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海洋雙殼類動物中發現的新型生物蓄積化合物

2020-11-23 生物幫

愛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居住在廣島灣的貽貝中發現了新的生物蓄積性化合物,並提出了它們在環境中的無意(自然)形成。研究結果於2020年3月12日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並被選為該雜誌的補充封面。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例如多氯聯苯(PCBs),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和二惡英具有環境持久性和生物蓄積性,可能對人類和野生生物造成不利影響。根據《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對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進行了嚴格的管制,其目標是廢除(禁止生產和使用)並減少無意形成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自2004年5月《斯德哥爾摩公約》生效以來,幾種有機滷素化合物(OHC)已另外註冊為新的POP。然而,引起國際關注的遺留和新興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僅限於眾所周知的人為OHC,因此,環境釋放和未知的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類物質的生物暴露已被忽略。

另一個新出現的問題是沿海環境中OHC的自然形成。由海洋藻類和細菌物種生物合成的幾種滷化天然產物(HNP)具有類似POP的理化特性和毒理作用。儘管海洋生物區系可能長期暴露於人為和自然來源的OHC,但仍缺乏全面的篩查調查,尤其是對於低營養水平的生物,例如海洋魚類和貝類。因此,尚不清楚沿海環境中存在的類POP物質的起源和生物蓄積潛力。

愛媛大學的研究小組使用先進的儀器方法,包括全面的二維氣相色譜法/高解析度飛行時間質譜法(GCxGC / HRToFMS),對廣島灣貽貝和沉積物中採樣的已知和未知的POP類物質進行了篩選。 GC /磁性部門HRMS。除了公知的外毛細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和的HNP),未知混合滷代化合物含有一個氯和三到五溴(UHC -溴3-5Cl)的以C的分子式9ħ6溴3CLO,C9H ^5溴4ClO和C9H5Br4檢測到ClO。儘管沒有商業化生產,但發現這些未知化合物在海灣沿岸無處不在,這表明在沿海環境中無意(自然)形成。生物群(貽貝)-sediment積累因素UHC-Br與(BSAFs)3-5氯是一個數量級比那些具有相似辛醇-水分配係數更高持久性有機汙染物(log Kow值)值,這表明它們的高生物累積性的潛力。因此,有必要對針對各種營養級海洋生物的人為和天然OHC進行全面監測和生態毒理風險評估。

