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授權轉載。
兩種小型山雀一直在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它們侵入彼此的巢穴並產蛋,讓自己的蛋與敵人的親生骨肉一起孵出。
快走,這個巢箱是我的(圖:Bernd von Jutrczenka/dpa/Corbis)
這些混進來的幼鳥很可能在出生以後一直認為自己是另一物種,這種行為可能給物種演化中帶來影響深遠的後果。而這些行為發生的原因都要歸咎於巢穴不足。
當大山雀(Parus major)找不到合適地方產蛋的時候,它們就入侵藍山雀(Cyanistes caeruleus)的巢穴。藍山雀的體型只是入侵者的一半,所以通常棄巢飛走。這是很聰明的一招,因為那些留下來保衛家園的更可能會在血腥的戰鬥中犧牲。
但這並非故事的結尾。在另一些案例中,較小型的藍山雀能夠報復成功,把自己的蛋藏進大山雀的巢中。
卡斯蒂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stilla-La Mancha)的Rafael Barrientos在西班牙中部的森林裡設立了近3000個巢箱,用來監測大山雀和藍山雀三年間的築巢行為。
在Barrientos的記錄中,在17個案例中,藍山雀的巢穴被大山雀佔領,大山雀把自家的雛鳥和藍山雀的雛鳥一同養大。在這其中的兩個案例中,死去的藍山雀仍然躺在巢穴裡。
但在另外17個案例中,藍山雀會偷偷把自己的一兩枚蛋下到大山雀的巢裡。研究中混有兩種雛鳥的鳥巢數量佔總數量的3%,但在某些林地內則可達到7%。
「那些藍山雀很可能在想:『如果你佔了我的巢來孵蛋,至少你得幫忙照顧我的後代,』」Barrientos說,雖然其實他也並不確定潛到大山雀的巢穴裡下蛋的是不是就是巢穴被佔的那幾隻藍山雀。
研究小組說,這項研究首次詳細描述了藍山雀偷偷下蛋的行為,即一種所謂的孵育寄生行為,也首次為大山雀的盜巢行為提供了明顯的證據。
那麼在敵人巢穴中長大的個體的自我認知會是怎樣的呢?之前的通過人工交換鳥蛋撫養的方法進行的研究顯示,被收養的藍山雀雛鳥生長期間會以為自己是大山雀,認為自己應該發出大山雀的叫聲。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性印記錯亂。
但這些效應只持續一段時間,Barrientos說,一旦它們離開巢穴,它們不知怎得就學會了辨認自己同類的叫聲。但恰好相反,被藍山雀飼養的大山雀卻會一輩子認為自己是藍山雀,叫聲與自己的養父母一樣。
為什麼藍山雀有能力矯正自己的行為而大山雀卻不能?這還是個未解之謎。「有假說認為可能因為藍山雀會遇到更多危險,」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的Tore Slagsvold說:「被收養的藍山雀認為自己是大山雀,試圖與其他大山雀幼崽競爭食物、巢穴和配偶,導致自己受傷甚至死亡,因為藍山雀的體型比大山雀小。」
但可能有一些好處。「被另一個物種的養父母收養還能學習新的叫聲,並利用新的攝食生態位,」Slagsvold說。而且到最終,這樣混合孵化的種之間可能會導致重要的演化結果,即兩個物種的雜交。(撰文:卡爾•格魯伯(Karl Gruber) 翻譯:陳娉瑩 審稿:馮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