨。海洋動物的活動範圍也很廣,從海面到海底都有它們的身影。
  • 瑰麗的海底世界,奇妙無窮的想像,人類對於海洋到底了解多少
    精彩的打戲,華麗的海底宮殿,神奇的海洋生物,各種高科技飛船,就像是穿行在細胞液裡的線粒體,忙忙碌碌著供給動力。那是一種至尊的享受,仿佛自己就是海王,自己就是救世主,我是海底指環王!那麼關於海洋及其海底生物,你知道多少呢?地球上連成一片的海和洋的統稱。海一般鄰靠陸地。洋遠離大陸,世界上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 孩子化身為海洋動物,將如何遨遊海底,與海洋生物交流呢?
    孩子們化身為海洋動物,遨遊海底,與海洋生物交流。另外,附贈兩個彩蛋。 神奇裝備:神書飛船、潛艇、仿生服、眨眼三下即可掃描的信息採集程序;負責動物語言翻譯兼有聯絡功能的神奇手錶。 通過這些神奇的裝備,故事主角可以變身為海洋動物,加入動物群落,更好了解動物習性。模仿動物,親近動物,其實也是動物學家們慣用的方式。
  • 魚類在海洋中的分布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文藝的土豆34,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魚類在海洋中的分布。在廣闊的海洋裡,魚的種類繁多,形態千奇百怪,生活方式和分布的水層也是千差萬別。海洋魚類根據它們自身的需求和身體的適應性會選擇在不同的水域或水層生活。
  • 海底草原!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海洋動物誰最長?36.6米稱王 藍鯨弱爆了
    海洋動物裡誰個頭最大?一份新的報告也許會刷新你的知識。一支由科學家和本科生組成的研究團隊搜集各方數據,分析計算了25種海洋生物的大小。該項目團隊長達69頁的研究報告近日在線發表在新興同行評議期刊《PeerJ》上。他們不僅優化了海洋動物體積的精確計算方法,也釐清了人們長久以來的一些誤解。
  • 研究人員在海洋雙殼類動物中發現的新型生物蓄積化合物
    愛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居住在廣島灣的貽貝中發現了新的生物蓄積性化合物,並提出了它們在環境中的無意(自然)形成。研究結果於2020年3月12日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並被選為該雜誌的補充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