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12日報導 英媒稱,自從探險家威廉·畢比在20世紀30年代乘坐一個金屬球狀潛水器下潛到深海以來,海洋生物學家一直對發光海洋動物的數量與種類感到震驚。不過,幾乎沒有什麼研究真正記錄了海洋不同深處的發光動物數量。
英國物理科學新聞網站4月10日報導,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新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美國蒙特雷灣海洋生物研究所(MBARI)研究人員塞夫裡娜·馬丁尼和史蒂夫·哈多克展現出的場景是,在蒙特雷灣海平面到4000米深的海水中,有四分之三的動物都能自體發光。
有人會認為,統計海洋中發光生物的數量是件易事,只需觀看在不同深度拍攝的視頻或照片就行。遺憾的是,只有極少數攝影機的感光度能達到可以顯示許多海洋動物發出的微弱光亮的地步。海平面下300米深處事實上就已是漆黑一片,因此動物不需要發出很強的光亮。此外,大多數動物也不會持續發光,因為發光不僅會消耗額外的能量,還會招來捕食者。由於在深海清點發光動物數量存在難度,因此先前對發光動物比例的大多數估計都是建立在研究人員透過潛水器窗口進行的定性觀察基礎上。馬丁尼和哈多克的研究是有史以來對海洋不同深度的個體發光動物數量與種類進行的首次定量分析。
MBARI的遙控水下機器人在蒙特雷峽谷及周邊水域進行了240次下潛並拍下了視頻,研究人員對視頻中出現的所有體長超過1釐米的動物都進行了記錄。他們清點了超過35萬隻海洋動物。
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馬丁尼把上述240次下潛所觀測到的動物清單與此前已知的自體發光動物和動物群清單進行了對比。後者是建立在對先前的科學論文進行匯總以及哈多克等人的第一手觀測的基礎上。
馬丁尼和哈多克在對數據進行仔細研究後吃驚地發現,從海平面直到4000米深處,發光動物與不發光動物的比例在各個深度都極其相似。儘管發光動物的總數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但這顯然是因為,深度越深,任何種類的動物數量本來就會越少。
研究人員還發現,海洋不同深度的光亮是由不同的動物群發出的。比如,從海平面到1500米深處,大多數發光動物都是水母或櫛水母。而在1500米至2250米深處,蠕蟲是數量最多的發光動物。而在更深的地方,形似蝌蚪、名為「尾海鞘」的小型動物佔到可觀測發光動物總數的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