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地公園省」著稱的貴州,因地處亞熱帶溼潤地區,氣候條件優越,地質構造獨特,造就了豐富的古樹名木資源。加之貴州各族人民素有敬畏古樹、保護古樹的傳統,尤其是苗侗民族,把樹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不少千年古樹名木綿延至今,枝繁葉茂。
不少古樹名木因久遠的樹齡及樹種的珍稀,堪稱古樹之王,構成了貴州鄉土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著貴州的歷史變遷,記載著貴州環境和氣候的演變。這是大自然留給貴州的寶貴財富,是活著的綠色文物。今天,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腳步,走近貴州古樹之王,聆聽古樹名木的自然吐納,延續人樹合一的古老傳統,續寫綠色發展的時代華章。
這些古銀杏 到底誰是王
銀杏起源於2.5億年前,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古老裸子植物。貴州獨特的氣候與地理條件,滋養了眾多古銀杏,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銀杏樹,多在貴州境內。
長順「中華銀杏王」
在貴州盤州市妥樂鄉,600年樹齡以上的銀杏樹就有1000餘棵,是世界上古銀杏生長密度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至今仍保留著「人樹相依」的樹文化,素有「世界活化石基地」「世界古銀杏之鄉」的美稱。
然而,最古老的銀杏樹並不在妥樂。長順縣廣順鎮石板村天台山有一株古銀杏,樹齡據稱已有4700多年,被譽為「中華銀杏王」。它由兩棵碩大的銀杏「老祖樹」和周邊無數棵高矮不等粗細不一的「孫子輩」枝幹緊緊包裹著生長而成,周長16.8米,樹高50餘米,需13名成年人伸展雙臂方能合圍,樹冠遮地3餘畝;每年結果實3000多斤,單是掉在地上的銀杏樹葉就有千餘斤。
但「中華銀杏王」未必是真正的王者。據介紹,1993年,國家綠化委員會在全國的調查成果中,選出十棵古銀杏,最大的一棵就在貴州福泉李家灣。李家灣「銀杏王」高50米、樹圍16.1米,據當地人稱,已有6000多年樹齡,曾於2001年載入吉尼斯紀錄,被譽為世界最粗大的銀杏樹。
梵淨山紫薇王
紫薇樹,中國珍貴的環境保護植物,也稱之為百日紅、「痒痒樹」,輕撫一下它的樹皮,就會顫抖不止。
精彩的展覽吸引遊客打卡
觀展的同時,又增長了科普知識。
世界上最大最高的紫薇樹就在第五大佛教名山——梵淨山麓下的紫薇王保護園。「紫薇王」估測樹齡1380多年,樹高34 米,冠徑15米,胸徑1.9米。1998年被選入貴州省古、大、珍、稀樹名錄。因屬孑遺植物,科學界視為活化石。
「紫薇王」高大挺拔,筋骨嶙峋,每年脫皮一次,開花時花色紅白相間,朵大色豔,十分美麗。然而它只開花,不結籽,不繁衍,因而全國僅此一株。人們用「稀、奇、神、靈」來形容這株千年神樹。
稀:孑遺植物,絕無僅有;奇:樹一年開花三次,脫皮一次;神:種子落地不生,枝條嫁接不活,樹幹、樹葉均可入藥;靈:當地百姓和過往遊客奉之為神靈,香火旺盛。
「侏羅紀」最後的生命 ——赤水桫欏
桫欏,2億年前的一種高大木本樹蕨,被譽為「蕨類植物之王」,在地球中生代侏羅紀、白堊紀時期盛極一時,與大型爬行動物恐龍同生共榮。如今,恐龍早已滅絕億年,而在赤水的金沙溝,就有四萬多株桫欏躲過了地球上近兩億年的數次劫難,奇蹟般地繁衍至今。它們是「侏羅紀」最後的生命,也堪稱赤水植物王國最早的原住民。
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角
1983年10月,貴州省人民政府組成「貴州省珍稀瀕危植物考察組」,深入赤水金沙溝考察珍稀植物——小金花茶。一位科學家因為內急而躲到溝谷邊小解,「不經意」地發現了一株奇特樹蕨。隨後考察組成員詳細地考察了這種樹蕨的特徵,確認這種植物就是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桫欏,從而結束了赤水桫欏長期不為人知的歷史。
桫欏的發現轟動全國,赤水是國內和世界上罕見的桫欏天然集中分布區,被科學家譽為「桫欏王國」「桫欏的最後一塊避難所」。
貴州楠木王中王
楠木,俗稱金絲楠,中國特有的珍貴用材樹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金絲楠木質堅硬,經久耐用,耐腐性能極好,帶有特殊的香味,能避免蟲蛀。產於貴州等地的小葉楨楠,堪稱金絲楠中的上品。明清時期,金絲楠木為皇家所壟斷,將其作為御用之材,皇家的宮殿、陵寢、壇廟等建築多為金絲楠木製作。由於歷代砍伐利用,致使野生楠木資源近於枯竭。