相關焦點

  • 研究探討海洋雙殼類動物在海底分布差異性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國家進化綜合中心的生物學家發現在北美洲太平洋加州海岸蒙特利海底峽谷1000米深處存在微小的生命體,它們將自己隱藏在海底沉積物中,並將附屬肢體伸出以獵取食物為生。這些小生物的生命周期依靠海洋生物屍體的碎屑或者「雪」為生,這些「雪」便是海洋表面死亡的浮遊生物、排洩物、菌體等像雪花那樣從水體表面遷移沉降至海底,其也被科學家稱為「海洋雪」。 圖中顯示了這片海域中的深海「常駐居民」,樣本來自約7釐米直徑、5釐米厚度的海洋底泥。
  • 海洋底棲動物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近期,《科學進展》期刊發表題為《大型動物增加了沿海沉積物的甲烷通量》的文章指出,沿海沉積物中的多毛類和雙殼類動物生產了大量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是被忽視的海洋中的溫室氣體來源。
  • 研究人員發現藥物代謝在藥物研發中的作用
    設計活性高、選擇性強、毒副作用小、應用廣泛的新藥不但是藥物設計人員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臨床用藥發展的需要。在新藥設計中,很多優秀藥物並不是完全新型結構的化合物,而是通過對先導化合物或老藥結構進行合理改進或修飾而開發出來,它們往往具有更理想的理化性質或者藥動學性質,或者膜透過性增強、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或者具有靶向作用,選擇性提高,毒副作用減弱。
  • 科學家發現能吃硫磺的新物種!長相也有點邪惡
    據介紹,這種生物被稱為Kuphus polythalamia,超過五英尺長(1.52米)和兩英寸(5釐米),是雙殼類海生軟體動物中體長最長的成員,它們看起來就像是巨大的研究人員發現在菲律賓海灣發現了其殼體浮出水面。
  • 溶酶體相關新型靶標的藥物發現
    ,最初由德杜費(ChristiandeDuve)於1955年在鼠肝細胞的電鏡觀察中首次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還表明溶酶體功能障礙在更常見的疾病中起作用,包括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和代謝性疾病。但是,迄今為止,用小分子和肽類藥物直接靶向溶酶體的研究卻較少被關注。隨著對疾病中溶酶體功能和功能障礙的研究不斷深入,直接特異性靶向溶酶體的治療策略有新的機會出現。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針對溶酶體蛋白和生物過程的靶向治療的研究進展和藥物發現機會[1]。
  • 德國研究發現海星等棘皮動物影響海洋碳循環
    海星德國萊布尼茨海洋學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說,最新研究發現,海星等棘皮動物在海洋碳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能夠在形成外骨骼的過程中直接從海水中吸收碳。棘皮動物是生活在海底的無脊椎動物,分為海星綱、海膽綱、蛇尾綱、海參綱和海百合綱等5類,其身影遍布各大洋。研究發現,棘皮動物會吸收海水中的碳,以無機鹽的形式(例如碳酸鈣)形成外骨骼。它們死亡後,體內大部分含碳物質會留在海底,從而減少了從海洋進入大氣層的碳。通過這種途徑,棘皮動物大約每年吸收1億噸的碳。
  • 在海洋最深處居然發現汞汙染
    發表的兩項獨立研究發現,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海底11,000米的魚類和甲殼類動物中的。領導其中一個研究團隊的中國天津大學的科學家發表的Goldschmidt Conference新聞稿中說:「這。」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知道,對人類和動物都有毒的汞會進入海洋及其內部的動物,並通過稱為生物蓄積的過程沿食物網向上傳播,並以更高的濃度富集。例如,箭魚所含的汞量是鮭魚的40倍。
  • 研究人員稱海洋地殼含有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
    存在於地球海洋地殼微小裂縫中的是一種複雜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它完全是由巖石與海水的化學反應提供能量,而不是依靠陽光或者像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一樣的光合作用。這種生活方式學術上被稱作化能合成作用,它並非史無前例的,它也存在於礦井深處和海底熱液噴口,但是之前從未發現具備這種規模的。從純地理學領域講,這些海洋地殼系統或許含有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 外媒:研究發現海洋4000米深處四分之三動物會發光
    參考消息網4月12日報導 英媒稱,自從探險家威廉·畢比在20世紀30年代乘坐一個金屬球狀潛水器下潛到深海以來,海洋生物學家一直對發光海洋動物的數量與種類感到震驚。不過,幾乎沒有什麼研究真正記錄了海洋不同深處的發光動物數量。
  • 研究人員在北極冰川中首次發現了農藥和工業汙染物
    研究人員最近在挪威群島斯瓦爾巴特群島(通常被認為是「原始」環境)的四個高海拔冰川站點上方的積雪中發現了農藥和工業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的可能來源於美國和歐亞大陸,這表明了工業汙染的影響範圍非常廣泛。然而,在7月初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了 13種有機氯農藥(一種化學物質,其中包括DDT)和7種工業化合物沉積在冰川飄雪中。通過計算機建模,研究小組將一些汙染物追溯到其可能的起源地,包括美國和俄羅斯。除煤炭開採業外,斯瓦爾巴群島當地的工業汙染極少,該行業始於挪威於1920年獲得對群島的主權,並於2017年在政府的壓力下崩潰。
  • 科技獎專題 | 複雜代謝表型化合物藥動學成藥性評價技術研究與應用
