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山雀的文化傳承:跟著「老鳥」,有樣學樣!
Ed Yong/文
IvyP/譯
編輯:球藻怪
在20世紀早期,送奶工會把玻璃瓶裝牛奶送到英國人家門口,瓶口用錫箔蓋密封。20世紀20年代時,人們開始注意到錫箔上出現了小洞,它們來自淘氣的藍山雀(Cyanistes caeruleus)。這些鳥兒們學會了用嘴啄開錫箔蓋,喝掉牛奶表面那層奶皮。這種行為傳播得很快,到了20世紀50年代,似乎英國所有的藍山雀都學會了這個技能。
正在取食牛奶皮的藍山雀。圖片來源:Roger Wilmshurst
這個故事現在被動物行為學專業的學生奉為經典,它很好的體現了開瓶技術作為一種文化創新,能夠在野生動物之中傳播的現象。但是開瓶蓋這個做法早在科學家發現之前就已廣泛傳開,意味著他們無法觀察到傳播的發展過程。
牛津大學的露西·阿普林(Lucy Aplin)想要搶先一步。她設計了一個實驗,故意教會不同組的山雀一些新行為,然後研究這些新興文化如何隨時間逐漸在山雀之間傳播、成熟和相互衝突。
她選擇了最方便的地方——牛津附近的威薩姆森林。生活在這裡的大山雀(Parus major)從20世紀40年代起就受到人們的密切觀察,它們也是世界上被研究得最詳細的鳥類之一。
在這群鳥中,阿普林引入了兩種新行為。她分別從5個不同的大山雀社群中捕捉了2對鳥,訓練它們通過滑動藍色門或紅色門,來從迷宮盒裡獲得食物。隨後,她將這些鳥和來自另外3個社群的3對未經訓練的大山雀一起放歸森林,而森林裡已經被放置了許多同樣的迷宮盒。這些迷宮盒能讀取大山雀攜帶的標籤,從而自動記錄哪些鳥靠近過盒子。數據源源不斷地湧來,阿普林接下來只要耐心等待了。
實驗中,研究者訓練大山雀開門從迷宮盒中取食。圖片來源:ox.ac.uk
20天後,她發現在那3個沒有經過訓練的大山雀的社群中,9%-53%的成員都成功地打開了迷宮盒,它們需要自己想辦法來完成這個任務。但在有示範的那5個大山雀社群中,68%-83%的成員都成功取食。很明顯,這是它們互相學習的結果。研究團隊為了證明這一推測,記錄了嘗試打開迷宮盒的大山雀,並弄清楚了哪些大山雀結伴同行,也就是說,他們繪製出了這些鳥的社交網絡。他們發現,與知道取食技巧的大山雀結伴而行的鳥,學習到這個技能的可能性,是那些彼此都不知道訣竅的鳥的12倍。
不同群大山雀中成功取食的比例。紅色和藍色分別代表學習打開紅色或藍色門的大山雀群;綠色代表未受訓練的大山雀群。圖片來源:研究論文
阿普林還發現,成功取食的大山雀根據看到的示範不同,分成了兩個派別。如果受訓練的那對鳥學的是開紅色門,那麼它們周圍的鳥也學會了開紅色門,反之亦然。
大山雀選擇打開藍色門或者紅色門的比例。圖片來源:研究論文
這些偏好完全是鳥兒們的主觀選擇——打開藍色門或紅色門都能獲得食物,而兩種方法的難易程度相似。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每組大山雀都越來越傾向於選擇本社群中更普遍的方法——標準的隨大流表現。事實上,在實驗過程中,有14隻大山雀搬到了偏好另一個顏色的組中,還有10隻大山雀改變了自己的顏色偏好,以融入周圍的同伴。
阿普林表示:「我們以為這些偏好會隨時間逐漸消失,但事實上我們觀察到,大山雀們兩極分化的程度越來越高,這些偏好能維持如此之久讓我很驚訝。」
一年之後,當研究團隊再次來到樹林裡對這些大山雀進行跟蹤調查時,這一點就顯得更明顯了。在過去一年間,那些迷宮盒被摘掉了,而約60%的大山雀也都已死去。現在,森林裡生活的大多都是年輕的後代,它們中的大多數從來沒有見過迷宮盒。不過,一切還是老樣子——開盒子的技巧比去年傳播得更快,而紅門派和藍門派還是各自堅持自己的方法。
已有來自幾位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不同種類野生動物中都存在著文化傳統:藍山雀學會了開牛奶瓶,寬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學會了用海綿捕食,座頭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學會了用氣泡捕魚,生活在不同區域的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學會了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工具。
利用海綿捕食的寬吻海豚。圖片來源:earthtimes.org
一些研究小組甚至還利用圈養動物進行了實驗,例如黑猩猩和僧帽猴,來展示社群中的先進份子如何把新習俗滲透到同類中。不過,作為文化傳播最直接的證明,這類實驗在野外進行的難度要大得多。直到去年,才出現了第一篇野外研究的論文。聖安德魯斯大學的艾麗卡·德瓦爾(Erica de Waal)和安德魯·懷頓(Andrew Whiten)展示了野生黑長尾猴(Chlorocebus pygerythrus)能夠自主學習新習俗,比如是偏好藍色玉米粒還是粉色玉米粒。他們的結果也體現出了隨大流的現象,真是印證了「有樣學樣」。
阿普林的研究顯示,大山雀也有同樣的行為。懷頓表示:「這一結果對我們理解動物中的文化傳播是非常重要又及時的貢獻。實驗的嚴謹性很高,並且使用了令人信服的大樣本含量。這類研究正在慢慢讓人們了解到被我稱為『大自然的第二套遺傳體系』的重要性。在這一體系中,行為傳播依靠的不是基因,而是思想。」
阿普林指出:「能在鳥類中觀察到這種現象讓我們感到很驚奇,因為過去人們都認為只有靈長類動物才有這種複雜的行為。」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喬·亨裡希(Joe Henrich)研究的是文化演變,他認為大山雀的這一行為在情理之中。他表示,我們已經知道大山雀是非常優秀的社會學習者,數學研究預測這樣的動物會傾向於墨守成規,而這一最新研究就證實了這些推測。
阿普林認同這種隨大流現象對許多動物,包括大山雀在內,都很有意義。她說:「假如你是剛到新地方的一隻鳥,面對各種不同的棲息地,而又沒有太多可參考信息的情況下,看看本地的鳥是如何做的,應該是一個合理的選擇。」(編輯:球藻怪)
ID:Guokr42
為什麼這樣的二維碼也能掃出來?
獲得答案!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