在銅仁市思南縣,野生楠木儲量尚有15萬株以上,其中100年以上楠木古樹895棵,楠木古樹群15個,當地野生楠木數量之多、年代之久、分布之廣為中國僅有。其中一棵金絲楠木,巍然聳立在思南縣青槓坡鄉四野屯自然保護區內,高45米,胸圍8.92米,估測樹齡達1300餘年,冠幅南北長近46米,東西寬47米,被譽為「中國楠木王」,當地居民奉之為「神樹」。
貴州另一株樹齡更長的金絲楠卻低調得多。在都勻市石龍鄉甲壤村塘榜布依山寨,經都勻市林業部門調查,這一帶生長的珍稀瀕危野生金絲楠木樹齡在1000年以上的有108株。其中最大一株矗立於塘榜寨最前端,直徑3米左右,需7人圍抱一周,樹高80多米,樹幹胸圍約18米,樹齡約有1600多年。其樹質結實,樹形高大,主幹似擎天之柱,四季常青,成為黔南之冠。當地少數民族同胞自發組成義務護林隊不許任何人砍伐,默默守護著這片野生金絲楠樹林。
千年豆杉王
2014年10月26日,貴州黔東南州岑鞏縣客樓鄉下寨村,一株已有近兩千年樹齡的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紅豆杉被該縣林業部門發現。
這株紅豆杉胸圍5.85米,樹幹直徑1.86米,需5個成年人牽手才能合抱,樹高約30米,偌大的樹冠枝繁葉茂,如巨幅綠色傘蓋覆蓋了約500平方米的地面。經考證,這株「千年豆杉王」堪稱亞洲第一大紅豆杉。
這株「千年豆杉王」被客樓鄉的群眾尊為「風水神樹」,每年都要到樹下去燒香叩拜,祈求人畜平安、五穀豐登。據當地林業部門走訪調查,在岑鞏縣海拔最高的客樓鄉境內還有千年古紅豆杉3株,大小紅豆杉總數在萬株以上,其中有兩個紅豆杉聚生群落,數量均在60株以上。
獨特的地理位置、潤溼的氣候、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當地群眾強烈的樹崇拜意識,是紅豆杉樹得以繁衍生存的主要因素。
古樹標本
千年「四球茶」
千年「四球茶」。處於世界茶樹原產地核心區域的貴州,是全國野生喬木大茶樹和灌木古茶樹保存最多的省份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已發現古茶樹達120萬株以上,其中200年以上的古茶樹15萬株以上,千年以上的古茶樹1萬餘株,最大的一株古茶樹,高達9米,冠幅9米,胸圍約1.7-1.8米,樹齡約3200年。這株古茶樹,正是「隱居」於普安縣青山鎮夜郎壩附近山中的「四球茶」古茶樹。
四球茶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茶樹品種。普安四球茶古茶樹是目前國內發現最為原始的、植株最大的古茶樹,是我國古茶樹的寶貴資源,在茶樹起源、演化和分類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除夜郎壩外,普安縣相關部門又在境內的江西坡、新店、雪浦等地相繼發現野生四球茶古茶樹居群,共有茶樹2萬多株,分布面積達上千畝。
更讓人震驚的是,1980年在普安與晴隆兩縣交界的雲頭大山筍家箐發現的茶籽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鑑定,確定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萬年以上。
中國杉王的古今傳奇
中國杉王的古今傳奇。杉,在我國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常綠針葉喬木,又叫杉樹、杉木、沙木,樹高可達40至50米。
杉樹常見,然而古杉卻不常見。杉因生長迅速,樹幹挺直,在建築、木材加工等領域用途廣泛,因而是最容易遭受砍伐的樹種之一,這導致了古杉稀缺。正因為如此,生長在貴州習水縣東皇鎮太平村的一棵800年巨杉,在貴州眾多古樹名木裡雖然只是「小字輩」,但在杉樹圈裡卻是當仁不讓的「中國杉王」。
這棵古杉成名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中國多位資深林業專家考證,高44.8米,胸徑2.23米,冠幅22.7米,主幹材積84立方米。實為華夏之最,遂得中國杉王美稱,並載入中國農業資源規劃綱要和中國地名詞典。
中國杉王頗有傳奇色彩。相傳宋紹定六年春(公元1228年),將領袁世盟奉詔平播於此。為平息民族割地之爭,以神箭落地為界,倒栽一杉樹苗作為界牌。800年後,這棵杉苗成了中國杉王。
另據當地記載,1935年1月19日—3月2日紅軍轉戰黔北大地,中央紅軍在赤水河谷的元厚、土城、二郎灘及茅臺等渡口與敵作戰,四渡赤水。其間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兩次在杉王樹下小憩,這使「中國杉王」更增添了一種革命浪漫主義色彩。
(文/圖 黔南日報社記者 朱麗 劉江運 部分圖片來源於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