    複雜代謝表型化合物是具有藥理作用但體內代謝動力學特點和過程複雜、評價難度大的一類化合物。針對以上難題,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的杜冠華教授帶領團隊開展了「複雜代謝表型化合物藥動學成藥性評價技術研究與應用」,對多種類型複雜代謝表型化合物進行研究,經過技術創新和理論探索,建立了評價複雜代謝表型化合物技術方法,在新藥發現和研發中發揮積極作用,產生良好效果。
  • J Med Chem:新型化合物可治療哮喘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倫敦大學等處的研究者首次報導了一種新型方法,該方法可以通過靶向作用引發哮喘的變應原來抵禦哮喘症的發作。文章中,研究者Clive Robinson及其同事解釋道,為了預防許多人類的健康問題,理想中的療法或預防措施包括尋找致病原因或者開發靶向作用疾病的新技術;而哮喘症的發生則是由於機體免疫系統過度影響氣管來對進入氣管中的無害物質做出反應。目前研究人員並不能開發出用於進行哮喘症研究的模型,因為所需要的研究模型必須對不同的變應原及刺激物產生反應。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導。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鹼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導的吲哚倍半萜生物鹼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於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
    由於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及人類的危害極大,眾多專家學者已經開展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方面的研究,尤其是Hg、Cd、Pb、Cr、As等非必需元素對生物造成的急性、亞急性以及慢性中毒等毒性效應研究[9,10]。此外,也有研究人員做了重金屬對人體和動物毒性或致癌方面的研究。
  • 2020-2024年中國海洋生物產業前景預測
    浮遊植物鑑定718種,浮遊動物鑑定686種,大型底棲生物鑑定1572種,海草鑑定7種,紅樹植物鑑定11種,造礁珊瑚鑑定85種。浮遊生物和底棲生物物種數從北到南呈增加趨勢,符合其自然分布規律。  渤海浮遊植物171種,主要類群為硅藻和甲藻;浮遊動物85種,主要類群為橈足類和水母類;大型底棲生物286種,主要類群為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 海洋藥物研究發展現狀及展望
    然而,目前對海洋生物中活性成分的發現還僅僅處在開始階段,經過較系統的化學成分研究的海洋生物還不到總數的1%,還有大量海洋生物有待於進行系統的化學成分研究和活性篩選。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無脊椎動物等低等的海洋生物。海洋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具有複雜的化學結構而且含量極低,建立快速、微量的提取分離和結構測定方法以及應用多靶點的生物篩選技術發現新的生物活性成分是當前科學家面臨的挑戰。
  • 科學家在海蝸牛粘液中發現了新的抗癌化合物
    例如,科學家此前在蝸牛捕食時產生的毒液中發現了胰島素分子結構,其藥效好於人工胰島素。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另一種來自澳大利亞海蝸牛腺體的抗癌化合物。 這項研究由來自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南十字星大學和蒙納士大學的科學家領導,他們正在調查白色海蝸牛分泌到其卵上的抗菌物質的構成,以保護它們免受富含細菌的海洋環境的影響
  • 研究人員發現了新型的超導體
    在最近發表的論文題目為「熱力學證據雙組分超導序參量在Sr2RuO4 」,由布拉德Ramshaw帶領一組研究人員勾畫自己的g波超導體的發現,一種新型的,帶來全新的屬性表。英文By:克裡斯楊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除了s波和d波超導體外,還有其他類型的超導體尚待發現 。現在,新的研究首次確定了g波超導體,這一發現背後的科學家說,這可能會打開「超導體可能是什麼以及它如何表現出來的可能性空間」。
  • 南海海洋所等利用生物合成技術獲得強效抗結核抗生素
    agent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導了從深海放線菌中發現了具有抗結核桿菌系列活性物質,通過生物合成技術優化改造獲得低細胞毒活性、強抗結核桿菌活性的化合物怡萊黴素E。多重耐藥和泛耐藥或全耐藥結核菌株在迅速增長,加上結核病與HIV並發感染等情況的出現,對本已嚴峻的結核病防控形勢帶來了新挑戰,因此對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結核藥的需求日益迫切。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海洋微生物資源,其代謝產物尚未被充分發掘利用。深海環境營養匱乏,生活在深海的微生物為了爭奪生存空間,會產生抗生素抑制周邊微生物的生長。研究人員利用這一化學生態學原理從深海微生物中篩選抗菌活性物質。
  •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2019-05-14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5月1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在一枚保存有豐富化石類群的緬甸琥珀中,發現罕見地史前海洋生物菊石。這是古生物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菊石,為揭秘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打開新的窗口。  該研究成果於當天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